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梅下习太极

——兼议梅墨生先生太极之道

弁言

  曩岁,余学琴于广陵琴家姜抗生先生处,先生教琴,一桌两琴,师生对弹,口耳相传。抚琴时要求全身放松,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松肩垂肘。其指法亦绝非指尖之法,其根于足、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做到以身行气,调气运指……如此种种,皆异时法。余亦奇哉,姜先生操缦之法为何暗合太极拳理?遂求证于先生,姜先生问我是否习过太极拳。余惭愧道:“十多年前曾略习陈式太极拳,但老师归道山后荒废,现已多年未练。”姜先生叹息道:“善哉!一阴一阳之谓道。古琴操缦中轻重,急徐,方圆,刚柔,虚实,明暗诸法,一言蔽之,阴阳也,与太极拳理无二。不识此理,便不知古琴奥妙所在。太极拳不可废,应与琴学参合相长。余多年前识得孙存周先生,惜未能从其学拳,抱憾至今,不可不察啊。”余遂发心重习太极拳。

源流

  拳法者,古兵家之支流。有进退攻击、御侮制敌之技,但亦绝非陷于匹夫之勇。太极拳为我华夏瑰宝,其源远矣,其流也长矣。其起源与创始人有唐许宣平、明张三丰、清陈王廷、王宗岳等诸说,亦有陈鑫言其始祖陈卜,耕读之馀,而以阴阳开合运转周身者教子孙以消化饮食之法,理根太极,故名太极拳。凡此种种,尚无定论。

  天地之道,阴阳而已,人身亦然。顾人身之阴阳,往往不得其平,则血气滞而疾病生,遂有历代先贤法于阴阳,合于术数,运动在身,规律在天,是以人文之能合于天道而创演太极拳法。此拳法必为究天人,敬内外,合身心,修性命之学。故先贤叮嘱:以易理格致身中,三教三乘之原,不出太极。

  太极拳起源之说众多,莫衷一是, 然近代太极拳流布传播脉络却清晰。所谓“谁料豫北陈家拳,却赖冀南杨家传。”河北永年人杨露禅三下陈家沟师于“牌位大王”陈氏十四世陈长兴,尽得其秘术。后进京传拳,王公贝勒从学甚多,遂名扬京师、燕赵之地,有“杨无敌”之称,创杨氏太极拳。得杨亲传者,除其子外,尚有万春、凌山、全佑等人。次后三人又奉命拜杨班侯之门,其中全佑最优。后全佑同其子吴鉴泉、其徒王茂斋创吴氏太极拳。另永年人武禹襄先从杨露禅学陈式老架,又从陈清萍学小架,其后自创一派,称武氏太极拳。民国初年,河北完县人孙禄堂,师从郝为真学武氏太极拳后,融合形意拳、八卦掌创孙氏太极拳。至此太极拳五大主流产生并衍出多家流派,各派互有传承,又各有特色,呈百花齐放之势,太极园内一片生机。

 


吴拳

  吴氏太极拳始祖全佑公师于杨露禅,后奉命拜其次子班侯为师,事师最敬,学拳最勤,亦获益最大。深得杨家父子大小架之长,称著京城。后经“南吴北王”之称的吴鉴泉、王茂斋二宗师修订拓展而成为吴氏太极拳,吴氏拳由此分南北两派,南派为吴鉴泉宗师传承,其传人主要有吴公藻、吴公仪、吴英华、马岳梁等。北派为王茂斋宗师传承,其传人主要有赵铁庵、杨禹廷、修丕勋等,再传弟子有李经梧、赵安祥、王培生、李秉慈、柳恩久、修占、战波等。

  吴氏拳以柔化著称,架子斜中寓正、松静自然,大小适中。推手时,守静而不妄动,以善化见长。其养生功效相较于其它流派,亦更胜一筹,有“长寿拳”之誉。自创立之初,便极受欢迎,盛行海内外。

  吴氏拳有“太极拳中太极拳”之称,亦有“杨氏拳为陈氏拳之升华,吴氏拳为杨氏拳之精华”之誉。其有别于其他太极拳法,自有其独到之处。其中特色鲜明处摘取以下三点说明:

  (一)步法川字型

  吴氏拳步法特殊,为其他各流派所不见,演练中要求亦严格,有正隅步之说,暗合先天八卦。所谓正步在四正方,即东、南、西、北;隅步在四斜方,即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无论正隅,要求均须左右两脚平行,脚尖朝向一致,一前一后,立身中正,俗称川字步。此步法间距适中,重心平衡,既保证立身中正,亦能最大限度进退旋转,为吴氏太极拳法之基础。

  (二)身形斜中寓正

  吴氏拳弓步身形采用牮柱式,如同斜着支撑的柱子,此身形与他拳明显不同。弓步要求前腿弓膝,上身前倾,膝尖、脚尖一垂直线;后背与后形成一斜直线,如牮柱支撑之势。尾闾中正下垂,切勿撅臀。所谓“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三)单腿承重、实脚转换

  吴氏拳注重虚实分明,有大虚大实之说。每式重心必在一只脚上,承重脚要实中再实,承担全部;虚脚则着地不着力,能拿起放下,活动自如。吴氏拳的重心转换亦与其他流派明显不同,讲究变换在实腿,发劲合于重心腿。无论进退,以实腿送虚腿,即为立轴一转而带动躯体转动,一动无不动,周身一家,自然轻灵。

 

 寻师

  余慕吴氏太极拳久矣,惜缘悭未遇明师。一日,余读《快意斋晤对》,内有一篇书画家吴悦石先生与梅墨生先生的对话,耐人寻味,发人深省。梅先生其中一段言道:“可以现在水平不高,但是入门别错了。”吴先生赞同道:“门对了,慢点也没关系。只要路子对,即便三等人物也能成才,迈错了,就是一等人物也成不了才。”对于当下文化传承与师学,两位大家之语,可谓要言不烦,切中肯綮。

  窃以为太极拳传习之要,师承第一。清初全真道龙门派中兴之祖王常月在《龙门心法》中言:“道经师三宝中,首重师宝。未能明道之士,先皈依经。未能明经,先皈依师。若能皈依师宝,则经宝可闻于不闻之中。能闻经宝,则道宝可见于不见之际。昔日之不可见闻者,一旦豁然贯通,皆由皈依师宝之力也。”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若遇真师,即入得正门,随师步趋,心摹手追才能拾级而上,时效或有迟速,成果或有大小,但此为传习正脉,不落野俗之趣。江湖杂耍一类举目可见,正道之微,令人扼腕。

  余后得知梅先生为吴氏太极拳大家,为陈、吴太极拳正宗传人李经梧先生入室弟子,亦为道家仙学泰斗胡海牙先生入室弟子。遂心生景仰之心,若能厕身门下,得授一二,余愿足矣。其师李经梧先生之名,余早有耳闻,高山景行,为世所重。其吴氏拳师于“南吴北王”共传大弟子赵铁庵先生,后又拜于杨禹廷先生门下。推手得王茂斋宗师之子王子英师叔教导,四十年代初又师于陈氏十七世传人陈发科先生习得陈氏拳。后因缘得以研习杨氏,孙氏太极拳。于太极一道,先生以陈、吴为宗,冶四家于一炉,终至一片神行。若非数十年纯功,曷克臻于此化境。时至今日,太极拳技击搏杀功能渐失,修身养性之效大显,先生七十年前既已在秦皇岛,首将太极拳应用医疗保健事业,医武相通,化人无数。为太极拳转型之先行者。拳术,小道也,但能以小通大,成教化,助人伦,参赞化育,名德自能垂于青史。

  后来因缘际会,余去京得以谒见梅先生,梅先生不以余獦獠之身,允我门下学拳,至此余初窥吴氏拳门径。梅师授拳,常以身喂招,反复演练。由表及里,剖纤析微。或松或紧,或收或放,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仅“搂膝拗步”一式,梅师即举十数例阐释,太极拳之精微奥妙,全在毫厘间,区别甚微,人多谬误。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诚不欺也。坊间多有练拳者,招式流于“泛、平、软、弱”之弊,极不得神气。“松紧”、“收放”乃梅师对我耳提面命之语,极形象又极精要,可谓度人金针。董其昌画禅室论作书之法“在能收纵,又能攒捉”,如此才能达南朝书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所言:“书之妙道,神采为上”。梅师引清刘熙载《艺概·书概》所言:“学书通于学仙,炼神最上,炼气次之,炼形又次之。”学书如是,学拳亦复如是!

  梅师常言应多明太极之理,多悟太极之道,才能练好太极之拳。太极拳不仅为武术,更是传统文化之集大成。梅师言太极拳可分三层次,一为体操太极,可舒展筋骨,活动气血。二为武术太极,注重技击,耄耋御众之术。三为太极道,以武演道,以人身契合阴阳运化之道。《太极拳秘宗》言:“人身为太极之体,不可不练太极之拳…….明斯理则可与言修身之道也。”

 


梅门

  余见梅师所传太极拳,皆来自师爷李经梧先生,但非泥而不化。既有前述吴氏拳特点,亦有其自身体悟。拳架或有某处略异他人。但太极诸法皆被,且自有其独到之处。梅师转益多师,广收博取,有陈樱宁胡海牙一脉传承,又有道教南宗,西藏密宗法脉,且诗、书、画、医皆精,自能融会贯通,神遇而迹化,为吴氏拳别开生面,其长寿养生之道,亦特别契合当下时代。现举五点予以阐述:

  (一)注重内炼,以气行拳

  余观梅师拳注重内功修为,李经梧师爷著有《太极内功》,通融内功和拳法,以功为体,以拳为用,以气行拳。孙禄堂在《八卦掌、太极拳学》言:“以体言则为太极,以用言则为一气。”内家秘钥,此言已揭。外形运动之导引与内气升降之吐纳,是二而一也。以之养生则为太极道,以之技击则为太极拳。可见修养于内,道也。不修习内功,遑论长生久视之道。

  (二)诸式归元,抱元守一

  梅师要求每一式子皆须松沉,一动一静要归元。所谓归元,即为气沉丹田。李经梧师爷曾有言:“有丹田然后有一切”,足见其重要。《黄庭经》言:“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累气以为真。”此乃丹道有成之关键。梅师得胡海牙师爷仙学丹道一脉,于此间消息最有体会。太极拳一动一静间,气机发动之时,随练随采,随采随炼,日积月累,久则成真矣。所以练拳即为炼丹,一汞一铅,皆点滴积累而成。练拳不收功,庶几近空。

  (三)气达四梢,注重端引

  余观梅师练拳,伸手投足间皆有气达四梢之感。打拳过程中,手脚由四肢末端牵引而出,节节贯通。“运动如抽丝,迈步如猫行。”内气由内到外,力由脊发,起于命门,达于四梢。举止轻灵,真气弥漫。陈王廷在其《拳经总歌》中写道:“然捶以由内而发外,气本诸身而发梢。气之为用,不本诸身则虚而不实,不行于梢则实而仍虚。”又言:“四梢足,而气自足矣。”可见练拳者气行四梢更能催发内气充足,此为至精至微状态,长期坚持,真气自然遍布全身。此与道教南宗祖庭桐柏宫养身功法《紫凝易筋经》有异曲同工之妙,余见张高澄道长所演《紫凝易筋经》,表象为伸筋拔骨,实为形意相合,以意行气,以气运身。当前世人多认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为伸筋拔骨类体操功法,何其谬也。梅师认为伸筋拔骨为内外家共法,而非内家拳首要。锤炼神气,才为我太极拳独有之道。“全体大用意为主,体松气固神要凝。”可谓一句丹髓,千古不易之说。

  (四)意守命门,气充带脉

  梅师极为重视命门之修,要求站桩常意守命门,葆元先天。《难经·三十六难》言:“命门者……原气之所系也。”中医认为命门蕴藏先天之炁,乃生命之本,上通心肺,下通两肾,中通肝脾,内连筋骨,外连经络,是五脏、气血、筋骨之源。命门气足,自然固本培元,强化筋骨,元气达四梢。而带脉充盈,内气鼓荡,则能联系丹田,沟通先后天。以人体先天火候温养后天之体,则为养生之法。一切后天所有化先天,则入大道修行。

  (五)以武卫道,武德至重

  梅师以武演道,亦以武卫道,多次接受高手切磋而未尝败绩。太极拳作为武术,技击为其不可或缺部分,梅师所运用的太极功夫,直接承自师爷李经梧先生,于技击之法自然技高一筹。梅师与弟子说手时常言:“太极拳主张不先发制人,但亦不受制于人。”梅师与人试手,常拿而不发,点到为止,显现出极高的武德修养。平时常常告诫我等讲究口德、手德。练拳之人,养德为上。注重武德修为,亦有助养生之道。明代王文禄于《医先》中更是直言:“养德、养生无二术也。”纵观历代太极宗师,无不功高德厚,鲜有以匹夫之勇立世者。

 

 

结语

  当前国学渐兴,传统文化表象繁荣,习者虽众,多有泛泛,荒腔走板者多。“俗子朝学执笔,夕已自夸。”赵孟頫七百年前之叹,今日亦复如是,太极拳尤为如是。梅师常引近代大儒梁漱溟先生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中所言“中国文化是向内的”告诫我等,但用此心,莫向外求。中国传统文化之诗文、书画、音乐、医学等修习无不皆然,概莫能外。梅师以“天人、内外、性命、身心”八字概括中国文化之精要并以此求教饶宗颐先生,得饶公赞叹,极为肯定,可谓旨哉斯言。梅师常言太极拳者,乃中华武学发展一定阶段必然产物,体现中国思想向内追求和尚柔趣味。技近乎于道,太极之道,法于阴阳,合于术数。于小可以强身健体,修心养性,于大可以提挈天地,把握阴阳。世人多传太极拳术,矻矻穷年,而终不知拳为何事。孜孜以求太极道者,能有几人?余于梅师处见其道大光,吴氏拳大兴亦可期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何南杰先生吴氏太极拳拳架欣赏
太极拳的九层功夫
太极拳体悟小诗集锦(上)
太极杂说75
一年前俊国传给我的资料(一)
别家太极之:吴图南的太极是怎样的一种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