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书|赏文】萧放:端午节俗的传统要素与当代意义

“北师大民俗学”
端午节俗的传统要素当代意义
萧放


摘要: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民俗内涵最丰富的节日之一。端午节俗传统由全生避害、人神祭祀、饮食节物、竞技娱乐与家庭人伦五大要素组成,它们适应了传统社会民众共同的时间生活需要,五大要素的相互关联与互补也保证了端午节在中国传统节日体系中的稳定地位。近代以来由于西方技术与文化的进入,端午节俗传统要素逐渐失落,端午节社会地位显著下降。在强调文化多样性,推动传统节日复兴的今天,端午节对当代中国人来说十分重要,我们应该从传承与建构民族文化的角度,来重新认识端午节俗文化,重新强调端午节在身体保健与社会伦理方面的特殊意义。我们需要重视当下民众的精神与社会生活需要,让端午节继续发挥为广大民众服务的社会文化功能。
关键词:端午节 节日 传统要素 当代意义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民俗内涵最丰富的节日之一。这从节日名称中就可看出,端午节,除了民间通常说的端阳节外,又名天中节、天医节、卫生节、女儿节、龙舟节、粽子节、诗人节等,这也体现了节日习俗重点的古今变化。作为具有千年历史的端午节,其影响范围广阔,虽然各地自然风土与人文环境有所差异,具体节日习俗上各有侧重,甚至不同,但从总体上看共性大于差异,并且从根本的季节感受与身体保健期待看是完全一致的。端午节是中国人的共同节日。
一、端午节俗传统的五大要素及其文化内涵

在千年的传承发展中,形成了具有全国共享意义的端午节节俗传统,就是避瘟保健追念先贤。这两大传统既是端午节的精神核心,也是端午节历久弥新的内在动力。端午节在南北各地虽然有丰富多彩的节俗内容,但在对具体节俗内容进行分析之后,我们可以将传统端午节俗提炼出五大节日要素,这五大节日要素是:全生避害(避瘟保健)、人神祭祀、饮食、娱乐、家庭人伦等,这五大要素能够覆盖全国各地的端午节俗。下面我们具体来分析这五大要素:
1
全生避害
端午节时间在仲夏时节,湿热的仲夏时节,由于蚊蝇的肆虐,疾病瘟疫容易流行,人们从生理与心理上都强烈地感受到外在的威胁。人们将端午所在的五月五日看作是毒气流行的恶月恶日,采取各种措施,“以禳毒气”,全生避害。

传统社会卫护生命的措施从形态上看,有动、静两种。动态的是人们在节日期间采取种种主动驱疫、采药、清洁活动,静态的是斋戒、闭门静坐等。从端午依傍的夏至节令习俗看,早期的月令时代,人们认为自然节令日是阴阳变动的关键日,也是人们精神紧张的时日,因此小心避忌,谨慎过关,是当时人的节日心态。人们以静态保护为主, 《礼记·月令》:“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君子斋戒,处必掩身。”当时有禁火,禁止陶炼,闭门掩身等习俗。汉魏时期,人们将夏季卫生习俗移到了端午,人们以水上竞技、山头采药等户外活动激扬生命、保障身体健康。从端午节卫生的具体措施看有:悬艾避瘟,用艾做成人形,悬于门户之上,“以禳毒气”。清代江南民间称这种艾人为“健人”,其保健意义不言自明。还有佩彩丝避瘟,以五色丝系臂,说是可以避兵灾,不得瘟病,后世民间多用五色线,系在小儿手腕上,男左女右,称为“端午索”或“长寿线”。另外饮菖蒲雄黄酒也是端午避邪解毒的主要保健习俗之一。

端午是“采杂药”的日子。民俗认为午日午时,太阳最烈,这时百草都是药,因此端午是采药的良日。端午采药的传统在民间历代相传,近代湖北英山“日午,採百草以为药物”。采药习俗甚至影响到域外,在越南端午重要内容之一是采药,采药从正午开始,“这时采草药,药效最高”。草药采够一百种,晒干治病,特别治外感、阴虚之病。朝鲜在午时采益母草、狶蔹草“晒为药用”。日本将端午采药称为“药狩”。还有人在端午这天到处寻找蟾蜍,以提取蟾酥作为治天花毒疮的用药。北京旧时还流传着一句俗语:“癞蛤蟆,脱不过五月五。”
2
人神祭祀
端午是夏季大节,人们为了顺利度过这段时间,除了采取现实的与想象的避忌措施外,还要乞求神灵的佑护。端午节是祭祀先人的时节,除了台湾等地方沿袭古老的夏至祭拜祖先习俗外,多数地区人们祭祀的是具有高尚人格或对地方有特殊贡献的先贤。如楚地的屈原、吴越地区的伍子胥、勾践与曹娥、广西苍梧的陈临、道教创始人张道陵等。其中,屈原在后世影响最大,长江中游端午节俗中最引人瞩目的“龙舟竞渡”,传说就是为了追悼屈原。如清代同治《巴县志》所说:“至设角黍,闹龙舟,吊屈平,楚俗也。”1 一些地方还有瘟神祭祀与送瘟神的活动。这是端午神灵祭祀的早期形态孑遗。
3
饮食节物
节日饮食与节气时令相应,节日食品不仅是节日享受的佳品,更重要的它是民众通过味觉对岁时的感知与精神表达的象征物。“五月家家过端阳,盐蛋粽子与雄黄。”端午节的粽子就是这样一种意蕴特别丰厚的文化创造物,它不仅造型独特,而且其包裹的方式与包裹的内容都有特别的意涵。粽子本来是适应夏至时令的象征物,汉魏前称“夏至粽”,后移到端午,称“端午粽”。粽子用菰叶包裹,菰叶阳性,粽子馅原为龟肉或鸭肉,馅为阴性,取阳包阴之象。“盖取阴阳尚相包裹未分散之象也。”2剥食粽子,象征着释放阴阳之气,以“辅替时节”。从岁时自然伦理上看,在阳气盛极,阴气萌生的时节,“顺气”是善性的行为,食用粽子不仅品尝了美味,同时也有扶持时气的积极功效。汉魏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粽子又不仅是自然时令的象征物,在它身上还附着了追思屈原的传说,成为了祭祀屈原的纪念物。屈原故乡的秭归人在端午粽子中特别包上一枚红枣,象征屈原的赤胆忠心。其实从起源上,粽子是祭祀神灵的时令祭品。从粽的制作与食用看,粽子是南方民族的传统食品,也是南方传统的祭品,以“粢”祭神的习俗,在江南稻作区源远流长,而粽即粢类食品。荆楚地区很早就有了裹饭祭水神的风习,据记载,周昭王溺于汉水后,人们在水边立祠祭祀,暮春上巳之日,“禊集祠间,或以时鲜甘味,采兰杜包裹,以沉水中,或结五色纱囊盛食”。3南朝时期,屈原传说与五月五日节俗挂上钩以后,饭祭水神,祈求平安的仪式也成为悼屈的内容之一。梁朝的吴均在《续齐谐记》中明确说到,五月五日楚人以竹筒贮米,投水以祭屈原,后因避蛟龙窃食,在竹筒上塞楝叶,并缠彩丝。后世改为菰叶包裹。此外端午节日饮食中还有饮菖蒲酒、雄黄酒,以驱邪避疫。
4
竞技娱乐
节日娱乐是传统节日构成的要素之一,但不同性质的节日会有娱乐内容与娱乐程度的不同。端午节日原本是仲夏月令中的避忌节日,按照月令时对夏至节气的理解,人们只能静止勿动,以待阴阳二气自然变化。但汉魏时期围绕着夏至形成的端午节并没有简单地继承先秦月令传统,而是吸收了南方民族竞赛传统,加重人文活动的色彩,重视调动人事活动,顺应时气变化的方向,以扶阴抑阳。具体民俗措施是龙舟竞渡与斗百草、斗蛋游戏等。竞赛游戏是端午节日娱乐的主要内容。这些竞技游戏在兴起之初,侧重于巫术与信仰意义。如龙舟竞渡,起源于南方水乡古老时令信仰,竞渡以划船者之间的技术与体能的较量为内容,双方的竞争,在古代象征着阴阳二气的争锋。龙舟竞渡的原始意义在于顺时令,助阴气,实现阴阳的和谐。六朝时期添加了悼念屈原的仪式解说,两湖地区龙舟竞渡因此有了驱邪逐疫与人神崇拜的信仰内涵,虽然如此我们看到地方百姓利用端午节进行娱乐竞技的浓厚兴趣,所以我们在各地端午竞渡节俗中看到了地方社会民众的娱乐与狂欢。沅水流域端午竞渡传统甚至在古代达到“风俗如狂”的状态。唐朝诗人刘禹锡《竞渡曲》:“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明人李东阳《竞渡谣》中对竞渡的情形亦有描述:“湖南人家重端午,大船小船竞官渡。彩旗花鼓坐两头,齐唱船歌过江去。丛牙乱浆疾若飞,跳波溅浪湿人衣。须臾欢声动地起,人人争道得标归。4”明人杨嗣昌《武陵竞渡略》中详细描述了当年武陵地区端午竞渡的场景,当竞渡时,有各种习惯的技巧、玩法,或者前驱中流,阵容齐整,或者偃旗息鼓悄然整先,或忽进忽停,以疲劳对手,或一纵一横,挤兑它船,或甲船与乙船竞赛,丙船上前干扰,待甲乙准备与丙竞赛,丙船却抽身而退,让甲乙争锋,称为“送船”。或甲强乙弱,让乙先行,从后追赶,称为“赶船”。或自量力不如人,遇敌先逃,称为“怯船”。本无斗心,悠游竟日,称为“演船”。久习船事,足智多奸者,称为“老水”。后生新锐虽然竞渡不胜,说新木船无老水,输了也不惭愧。这样的竞渡形式,实则是端午节日社区居民娱乐游戏的活剧。湖北竞渡亦十分壮观,袁宏道《午日沙市观竞渡》诗中描写了荆州沙市竞渡的盛况。“金鳞折日天摇波,壮士麾旄鸣大鼍。黄头胡面锦抹额,疾风怒雨鬼神过。渴蛟饮河貌触石,健马走阪丸注坡。倾城出观巷陌隘,红霞如锦汗成河。”5据明人张瀚说:竞渡南京为盛,福建次之。竞渡的舟船一般可容十人,大者大约二十人,鼓棹争先,顷刻数里,往来如飞。明后期杭州在西湖也开始仿效端午竞渡,但因为湖水平稳的关系,竞渡变成游湖的游戏。6清代各地端午娱乐依然以龙船竞赛为主,当然不仅赛力,而且是竞赛智与巧。江南苏州、扬州、杭州等地作为吴越的故地,沿袭了端午竞渡的传统,不过有新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游乐。重点展示舟船的华丽、水面的嬉闹等。百姓买卖杂货食品,“所在成市”,十天才结束,俗称为“划龙船市”。晚上万船灯火,尤为奇观,俗称“灯划龙船”。7

扬州五月有龙船市,龙船市自五月初一起至十八日止。在四月晦日试演,谓之“下水”;止十八日牵船上岸,称为“送圣”。船长十余长,前为龙首,中为龙腹,后为龙尾,各占一色。船上小儿表演同苏州。有人往水中掷乳鸭,或者掷土瓶、猪胞等,龙船执戈竞斗,称为“抢标”,舟中常有人飞身入水抢之。端午后,龙船由外河进入内河,称为“客船”。送圣后,奉太子(屈原为楚之同姓,民间传说为太子) 于画舫中礼拜,祈祷收灾降福,“举国若狂”。8

端午节赛龙舟传统至今在南方水乡地区传承,并且主要表现为水上竞技运动。即使在北方有水环境可资利用的地方,端午也有龙舟会,如北京通州地区端午节“演龙舟于运河之中以为戏”9。在历史社会发展过程中,竞技性的龙船活动在南方地区成为端午节俗的主要标志,端午节也就被称为“龙船节”。龙船的展示成为地方社会节日娱乐的特定方式与公共活动的中心内容。

端午的节日娱乐在南朝时就有“五月五日,四民并蹋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10斗草有两种斗法,一种是文斗,斗草名,互相以草名对答,如对对联,比如《红楼梦》第六十二回所记“观音柳”对“罗汉松”,“君子竹”对“美人蕉”等,对不上为输;一种是武斗,比试草的韧性,以强健为胜。白居易《观儿戏》:“弄尘或斗草,尽日乐嬉嬉。”民国四年《顺义县志》记载:端午“男子于郊原采百草,相斗赌饮”。11踏百草习俗,在后代演化为端午郊外出游,明代北京人“无竞渡俗,亦竞游耍”,除了游天坛避毒外,南耍金鱼池,西耍高梁桥,东耍松林,北耍满井。12清代天津武清也有“耍端午”之说。13在北方地区还有端午射柳的游戏,另外南北一些地方都有端午打石头仗的习俗。
5
家庭人伦
聚合家庭情感,强化家庭血缘伦理意识是中国传统节日的要素之一,端午节自不例外。当然因为端午节日属性的差异,体现家庭人伦的方式在端午有自己的特色。端午节除了祭祀祖先等传统节日习见内容外,还特别重视未成年的女性,明代北京端午期间,家家妍饰小闺女,簪以石榴花,称为“女儿节”14。直到近代在江苏、湖北、陕西一些地方新嫁女在端午节也要回娘家省亲,且带着幼儿回娘家,称为“躲端午”。对年轻女性的关怀是端午节日人伦的重要表现。日本鹿儿岛在五月五日也有类似的节俗,母亲这天背着不到一岁的小女孩在外跳称为“幼女祭”的圆圈舞。朝鲜称五月五日为“女儿节”,出嫁的女儿都回娘家,男女儿童用菖蒲汤洗脸,脸上涂胭脂,削菖蒲根作簪,“遍插头髻以避瘟”,称作“端午粧”15。由此可知端午作为女性节日,特别是小儿的避忌日是整个东亚地区的通俗。
总之,端午节日五大要素相互补充、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端午节俗传统,从而维持了端午节日形态的稳定,保证了端午在传统节日体系中的重要位置。
二、端午节俗传统在近代的失落

端午节在中国传统社会是夏季的重大节日,从上述节日活动要素中,我们有直觉体验。但自民国建立,引进西洋历法,以公历作为标准时间之后,传统节日在时间上的标示意义逐渐失去,加上民国政府一度强制推行新兴节日,废除传统节日,虽然没有成功,但给包括端午在内的传统节日造成了严重损害。民国政府虽然后来恢复了端午夏节的地位,给予公假,但端午作为仲夏之节的地位已经显著下降。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端午夏节公假取消,端午在现代国家假日制度中没有了位置,这是千年以来的历史大变化。不仅端午假日时间难以保证,就是端午传统节日要素也在近代以来的社会变化中逐渐趋向衰落。

由于时代的变化,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对传统节日有着重要影响,在现代科学观念与现代医学知识推广的情况下,人们对自然与人体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因此端午避瘟保健的节俗主题影响自然降低,这在主导现代社会发展的城市生活中尤其突出。

追悼先贤的主题也因与神灵祭祀融合而在近代以来受到冷遇,与驱疫、凭吊相关的端午重要节俗“龙舟竞渡”在近代以来的社会管理体制之下,因其涉及社会治安、地方信仰与民间社会组织等因素,在较多的地方受到禁止或抑制。如民国二十九年广西《平乐县志》在记述岁时民俗时说:“普通一般人民对于阳历年节固遵奉正朔,而对于阴历年节仍保持旧观念。风俗习惯深入人心,虽政府申禁,而行之如故。”事实上政府的权威还是影响到了传统节日生活,如该县志说到端阳节诸节俗时说:“关于迷信事项已渐改革。闻诸父老所述,往岁自初一日至初五日居近河流市乡有龙舟竞渡之举,今已久废(不复见矣)。”16民国十五年广东《赤溪县志》亦“惟竞渡一事近已禁革”的记载17。民国二十年四川《三台县志》记载端午节俗:“近水者,则有竞渡之戏,谓之‘划龙船’,民国此戏遂废。故民六年张梓忠宰是邑,有‘蒲酒劳君输鹤俸,梓州连岁罢龙舟’之句。”18“龙舟竞渡”是端午节日的标志性习俗,对这一重要的节日仪式与娱乐习俗的禁止,无疑对端午节在民众生活中地位的消减起到了推动作用。

端午节在传统社会是加强人伦关系的大节,民间出嫁的闺女回家省亲,女婿随之上门馈节,娘家与婆家因这样一次节日情感与礼物的流动,实现了姻亲间的人伦关系的加强。近代以后虽然民间仍然利用端午作为亲族关系加强的机会,但在后来持续的宗法关系破除过程中,端午也逐渐沦为吃粽子的节日。在端午节的诸种要素中,唯有节日饮食变化不大,人们虽然逐渐放弃了雄黄酒,但咸鸭蛋与粽子仍为节日饮食的佳品,有时人们径直称端午为“粽子节”。即使是粽子,在当代社会它也成为四季常有的商业食品,其节日的提示意义也不再那么明显。

端午节地位的衰落,固然与政府有意忽视的制度性制约与影响有关,也有因社会变迁而产生的人心的变化,原本为民众生活中三大节日之一的端午节逐渐成为老人们的记忆,甚至沦落到年轻人不知端午为何物的地步,直到韩国“申遗”的棒喝我们才开始清醒。我们还需要端午节吗?端午节的当代意义是什么,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三、端午节俗传统重建的意义与途径

一种事物是否为人们接受、认同,就看它是否具有认知的价值与生活的意义。传统节日是在数千年的文明传承中形成的时间生活传统,它不仅是一个时间段落标志。在节日之上,人们赋予了丰富的文化意义,节日表达着中国人的情感与信仰。它与中国人的精神联系紧密而强烈。而现代时间体系背后没有本民族的情感与信仰,对我们来说它是一种纯技术的计时手段。因此,我们对西洋节日没有知觉,却对中国传统节日特有感情。

端午就是这样的一个民族传统节日,端午的原始意义是避邪驱疫,但在六朝开始就有祭祀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传说。这一传说的加入,表明人们已不满足于端午节俗原始解释,人们通过对端午节俗的补充与再解释,表达出人们对具有高尚人格的人物的崇敬,以传承一种爱国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在南北分立的南北朝时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当代社会,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我们要保存民族文化,传统节日习俗是重要内容,端午对当代中国人来说尤其重要,我们应该从建构民族文化的角度,来认识端午节俗文化。闻一多之所以在《端午考》中强调龙舟的意义,强调龙崇拜,就是从传统节俗中寻找民族文化的精神依据,虽然他的结论我们不见得同意,但我们认同闻先生的研究意识。

避瘟保健与追念先贤是端午节俗的两大主题。这两大主题自六朝之后,一直存在于端午节俗之中,一直服务于民众的生活。如果要更仔细地看,全生避害的节俗普遍存在于南北地域的民俗社会之中;追念先贤的传说同样流传全国,其中纪念屈原的传说,一般集中在知识阶层,当然在两湖地区人们纪念屈原的色彩更浓。

从节俗起源看,消灾避疫是端午时节的原始主题,是本真意义的节俗,因此它也是流传最广泛、最持久的节俗。在当代社会端午节俗的这一原始主题,依然具有现实的意义。人们生活在地球上,生存环境仍受到大气气候的变化影响,湿热的夏季仍是难熬的季节,也是传染性疾病高发季节,人们还不能完全避开高温的不适与瘟疫的威胁。期盼生活的顺利与平安是每个人的基本需求,人们也就需要从物质上或心理上得到一种安全的保障,因此处于阴阳二气转换的端午时节,人们必然仍会选择传统的文化手段,来卫护生命。端午传统节俗中的戴五色线,门口挂艾、菖蒲或艾蒿煎水洗浴,佩戴装有药草的香包等等,这些避瘟保健的节俗仍有着实际的生活辅助意义,所以一度有人将端午节称为“卫生节”。2003年“非典”肆虐的时候,端午节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在当时那样一个人人自危的时刻,这首民谣给我们带来的是一种特别温馨的感觉。民谣之所以温情、动人,因为它巧妙地传承了端午避瘟保健的节俗意蕴,符合了当时广大民众寻求精神慰藉的民俗心理。

同时人又是文化动物,有自己的族群与特定国家意识,人们不仅需要有基本的生存,也需要有文化的延续。文化延续的关键在于族群的延续,要保障族群生命的恒久,就必须有强固的族群意识。屈原等爱国士人所代表的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一直激荡在中华大地上,也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子孙不屈不挠地维系着中华民族的统一大业。六朝时期楚地民众将追悼屈原纳入端午节俗之中,对端午食粽与飞舟竞渡的节俗进行新的诠释。这种诠释并非空穴来风,它是民众历史情感的聚焦,是民众历史观念在节日习俗中的体现。人们已不满足于此前对生活习俗的一般性解释,将节日习俗与历史人物的纪念并联起来,有关屈原的历史传说比较于原始避瘟信仰来说,显然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端午节正是因为有追悼屈原的历史传说的加入,才使这一平常的夏季节日在唐宋之后逐渐升华为一个全国性的民俗大节。

屈原的故事,因为有了端午节的周期性的讲述,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历久弥新。在全球化的时代,在世界文化融汇的大潮中,要守住自己的文化身份,增强民族的内聚力,传承屈原所代表的文化精神十分必要。所以我们也就特别珍惜纪念屈原的端午节。在端午节中开展多种传统节俗活动,将文化传承融入民俗节目中,让人们在端午这个特定的节日中回归传统,在与祖先的对话中,感受我们伟大爱国诗人人格的高尚,增强我们民族意识与文化的使命感。让优良的民族文化传统在现代生活中延续更新。近年来,湖南岳阳、湖北秭归等地每年都要举办端午龙舟大赛,端午竞渡成为当地民众接续与回归节日民俗传统的重要表达方式。
四、结语
我们需要既传统又现代的端午节,传统是我们民族的重要时间记忆,它是保障民族绵延的文化资源与前进动力。我们保存节日传统,传承古老的精神文明,根本目的是力图保存民族文化的特色,保存文化之根,根深才能叶茂。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当代社会变化给民族文化建设提出的新课题,我们需要重视当下民众的精神与社会生活需要,只有将当代人们的情感、欲求融进当代传统节日之中,传统节日才能重新回到我们的生活之中,并继续发挥为广大民众服务的社会文化功能。在全球化信息化、民主化的时代,我们在选择传承、改进传统节日习俗方面有自己的主动性与责任意识,我们可以根据当代社会实际与民族文化建设的未来需要,对传统节俗进行传承与移易,将传统与现代的对接做到天衣无缝。当然这需要对传统与现代的透彻了解,需要我们的大智慧。

作者简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江西】黄语涵《端午节》指导老师:黎雪花
端午节知识竞赛50题
又到一年五月五,吃棕子看龙舟
“宝宝们”刚过完六一,能率||带您过端午
弘扬端午精神 继承传统文化
烟标上的节日 屈原与端午题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