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复旦陈果:“朋友无用”视频火遍朋友圈,原是7年前一堂大学思政课

这几天,一段讲课视频在朋友圈迅速流传,说的是朋友——朋友“无用”。

“之所以交朋友,不是因为朋友‘有用’。朋友不是为了索取,相反,是为了奉献。之所以交朋友的原因,是因为有那么多的爱要奉献。不是为了被爱,而是去爱别人。为什么要爱他?因为这个人让你感受到了精神上从未有过的默契感。 朋友如空气,朋友如水。并不时常想起,但却无处不在。这便是朋友带给我们的同在感,这才是真正的朋友。”

讲课的是早就名声在外的复旦教师陈果,记者找到她就这堂课采访时,一头长波浪的陈老师还挺诧异:“那是陈年旧事了,是7年前我给大一学生上的思想道德修养课,那时我头发比你还短呢。”

一个7年前大学思修课的片段,因何得到如此多的认同和社会自觉传播?记者对话陈果,聊她的朋友观,聊她的“酋长”称号,说她在新媒体平台上开的新教室,或许可以从中寻找答案。

朋友观:7年前7年后不一样的讲法

“朋友不是精神的庇护所,语言垃圾箱,情感垃圾桶。抱怨是一种毒气,一种债务,向朋友抱怨这相当于把债务给了朋友,这是种不负责任的推卸。朋友不该是这么用的,因为朋友是无用的。 他违背任何功利的实用的目的。爱他,就不要在不必要时给他制造麻烦……”

这是陈果在课上的一段话。当时拍的视频也在网上火爆一时,没想到几年过去了,再度引起社会关注。

陈果说,当时给大一学生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总觉得课程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真实需要,需在一定程度上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所以把学生们特别关注的问题或较为普遍的困扰引入课堂。

“其实,这只是课上的一个片段,因为当时与学生交流中发现,不少人对‘朋友’这个词有些误解,混淆了朋友在不同类型上的定义和内涵,所以专门把它设计为思想道德修养课程里的一个环节,”当被问及如此“前卫”的“朋友无用说”在讲课过程中和之后是否引起争议,她说,凡事如果只是简单粗暴地给出结论,恐怕争议难免,但如果在授课过程中说明定义的范围,理清思考的过程,邀请学生一起来探究答案结论,反倒常能引发共鸣:这里的“无用”指的是无功利之用,无物质之用;而朋友,本该如此。

有趣的是,7年了,陈果依然在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但说到朋友观,已经不会专程讲授,而是发挥散落在课程的章节之中。做出这一改变的原因是,在她看来,世界一直在变,年轻人关注的问题、想解决的疑惑也在不断更新。传道授业解惑,自然需有的放矢。另外,“不是已经有专题视频了吗?”

她将年轻学生关注的主题分成两大类:“有些东西亘古不变,有些东西日新月异”。举例来说,前者主要指向精神世界的困惑:爱情如何处理?如何在充满竞争的高压生活中不迷失自己?幸福的奥秘?而后者主要是针对当下社会热点问题的思考,热点在变化,青年的反思也在变化。

就这几年关于社会道德等一系列新闻热点出发,她曾辟出一课,专门让学生讨论: “恶不只是坏人做坏事 ,更是好人不作为。社会上大多是好人,但为什么常常‘空有善心,没有善行’,真正需要有所作为时,往往什么都没做。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改善?”

课下,她常常通过邮件与学生沟通,有时一个星期陈果能收到十多封信,还常有学生找她面谈,一谈就是两三个小时。

”聊天过程中,有些同学会说起宿舍集体生活中的焦虑困扰,他们会带着自责和疑虑告诉我,为别人着想和付出到何种程度才算恰当,自爱是不是一种自私和不顾及他人。”于是,在教学大纲范畴内,她在课程中又专门设计了一个片段讲“自爱是爱人的基础和前提。”

大学生们的困惑有时真是令人意想不到。再如,有学生很认真地问,一个人的成熟是否意味着衰老或者圆滑世故?以认真回应认真,陈果专门在课上用了半小时来与学生讨论“成熟和天真”这个话题——她认为两者并行不悖:一个成熟的人,思想可能复杂,但灵魂依然可以天真。

新平台上分享思想,社会“学生”不下万人

几个月前,陈果在校外的新媒体平台开出了自己的频道,把课堂从大学几百人的大教室,搬到了网络上受众数上万的新平台。她把这事看作“一个有意思也有意义的尝试,一次人生中难得的生命的分享”。至今,听众将近万人。

面对大学生和社会大众上课,身份上、授课方式上、内容上,会有何不同?更令人好奇的是,这样的“人生哲学课”上得下去吗?陈果回答:“当然接受模式肯定有差异,所以要做一些调整和变化,但归根到底人生的问题离不开‘人性’这一普遍的共性的基础,人性相通所以很多问题也相通,大学生是社会大众的一部分,大众的困扰很多时候也会困扰他们;反过来,大学生的很多问题,放大一点,也可能就是当下社会大众的焦虑所在。两者是点和面的关系,不是两个全然无关的人群。”

看看她在网络平台的课程内容,挺惊愕的:“如何认识自我、活出自我、并在此基础上超越自我,成为更好的自己?”这类可以写n本书的主题,她觉得思考起来很爽,难度很高,成就感也强。她将其分解为若干小题:“善而不求善报”、“爱的艺术”、“自由的代价”等。

向陈果问了一个问题:如果有些人不喜欢你的授课形式,你是否会根据他们的反应来调整授课方式?

“这个东西,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有人喜欢或不喜欢都很正常,与其让自己迎合大家的口味做一个萝卜或青菜,不如了解自己的特点并且做一个真实的自己,做一个真实的苹果——重要的是真正尽力而为、问心无愧”。

“思修女神”还是“酋长”?

“昨天工作出了大差错,跟男朋友也分手了,人生最黑暗,忽然想起之前看到的复旦陈果课里那句话:‘你要成为自己的光’,暴哭” 微博上随机搜索“陈果”,可以感受到包括“朋友无用”在内的诸多视频,曾经并正在观照一些心灵。

很早就以思修课教学赢得粉丝无数的她,有不少来自外界的称号,其中尤以“思修女神”最知名。对这些光环,陈果说自己没有特别的感受,“很多时候我还会给自己一些提醒:宠辱不惊,保持平常心。事实上,‘女神’也不是那么好当的,压力会很大,不如就做一个对生活略有感悟的普通女性,相对轻松和容易一点。”

当然,能激发他人的共鸣,确实令陈果感到鼓舞。“ 在人生问题上,没有人敢自称权威,也没有谁一定比别人更正确更高级,我讲的东西都是我切身的体验,我自己相信的,都是曾经点燃过我、打动过我、曾让我心花怒放的东西,”她说,大都是有感而发。她始终相信,一个好的文科老师,课程中当有自我生命的袒露。

问她:自我袒露,会有不安全感吗?回答很有趣:“生命的袒露,意味着一份诚意和信任,当然也需要一些表达的技巧,很多经历的分享,可以使用6字真言——‘我有一个朋友’ 。学生课上讨论交流分享时,我也鼓励他们用这种方法,既保护隐私,安全感,同时,不失真诚。”

朋友们有时会叫她“酋长”,她也欣然接受。这个名字还有一段故事——据说学生时代的她,有一次跟朋友们出去玩,大家围着一堆篝火跳舞,她心血来潮,在脸上抹了鞋油,头上插了鸡毛,绕着火堆“捶胸顿足”,全然一副印第安酋长的模样。有朋友脱口而出“酋长”,由此开端。“我觉得蛮好玩的,有一点别致,贴近自然,不羁洒脱,超越性别。”

图片摄影:王晓莉、彭德倩 图片编辑:项建英

文/彭德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复旦大学教授告诉我们:朋友是无用的
【焦点人物】复旦麻辣老师陈果:让无聊的“思修”起死回生
复旦女教师走红网络 优雅讲孤独寂寞
复旦女神陈果:37岁,她解释了自己至今未婚的原因
刷爆朋友圈的复旦80后女教师,智慧的光芒太撩人!
朋友无用?复旦麻辣女教师的话直击心灵(附三次讲课视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