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想要提高执行力?诸葛亮为你开出这四味良药……丨原创



在《如何立志·诸葛亮这样嘱咐外甥……》一文中,诸葛亮嘱咐外甥,要通过“慕先贤,绝情欲,弃疑滞”这三种途径来确立志向。

立志之后,就要采取行动实现志向。诸葛亮指出,要实现志向,就要“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

1

忍屈伸

忍屈伸就是能屈能伸,困境中能克制忍耐,顺境中能趁势而为。

《幼学琼林》里说:“君子之身,可大可小;丈夫之志,能屈能伸。”

能屈而不能伸,则柔弱难支;能伸而不能屈,则刚强易折;大丈夫则无可无不可,能屈能伸,能进能退。

当然,屈不是一味忍耐退让,而是为了更好地伸。

《易经》里说,“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小屈则小伸,大屈则大伸,能屈能伸,方为大丈夫。

越王勾践亲为人质,忍辱负重,可谓能屈;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养,最终一雪前耻,可谓能伸;

韩信受胯下之辱,众以为怯,屈之至也;既为将帅,则所向无敌,天下莫敢与之争锋,伸之至也。

2

去细碎

去细碎就是去掉琐碎杂事的纠缠,不纠缠于琐屑,而致力于广大。

去细碎,从诸葛亮“观其大略”的读书法就可窥一斑。

诸葛亮隐居隆中之时,与石韬、徐庶、孟建等人一起游学。

三人读书都“务于精熟”,唯独他“观其大略”,并对三人说:“诸位以后可以官至郡守刺史。”

后来果然如他所说,“务于精熟”,则泥于琐碎,正像郡守刺史,须处理州郡琐事;“观其大略”,才能大处着眼,恰如位至蜀相,宜总览全局。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能因小失大,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唐文宗时,宰相路隋对唐文宗说:“宰相责任重大,不适合兼管钱、谷之类的琐碎事务。”

文宗认为有理,所以后来就批准了宰相裴度辞去兼任的度支使之职。宰相总理万机,宜总览全局,而不应陷于琐碎。

志存高远之人,也应如此,从日常琐碎中抽身而出,致力于高远广大的理想。

3

广咨问

广咨问就是广泛地向他人请教。刚愎自用终自困,不耻下问为大智。

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种种疑难,产生种种困惑,这时就需要广泛地向他人尤其是长辈们请教,除疑解惑,切不可自以为是,刚愎自用。

《尚书·仲虺之诰》里说:“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一个人遇事喜欢向他人请教,知识就会渊博起来,处理事情就会游刃有余;若刚愎自用,我行我素,只能使知识狭隘,办不成大事。

白居易的诗,之所以妇孺皆知,老幼传唱,就是因为他“广咨问”,每作好一首诗,总是先念给牧童或老妪听,然后再反复修改,直到他们拍手称快,才算定稿。

相反,吕布刚愎自用,不能用谋士陈宫之计,以致在与曹操的交锋中屡屡失败,最终落得个殒命白门楼的悲惨结局。

4

除嫌吝

除嫌吝就是摒除嫌隙与吝啬。嫌隙致人仇怨,吝啬使人疏远。

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个人努力固然至关重要,但也离不开众人的帮助。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或不至也。”(王安石语)

有了志向与能力,不盲从、不懈怠,但遇到幽深昏暗的所在,若没有相应的人、物来辅助,也是不能到达目的地的。

因此就非常有必要消除嫌隙,去掉吝啬,获得众人的亲近与帮助,而不是众叛亲离,变成孤家寡人。

项羽最后之所以失败,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他没有“除嫌吝”。

他派使者去刘邦营中,却中了陈平的反间计,由此与亚父范增产生了嫌隙,并逐渐疏远了他,失去了最重要的谋士。

此外,他还有刻薄寡恩的一面,打了胜仗就将功劳全部归于自己,很少封赏下属俾将,弄得众将士心寒不已,纷纷离去。

诸葛亮认为,做到了以上四点,“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即使因挫折而暂时停滞不前,也无损于自己高尚的情趣,也不必担心事业不会成功。

志存高远,靠的是思想力;实现志向,靠的是执行力。

“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是诸葛亮为提高执行力而开的一剂良药,为年轻人实现自己的志向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腾讯新闻
莫道只知《诫子书》,且看诸葛亮《诫外甥书》
诸葛亮:可失败但不可下流
诸葛亮《诫子书》原文及译文
诸葛亮成功缘于读书
解密诸葛亮全部才能,全在这86个字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