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知恩图报”到“恩将仇报”,这一步有多远?

有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谚语——“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那么,涌泉之恩,又该当如何呢?


乐于助人,知恩图报,大部分人是这么做的。


然而,有一种人却恩将仇报,你可能遇到过——真诚地帮助了别人,对方却跟你反目成仇。

恩将仇报,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呢?


(全文图片来自网络,与内容无关)

 

1

 恩情无法偿还,会造成精神重压


恩仇的转换规律是这样的,一方习惯于施恩,另一方习惯了受恩,久而久之,受恩方养成了依赖心,感恩之心消失,将对方的付出视为理所当然,而且怀疑别人是图名或其他目的。一旦对方达不到其要求,受恩方就会报之以仇。

 

这是“升米恩、斗米仇”的原理。不过,我今天谈的是另一种情况——施恩方并未持续施恩,受恩方未养成依赖,为何最终也反目成仇呢?

 

俞兵在一家世界五百强企业工作,他只是三本院校毕业,本来进不了该公司。不过,公司人事经理刘竹力排众议,给了他试用的机会。


俞兵是有真才实学的,又刻苦肯干,善于交际,备受领导器重。慢慢的,他做到了部门经理,跟刘竹平起平坐。

 

大家对俞兵赞誉有加,俞兵确实有点扬眉吐气。可是,在刘竹面前,他就自觉矮了三分。

 

当别人有恩于自己,大部分人都想要还情。如果还不起,会成为一种负担。俞兵很想帮刘竹一个大忙。然而,刘竹没有给他回报的机会。

俞兵在刘竹面前一直保持谦恭态度。刘竹呢,当仁不让地享受着俞兵的谦恭。

 

当你对别人施恩,道德感低的,会贪得无厌;道德感高的,则会有心理压力。

难道,我们不该帮助别人吗?不!一个人在困境当中,真的需要别人的帮助。乐于助人,永远是值得我们提倡的事。

 

救人的药,可能有副作用。精神压力,是恩情的副作用之一。我们不能因为药有副作用,就拒绝用药啊……

 

2

 挟恩自重或他人捣乱,起反作用



相对于恩情的压力,施恩者的“挟恩自重”才是致命的。有的人,施恩不图报,甚至不让受助者知道自己是谁。这种人不在少数,当得起大家的大拇指!

 

还有另外一种人,帮助了别人,就一定要让别人知道。

譬如,陈光标做了什么好事,一定会宣传得天下皆知。对于他来说,这是一种荣誉;但是对于那些受助者来说,多少是有心理压力的。

 

除了乞丐,愿意展示自己的苦难外,大部分人尤其是那些混得特别好的人,是不愿提及当年的卑微。如果不是为了卖钱,真的没有几个人愿意展示苦难。

 

穷困的谭火当年上不起学,村里的张大爷资助了他10元学费,才让他的学业得以继续。后来,他考上了大学,当上了处长。当别人夸奖谭火有出息时,张大爷嘴一撇:“如果没有我,他早没书读了,还能当处长?做梦!”

 

谭火以前回村,都要去看望张大爷,每次都会孝敬一个大红包;后来,他不愿意去探望张大爷了。到最后,张大爷的孙子大学毕业后找工作,他不肯帮忙了。

 

谭火跟人谈起张大爷时,咬牙切齿地说:“那个老东西,我受够他了!”

无论大家怎样看,谭火都有点不地道。但是,站在他的角度看,却已经达到了忍耐的极限。

 

恩情这件事,受恩者不断唠叨,是不忘他人恩义;施恩者如果经常挂在嘴边,潜意识里就是索恩,而且在精神上压人一头。这让受恩者无论如何都是不舒服的,却不敢有不尊之举,否则会受到舆论压力——某某不是东西,人家对他有恩呢,你看他如何对待人家!

 

有些人,很淡泊,施恩不图报,而且低调不宣扬。但是,这个世界上永远不缺道德牧师,他们会去教育受恩者:“某某对你有大恩,你一定要好好对待人家,不可忘恩负义!”

 

然后,他们又跑去跟施恩者说:“我都跟某某说了,要他好好报答你的恩情。”

两边的话一说,这种人觉得自己干了一件大好事,很有成就感和道德感。

 

实际上呢,他们惟一的用处就是让施恩者和受恩者之间,产生罅隙——

 

A:受恩者本来想报恩,被人家一说,变成了被迫行为。Ta会想,是不是施恩者要求他们过来说这番话的呢?

B:对于施恩者来说,如果对方不回报,是不懂感恩;如果对方来回报自己——我擦,原来Ta不是自愿的,而是听了别人的劝才来的!

 

一旦双方产生罅隙,受恩者只有两种选择——

A,疏远,不再跟对方来往,成为大家眼中“忘恩负义”的人。“算了,惹不起,我躲得起!”

B,任由罅隙越来越大,向恩将仇报迈进……


 

3

 施恩者索恩,双方价码不一致

 

如果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宣恩”,不是道德非常差的人,不会走到恩将仇报这一步的。但是,喜欢挟恩自重的人,往往是需要回报的。

问题是,施恩者跟受恩者,双方对“恩情”的价值,认识是不一致的。

 

前面提到的俞兵,后来跟刘竹反目成仇——

最初,俞兵感激刘竹的知遇之恩,跟刘竹表态,今后有什么吩咐,只管开口;刘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让他为自己做任何事。

 

直到俞兵越来越有出息,在单位有了话语权。这时,刘竹跟人说,没有他的赏识,就没有俞兵的今天。这些话,传到了俞兵的耳朵里。

 

俞兵认为,刘竹当年确实给了他机会,可能取得现在的成绩,全凭他的真才实学和勤奋。功劳,不能全记在刘竹头上。

 

刘竹想扳倒主管人事的副总经理老方,取而代之。在他看来,俞兵应该成为他的同盟军。

 

然而,俞兵对刘竹早产生了不满,觉得他太有心机——“原来,他当初招录我,是在培植自己的势力,有朝一日拿我当枪使啊!”

 

当刘竹和老方斗得难解难分时,俞兵按兵不动。公司老总找他谈话,让他评价老方和刘竹时,他明确支持老方。

 

后来,老方被调走了,但是刘竹并没有升职——晋升副总的,是俞兵。

刘竹后来得知俞兵的小动作,勃然大怒,觉得俞兵恩将仇报。

 

在俞兵看来:在办公室政治里,难以分辨谁是谁非。他帮老方说话,是反感刘竹挟恩自重,要求他去得罪一个副总,陷他入泥淖。

 

更何况,俞兵是公司最年轻的部门经理,老总对他赏识有加,早有提拔他的暗示。人人都知道他跟刘竹的关系,如果此时“拎不清”,对他而言有百利而无一害。在个人前程和恩情面前,俞兵权衡再三,选择了前者。

 

“万分感激--精神压抑--逐步反感--恩将仇报”,俞兵跟刘竹的恩怨,走完了全程。

 

谈到恩将仇报,很多人会想起影视剧中情景——老百姓救了一个受伤的陌生人,谁知对方是间谍,后来带着鬼子大队人马来村里烧杀。


这种敌我恩仇,在现实生活中罕见,更多的是“俞兵”式的恩怨。俞兵并非大奸大恶之徒。可他最后选择“恩将仇报”,值得深思。

 

人性是复杂的,即使是十恶不赦之人,在面对恩情时,也会有回报之心。但是,如果报恩的代价太大,或者对方挟恩自重,很多人会“忘恩负义”;如果跟恩人的利益产生冲突,非此即彼,很多人会恩将仇报。

 

如果你认为,我写这篇文章是为“恩将仇报”做开脱,那就领会错了我的用意。

无论如何,恩将仇报都是应该批判的。但是,鸡汤浇灭不了世界上的坏事。我们必须要了解,为什么有人会恩将仇报,他们的思维逻辑是怎样的?

 

事物的发展,一定是有其大致规律的。仅仅用人品说事,太肤浅。人品的高低,只是决定了其忍耐力的高低。当精神压力,超过了一个人的承受极限,ta会崩溃的!

 

请记住,在人性的世界里,知恩图报和恩将仇报之间,永远只有一墙之隔。


 

很多人在后台倾诉,自己当年在对方条件如何差的情况下,与之结婚成家,没想到后来对方恩将仇报;还有人倾诉友情的嬗变,自己对人有恩,对方却忘恩负义,云云。

 

这些,仅仅是对方人品太渣吗?不!是恩情的压力,激发了ta的逆反心理,仅此而已。

 

读到这里,很多人是不服气的,会把“恩将仇报”仅仅完全归结为人品问题,并深信自己不是这样的人。对此,我不打算争辩。很多人,其实不认识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停留在道德想象阶段,只有事到临头,才发现另一个自己……

 

我们怎样避免“赠人玫瑰,手被刺伤”呢?

那就是:施恩不图报,不求名;不过,对方真的想报恩,可以接受对方的意思,让其心里好过一点;永远都不要挟恩自重,不用恩情绑架对方,只有这样,恩情才不会变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9430)问候亲友壬寅虎年二0二二年五月十七下午好!(大狮代办9430)
如若施恩图报,然则恩将不恩
人生最重要的修行:能知恩、会感恩、懂报恩
做人,什么最重要?恩情!
知恩图报?知恩就得马上报!
人品好的人,都有这四个特征,请深交一辈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