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传统武术VS竞技武术

    作为创生于农耕文明的中国武术,在其生存语境发生转变之际,必然需要转型才得以生存,于是,在西学东渐的语境之下,武术开始走上了“西化”之路。“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新的武术形态的形成对固有的传统武术造成了冲击,并形成了文化传播的断裂现象。武术科学化研究的过程中,人们对于传统武术的练功方法及拳理大多采取了审慎、怀疑甚至批判的态度。在西方文化和思想的冲击下, 传统武术中蕴含的一些精髓, 特别是文化内核逐渐流失。”与此同时,“竞技武术借助体制上优势一直居,于官方统治地位,完全以一种中国武术‘代言人’的身份自居”使得竞技武术,一路扶摇直上,愈演愈烈,而传统武术则慢慢被蚕食,走向末路,以中国武术一枝“后庭花”的形式“苟活”。

  

一、传统武术及其技术特征

 

  所谓传统武术,是相对现代武术而言的,是指外在表现风格各异,动作简朴,注重个性表达,讲究技击方法的“形似”,且蕴藏地域特色面貌的武术拳种。地域特色面貌即强调其具有“民间”的地域属性,“流传于民间的,就是‘传统武术’”。

  学者李富刚、贾亮关于传统武术的定义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以中国哲学为导引,以攻防技击为主要内容,并伴随着历史的积淀而逐渐形成的,为全民族大多数人所认同的修身养性、自卫御敌、娱乐观赏等价值为一体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学者李龙的传统武术观则认为传统武术是创生于乡土社会,传承于民间群落,且是武术各派别的总称。

  传统武术的概念也是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论题,各方的真知灼见犹如平静的湖面上泛起的阵阵涟漪,不断地拉近了人们与传统武术的距离。周伟良教授认为,传统武术是指“在中国农耕文明背景下形成并发展至今的,以套路、散手包括功法练习为有机活动内容,以家传或师徒传承为主要方式,以提高技击能力为主体价值,注重体用兼备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方式”。对此,于志钧先生曾指出,“周文对传统武术概念的认识是错误的”,因为“这完全是一个表面性的概念,它不能涵盖中国传统武术的特殊性。严格来讲,它不是武术概念”。在他看来,中国武术本来就没有什么“传统”与“现代”之分,所谓“传统武术”,是相对现代武术而言的。20世纪40年代末,中国开始发展武术套路比赛,并将当时推行的武术套路运动称为“现代武术”,而把过去民间习练的武术统称为“传统武术”。继而,于志钧先生表达了个人对传统武术的理解:传统武术是“中国古代冷兵器时代的民间技击术”。此外,于志钧先生对于周文把传统武术定义为体育活动亦表示反对,认为“这是当今体育院校教科书对武术的普遍定义。这个定位值得商榷,尤其是传统武术”。继而,于先生言辞犀利地指出,“传统武术从来不从属于西方体育范畴,任何企图用‘西洋体育’规范传统武术,没有不失败的。”与持“体育观”的学者不同,李龙教授认为,传统武术是“诞生于农耕文明社会,至今依然主要依托于民间习武群落,以拳种为基本单位的各种武术流派和门派的总称”。类似的观点还有,传统武术是指“没有或者较少受到西方文化思想和体育理念的影响,基本上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理论为指导而发展的武术”。

  从以上两条传统武术定义上不难看出,学者们在思想上已开始有意识地将传统武术区别于西方体育,这是难能可贵的。然而,笔者认为,此类传统武术定义还存在两个缺憾:

    1、仅指出了作为概念外延的传统武术的内容和特征,并未揭示传统武术这一概念的内涵;

    2、否认了传统武术与它类文化的可融合性。

  关于传统武术之界说,在武术界有众说纷纭之态,但是无论如何界定,关于传统武术之特征不能抛弃“地域性”、“传统性”和“技击性”。

 

  二、竞技武术及其技术特征

  中国武术是发展到现代才出现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之称谓。每一时代的武术人都在挖掘传统武术的当代意蕴和价值功能,从而使其不断地“活”在当下。“基于生存语境的转变,武术的存在性呈现出不同的形态,也表现出不同的价值功能。”

  伴随竞技武术的蓬勃发展,学界对竞技武术概念的探讨也逐步展开。20 世纪 80 年代末,有学者提出,竞技武术是指“在传统武术基础上,由 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逐步形成并发展的,以套路和散打为两大活动内容,以教练员和运动员为活动主体,依照竞赛规则,以争夺优异成绩为根本目标的中国现代竞技体育项目”。这一定义,由于从外在表现方面较为清晰地表述了竞技武术的特点,在很长一段时间无疑为人们区分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提供了有力参照。然而,随着竞技武术的体育化发展,以及学界对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特点的深入思考,这一定义显然已暴露出缺陷。

    1、竞技武术是否是在“传统武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一问题值得探讨,笔者认为,这种表述太过含糊。

    2、该定义将竞技武术仅归结为套路和散打2个项目,不仅将竞技武术理解狭隘化,而且也未指出两者是否存在密切联系。实际上,通过几十年发展实践,武术套路和散打各自都已形成了一个包括训练体制、竞赛规则、技术样式在内的有机体系。

    3、如此定义显然否定了传统武术亦可开展竞赛的可能性。因为,仅从字面上来理解,竞技就是比赛,竞技武术就是比赛的武术。然而传统武术也可以用于竞技,如此表述显然会将竞技的传统武术排出传统武术。也就是说,传统武术也是可以部分开展竞技的,开展竞技不一定就得变成现在的竞技武术模样。随着学界对竞技武术理论与实践探索的不断深入,有学者继而提出竞技武术的新概念,认为竞技武术特指“在西方体育影响下,以竞赛为形式,以套路和散打为主要竞赛内容,具有完备的竞赛体系和训练体系的现代体育项目”。与前一定义相比,此条定义有一定突破,但也存在局限性。比如,该定义虽指出了竞技武术的理论依据,在竞赛体系之外增加了训练体系,但在竞赛内容上却没有涵盖新增的武术功法运动。

  中国武术的核心功能是技击,只有突出技击才能使武术更具文化特征。竞技武术是游离于武术本体之外的异化出的新运动,它与武术有关联,但决非武术本体。正如温力教授所说:仅从技击角度而言,世界各国的武技“大同小异”,它们是“同质异趣”的东西。所以武术的发展必须秀出自己的与众不同之处,方能立足于世界运动之林。竞技武术以技术传授为主,对传统武术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涉及甚少,殊不知文化底蕴和人文特征才是武术的核心价值所在。然而国际上广泛开展的竞技武术,已经渗入了过多商业因素,使得竞技武术异化成为一种“类体操”项目。

 

  

三、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之关系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大数据的应用,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视觉文化,眼球效应充斥于生活日常,“读图、视像”逐渐代替了“看字、赏画”,视听感官刺激掩盖了“化人、养心”的内在心志快感。用李泽厚先生的三层审美观点来解释,单纯视听感官刺激的满足只达到“悦耳悦目”,不能够给人以真正的审美快感,且颜值易逝;“形神兼备”、“势韵其中”所反映的是武术的“言值”承载,彰显出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底蕴以及表现出民族的精神、风格、气韵。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犹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更是武术的“颜值”和“言值”。正如邓梅花在《中国武术电影的文化折射》中所提到的,武术是一种艺术,具有一定的观赏性,这里的观赏性就体现出竞技武术;武术是一种体育,可以锻炼人的身体,武术还是一种精神,一种永不放弃的精神,一种代代相传的精神,激发着人的内心灵魂。这里的精神,就是指传统武术。视觉为王的当前社会,加之媒体的肆意炒作,使得人们臣服于视像化表征所带来的视觉感知和视觉冲击,使越来越多的大众热衷于追求“难、美、新、高”的竞技武术,聚焦于视觉享受的刺激,追求感官快感,忽视文化内涵,以“娱乐覆盖了文化,低俗代替了端庄。”这就要求“竞技”武术的“体育化”的“度”的把握,在追求“高、新、难、美”的同时,也应注重其理论建设。

  竞技武术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的分道扬镳则是二者内在规定性的本质差异使然。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本应协调发展,但由于武术的一些基本问题未能得到很好地解决,使得两者截然对立了起来。对于传统武术界对竞技武术的激烈批判,有学者回应称,将传统武术发展不利完全归咎于竞技武术,有失公允,既不客观,也没道理。同样,用竞技武术的发展观来评价、批驳传统武术也是不合理的。程大力教授认为,中国武术在“本质与整体上,不可能也不应该奥林匹克化”,他所强调的“本质与整体上”正是指反映中国武术本质与整体特征的传统武术,进而他还明确指出传统武术的存在价值和意义正在于“武术传统”。竞技武术由于受到竞技体育的规约,必然处处体现并遵循着竞技体育的特征和原则。比如,竞技武术的发展就遵循着量化的原则。为了追求和实现最大限度地量化评判,竞技武术推行者还不断修改竞赛规则,制定更为细化的评分标准。如,散打项目根据运动员的体重进行分级、分组比赛;套路项目则规定了明确的动作难度系数。量化规则对竞技武术的导向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促使竞技武术不断朝着标准化、体操化、表演化、西方化方向发展;2、不断地淡化竞技武术的技击性。可见,竞技武术在追求体育竞技化道路的同时,着实难以“兼贵实用”。那种认为“竞技武术应着力吸纳传统武术中的优秀技术成分,提高传统文化含量,避免丧失技击本质,突显中华武术特色”的“鱼和熊掌定要兼得”的观点,其想法是好的,但不可能实现。诚如有学者所言,竞技武术运动发展至今,已经形成完备的赛制和训练体系,改变既定轨道已为难事;因此,“只有将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分开发展,相互促进,才有望走出当前‘双重困境’”。

  竞技武术侧重感官娱乐,传统武术侧重精神娱乐,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共同实现着武术的娱乐功能。“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有着密不可分的历史文化渊源,但又展现出各自的时代特征”。目前武术界中传统武术与现代竞技武术是矛盾主体,根据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矛盾双方失去了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存在了。但是在一定时期和一定条件下,矛盾双方总有一方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或主要矛盾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当具备了一定的条件时,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会出现相互转化。诚如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的揉搓“不似则欺世,太似则媚俗,似与不似之间,是之”传统与竞技之间,才是中国武术的完美阐释。

 

 

 四、结语

  当下生活过于关注“颜值”,注重对感官体验的追求,对视觉享乐的贪慕,对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认可。审美观抛开了语言文化曾经主导的理性思维,而臣服于视觉文化衍生下的视觉导诱。这种视觉至上的审美观让大众忽视了内在修为和德行优良的重要性,其后果是在西学东渐的社会里,作为东道主的主流文化——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渐渐被淡忘。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承载着优秀的文化内涵,我们的社会亟待武术的“言值”担当——传统武术的“雄起”,以厚重的中华文化滋养精神、延展思绪。对深陷“视觉享乐”的人群进行精神重构和价值重塑。使社会的价值追寻和精神探路契合社会主流文化前行的步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练习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的利和弊有哪些?
不能让武术失去灵魂
武术套路的本质是什么?传统武术将向何处去?
第967期:陈氏太极拳与少林拳契合点研究(三)
武术不是杀人技!
传统武术如何在未来走向复兴之路,功夫应该回归本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