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假如离开了微信,你会更快乐吗?


没有微信,我大概能早睡早起了。



假如离开了微信,你会更快乐吗?


腾讯研究院S-Tech近期发布的《社交网络斋戒实验报告》得出的结论告诉我们:当人们离开微信一段时间后,能摆脱泛社交依赖、社交面具维持、社交被动等带来的消极情绪。另一方面,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绪却无明显变化,部分被试也受到了 “失联”焦虑的影响。


图片来源:腾讯研究院《社交网络斋戒实验报告》


我们的现实生活,也确实是这样子:


一方面,微信确实把遥遥两方的人们连接起来;


即使你成为北漂,也依然能与身处家乡的老友回忆“峥嵘岁月”;


旅途中一见如故的驴友,别离后也能通过微信问候;


另一方面,越联系、越孤独的网络孤独症逐渐进入到大众的视野中:明明相对而坐的两人,却依靠微信交流;


家庭聚餐,一桌人只顾埋头玩手机,被长辈指责感情都淡了。


面对这个矛盾议题,我们不由发问,假如减少微信使用,你会更快乐吗?


社交补偿or社交替代?先看使用动机


离开微信的影响有两面,背后是社交补偿和社交替代两个理论对微信用户共同作用的结果。


什么是社交替代?微信占据了人们的大量的时间,从而压缩了现实的社交时间,个体与现实世界中的他人变得疏离,增加了孤独感。而社交补偿论则认为,微信是现实社交的延伸,是拓展社交平台的一种方式,并不能代替线下社交。


微信对社交的影响有多大?首先要看微信的使用动机。打一个比喻,对于“社交达人”和“死宅”来说,离开微信对哪位影响更大?显然,死宅的社交会受更大的影响。



那么,使用动机到底是什么呢?


一般而言,在微信等社交媒体上的使用动机有两大类:信息支持动机和情感支持动机。 


有的人更注重微信的工具属性,他们借助微信与客户沟通、通过公众号文章获取新闻资讯、与难以见面的好友保持联系。对他们来说,微信的社交替代作用更为明显:微信降低了维持关系的成本,让用户得以建立和维持一个巨大的、多样化的关系网络,又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去维护这个巨大的关系网络,从而占用了现实社交的时间。因此,对于这些人来说,一旦离开微信,构建在微信上的弱关系、桥接型社会资本迅速弥散,没法很好地继续沟通、维系,会产生与社交圈子“失联”的焦虑。


有的人使用微信则出自于对归属感、娱乐需求的满足。他们乐于将线下好友发展到线上,注重亲属、好友、师长等基于强关系形成的黏结性社会资本。对他们来说,微信的使用是对现实关系的一种维持,弥补了线下流失的社会资本,微信的社交补偿作用更为明显。减少微信的使用对他们来说,虽然和平时交集不多的朋友联系少了,但因为有更多时间拓展社交的深度(强关系),反而就没有那么多消极情绪了。


微信的影响与个人特质有关


微信让我们足不出门得以与四海交游,极大地降低了社交成本。通常我们会觉得,微信有效促进了人们的社交行为。不过,真的这样吗?


研究表明,用户线上、线下社交行为的差异和人格特质有很大关系。


如果你属于外倾性人格,社交补偿论对你的作用将更明显:你更倾向于将微信视为一种社交拓展工具而非社交活动的替代物,更不会替代真实的社交活动。微信对你来说是表达观点、分享信息的平台,你擅长于与好友联系感情、利用朋友圈展示生活状态,基于社会加强假设(“富者愈富”论),你在现实中受欢迎的程度将与你在社交网络上的受欢迎程度相得益彰,即使“戒掉”微信,对你的现实人际关系也不会有太大影响。


如果你属于内倾性人格,社交替代论对你的作用更明显:你更喜欢使用线上工具来满足沟通需求,在线上审视真实的自我。对于内倾性的人来说,基于社会补偿性假设(“穷者变富”论),个体会试图在社交网络上营造一个受欢迎的形象来弥补线下社交的缺失,一旦“戒掉”微信,社交能力的不足亦随之暴露,对社交关系的冲击较大。


是否更快乐:取决于对微信的依赖度


减少微信使用,对微信依赖度较低的个体影响有限。对他们来说,微信的使用只是现实生活的延伸,而不是创造新的关系网络,离开微信虽然使弱关系受损,但也因减少了“无效社交”,反而会更快乐。


对于微信依赖度较高的个体来说,在微信建立起来的弱关系所带来的积极情感是暂时的,它依旧和现实生活中有分离感,比如点赞之交往往难以发展为老友。你可以吹嘘自己微信加了多少个牛逼的人物,但这并不能成为你的黏结性社会资本。过度沉迷于弱关系的拓展,将会影响强关系的质量,在现实生活中的集体与社会的归属感会渐渐消失,幸福感降低,孤独感增加,最终在现实人际交往中产生障碍。近年网络孤独症的出现也印证了这个观点:过分地依赖网络会淡化与社会及他人的交往,从而对现实生活失去了感受力和参与感。



微信上的社交,不需要目光接触与及时反馈,给了我们心理缓冲空间。我们可以自由地选择呈现自我,选择何种好友在场,形成了“心理上的邻居”——相对安全、友善的意见环境。短期来看,这种环境有利于人民进行社交拓展与表达。但如果长期依赖,则会降低现实中的社交能力。


当你开始觉得比起见面与打电话的紧张感,更喜欢通过微信与人交流时,就该警惕你的社交能力是否开始退化了。此时不妨放下手机投入到真实的社交互动中,也许会发现不一样的快乐。


在腾讯研究院S-Tech发布的《社交网络斋戒实验报告》中,还有另一个有趣的结论:人们一段时间不用微信后,弱关系大量削减,对强关系的影响不大,亲密关系略受影响。


作者简介:张绮琳 华南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硕士在读,本文经授权转载自WeDig(ID:wedig)。


参考文献:

1.Sabine Trepte, Tobias Dienlin & Leonard Reinecke. Influence of Social Support Received in Online and Offline Contexts on Satisfaction With Social Support and Satisfaction With Life: A Longitudinal Study. Media Psychology. Vol. 18. 2015 74-105

2.Dmitri Williams.The Impact of Time Online: Social Capital and Cyberbalkanization.http://scholar.google.com/scholar?cluster=4060150324035702416&hl:=zh-CN&assdt=0,5

3.Wellman.B, Anabel Quan Haase, James witte, Keith Hampton. Dose the intenet increase、decrease or supplement social capital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Vol. 45 No. 3'November 2001 436-455

4.Zywica J, Danowski J.The faces of facebookers: Investigating social enhancement and social compensation hypotheses; Predicting facebook and offline popularity from sociability and self-esteem, and mapping the meanings of popularity with semantic networks. 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vol. 14, 2008  1-34

5.Ross, C.,et al.,Personality and motivations associated with Facebook use.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09. 578-586

6.Amiel, T. and S.L. Sargent,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Internet usage motives.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04. 711-726.

6.Wilson K, Fornasier S, & White K. Psychological  predictors  of  young  adults’:  Use  of  social networking  sites.  Cyberpsychology,  Behavior,  and  Social Networking, 2010 173–177.

7.Thomas V. Pollet, Sam G.B. Roberts, & Robin I.M. Dunbar. Use of Social Network Sites and Instant Messaging Does Not Lead to Increased Offline Social Network Size, or to Emotionally Closer Relationships with Offline Network Members. Cyberpsychology, Behavior, and Social Networking. Vo. 14. 2011. 253-258

8.Maurice Vergeer, Ben Pelzer. Consequences of media and Internet use for offline and online network capital and well-being. A causal model approach. Computer Mediated and Communication. Vol. 15. 2009. 189–210

9.Kim, J.,  LaRose, R., & Peng, W. Loneliness as the cause and the effect of  problematic Internet us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Internet use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 2009. 451–455.

10.卜巍巍. 基于强弱关系的SNS用户参与行为对社会资本获取影响的实证研究[D].青岛大学,2014.

11.张嘉宁. 外倾性对社交网络使用动机与发布行为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5.

12.姚琦,马华维,阎欢,陈琦. 心理学视角下社交网络用户个体行为分析[J]. 心理科学进展,2014,22(10):1647-1659. [2017-08-14].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气场强的人都是怎么说话行事的?
点个赞、留个言,关系就会更好?
为什么兴趣图谱将重塑我们的社交网络及未来的商业 | 36氪
放下手机!减少社交媒体使用时间或能提高免疫力和睡眠质量
社会化营销的三个阶段
叶开说SocialCRM:(二)因为粉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