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二节灵宝派的天书观与济世度人思想


在东晋南北朝的新道派中,“灵宝派”也是颇具影响力的。所谓“灵宝派”即是信奉“灵宝经”教义思想的道教派别。所以,我们研究灵宝派的 思想当以灵宝经为主要根据。研究早期灵宝经中的教义思想,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认识中古时期道教由多元而趋向统一的历史演变及其特征。所幸的 是,近几十年来,中国、日本和西方学者已对灵宝经做了不少基础研究,在 此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早期灵宝经的教义思想。

灵宝经包含的教义思想异常丰富。其中,天书观是贯穿整个灵宝经系的核心理念。这种理念不仅体现了道教的特色,而且与哲学意义上的道家亦深 有关系。

一、天书原型与谶纬神学之关系

道教是一种启示宗教?,它将自己的经典看做天书。道经之原型被认为 是一些神秘的符、图或文字,它们由上天所降示,将它们翻译成人间语言便成了经。首先应当承认,天书之说并非早期灵宝经的独到发明,无论从用语 还是内容来看,都可以发现其来有自。Anna Seidel研究了汉代谶纬和六朝道教中将天降图文视为帝王取得合法统治权之象征的观念,认为六朝道教与汉 代谶纬在这一观念上有共同的旨趣,从谶纬中可以找到道教的根源。?根据 Seidel提供的线索,我们很容易发现早期灵宝经有关天书的一些说法已见诸汉代谶纬。如汉代谶纬中已出现了“真文”、“赤文”、“天文”等概念, 在早期灵宝经中它们均意指天书。又如谶讳中多将天降图书视为统治者所获符瑞之一,早期灵宝经在描述天书时,也不时将它们的出现与各种瑞应联系 在一起。再如,早期灵宝经之一《太上灵宝五符序》卷上序文中所述关于 “灵宝五符天文”的传说肯定与纬书《河图绛象》记载的故事有关。当然, 谶纬的天降图文之说还可以上溯到上古(主要是周代)的天命信仰中。稍 近一些,后汉以来产生的各派道经都或多或少谈到天书,很可能为早期灵宝经所取资。如汉代道书《太平经》中已有“灵宝”、“天书”、“天文”和 “真文”之说。三皇派的核心经典被称为“三皇天文大字” ,这在早期灵宝 经中也被明确提到。晋代江南丹鼎派道教的代表人物葛洪在《抱朴子内 篇·遐览》中载有其师郑隐之言,谓“符出于老君,皆天文也”。在早期灵 宝经问世之前,对天书言之最详的要数东晋中叶以来出现的一批早期上清经。Isabelle Robinet曾对上清经的天书(经书)观做过精辟的概论,还简要论及这种观念对早期灵宝经的影响。在她看来,早期灵宝经的天书观虽 然与早期上清经的天书观存在不同之处,但两者的不少用语和基本内容都极 其相似,表明前者直接承袭了后者。另外,早期灵宝经中出现了被称为 “大梵隐语”的天上文字,其实是掺杂佛语(以陀罗尼为主)的“拟梵语” (pseudo-Sanskrit)。这表明,除了中国的本土文化,外来佛教也对灵宝经的天书观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可见,在早期灵宝经产生之前,道门内外都有不 少天书之说。这些说法在早期灵宝经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形成了更为全面深刻的天书观。

在早期灵宝经中,灵宝经有众多特别的名称,如“真文”、“赤书”、 “自然之文”、“自然之书”、“天文”、“玉文”、“神文”、“玄文”、“灵文”、 “灵书”、“天音”、“大梵隐语”等,“天书”也是其中使用较多的名称之一。这些名称字面有异而所指相当,它们从不同角度暗示灵宝经非世间通行之书,而是源出天上的神奇文字。《道藏》本《元始五老赤书玉篇真文天书经》(以下或简称《天书经》)应是列人陆修静《灵宝经目》之首的早期灵宝经,该经的中心内容是讲述五篇真文的来历,并按5个方位列出篆文形式的真文各120字,说明其所书之地和功用。据此经卷上所称,“元始赤书玉(五)篇真文”是“上清自然之灵书,九天始生之玄札,空洞之灵章”?。这里所说的“上清”、“空洞”盖为天的特性之一,亦可与“九天”一 样意指某某天。它们表明,五篇真文是产生于天上的文字。正因为它们源出天 上,所以《天书经》认为五篇真文各自的名称都是“某某天赤书玉(五)篇真 文'并称所有真文都书于天上某处。此经还提及许多与五篇真文有关的符文, 据称也是天上产生的文字,如卷中谓:“太上洞玄灵宝召伏蚊龙虎豹山精八威策文与元始玉(五)篇真文同出于赤天之中,挺自然之运,表明太空之灵象”。

二、灵宝天书之缘起与传统气论

依据灵宝派的降经理论,“灵宝天书”是如何产生的呢?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早期灵宝派的一些文献记载中找到思想线索。

《太上灵宝诸天内音自然玉字》系早期灵宝经之一,此经依次罗列了书于三十二天的文字。三十二天分布于东、南、西、北四方,每方各八天,每 天有八字,合计256字。此经卷3题为《大梵隐语无量洞章》,其中假托天 真皇人说:“诸天内音玉字,皆诸天之中大梵隐语,结飞玄之炁,合和五方之音,生于元始之上出空洞之中,随运开度,普成天地之功。”卷首还以数段文字详细叙述了天上文字产生的情形,称元始天尊与众圣真正在 谈论为何白昼如冥时,“俄顷之间,天气朗除,冥晻豁消,五色光明,洞彻五方,寧聲有天书,字方一丈,亭等而见空玄之上,五色光中”。随后又借 天真皇又土口解释这种现象: ··得见天书,自然至真。斯八会之气,合五和之音,非愚情短思所能洞明……”。卷1《大梵隐语无量洞章玉诀》 当系对卷3的解说,其中开篇也假天真皇人说:“天书玉字,凝飞玄之气以 成灵文,合会以成音,和五合而成章。” ?

就上面所述来看,天书首先是自然而然地产生的。它们既不是由人所撰,. 也非神所创造,而是由天上的飞玄之炁自然凝结成文。正如《隋书·经籍志》 评论道经时所说,它们“禀元一之气,自然而有,非所造为”。也就是说, 天书没有作者。《诸天内音自然玉字》描述天书自然生成,根本不提人在其中 起过什么作用,而元始天尊和众圣真也未被视为天书的发明者,他们只不过 目睹天书“忽然(自然)”出现于空玄之上而已。灵宝经之所以将天书称做 “自然玉字”、“自然之文”、“自然之书”,正是因为“自然” 一词寓“无造 作”之意。据常识而言,世间通行之书率由人所撰,大凡宗教则会声明其经 典乃由某某神或先知所说(或“启示” revelation),无论是人是神,总归是有作者的。但在灵宝派道教这里,经书出于作者的观念却被否定。灵宝经中,常有圣真自称遇见灵宝经文之说,正好说明他们不是造经者。尽管我们所见到的大多数灵宝经文都标明由某某神祇或仙真所说,但实际上它们只是藪演传授已有的天书,本身并非灵宝经的作者,其角色仅仅相当于传经者。 

正因为灵宝经被看成是无作者的自然天书,所以当有人攻击灵宝经侵犯了佛 经的著作权时,道士会根据灵宝经的自然天书说予以反驳。据《弘明集》 卷6载,南朝宋谢镇之曾撰《与顾道士析夷夏论》说:“道家经籍简陋,多生穿凿。至如《灵宝》、《妙真》,采撮《法华》,制用尤拙。”道士顾欢则 针锋相对,撰《夷夏论》驳云:“灵宝妙经,天文大字出于自然,本非改《法华》为之,乃是罗什奸妄,与弟子僧祎改我道家灵宝以为《法华》,非改《法华》为灵宝也。”

其次,早期灵宝经认为,尽管天书无作者,但它们的形成离不开气 (通常写作“炁”)。它们是由天上之炁自然凝结成文,炁相当于构成天书的 基本材料。《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章经》是《灵宝经目》著录的“已出”道经之一,此经称九天之上各有生神之章,它们的名称是——

郁单无量天生神章 第一帝真胞命元元一黄演之炁;

上上禅善无量寿天生神章 第二帝真胎命元洞冥紫户之炁;

梵监须延天生神章 第三帝真魂命元长灵明仙之炁;

寂然兜术天生神章 第四帝真魄命元碭尸冥演由之炁;

波罗尼蜜不骄乐天生神章 第五帝真藏府命元五仙中灵之炁;

洞元化应声天生神章 第六帝真灵府命元高真冲融之炁;

灵化梵辅天生神章 第七帝真元府命元高仙洞笈之炁;

高虚清明天生神章 第八帝真华府命元真灵化凝之炁;

无想无结无爱天生神章 第九帝真神府命元自然玄照之炁。

在这些名称中,某天生神章与某炁是等同的,说明九天生神章本质上与炁无异。之所以用炁称经,是因为经本由炁凝结而成。据《九天生神章》 说,它们“乃三洞飞玄之炁,三合成音,结成灵文,混合百神隐韵内名,. 生炁结形,自然之章”?。气本无形,但气是物质性存在物,气聚可以成形。 天书由炁凝结而成,自然也有外形。《九天生神章经》所谓“生炁结形,自 然之章”,说的正是这个意思。灵宝经描写天书在空中出现时,常常也会言 及其形状,如《太上灵宝诸天内音自然玉字》称天书“字方一丈……文采焕烂,八角垂芒,精光乱眼,不可得看”。在灵宝经看来,由气凝结而成的有形天书也是一种实物。《太上诸天灵书度命妙经》述元始天尊分别召集五方国土圣真,告知其国土所以有种种奇妙的原因,盖由变成实物(树 叶、池水等)的灵宝真文所致。如元始天尊告东方苍帝君:“昔龙汉之年, 灵宝真文于此国土,出法度人。高上大圣时撰出妙经,以紫笔书于空青之 林,故风吹此树,其声成音。九色之鸟,恒食树叶,身生文章,故人得其 羽,即能飞行。当是其时,皆得道真。”天尊告北方黑帝天君曰:“灵宝真' 文往于此土出法度人。我封天文于此观中,故名之为洞灵之观。观下寒池, 皆灵津所澳,故人饮其池水,年得无死。”看来,天书并不仅仅是表达教义的文字符号,它们本身就是实实在在的灵妙之物。

三、灵宝天书的神圣性与道家哲学

天书既是由飞玄之炁自然凝结而成的天上文字,其形式当迥异于人间通行之文。《道藏》本《云篆度人妙经》逐字列出了早期灵宝经之一《度人经》的原型和注文(楷书),从中可以知道,《度人经》的每一个字原本都是形 状如云的拟篆文。如果没有注文,恐怕很难索解其义。这大概是天书的重要特 征之一。早期灵宝经也称,天书最初都深奥难读,须经通晓其意的圣真解注演 说,方可施用。元始天尊就是最先出来演绎这些天书的最髙神,据其自述,他于龙汉之年出法度人,历经延康、赤明、开皇、上皇(以上年号均属道教神 话),屡有宣授。也有得其所传的其他圣真来扮演解说员的角色。《太上洞玄灵宝赤书玉诀妙经》系专门解说《五篇真文》的早期灵宝经,此经称太 上大道君告诉王龙他将为其“解说凝滞十部妙经”,以使龙“救度十方”。 只借道君之口称:“真文咒说,高上法度,旧文宛奥,不可寻详,后来学者,难 可施用,故高下注笔,以解曲滞。玉诀真要,开演古文,微辞玄妙,诸天所 尊。”在《诸天内音自然玉字》中,则由元始天尊嘱天皇真人等圣真给诸天文 字注音释义。天尊称:“灵书八会,字无正形,其趣宛奥,难可寻详,天既降 应,妙道宜明,便可注笔,解其正音,使皇道既畅,泽被十方。”

天书由圣真加以训释之后,圣、真、仙、人依次相授,从天上一直传到 人间。若追溯其始源,则一切传世的灵宝经最初都是这些玄奥难解的天书。 刘宋陆修静《灵宝经目》将早期灵宝经分为两类,一类是“元始旧经”,按 义类再分成十部,另一类是“葛仙公所受教诫诀要及说行业新经”。?在早 期灵宝经看来,由元始天尊敷演传授的十部“旧经”全是天书,《空洞灵 章》所谓“元始敷灵篇,十部飞天书”?即指此;而葛仙公所受之“新经” 也是由“仙圣口诀相传”而来?,其本亦出于十部天书。也就是说,凡灵宝经皆为天书,天书观可以说贯穿整个早期灵宝经经系。

早期灵宝经还常常谈到天书的种种神奇特性。比如,天书封藏于天宫或名山洞室;由圣真或仙童玉女侍卫守护;天书出世时会产生许多天瑞地应; 有多种经德;其文皆具音声;可以变成灵妙之物;永不可灭;人若获之或诵其文则有成仙不死、度人无量、驱魔治病等奇妙功效;只有宿有仙籍者才得 受其文;传授年限极为严格;轻传或亵慢受罚;等等。看来,天书在灵宝经 中完全就是超凡的圣物,有类于宗教意义上的崇拜对象。

那么,它们的神圣性从何而来呢?要理解这一点,不能不将其与道家哲. 学思想联系起来。

道家哲学是指以老庄为中心的思想传统。有不少证据表明,早期灵宝经 崇尚道家哲学。首先,早期灵宝经崇奉道家哲学的宗师。在灵宝经中,老子 是被神化的圣人,尊称“太上老君”,常常与“无极大道”和其他圣真成为 仪式中启请的对象之一,这完全承袭了天师道的做法。老子也是得受灵宝经 的圣人,《太上无极大道自然真一五称符上经》的大多数经文都标明由老君 所说,《太极左仙公请问经》也称葛仙公稽首礼问太极高上老子无上法师 “为善功之法、修行等事”。庄周仅提到一次,但完全被视为“敷演《道德 经》五千文,宣畅道意”的“仙真上人”。其次,早期灵宝经高度推崇道家哲学的主要经典五千文《道德经》。《洞玄灵宝玉京山步虚经》载太上太 极五真人授葛仙公洞玄灵宝经时,曾各吟一颂,其中蓬莱正一真人无上三天 法师张天师颂曰:“灵宝及大洞,至真道经王,唯有五千文,高妙无等双。”《五称符上经》借太上玄一真人之口赞云:“道德五千文,经之至赜, 宣道之意,正真之教尽也。焕乎其文矣!”又假仙公之口说:“五千文,经 之伟矣!其妙赜难为辞者也。”?《太极真人敷灵宝斋戒威仪诸经要诀》假托 太极真人曰:“唯道德五千文,至尊无上,正真之大经也。大无不包,细无 不人,道德之大宗矣。历观夫已得道真人,莫不学五千文者也,尹喜、松、羡之徒是也,所谓大乘之经矣。”①再次,早期灵宝经直接袭取了《道德经》 的经文义理。如《九天生神章经》末附《太极真人颂》所谓“外身而身 存”气即出自《道德经》第7章。《太上洞玄灵宝灭度五炼生尸妙经》载天 尊欣畅作颂文,有一句是“其道自然”?,正是《道德经》所谓“道法自 然”之说。《太上洞玄f宝智慧本愿大戒上品经》以“故曰”的形式两次引 述《道德经》所谓“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的辩证法思想。? 《上清太极隐注玉经宝诀》中有一段文字则将《道德经》第14章的义理往 宗教方面引申发挥:“老子《道德经》称视之不见夷,听之不闻希,抟之不 得微,即三元老君之位号矣。又言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为一,是三素合为 元一君,是胎尊之玄父元母。读此经,三老君见子,子见之,仙道成矣。”?

与上述证据比较而言,早期灵宝经的天书观更能深刻地揭示灵宝经与道 家哲学的关系。

且先看看早期灵宝经之首经《五篇真文》对天书的描述:“元始洞玄灵 宝赤书玉(五)篇真文生于元始之先,空洞之中,天地未根,日月未光, 幽幽冥冥,无祖无宗。灵文晻蔼,乍存乍亡,二仪待之以分,太阳待之以 明。灵图革运,玄象推迁,乘机应会,于是存焉,天地得之而分判,三景得 之而发光。……灵图既焕,万帝朝真,飞空步虚,旋行上宫,烧香散华,口 咏灵章。是时天降十二玄瑞,地发二十四应,上庆九天之灵奥,下赞三天之 宝文,神风既鼓,皇道咸畅……九天上书,非鬼神所闻。天宝之以致浮,地 秘之以致安,五帝掌之以得镇,三光乘之以高明,上圣奉之以致真,五岳从 之以得灵,天子得之以致治,国祚享之以太平。宴灵文之妙德,乃天地之玄 根。威灵恢廓,普加无穷,荡荡大化,为神明之宗,其量莫测,巍巍乎太 空。元始五老赤书玉(五)篇出于空洞自然之中,生天立地,开化神明。 上谓之灵,施镇五岳,安国长存,下谓之宝,灵宝玄妙,为万物之尊。元始

①《道藏》第9册,第870页。

②《道藏》第5册,第847页。

③《道藏》第6册,第261页。

④参见《道藏》第6册,第156159页。

⑤《道藏》第6册,第644页。

开图,上启十二灵瑞,下发二十四应。?从这里可以看到,天书在天地日 月星辰尚未出现之前就已先产生于空虚之中。天书出世就如同大道(“皇 道”)显明,会有各种天瑞地应。天地万物及神人借天书而得成立,天书就 是世界之本原或最高原则。这样的天书,与《道德经》所谓宇宙论或本体 论意义上的“道”实无甚差别。《道德经》认为“道”(有时称为“无”或 “一”)生成天地万物?,为万物之本根?,一切事物的成立皆有赖于道?。 显然,《五篇真文》中的天书完全禀赋了 “道”的特性和功能。葛仙公所受 “新经”之一《太上洞玄灵宝真文要解上经》系对“元始旧经”《五篇真 文》的简要诠释,此经便是从宇宙论或本体论意义上来理解五篇真文的。 此经列述了元始旧经所述五篇真文的12种经德?。这些经德从各个方面表 明五篇真文具有生成长养万物的特性,所以《要解上经》对此评曰:“灵文 妙重,出于自然,故标其至德,以贵其真。夫灵宝五文,皆天地之根。化生 五老,上总五星,下镇五岳,运导五行,通人五脏,安气养神,保国宁家, 使帝主兴隆。……灵文既见,保天长存。元始之旨,其微其深,今故相告, 秘而勿宣,勤加修诵,道自成焉。”?在《要解上经》看来,五篇真文乃天 地万物之本根,这是元始旧经五篇真文微妙深奥之所在。

在早期灵宝经中,天书相当于宇宙万物之本原或最高原则的观念还有不 少更明确的表述。《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称:“元始洞玄,灵宝本章。

①《元始五老赤书玉篇真文天书经》卷上,《道藏》第1册,第T74页。

② 《道德经》第40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42章:“道 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51章:“道生之……”第25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 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③ 《道德经》第1章:“天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第4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 兮,似万物之宗。”第16章:“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④《道德经》第39章:“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 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⑤“一者其德如虚无……为天地之根。二者其德如大道……为神明之宗……三者其德如天……一切 万物,普受生成。四者其德如地……一切万物,受其厚载。五者其德如日月……一切万物,受其柔惠。 六者其德如众星……一切万物,普受光明。七者其德如云雨……一切万物,普蒙惠洒。八者其德如四 时……一切万物,普受含生。九者其德如太山……十者其德如大江……十一者其德如真(此处可能脱 “人”字)……十二者其德如神人……”(《道藏》第5册,第93-904页)。据《元始五老赤书玉篇真 文天书经》卷下所述,五篇真文共有丨4德。参见《道藏》第1册,第"797页。

⑥《太上洞玄灵宝真文要解上经 >,《道藏》第5册,第904页。 上品妙首,十回度人。百魔隐韵,离合自然。混洞赤文,无无上真。元始祖 劫,化生诸天。开明三景,是为天根。上无复祖,唯道为身。五文开廓,普 殖神灵。无文不光,无文不明,无文不立,无文不成,无文不度,无文不 生。”?将灵宝经视为天根或道身,且认为若无其文则一切都不会发生,这 是明显将经文提升到宇宙本原或最高原则的地位。《五称符上经》则直接将 天书与《道德经》之“道”联系起来。此经卷上假托老君曰:“混沌之初, 微妙之源,开辟以前,如有灵宝自然真文,象帝之先。”?所谓灵宝真文 “象帝之先”,存在于宇宙开辟以前,这正相当于《道德经》第4章所说 “象帝之先”的“道”。此经卷上又托称老君曰:“太上灵宝生乎天地万物之 先,乘于无象空洞大道之常,运乎无极无为而混成自然。贵不可称,尊无有 上,曰太上。大无不包,细无不经,理妙叵寻,天、地、人所由也……夫天 无灵宝,何以耀明;地无灵宝,何以表形;神无灵宝,何以入冥;人无灵 宝,何以得生?天、地、人,三五合冥,同于一也。是故万物芸芸,以吾为 根,以我为门,何以为根门,吾有灵宝文。”?这可与《道德经》第16章所 谓“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相对照,《道德经》以“道”为万物之根, 而《五称符上经》则以“灵宝文”为天、地、神、人之本,“道”与“灵 宝文”的功能完全相当。另外就是认为天书出现与“道”之运行同时发生, 如称“灵文既振,道乃行焉”?,“其音既朗,其道行焉” ?。这种说法将天 书与“道”相当的观念表露无遗。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早期灵宝经所说的天书与《道德经》之“道”在 性质上也完全一致。《道德经》第25章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 法自然。”这表明,作为宇宙本原或最高原则的“道”乃是以“自然”为 法,自然就是道的根本性质。早期灵宝经反复宣称,天书自然产生,名为 “自然之书”、“自然之文”、“自然玉字”等,实质上就是以“自然”为天 书的根本特性。《太极真人敷灵宝斋戒威仪诸经要诀》提到庄子的弟子惠施

① 《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卷1,《道藏》第1册,第3页。

②《太上无极大道自然真一五称符上经》卷上,《道藏》第11册,第632页。

③《太上无极大道自然真一五称符上经》卷上,《道藏》第11册,第632页。

④《元始五老赤书玉篇真文天书经》卷上,《道藏》第1册,第775页。

⑤ 《太上灵宝诸天内音自然玉字》卷3,《道藏》第2册,第5姑页。

称愿侍从庄子“唱赞微言,通达玄旨”,导俗人“以自然法门”。而此“自 然法门”就是《太极真人敷灵宝斋戒威仪诸经要诀》紧接着所说的“玄之 又玄,众妙之门”,实即“道”也。?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灵宝经对老子 之“道”的自然性是深有了解的。?

有必要提到,除“道”以外,“气”也是道家哲学中表示本原的一个概 念。它与“道”关系密切,谈“道”之创造性和万物的构成元素常离不开 “气”,“气”是“道”运行的物质基础。《道德经》一书中已经讲到在创造 万物时“气”的作用,不过尚未充分展开,但在《庄子》和其他道家著作 (如《管子》)中则多有所见。早期灵宝经充分吸收并发展了道家哲学关于 “气”的思想,经中除了有气本论和道借气发生作用的创造论思想外,还常 以“气”之凝结来解释天书的形成及其性质(详见上文)。

天书观与道家哲学之关系中还有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以道家哲学 为基础而建立的天书神学。神学的一个重要主题便是神性,早期灵宝经也像 其他道教经书一样,将神性与宇宙论和本体论意义上的道(或气)联系起 来,视道性(或气性)为神的本质属性。?如最高神元始天尊又被称为“无 名之君”?、“无形常存之君”⑤或“虚无自然元始天尊”?,就是将“道” 的种种特性——“无名”、“无形”、“常存”、“虚无”、“自然”归诸神。太 上道君说经时常省称“道言”?,说明此神大概是“道”的化身。有时也以 “气”称神,如“九炁天君”?。仙真也以“道”或“气”为其本质,如 《太极真人敷灵宝斋戒威仪诸经要诀》称“道德,真气混化,自然成真人”,

①《太极真人敷灵宝斋戒威仪诸经要诀》,《道藏》第9册,第8万页。

②南朝梁宋文明是继陆修静之后弘衍灵宝派经教理论的道士,其所著《道教义渊》说:“物之自 然,即物之道性也。”参见姜伯勤:《敦煌本宋文明道教佚书研究》,见《庆祝吴其昱先生八秩华诞: 〈敦煌学特刊〉》,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版,第72页。

③关于道教的神性论,参见 Schipper, ie corps tooecorps physiquecorps social. ParisFayard, 1982, pp. 5963 and 155174 Robinet, Histoire du tao'isme des origines au XlVe sidcle, pp. 2425;吕鹏 志:《道教哲学》,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版,第3742页。

④《太上洞玄灵宝智慧罪根上品大戒经》卷上,《道藏》第6册,第8%页。

⑤ 《太上诸天灵书度命妙经》,《道藏》第1册,第83页。

⑥《洞玄灵宝长夜之府九幽玉匮明真科》,《道藏》第34册,第388页。

⑦参见《太上玄一真人说三途五苦劝诫经》,《道藏》第6册,第869页;《太上玄一真人说妙通 转神人定经》,《道藏》第6册,第172页;《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卷1,《道藏》第1册,第1页。

⑧《太上洞玄灵宝智慧罪根上品大戒经》,《道藏》第6册,第889页。

又称“世人不知道是仙人,又言仙非道,皆是宿对未尽故也”。?

既然神与天书都与宇宙论或本体论意义上的“道”“气”)相当,天 书从本质上也可以被视为具有道性或气性的神。我们看到,早期灵宝经正是 从这一角度建立了经、神、道(气)一体不分的天书神学。《五称符上经》 卷上假托老君说:“太上灵宝五称自然符,先天而生,与道气同化,吾道之 真也。所从出生天地,天地万神皆归于灵宝也。……应得灵宝真文,道之本 也。”?卷下也假托老君说:“灵宝为道之先,神灵常所凭,诸天、诸地、诸 圣之所共宗。……既有灵宝符,当得灵宝图。图有二十四首,天之真气也, 吾之法号也,大道之真法也……凡二十四真图,吾之灵宝也……经即吾之别 号也。”?这是说,经(包括符、真文、图)与神灵(包括老君)都以道、 气为本,并无本质上的差异,前者就如同后者的别号。《九天生神章经》中 也有这种天书神学,此经将炁、神、书三者贯通起来。经之开篇系对“三 宝大有金书”的解释:

天宝君者,则大洞之尊神。天宝丈人,则天宝君之祖炁也。丈人是 混洞太无元高上玉虚之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亿万炁后,至龙汉元年化 生天宝君,出书时号高上大有玉清宫。

灵宝君者,则洞玄之尊神。……至龙汉开租,化生灵宝君。经一 劫,至赤明元年出书度人,时号上清玄都玉京七宝紫微宫。

神宝君者,则洞神之尊神。……出书时号三皇洞神太清太极宫。此 三号虽年殊号异,本同一也。分为玄、元、始三黑,而治三宝,皆三杰 之尊神。号生三炁,三号合生九炁。④

这里,三炁、三洞尊神、三洞尊经被分别联系在一起。据此也可看出,灵宝 派道教已将全部三洞经都看做天书,且已有综括“三洞”的向。

至此可以明白,灵宝经笔下的天书根本不是通常的文字,而是宇宙万物

①《道藏》第9册,第幻3页。

②《太上无极大道自然真一五称符上经》卷上,《道藏》第11册,第636页。

③《太上无极大道自然真一五称符上经》卷下,《道藏》第11册,第M06幻页。

④《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章经》,《道藏》第5册,第843页。

的本原或最高原则,与禀赋道性或气性的神差不离。?道家哲学崇敬能量巨 大且生生不息的“道”(气),灵宝经则将与其相当的天书作为崇拜对象。 灵宝经之所以用神话的方式反复述说天书的种种神圣性,是因为它们认为天 书像“道(气)” 一样蕴藏了宇宙的根本奥秘,尊高妙重,无可比拟。如敦 煌抄本P.2399《太上洞玄灵宝空洞灵章》谓灵章“上赞元始之玄奥”,《诸 天内音自然玉字》谓大梵隐语无量洞章“上演诸天之玄奥”?,敦煌抄本 S. 1351《太极左仙公请问经》谓“天书弘妙,非世贤可思议者耳”,盖皆指 此而言。在灵宝经看来,人若洞晓这样的天书,无异于掌握了宇宙的根本奥 秘,可以像神仙一样能力巨大,自在不朽。之所以灵宝诸经都强调尊经、演 经、传经、受经、诵经、明经,正是要让天书引人入道,使人得道成仙,度 人救己。就像《诸天内音自然玉字》所称:“……则能自然知诸天之音,洞 达玄虚,与道合同也”?,或如《度人经》所称:“得道者,乃当洞明至言 也。”?也就是说,天书就是人得道之门径。

我们可以借用敦煌抄本P. 2861号《无上秘要目录》?中的两段话来诠 释灵宝经的天书观。该目录第1品“大道品”谓:“至道无形,混成为体, 妙洞高深,弥罗小大。既统空有之穷名,复苞动静之极目。故表明宗本,建 品言之。”第2品“一气变化品”又谓:“混成之内,眇莽幽冥,变无化有, 皆从气立。故次第二。”灵宝经所说的天书是由炁凝结而成的实物,可谓 “变无化有”;天书与宇宙论或本体论意义上的道(炁)相当,则应如“至 道无形”。凡实物一般都有形,而宇宙论或本体论意义上的道(或气)则属

① 根据神塚淑子的研究,9世纪日本弘法大师空海也将文字看做宇宙真理(“理法”)的表现,这 一观念显然源出六朝佛教和道教的文字观。在考察六朝道教的文宇观时,神塚淑子引用了早期灵宝经中 的《灵宝赤书五篇真文》和《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章经》,作为其立论的部分依据。参见神塚淑子: 《六朝道教思想《研究》,东京:创文社1999年版,第415?9页。

② 《太上灵宝诸天内音自然玉字》卷3,《道藏》第2册,第5奶页。

③ 《太上灵宝诸天内音自然玉字》卷2,《道藏》第2册,第544页。

④《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卷1,《道藏》第1册,第6页。

⑤《无上秘要》系目前所知最早的道教类书,征引六朝道经颇丰,为研究六朝道教的重要文献之 一。该书原有1〇〇卷,今《正统道藏》本“太平部”所收为残本,尚存67卷。敦煌遗书中有《无上秘 要》残本13件,其中P.2861号为《无上秘要》全目,共分49288品,依次介绍分类之由,可据以了 解该书之全貌。Lagerwey曾将该目录译为法语,并做了校注。参见Lagerwey, Wu-shangpi-yao: somme taoiste du Vie sidcle. ParisEcole Fran^aise ^Extreme-Orient, 1981, pp. 49 71

于形而上或无形的范畴。事实上,早期灵宝经本身也肯定道(气)无形, 如谓“得道之后,升入无形,与道合真” ?。这样说来,早期灵宝经的天书 观是有矛盾的,因为它既称天书是气化之实物,又认为天书与无形之道 (或气)相当。

中国古人通常并不严格区分形而上与形而下,因此不必用现代学术的标 准来批评早期灵宝经中的思想矛盾。本文感兴趣的是,我们恰好可以从这一 思想矛盾中看出道教的特色及其与道家的关系。道家哲学言道,宗趣在于形 而上或无形;灵宝派道教言天书,事实上讲的是形而下或有形。早期灵宝经 将两者混同起来,相信有形天书就是无形之道(气)。这说明灵宝派道教尽 管实际上已成为崇拜有形事物的宗教,但它并不背离道家的求道宗旨,仍然 恪守着道家的形而上追求,其天书观可以说是道家哲学思想的另一种表述形 式。从早期灵宝经的天书观来看,灵宝派道教之于道家的变异仅仅是形式上 的变异,在思想观念上则延续了道家传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教的主要经典
'道'行天下一一问'道'青城山
灵芝的历史文化与现代研究
道教的“三宝君”和“修身三宝”,你知道多少?
衣养万物——《道德经》与生态文化(第五章)
人与自然的和谐及道教的生态和谐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