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利玛窦及外国传教士墓、南堂、古观象台【北京】




   利玛窦及外国传教士墓在车公庄的市委党校里,至于是否能进去,心里没底,只能抱着碰运气的态度而去。和小保安开门见山直说来意,他没有直截了当的拒绝,只说了“那有什么看头”一句。我一看这有攻心的可能,一番游说,终于如愿以偿。

   党校大楼的背后就是墓址了,这里曾是明清时期的栅栏墓地,当时和正福寺墓地成为北京最大的2处传教士墓地。利玛窦逝于明万历年间,万历皇帝破例赐阜成门外一处官地葬利玛窦。这里不仅成为帝都最古老的、也是中国第一座基督教墓地。随后的几百年间,又陆续安葬了汤若望、南怀仁、龙华民、徐日升、索智能、利类思、郎世宁等等人,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墓群。










   庚子年的“义和团运动”给了它第一打击,很多墓被摧毁,后收罗的遗骨只能丛葬,70多块墓碑砌在了旁边教堂的墙上。1954年政府购得了栅栏的地产,开始在这里筹建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利玛窦等3人的墓被保存,其余837座墓被迁往他地,从数量上来看,就足以想象当时的规模了。“文革”时又进行了初始化,仅剩的3人墓也被荡平。现在的状况是1984年墓地修复时的格局了。

   现存的墓、碑被围墙分割成东西两院,都已上锁,只能隔着铁栏杆看看。东院占地400平方左右,为利类思等60多位明清传教士墓碑碑林,它们曾经都被嵌在教堂的墙上,现在等于置放回了原址。身前也许波澜不惊,但身后却跌宕起伏,谁也无法估测未来。

   这些墓碑都是中国传统式的,碑额也是圆雕螭龙,但没有汉字提额,都是各种徽记。这里传教士来自葡、意、德、法、比等国,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传经讲道,如今坟冢早无存,有的史书中都失载,碑或许成为他们历史的最后记忆了。














   西院很小,占地不足百平方,是3位传教士的墓园,呈倒“品”字形排列,意大利籍利玛窦居中,比利时籍南怀仁在左,德国籍汤若望在右,3人墓均有砖砌的坟冢。汤若望去世时,康熙为他举行隆重葬礼,并赐谥号“勤敏”。这在明清来中国的传教士中,南怀仁是唯一一位身后得到谥号的人。

   利玛窦墓碑最为高大,近3米,立于明万历38年(1610年),碑额刻螭龙,碑座有海水卷云纹,碑边缘以玫瑰花装饰。碑身正中刻有“耶稣会士利公之墓”文字,右侧刻有60多个汉字述生平,左侧是看不懂的拉丁文。利玛窦在北京待了9年,他最为国人所知的成就是与徐光启一起翻译了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是一位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诸种学艺与中国“四书五经”等学问集于一身的人。

   他们是明清两朝外国传教士中最杰出的代表人物,地位毋庸置疑。他们不仅在传教上获得成功,更重要的是把西方的现代自然科学技术带给了中国,又向世界介绍了中华文明。李约瑟曾对传教士这么评价:“即使说他们把欧洲的科学和数学带到中国只是为了达到传教的目的,但由于当时东西两大文明仍互相隔绝,这种交流作为两大文明之间的文化联系的最高范例,仍然是永垂不朽的。”这个论述是公正客观的。



















   教士墓园前有1对五供之一的石花觚,为汤若望墓前旧物。再前是清代的牌坊式石门1座,曾是墓地南面的大门。碑院前有疑似为华表下面的石础1个及完整的石雕卧羊1只。按照基督教的理念,教徒都是迷途之人,神职人员就是把些“迷途羔羊”引上正途。


















   南堂即宣武门天主教堂,是帝都5个国保教堂之一。它是北京历史最古老的天主教堂,利玛窦于明万历33年(1605年)肇建此堂,成为本堂的第一任神父。到了清初的时候,汤若望进行了扩建,后经历地震、火灾和“义和团运动”,教堂屡毁屡建,现存的建构是光绪30年(1904年)重建的。

   教堂坐北朝南,分东西2个院落,主体建筑所在的东院正门不开,只能从西院进入。西院大门为中式卷棚式硬山建筑,两边塑有利玛窦和汤若望的塑像。   

   汤若望是德国科隆人,26岁时效法利玛窦在中国的成就,便携带数理天算书籍和仪器等来到东方,从此再也没有离开。他在中国生活了48年,历经明清2朝,他为明朝廷修订历法、制造火炮,今天中国的农历是汤若望在旧历基础上加以修改成的“现代农历”。到了清朝,他官至二品钦天监监正,顺治曾24次来到南堂看望汤若望,尊称他为“玛法”(满语,尊敬的老爷爷),可想而知,汤若望的宗教、天文、历法、医学等学识,得到了顺治的钦佩与赞赏。












   西院是起居房所在,有一圣母山,假山立着白色的圣母玛利亚雕像,下面是刻着“万福”字样的石头。穿过月门就进入了东院,高大华美的巴洛克式建筑呈现在眼前。立面开有3个青砖叠涩的拱形门,上面又开有3个拱形窗。10根装饰柱柱头细美精繁,和窗楣、门楣及其他砖雕,组成了一幅华丽的图画。

   教堂内装饰豪华,方柱和拱形肋架,均用花色水磨石包砌,四周有迷幻的绘着人物故事的彩玻窗。远远的可以看到耶稣立像,由于正在做弥撒,不便打扰,咔咔了2照片后闪出。

























   北京古观象台在建国门立交桥旁,离北京站也不远。前后几次去都无缘,不是去晚了,就是赶在了周一、周二休息的日子,此行终于进去了,但又遭遇烂天,运气还是比较衰。

   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是郭守敬在登封创建的观星台,建于元至元13年(1276年),3年后他和王恂在帝都又建了“司天台”,成为后朝天文台的原始版本。现在的古观象台是在元代旧址上于明正统7年(1442年)重建的,是有近500年历史的明清皇家天文台。民国时,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建成,观象台不再作观测研究,1929年改成国立天文陈列馆。














   台体青砖砌成,高约14米,台顶南北长20多米,东西长24米,在东边设有坡道,可以登台。现在台上放着8架清制铜仪,它们制作工艺精湛,造型玲珑,花饰繁复,刻度、游表、结构等方面科学精准。当初明代复制了元代的浑仪、简仪等仪器就放在此台上。清康熙年间,南怀仁授命设计和监造了赤道经纬仪等6架新的天文仪后,明代的东西就被移至到了台下。当时担任台长的是汤若望,即钦天监监正,而南怀仁则是业务上的最高负责人。

   南怀仁是比利时人,清初和匡卫国等人一起来到中国传教,是近代西方科学知识在中国传播的重要人之一,他精通天文历法、铸炮、机械、地理等学科,他制造的火炮,在国家博物馆里看以看到,绘制《坤舆全图》算是最具影响的世界地图了,设计建造的天文仪,更是他成就的标签。他也是康熙的科学启蒙老师,讲授几何学和天文学,康熙对自然科学的浓厚兴趣及对欧洲传教士的宽容态度,都与南怀仁不无关系。

   无论台上的清仪还是台下的明仪,它们的命运也经历了风雨波折。1900年八国联军打入北京,德、法两国将仪器平分,各劫走了5件。法国将仪器运到了法国驻华大使馆,1902年归还。而德国则将仪器运至波茨坦离宫展出,直到“一战”德国战败,根据凡尔赛和约规定,这些东西在经历了20年时间后才归还中国,被重新安置在观象台上。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国民政府将置于台下的明代浑仪、简仪、漏壶等7件仪器运往南京,现在它们分别放在紫金山天文台和南京博物院。而在台下西侧摆放的浑仪、简仪等,都是近些年来复制的。国运和物运都是紧紧相牵的,谁要不敢保证一件物品的某时存在感和归属感。




  玑衡抚辰仪。乾隆19年(1754年)制成,重5.14吨,高3.38米,戴进贤监造,是大清铸造的最后一件大型天文观测器,也是清8件中山纹、云纹、龙纹缀饰最繁缛的仪器。用于测定真太阳时、天体的赤经差和赤纬差。









   象限仪。又称地平纬仪,制于康熙12年(1673年),南怀仁监制,重2.48吨,高3.61米,1900年曾被法国掠至驻华使馆内,1902年归还,其用于测量天体地平高度。





  天体仪。制于康熙12年(1673年),南怀仁监制,重3.85吨,高2.73米,该仪用途有60多项,但主要用于黄道、赤道和地平三个坐标系统的相互换算以及演示日、月、星辰在天球上的视位置等。




  黄道经纬仪。康熙12年(1673年)制成,南怀仁监制,重2.75吨,高3.49米,是中国第一架独立的黄道坐标系统观测仪器。



  地平经仪。其制成于康熙12年(1673年),中1.81吨,高3.2米。南怀仁监制,此仪曾于1900年被德国掠至柏林20年之久,主要用于测定天体的方位角。



   纪限仪。外观像箭在弦上的弓箭,康熙12年(1673年)制成,南怀仁监制,重0.8吨,高3.27米,南怀仁监制,主要用来测定60度内日、月之间的角直径。







   赤道经纬仪。制于康熙12年(1673年),南怀仁监制,重2.72吨,高3.38米。用于测定真太阳时、天体的赤经差和赤纬差。










   古观象台的南边是环境疏朗的小花园,有郭守敬的雕塑及日晷、圭表的复制品。西边院内陈放着浑仪、简仪等复制品,旁边是陈列室,里面的展板上可以看到亚里士多德、开普勒、哥白尼、牛顿……张衡、祖冲之、僧一行、沈括、郭守敬、徐光启……汤若望、南怀仁……一个个闪光的名字,似繁星点点,缀饰了历史的天空。




     圭表复制品,原件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其用针孔成像原理,测定正午。











                             浑仪



闭门日子拍的照片总是漂亮



锦绣卡换取的免费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北京利玛窦和外国传教士墓地
利玛窦墓及明清以来外国传教士墓地
清」来自比利时的传教士南怀仁为什么受康熙重用?[康熙]
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及明末清初之西学东渐
海外来客-上帝使者之传教士明清三杰
为什么清朝皇宫供养了很多西方传教士,他们都是做什么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