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纪念老校长 : 郎郡诗



作者:李小怀




听到郎郡诗校长离世的消息,非常吃惊:我们心中念念不忘的老校长、一个忠心耿耿的教育家怎么就走了,太突然了,让我想再拜会老校长的计划无法实现了。


在我从孩子成长为青年的过程里,在1958年至1964年,我在华师一附中渡过了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这六年中,我在华师一附中与老师、同学在一起的时间多于54个月,我与父母在一起的假期时间少于18个月。这六年为我奠定了正确的人生观,为我在后来五十年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提供了正确的思想方法,我对此感到欣慰。


今天我这个老学生纪念郎郡诗校长,最想说的是,在我校的前身中南工农速成中学转变为普通中学的过程中,为什么华师一附中能够在短短几年中,成长为湖北省武汉市中学的一颗耀眼的新星。


这是郎郡诗校长和他的同志们带领华师一附中的广大师生员工创造出的这个奇迹。几年的奋斗建立了华师一附中独特的风范,独特的校风,独特的精神,并结出了硕果,进入了武汉市重点中学的行列。


我们这些老学生(...63届、64届,65届...)在郎郡诗校长的领导下经历过这一幕,我们对此有着深深的体会、感情,这是我们今天怀念、纪念郎郡诗校长的最朴实的理由。


我在华师一附中六年,只是一个学生,不可能知道当年创业者经历的酸甜苦辣和付出的全部心血,也不可能说出什么结论,只能从一个学生的角度,谈出当年和后来心中的感受和体会,来证实当年以郎郡诗校长为首的教育工作者是值得我们纪念的。


艰难的转折


华师一附中转折时期的最大问题是教育对象变了,从提高工农干部文化水平转为教育孩子,这种变化带来的困难是其独有的。


当初为工农干部补习文化,是老革命挑头承办的国家项目,是直接为巩固政权服务的。学校的领导人级别高,教职员工为国家和工农服务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十分强烈。工农学员也是经过审查选拔上来的,政治素质高,使命感强,学习劲头强烈。


现在转换角色当孩子头(原来兼职的校长邵达成(华师副教务长)回华师,副校长郎郡诗接任校长),明显地看出华师一附中级别降低了。同时许多问题摆在郎校长和广大教职员工面前,从教学大纲、教学思想、到稳定思想、培养骨干队伍.......等等,有一系列的难题要解决。


为此学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极短的时间里,从校党委、校领导、校机关、团总支、学生会、后勤等部门完成了从思想认识到管理方法、教学实践的转变。就是:建立、完善一套适合孩子的教育环境和教学方法。


图1:一个大门两块牌子的转折期。


面对孩子


当年学校招生,不是现在的千里挑一才能进入华师一附中。当时是统一分配,就近入学,与其它学校在一条平等、公平的起跑线上招收学生。


我是1958年入校的初一学生,原来是在东湖八一小学学习。当时大跃进,毕业时几乎全部保送上中学,只有二、三个同学经过考试后也被录取。当时在我们头脑中,在武昌,只知道有实验中学,十四中,十五中,三十九中等有名气,根本不知道有个华师一附中。


报中学志愿时,我们东湖八一小学六(一)班班主任金国英老师讲:上级规定华师一附中负责招收我们学校的学生,因此报考华师一附中优先录取。同时老师强调,由于是华中师范学院的附中,师资力量强,老师好。


因此我们东湖八一小学2个班的毕业生几乎一半以上,报考了华师一附中。当年初一八个班,仅我们(二)班就有十个左右八一小学的孩子。到学校后与同学熟了,才知道许多同学来自大东门、千家街,司门口,阅马场、火车站等地,几乎都是学校附近的孩子。学生来自社会各个阶层家庭。其中许多家庭属于贫困家庭,孩子都要为生活出力。我们学校还有许多归国华侨的子女在学习,他们的基础比较差。


华师一附中就是把学生当成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来教育、培养的。


图2:初一(二)班的小女孩:后左:张慧益、孔美容、前左:庄素珍、李焕珍。


物质保障


由于学校原来是工农干部速成中学,所以教学、生活条件都比较好。如学校的宿舍比较多,后来转为普通中学后,接收的在校住宿的学生就比较多。共有初中男生宿舍楼一栋,高中男生宿舍楼一栋,女生宿舍楼一栋。初中时我们班有三个男生宿舍,可住宿24个学生。高中有二个男生宿舍,可住宿20个学生。学校建立助学金制度,还为家庭困难的孩子减免住宿费,帮助了许多经济困难的孩子;学校的食堂全年提供全天三顿饭,使孩子能够安心上学,食堂还为带饭的孩子热饭,不必吃冷饭冷菜;学校冬天早上、晚上为住校学生提供热水(这个非常不容易);学校还有卫生室、理发室、澡堂等,全面保障孩子的学习生活;我们住读的孩子,早上、晚上有早、晚自习,学习有秩序,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住读的孩子,有纪律约束,没有家庭劳务的干扰,可以专心读书,这也是华师一附中的特色。


这一切良好的环境是我们学生能够安心学习,全面提高的保障。


图3:华师一附中千家街校区俯瞰图。


尊重人才


大家都知道,华师一附中的师资力量强,可是他们知道华师一附中的另一面吗?知道当年华师一附中是怎样使用人才、培养人才,爱惜人才,尊重人才的吗?


我们学生当年就知道:在老师队伍里,除了有一批多年从事教育工作的优秀老师外,还有国民党的起义将领在当老师,有犯了右派错误的下放改造者在当老师,有犯过生活作风错误后仍继续教学者.......。这些老师在教学中,兢兢业业,个个水平极高,工作尽心尽责,都是教学的骨干力量,深受同学们的喜爱和尊敬。


能够这么豁达、这么不拘一格地选用人才、使用老师,这是大家风范,是王者风度。实际是郎郡诗等学校领导的大度、求实作风,他们敢于让好钢用在刀刃上。只有这样的信任、果敢,担当,才能使老师感到温暖,感到尊严,才能使老师产生力量,放出火花。


在这样宽容放松、无忧无虑、团结自律的环境下,老师怎么能不发挥出最大的干劲去教学,去工作,去拼命!这应了那句话:士为知己者死!难怪当年肖树静老师说:不赶上实验中学死不瞑目!这就是当年华师一附中老师的精神!就是当年的华师一附中精神!整个教师队伍都具有这种神圣的使命感!


全面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许多人只看到华师一附中高考成绩名列前茅,他们没有注意到,当年我们学校的全面发展。


孩子是活泼好动的,是愿意积极进步的,是希望学习知识的,是希望得到尊敬和信任的......。根据孩子的特点,华师一附中全面地落实了党的教育方针,正面调动了孩子的上进心,积极性,以四两拨千斤的策略,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体育


我们学校的体育水平与普及当年在湖北省、武汉市也是首屈一指的。


在我记忆里,从初中起,我们学校的体育水平在武汉市中学里面就名列前茅。学生里先后有一级、二级运动员多名,还为专业队提供了多名运动员。在1963年、1964年、好像还有1965年都是武汉市中学生运动会男女团体总分第一。1963年武汉市中学生运动会上,我们班的杨利生同学以1.77米的成绩创造了武汉市中学生运动会跳高记录,夺得冠军。这个成绩高出他本人身高1.73米4公分,并保持了十几年。


当年学校同学的集体荣誉感、团队精神、团队进取心特别强,在武汉新华体育场开武汉市中学生运动会,我们不是运动员的学生都作为啦啦队,从武昌过江到汉口为运动员助威和服务。


图4:1963年武汉市中学生运动会上杨利生在新华路体育场跳高。


当时下午第二节课后,学校运动场就是一个大活动场,大家几乎都在活动,没有什么补课,加课的陋习。


学校成立了许多运动队:田径、体操、举重、射击、跳伞、兰、排、足都有,甚至还成立了一个带着准军事性质的滑翔机训练班........。


这和学校领导的指导思想分不开,他们要全面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让孩子全面成长。让孩子们在体育竞技活动中,既锻炼身体,还要培养出克服困难,争取胜利的信心,培育出孩子们英雄主义和团队集体主义精神,教育出有上进心,有荣誉感的下一代。


图5:在学校运动会上,杨利生在撑杆跳。


文艺


在学生的文艺生活上,学校也非常重视,延续了工农速成中学的传统,经常放电影;结合五一、十一都有全校文艺汇演;新年则基本以各个班级举办新年晚会,大家几乎都排练节目,上台演出,全面调动大家参加文艺活动的积极性;在政治运动中,如学习雷锋的运动中,也举办了盛大的文艺汇演,初中、高中都参加,风风火火,还评比出优秀节目。


同样在下午第二课后,文艺骨干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唱歌、跳舞、排练话剧等节目。学校几乎看不到闲人,孩子几乎都有自己的事情在忙活。


图6:63年我班汇演同学:左起:汪英团、齐元荣、涂月祖、姜恒星、涂玉梅。


图7:我班高中部分同学在高庙参加劳动与社员留影。

思想教育


在政治思想教育上,学校不仅仅是上政治课,每个学期都安排学生到农村参加劳动一周,割麦、插秧、拔稗子等农活都参加过。在大跃进大办钢铁时,我们初中孩子也积极参加,来回步行到汉阳运耐火砖、观音土、铁矿石(当时长江大桥已经建成)......。这些活动对于城市的孩子锻炼极大,培养了劳动观点,接触了社会和农民。


其中,学校团总支和学生会的工作也做的有声有色,非常活跃,是管理学校、联系学生的重要力量。


图8:高中我班另一部分同学与高庙社员合影。


辅导员制度


学校实行辅导班、辅导员制度。高年级的同学担任初中班级的辅导员,让大孩子帮助刚刚脱离小学的小孩子。这个办法起到了家长、老师难以起到的作用,对小孩子帮助很大。


图9: 我初一女同学与辅导员合影。

照片人物第一排左起:1、李桂钧,2、庄素珍,3、黄孝云,4、李焕珍,5、姜恒星,6、齐元荣;

第二排左起:1、冯秀明,2、尹梅,3、凌少华,4、周小荣(辅导员),5、杨玲玲(辅导员),6、谢锡琼(辅导员),7、张立明;

第三排左起:1、胡旭华,2、周延龄,3、石书林,4、涂月祖,5、孔美荣,6、吕玲,7、邹春芝,8、张慧益。


辅导员这些大哥哥、大姐姐对我们非常好,像对待自己家的小弟弟、小妹妹一样对待我们,耐心、细致、周到。他们给我们讲道理,引导我们进步,参加我们班会,让我们也参加他们的团支部的活动,还帮助我们发展团员,成立团支部,组织文艺汇演,参加校运动会......,把我们这些小孩子往正道上引。我们情谊非常深厚,现在我七十多了,还与当年的部分辅导员保持着联系。

后来我们到了高年级,我们也成了辅导员,也继承了大哥哥、大姐姐的光荣传统,带起了初中的小弟弟,小妹妹。


严和亲情


当然学校管理还是严格的,对于学习成绩不好,坚决留级;品德不好开除(我们初中一个女同学、一个男同学就是因为偷东西被开除);身体不好,劝其休学。后来想想,学校淘汰率还是比较高的,初中进来八个班,毕业好像六个班。初中三年在我们班学习过的有名有姓同学大概有71个孩子,升到高中仅28个。当然有进有出。里面有转学和后来考入其它学校的孩子。


当年我在初一(二)班,班里学生中军队的孩子比较多,比较调皮,一开始难以管理,课堂上曾经把年轻女老师老师气哭。后来学校破格派了当过兵的行政干部,而不是任课教师的刘传江当班主任。他很严厉,果断,連训带哄,很快让孩子们服管了,后来他当了教导处副主任。


我当年就属于调皮的孩子,经常与班干部康六红等闹。后来的班主任王声磬(教导处副主任)像父母一样教育我、启发我、诱导我、感动我。在他和班干部、辅导员的帮助下,经过初中三年的引导,把我就调教过来了。又经过高中三年的提高、深化教育,使我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可以自己辨别方向和是非了。


图10:我进步了。


培养自己的子弟兵


学校还别出心裁的执行“嫡系”制,培养自己的子弟兵。


我们从1958年入初中,到1961年考高中,到1964年高中毕业时,其中一、二、三班的同学近2/3同学都是原来的初中同学,我们高一(二)班就有28个同学是原初三(二)班的同学,学校没有把我们编散重新编班。


这些同学都是学校和班级的铁杆分子,彼此熟悉,知根知底,关系不错。这些同学基本都是骨干,荣誉感极强,已经形成了很好的思想作风和学习风气。这样学校省略了重新建立骨干、培养作风的工作,避免了许多麻烦,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后来实践也证明,这三个班,高考成绩突出,如我们班男同学全部考入了大学。


图11: 我(二)班从初一(二)到高三(二)班的七个同学:左后起:严相国、李小怀、魏永生、左前起:张松田、许中、涂月祖、齐元荣。


你细致观看一下我文中我们(二)班的初中毕业照和高中毕业照,会发现一个特别的画面:初中毕业照,我们前排女同学手里只有一面奖状;高中毕业照,前排女同学手里有十面各类奖状。说明了什么?说明我们成熟了?优秀了?也对,也不全对。从另一个角度看,说明学校以正面教育的方法把我们这个当年调皮的班,教育、调理、引导成了一个优秀的班集体(我们在高二被评为武汉市中学生“红旗班集体”)。


图12: 第一排女同学,左起:1、齐元荣,2、姜恒星,3、庄素珍,4不详,5、吕 玲,6、周玉娥、7、胡丽明,8涂月祖,9、谭亦丹,10、岑晓玲,11、曹桂华,12、邹春芝,13、张立明,14、石桂荣,15、张慧益, 16、李桂钧。

第二排是老师:左1:蔡彪(物理)2张家宝老师(俄文)3 邓执旺化学老师4余逸才老师(语文、班主任)5王声罄(教导处副主任,第二任班主任)6刘绍智老师7袁福副校长8朗郡诗校长9肖宗六老师(教导处主任)10历史老师王延通11女老师12教导处胡庭珍老师13许上大老师(代数)14赖蔼林老师(几何)

第三排左1刘南华,2、殷吉和,3、李培永,4、郭进军,5、朱荣光、6、刘怀枫,7、翟民翰,8、刘洪刚,9、康六红,10、李小怀,11、严向国,12、陈冬九,13、魏永升,14、危南生,15、覃正南。

最后一排左起:1冉启发、3、吴时正、3、张松田,4、萧蕴诗,5、周振志,6、马宗盟(回民),7、黎 林3,8、王德庆,9、杨利生,10、杨克卡,11、曹源北,12、陆建平,13、胡林卿,14、刘强,15、李开银、16陈栋初。


图13: 第一排左起:1、涂玉梅,2、杨风清,3、毛慧德,4、李昌利,5、谢安慧,6、涂月祖,7、姜文玉,8、谭亦丹,9、岑筱玲,10、石桂荣,11、李汉莲;

第二排左起: 1、王崇明体育老师,2、王震云老师,3、姜会生老师,4、唐启金老师,5、萧宗六老师,6、郎君诗校长,7、袁福副校长,8、刘传江副主任,9、陈熙阳老师,10、齐元荣,11、舒槐香,12、赵介民,13、曹桂华;

第三排左起: 1、刘喜正,2、顾佑武,3、吴世正,4、陈光华,5、刘传嘉,6、魏永生,7、黎林,8、严相国,9、潘瑞华,10、张启谦,11、曾庆火,11、何翼翔,12、夏友元;

第四排左起: 1、李小怀,2、郭进军,3、杨利生,4、刘芷汉,5、江海清,6、翟民翰,7、萧蕴诗,8、李开银,9、许中,10、张松田,11、魏崇喜,12、陆建平,13、殷吉和,14、官选国。


学校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学校还不断从优秀的毕业学生里培养干部,经过培训,让他们从事教育工作;学校不歧视有困难的学生,向他们提供助学金等帮助;还接收那些因故休学、退学的孩子继续回校读书;不歧视因各种原因留级的学生,许多留级的学生后来一样高考入榜;还从优秀的已参加工作的学生里选拔优秀者回校当老师,甚至不管他们有无大学学历。李培永老师就是其中的无大学学历而成为高级教师的典型代表。


图14: 在2014年毕业五十年聚会时,康六红给初中为其补课的刘世策老师下跪感恩。

左起:李葆华老师、刘世策老师、唐启金老师、康六红。


学校对学生的尊重和负责,反过来也得到学生从心里对学校产生的尊敬、热爱和信任。我本人就是说服父母,坚持六年在华师一附中学习,没有动摇,没有转学到家门口,仅在假期才回外省家的众多类似学生中的一个。


图15: 我的成长过程:小学毕业。


初中毕业。


高中毕业。


大学入伍照片。


现在的我和孙子。


我的感动


1964年我们毕业参加高考,有两件事让我事后非常感动。


1964年,讲家庭成份的态势已经开始,在参加高考前填报个人简历时要填报家庭成份。我们班一个学习和品德非常好,本人也非常单纯、善良的女同学芩筱玲,把自己爷爷的成份当成父亲的成份,填报为地主。其实他父亲顶多算旧职员(旧政府的公务员)。


我们高中三年的班主任唐启金老师,一个无党派人士,先后三次找她谈话,要她重新填写。后来学校教导处主任肖宗六、团委领导袁希杰还出面找她谈话,希望她重新填写......。后来这个女同学按照姐姐的意见没有改成份,没有被大学录取。第二年已经工作一年的她又响应号召,坚决要求去了。


图16: 岑筱玲在毕业五十年聚会上感恩唐启金班主任。


事后得知这些细节,我的心被震动,被感动。多么好的班主任(他领导的我们班曾被评委武汉市中学“红旗班集体”)!多么好的学校领导!多么好的同学!学校、老师当年这么为学生考虑,真不容易呀!


图17: 前排左起: 李开银、魏永生、李小怀、郭进军、黎林;后排左起: 曹桂华、谭亦丹、杨利生、刘芷汉、团总支陈金春书记,张松田、班主任唐启金。

     

 1961年初中考高中,我们在39女中考试。


1964年我们参加高考,是在自己的学校华师一附中参加的。这次学校为了让我们减轻压力,在考场的安排上,让我们基本都是在自己原来的教室考试,监考老师也是熟悉的老师。整个考试除了试题是陌生的,其它都和毕业考试一样。


我们学生彻底地放松了,甚至一门考试结束后,大部分同学根本不去对答案,也不温习下门科目的内容,就是一个态度:这就是我的水平,让祖国挑选我。

我们后来体会,学校真心为学生考虑,他们要让自己的孩子放松,让他们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水平。


图18: 我的高考准考证正面。


图19: 准考证背面。


结局


毕业了,我们毕业了!我们在华师一附中经过三至六年的培养教育,在1964年毕业。我们64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无论从高考率,上山下乡,参军入伍,高考落伍而被国家招收培养为中学老师,我们都在武汉市中学名列前茅。继1963年学校取得的优异成绩后,再次让华师一附中进入武汉市中学前列。我们感谢以郎郡诗校长为首的华师一附中全体教职员工!我们为华师一附中骄傲!我们放松地要进入一个未知的新世界了。


图20: 我的录取通知书封面。


图21: 通知书内容。


图22: 录取通知书公章。


在我们后面的65届的学弟、学妹,在1965年也再一次取得优异高考成绩,巩固了华师一附中在武汉市中学的领先地位。同时还涌现了一批响应号召,励志上山下乡到农村、奔赴的一批优秀学生,当时的代表人物是胡慧、黎菲菲等。他们是在文革风暴前毕业的学生,他们真不容易,因为他们的学习成绩更好,如果许多同学不是因某种因素意外落榜,他们65届的高考率可能会创造一个惊人的高度。


63、64、65年华师一附中连续三年的高考成绩在武汉市中学名列前茅的事实证明:华师一附中已经是一个成熟、稳定的集体,他在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管理模式上都已经处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上了。


几十年后,63届、64届,65届这几批的学生里面,涌现了一批出类拔萃人物,他们都是历经苦难自己闯出来的。在谈到自己成长的原因时,都有一个共同的观点:华师一附中的教育使自己有了基础。


在更多的学生里,虽然没有干出耀眼的成绩,可是几乎都是单位的骨干。他们经历过祖国动乱的时代,他们都能正确对待:一方面敢于牺牲,甘于奉献,付出了宝贵的青春年华,同时也承担了苦难和责任;另一方面他们也没有放弃追求与理想,积累了知识和历练,在拨乱反正后,他们闪烁出火热的光芒,成为了各条战线上承上启下的骨干,他们是祖国建设和稳定的基石。


这一切正是华师一附中以郎郡诗校长为领头雁的学校全体教职员工的成绩,他们在育人的中学教育事业里培养出一批批有文化、有理想、有精神追求、并且经得起社会、历史考验的一代优秀学生。


图23: 2014年华师一附中64(2)班老同学毕业五十周年拜访母校新校园。


今天的华师一附中已经是湖北省、武汉市中学的航空母舰了,是巨无霸。无论是师生规模、教学环境等与我们当年不可同日而语,毕业学生亦是群星闪烁。我们这些老同学,当然为今天的华师一附中赞叹,但我们并不羡慕和自叹!因为我们是郎郡诗校长等老同志直接培养的一代,是从武昌大东门千家街的华师一附中毕业的一代,是创业的一代,我们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我们的昨天已经载入学校史册。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郎校长你安心吧!



图24:毕业五十周年华师一附中64(2)班部分师生武汉聚会留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今日归来不晚 与故人重来 天真做少年——华中师大一附中1987届校友毕业三十周年返校聚会纪实
新校开扒,郡维家长还原最真实的长郡郡维
《辞职》第八集
中学新生分班成家长关注热点
放飞梦想 成就未来
母校之缘 一路相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