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以柳活著称的侯宝林使《卖布头》只能排第三?千人演出千般样!

  在中国传统相声宝库中,《报菜名》大概是演出频率最高的一段,众多相声名家将这一基本功的段子演绎出了各自不同的韵味。除去《菜单子》外,还有一段传统相声也是颇受历代相声艺人偏爱的,这就是《卖布头》。

  《卖布头》是一段典型的既有仿学货声叫卖,又有学唱柳活的段子。相声界有句老话“一柳三火”,但凡嗓音条件不错的艺人都愿意使柳活。在历代相声艺人中,把《卖布头》这块活使出个人特色且达到一定艺术水准的有这么几位:刘化民、郭荣起、侯宝林、阎笑儒、孙少林、王世臣、罗荣寿、于宝林、常宝霆等人。马三爷在世时,曾给予过这样的评价:《卖布头》使得最好是刘化民、第二是阎笑儒、第三是侯宝林。其实从相声表演角度来看,以上提到的这几位相声名家无论是嗓音条件,还是使活的节奏、筋劲、尺寸都没有明显的差距。只是在仿学做小买卖吆喝时各有侧重,各见所长。

  今天就来聊聊这段常演常新的传统活。《卖布头》的瓢把是区分各名家版本的一个重要标志。其特点归纳后可以概括为四个字“把点开活”。即演员在什么地方演,使瓢把的仿学就要偏重于当地的特色。举个例子,郭荣起先生常年在天津演出,面对的观众群体绝大多数是本地人。因此,在学小买卖吆喝时,他融入了天津卖河螃蟹和卖瓣兰花的叫卖声,贴近观众、贴近生活的货声自然能让观众产生共鸣。这两番的仿学是郭先生独有的,其他相声演员一般常用的是卖柿子、卖包子、卖菜等等。后来,侯宝林演这段时就吸收借鉴了郭先生卖花的这部分。

  孙少林、郭宝珊的《卖布头》在学叫卖中也加入了大篇幅带有地域色彩的吆喝。表演时惟妙惟肖的用济南口音仿学了卖包子、买糖葫芦等小买卖,接地气的使法同样受到了当地观众的高度认可。从以上两个例子来看,不管学哪种叫卖,首先得像,其次得有包袱,且台下的观众得“吃”这包袱。

  另外,罗荣寿的《卖布头》也是可圈可点。京派相声直工直令的学唱在这段体现的淋漓尽致。罗荣寿本身就是娃娃腿的底子,说的也是正统的京派相声。而这块活中恰好有多处学京腔叫卖的地方,这对于罗荣寿而言自然手到擒来。老观众很多都知道,他当年也是“相声改进小组”的重要成员,在当时他曾给《卖布头》做过一个字的改动,但是对这段传统活却有着重要意义。

  大家不妨回忆一下,传统卖布头是白布、黑布两番学唱。其中,吆喝白布时有这么一句唱:“这块本色白,它怎么那么白,气死头场雪,还不让二场霜,亚赛那头号的洋白面啊。”罗荣寿提出把这句中的“洋白面”改成“高白面”。虽说对唱腔辙韵和表演效果没产生本质影响,但一字之差反映出的是相声艺人的思想觉悟。他认为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中国人已经有能力加工出优质面粉,已经不再是旧社会一味崇拜进口“洋白面”的时代了。我们生产的高白面质量并不比外国的差。 只可惜,罗荣寿先生对传统相声这一巧妙的改良,并没有被更多的青年相声演员保留沿用。

  《卖布头》之所以能久演不衰,主要因为这是一个给相声艺人“拆洗”的机会段子,同样像《学电台》也是如此。给演员留有充分发挥的余地,只要能使出自己的特点,观众能认可那就是成功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相声《卖布头》侯宝林和郭启儒传统相声 百听不厌
侯宝林、郭启儒相声《卖布头》,传统相声经典,百听不厌
相声大师罗荣寿的艺术人生(二)
侯宝林、郭启瑞相声《卖布头》
侯宝林、郭启儒 相声《卖布头》
侯宝林相声《卖布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