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初学太极拳推手三要点

      一、关于用腰

  腰在太极拳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武术谚语说“形意拳、太极腰、八卦步”,这就明确指出太极拳以腰为主要特色,不会用腰就练不好太极拳。杨式太极拳强调以腰带动四肢运动,腰不动,手不发。陈式太极拳强调以丹田为核心的四肢螺旋运动。都是强调腰的作用。张三丰太极拳经指出,太极拳之劲“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举例说明。比如,单挽平圆推手,当我向对方推时,后脚跟蹬地,手臂沉肩坠肘坐腕前推,没有顶腰的动作,虽然动作到位了,但却没有劲力。在此时如果练家把腰部上下抻开,形成顶腰的动作,其劲力直达腕部就会给对方形成威胁。再如,四正推手时,对方打按劲,我用腰部转化就会将其劲化为乌有。不一一列举说明,希望同道体悟重视。

二、关于掤劲

  掤为太极拳八法之首。杨澄甫宗师在《太极拳体用全书》中指出,“掤法向外,架御敌人之按手。使对方不得按至胸腹。”杨式太极拳的浑圆饱满、中正大方都是掤劲的具体体现。在推手过程中,掤劲主要有三个问题。一是掤劲不够,表现在夹肩和肘关节的夹角小于九十度,我的师父周有道大师称之为“贴墙”。他说贴墙最易被对方按挤出去,这是推手运动的一大忌讳。那我们在推手的时候,时时刻刻要保持掤劲不丢,以防止对方按至胸腹。二是掤手太过,太过是对方所喜欢的姿势。比如对方转化我挤按劲的时候,一只手转至圈外,我可以用捋劲或掤劲牵动对方。造成我顺人背,是拿是发皆由我方。三是硬撑死顶,名曰掤劲。其实这种死撑硬顶不是掤劲,杨澄甫宗师指出“掤字,最忌板滞,又忌迟重。板者,不知自己之运动。滞者不知敌人之取舍。既不知己,又不知彼,则不成其为掤手矣”。这种死板的劲最容易被人所牵动,必须克服掉。

三、关于推手顶牛

  太极拳推手运动中顶牛现象相当普遍。多年来一直没有解决。周有道大师早在1991年第5期《武林》杂志发表题为《顶牛与抱摔势太极推手的通病》一文中指出;“太极推手是练习四两拨千斤之劲,而不是千斤拨四两之力”。而今,我们很多同道在推手时或在教推手时,双手用力一推把没有准备的学员推到很远,并且认为自己有太极推手功夫,其实这就是力大打力小,属于外家拳的范畴,与太极拳不沾边。在太极拳推手训练中,八法(掤、捋、挤、按、采、挒、肘、靠)是一种看得见的明劲,沾粘连随是一种看不见的暗劲。当敌方向我袭来时,我顺势走化,并且与对方劲合在一起随拿随发;当敌方走时,我随时粘进;只有如此反复训练或老师带领喂劲,直到形成条件反射,才算走进太极拳推手之门。反之,概属外家。

  太极拳界公认的《太极拳推手对练套路教与学》一书在太极拳推手概述中这样为太极拳推手下了定义,“太极拳推手是我国武术技击的内容之一,是太极拳运动的对练和对抗形式……”就是因为有一句“对抗形式”,使一部分武友认为在推手时对抗没有错,在这种理念的误导下,强化力量上的对抗,最终太极拳推手成了力大者胜的项目。

  杨澄甫宗师《太极拳体用全书·推手》中开宗明义,有非常精辟的论述,“太极拳以练习推手为至用,学推手即是学觉劲,有觉劲则懂劲便不难矣。”杨澄甫宗师在《沾粘连随、顶匾丢抗解》中指出,“总之,人之知觉运动,非明沾粘连随不可。斯沾粘连随之功夫,亦甚细矣。……所难者,沾粘连随,而不许顶匾丢抗,是所不易也”。

     太极拳推手是练习我们知觉运动,即是我们对于对方劲力的反应。对方劲力向我中心打来,我不闪不躲用手臂掤起,并且转动身体把对方劲力引走;如果对方力大继续攻击我,我可转为拿发;如果对方回去,我可跟进粘发。这样就练习“舍己从人,四两拨千斤”之法。长期这样练习并且形成自觉的运动,用现代名词解释叫作形成条件反射。这就实现了推手歌诀上讲的“引进落空合即出,沾粘连随不丢顶”的要义。

监制:刘洪耀

编辑制作:刘伟

电话:0719—5223531

主办: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

出品:武当杂志社

地址:湖北省丹江口市均州老街五号楼

                 总第653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何认识和把握太极拳的肘劲
浅识太极拳的发劲
【劲道修炼篇】如何下功夫提高拳的质量?——马虹
太极拳推手中的"化劲"及运用
第949期:关于太极拳按劲之研究
陈氏太极拳腰裆劲、缠丝劲、腹式逆呼吸的练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