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古人没有暖气,是如何取暖过冬的?
问答
音频
探究
话题
辟谣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我们爱历史》为头条号签约群媒体
字数:2888字,阅读时间:约7分钟
每年严冬大雪时,房屋供暖取暖,都是头等重要大事。
不过,如果翻翻卷册史料,设身处地感受下中国古代的冬天,恐怕更要酷寒扑面。比如脍炙人口的唐诗里,古代冬天刮风可以刮到“北风卷地白草折”,下雪下到“千树万树梨花开”,数九寒天的场面,经常就冷到“千山鸟飞绝”。简直念着就哆嗦。哪怕躲在屋子里,那个没有现代供暖技术的年月里,古人的冬天,都该怎么熬?
放心,素来不缺智慧的中国人,在取暖供暖问题上,几千年来都是创意不断。比如下面这几件不同年代的“神器”,不但为中国古人的居住生活,营造出温暖的空间。更佑护我们民族扛过了多少严寒的考验,繁衍生息到今天。
一:铜炭篓(春秋时期)
中国南方气候温润,但号称“楚地”的湖北地区,却在古代十分例外。以《荆楚岁时记》等史料的形容,古代湖北的冬天比中原寒冷得多。明清年间带着原始温度计造访中国的欧洲传教士们,还在湖北测到了零下十八度的低温。但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年间,聪明的楚国人,却早已开发出了这款应对酷寒的强大装置:铜炭篓。
铜炭篓,出土于天星观二号的楚墓,是一种春秋时代宫廷专用的烤火用具。它的别样风姿,一出土就惊了全场:高41厘米口径22厘米的体魄,整个圆柱状的熏杯造型,直口直壁的工艺设计,全身分为三段,每段都是镂空的龙纹组成,底部和器身上还有排出碎木炭的镂空。只要在篓内点燃木炭,热量就会源源散开。
这种铜制炭篓,不但外观装饰华丽,携带使用也十分轻便,充分发挥了铜制金属的良好导热性能。虽然春秋时代里,列国诸侯的取暖技术都突飞猛进,河南还出土过更小巧的青铜炉,但以工艺思路和实用效果说,铜炭篓不但是至今中国出土最早的冬季升温用具,功能更堪称春秋时代最强。那时的楚国有多强大?这件“楚国制造”就很撑场面。
二:温调房(西汉)
比起春秋时的“铜炭篓”来,秦汉的房间供暖装置,技术更突飞猛进。秦朝皇宫里高一米零二宽一米二的大壁炉,拥有一点一米的纵深与履瓮型炉膛,可以确保浓烟迅速排出后,充分回旋后的热气在房间里扩散,功能早已远远超越春秋时的“铜炭篓”。更强的是“火墙”技术:两块筒瓦扣成管道包在墙壁上,下面连接灶气,隆隆的热气就可以通过墙壁传遍整个大殿。但一件汉朝“神房间”,却堪称集合了这两样取暖技术的精华——温调房!
温调房,最早叫做“温室殿”,由汉武帝初建于汉宫前殿北面,整个房间不但设有“壁炉”和“火墙”。而且墙壁上全数涂抹上捣碎的花椒,外加大雁毛做成的帷幔,西域进贡的毛毯铺地,令源源涌上的热气迅速在“温室殿”里扩散。这样一座特供汉武帝享受的豪华房间,以《西京杂记》的形容说:哪怕外面大雪纷飞,房间里也是温暖如春,甚至房中的花草都茁壮成长,常把冒雪赶来议事的大臣们,纷纷看到目瞪口呆。
多次惊呆大臣后,这座豪华房间也就名气暴涨,有钱人也纷纷效仿,西汉末期时,就在贵族圈里推广开来。西晋的时候,还成了石崇等洛阳富豪们炫富的手段。虽说离平民老百姓还是很远。但相通的技术,也早已造福了民间,西安闫家村的汉代民居遗址里,就出土了民间的壁炉与火墙,还有设计良好的排烟通道。另外泥制的火盆,也已经在民间推广。虽说不是宫廷的豪华标配,但已经可以令百姓过得更温暖。
三:汤婆子(宋朝)
一些随身的取暖小物件,放在中国古代史上,也同样是创意无穷。比如汉朝时的“被中香炉”,就可以在秋状小铜炉里点燃熏香,且独特的镂空支架结构,可以确保不管香炉怎样转动,炉口都会一定朝上,避免使用者烫伤。如此工艺,从汉代至清代也是一直精进。比如各类宫廷剧里,皇后贵妃娘娘在风雪中出场时,都常手捧一个类似的精美手炉。尤其清代手炉,不但做工讲究,形体更袖珍到能藏进袖子,是长期受贵族圈欢迎的“暖手宝”。
不过,比起这种贵族专享来,一个民间常用的暖脚神器,却至今拥有着极高人气:汤婆子。
汤婆子,又称“锡夫人”,是一种睡眠时专用暖脚的圆形铜壶,有时也有锡制。这种诞生于宋朝的“古代暖水袋”,通常都做成南瓜形状,且有极好的保温功能,浇进热水后放入被窝,可以保证严寒天气里,一整天被褥都是暖洋洋。良好的冬天助睡眠效果,正如北宋诗人黄庭坚的咏叹:千金买脚婆,夜夜睡天明。就是这么物有所值。
如此好效果,也叫这款神器,从此在民间深受欢迎。一直到近代时,做工精美的“汤婆子”,还在中国南方农村广为流传,甚至还是好些家庭嫁女时的必备陪嫁。有时一件传家数代的“汤婆子”,不止意味着冬夜里的甜美好梦,更是多少老夫老妻,执子之手的感情。
四:故宫火道(明清)
好些冬天里去逛故宫的游客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故宫真冷!
的确,占地72万平方米的故宫,近万间的房屋,却连一个烟囱都瞧不见。放在冬日天气严寒的北京,自然是不知不觉就冻坏。可几百年前住在这里的皇帝们,却是暖和得无比舒服。全靠一件中国古代史上最为土豪的全自动供暖系统:故宫火道。
自从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时,强大的故宫火道,就开始了对皇宫忠诚的供暖服务:为什么故宫里没烟囱?因为“故宫火道”的入口“火膛”都在室外,且烧的是名贵的精炭,些许的烟尘都通过隐蔽的排烟口排掉。整个的紫禁城下面,乃至每一个房间的炕床下面,都修好了四通八达的通道。如果强大供暖体系,汉唐时的“壁炉”“火墙”,一比完全小儿科。
于是,以明朝太监刘若愚的《酌中志》记录,明代时每年十月起,这套强大供暖系统,就已经全速启动,太监们下到深达一米的工作坑里烧火,滚滚热浪就沿着畅通的火道系统传遍整个皇宫。如果把火道流通的地方用隔板隔开,火道上面的房间,就变成了明清宫廷剧里常出现的“暖阁”,其强大保暖效果,每一间都轻松压过汉朝的“温调房”。
当然,比起“温调房”的豪华花费来,“故宫火道”才是真土豪。以明朝《宛署杂记》的统计,单是万历十八年(1590)的殿试,就烧掉了一千斤木炭。而清朝乾隆年间,单是故宫里每个普通皇孙,就要供应十斤木炭,且全是价格昂贵质量好的精炭。烧的就是钱。
如此“烧钱”的供暖效果,当时还烧出了国际影响力。以康熙年间,在紫禁城住了十三年的意大利学者Matteo Ripa的惊叹说:这奇特的故宫火道,不但不像欧洲宫廷的壁炉一样占地方,而且取暖效果更是相当好。简直是“适度的热量均匀的充满在每个角落”。客观来说,一直到十八世纪时,“故宫火道”都是领先全球的宫廷供暖系统。
五:被误读的火炕
当然,这超豪华的供暖系统,普通老百姓确实无缘享受。但它的技术根基,确实来自明清时代,中国北方一个源远流长的取暖方式:火炕。
一直到近现代时,俗称“盘炕”的火炕工艺,都在中国农村十分常见。这种通过灶台烧火加热炕头的取暖技术,在金元时代就已成熟,明清时更是流行北方,成为民间乡村过冬必备。“故宫火道”的强大运转技术,其实就与之源出同宗。就是中国古人智慧的见证。
但是,到了落后挨打的近代史上,某些崇仰西方文化的“大师”们思想偏激,连造福北方农村数百年的“火炕”,竟然也惨遭他们抨击。诸如火炕“德育无可言”“形色已枯”之类的奇葩罪名,一度广为流传,甚至还有呼吁废除火炕的怪论。联系一下当时落后的供暖技术,还有北方酷寒的天气,就知道一旦如此,会是多么惨重的后果。
以这个意义说,所有漠视传统文化传承的态度,无论顶着多么荣耀的光环,就算评论个火炕,也极有可能闹成笑话。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故宫在冬天是如何取暖的?
古代人怎么度过寒冷的冬天?
曾洁:古人取暖神器多
「荐读」岁暮天寒,古人如何优雅过冬?
古人取暖极简史
在没有空调暖气的时代,古人是如何取暖的?谈谈古人取暖的大智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