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蹭饭”有风险,“请客”更得谨慎


  这年头,有几个可以相互蹭饭的朋友,算得上一件幸事了。朋友间说说笑笑,有益身心健康,何乐不为?然而,在很多时候,事情并没有这么浪漫。


  尤其请客招待的一方,一定要记住:管饭最好管饱,实在管不了饱,也得好好把话说清楚,否则就难免招埋怨。


韩信、刘邦也蹭饭

  众所周知,韩信曾受漂母“一饭之恩”,这其实是标准的蹭饭。


  当年漂母在河里洗丝,偶尔管了韩信一顿饭,后者就不把自己当外人了。漂母洗丝洗了几十天,韩信就天天跑到河边钓鱼去,鱼钓没钓着不知道,反正饭是混了个饱。


  临别之际,韩信心怀感激,对漂母说将来必有重谢云云。谁知漂母倒不高兴了,答复说我是可怜你这年轻人,可没想图你什么。


一饭饱食之恩

  但是,韩信的运气并不总是这么好,他以前还认识一位下乡亭长,一到人家吃早饭的点儿,他晃晃悠悠就去了,捧起碗来就吃。


  时间一长,亭长的老婆不乐意了,她想了个狠招,一早起来做好了饭,端到床上和丈夫一起吃了。韩信来了一看,人家两口子吃过了,没自己的份。韩信心里有数,摸着咕咕叫的肚子 ,走了。


韩信影视形象

  韩信蹭完东家蹭西家的时候,他未来的老板刘邦也没闲着。


  刘邦常去大哥刘伯家蹭饭,但他做事的气魄非韩信可比,韩信是一个人蹭,刘邦则是组团来蹭。这很快引起了大嫂的不满,但毕竟是自家兄弟,吃饭不好躲着他,于是她也出了个狠招。


  有一次,大嫂刚做好羹,刘邦带着狐朋狗友来了,大伙儿先吃了点儿羹,还没吃饱呢,这时就听大嫂拿勺子使劲刮锅台,客人们以为羹没了,就叹息着走了。刘邦眼尖,看到锅里其实还有很多羹,一下子就气饱了。



管饭要管饱

  显然,蹭饭这事儿不容易,一般人干不了,心态差了不行,脸皮薄了也不行,但反过来说,蹭饭又是平和心态和增厚脸皮的不二法门。


  蹭饭这事要干好了,干别的也不难。这不,韩信、刘邦后来都发达得一塌糊涂。


韩信知恩图报

  韩信以楚王的身份衣锦还乡,立即兑现了当年开出的“空头支票”,一甩手给了漂母千金巨资。下乡亭长的恩情韩信倒也没忘,给了他一百钱。充其量,这就是算了饭钱而已!


  刘邦当了皇帝,子侄封王的封王,封侯的封侯,唯独不封刘伯的儿子刘信。直到刘邦的老爹为刘信求情,刘邦才勉强给刘信封了个“羹颉侯”。颉是“克减”的意思,你说说这刘邦安的什么心?


刘邦影视形象

  按理说,不管是漂母、下乡亭长,还是羹颉侯他娘,都是管过饭、行过善的人;但除了漂母外,其他人都没落着好,反而落了埋怨。究其原因,恐怕就是韩信说的“为德不竟”四字吧!


  也就是说,管饭最好管饱,实在管不了饱,也得好好把话说清楚,否则就难免招埋怨。


  一个人偶尔做好事不难,坚持做好事难;坚持做好事也不难,难的是坚持做好事而不图回报。这样看来,漂母一夜间变身超级富婆,也就不足为怪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闲话历史14:从“羹颉侯”看刘邦的睚眦必报
刘太公质问:“为什么不封刘信?”刘邦回答:“他母亲太小气!”
刘邦曾被嫂子羞辱,称帝后给了侄子一个“羹颉候”的封号
刘邦当皇帝后为何唯独迟迟不给大哥的孩子封王?
“《史记》中的成语”【语音+文字】(十)一饭之恩
刘邦去嫂子家蹭饭,惨遭羞辱,称帝后怎么对待嫂子、侄儿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