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研究》课题结题报告(1)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仙桃市第二实验小学  数学课题组
“不同学习领域中有效课堂教学案例研究”系“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研究”的子课题,课题按照预设的研究方向顺利推进,达到了预期目标,现在申请结题。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20世纪80年代以后,全球经济一体化,思想文化多元化,社会生活数字化等一系列根本性变化对教育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时代发展对新世纪人才培养的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由此,世界各国掀起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热潮.这次新课程改革在其理念上是以学生为本,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为了每一位儿童的全面发展.课堂是落实课程改革的场所,学生的生命活动主要是在课堂度过的,课堂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素质的形成,影响着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课堂教学作为一种目的性和意识性很强的活动,通过教学要使学生掌握知识,习得技能,发展智力,形成态度和相应的品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了教学的生命.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所遭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有效性”问题。当前人们对课程改革的“关注点”由转变教学方式转移,聚焦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反映了课程改革正经历着一个由外及内,由表及里的深化过程,但是由于课程改革的复杂性,人们对新课程理念理解,领会的偏差,以及实施者缺乏相关的经验,课堂教学改革出现了形式化、低效化以及“三维目标”割裂、教学内容泛化、教学活动外化、教学层次低下、预设与生成冲突等现象,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
目前,教育理论工作者和一线教师已开始重视新课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研究工作,并进行了一些研究、探索和尝试,但对于正确的效益观、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相关因素、有效教学和学习的方法与策略、有效教学评价的标准等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实践,在实施推广上也存在不足和不平衡。为努力实践新课程的理念,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校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研究课题研究”,具有积极的现实的历史意义。
我校承担过国家级、省级多项实验,特别是全国引探教学法“四互”研究实验中,我们创造了许多有益的案例,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发展,教师的教科研整体素质大幅度提升,多次被评为市先进单位,这为我们选择此课题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研究课题研究和实验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二、实验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这一阐述为本课题研究的组织、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及教学模式提供了实质性理论支撑。
2、行动学习理论:英国人雷格·列文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行动学习的理论。教师的行动学习,可以理解为:为改进自己的教学而学习,针对自己的教学问题而学习,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学习。案例与反思的教学,首先要教师学习有问题意识,不断反思自己课堂教学,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维果茨基教育理论:20世纪30年代初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人类的学习是人与人之间交往过程中进行,是一种社会活动。学习的本质是一种对话,个人与自我的对话,个人与他人的对话,个人与理论的对话,个人与实践的对话。
4、有效教学理论。该理论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有效教学理论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
①“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
②“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
③“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
④“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
5、关于课堂有效学习的内涵
(1)课堂有效学习是相对于无效和低效学习而言的。是指学
生在教师组织的课堂教学活动中,积极参与并高效率地获得新的知识、技能,增长能力,获得发展的学科学习活动。这里的“有效”包含有效能、高效率和高效益-课堂教学活动应有利于学生获得教学目标预设的知识、技能,这是有效能的最基本要求,增长能力、获得发展是高一级的学习技能。高效率和高效能是在有效能的基础上的高要求,强调教学要讲效率和效益。
(2)学生的发展就其内涵,应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缺少任一维度都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发展就其层次,包括现有发展区和最近发展区,教学促进发展,就是把最近发展区不断转化为现有发展区;发展就其形式,有内在发展与外在发展,外在发展是一种以追求知识的记忆、掌握为标志的发展,新课程强调着重追求以知识的鉴赏、判断力与批判力为标志的内在发展;发展就其机制,有预设性发展和生成性发展,新课程在注重从已知推出未知,从已有的经验推出未来发展的预设性发展的同时,强调不可预知的生成性发展;发展就其时间,有当下发展和终身发展,新课程既注重即时的可测性和量化的当下发展,更关注面向未来、着眼于可持续和发展后劲与潜力的终身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和总结出一套适应新课改的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效果的策略,以指导学校的整个教学工作。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学生获得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实验的机会,促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构建有效课堂教学的模式及操作策略研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使广大教师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深化教学改革,在科研和教改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教学水平和理论水平。打造科研型教师队伍,帮助教师在“同伴互动”和“专业引领”中,获得专业发展和支持,进一步形成既有研究热情,又有研究方向的氛围。推动学校的教学研究工作走向科学发展、特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研轨道。
(二)研究内容:
教师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和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为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发掘、预设并生成有效学习的操作点,构建以“有效学习”为主导的教学体系。内容包括:
1、研究课堂“有效学习”个案。“以行为反思行为”的教学研究模式,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领会、理解、实践、充实、升华新的教育理念,探究新课程理念下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新途径与策略;透视数学课堂,从自己或他人课堂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出发,以解决教学难题为归宿,通过对自身或他人实践的反思,或主动地设计与尝试,来检验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检验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以自身教学行为的改善和教学效率的提高为最终目的。
2、立足于科学性、可行性、灵活性和有创意性,开展有效课堂教学评价内容与方式的研究。通过对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教育教学行为与课堂教学效果的研究、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与课堂教学效果的研究,小学生数学学习水平和能力的科学评价与课堂教学效果的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上丰富、完善小学数学课程评价体系,丰富课堂教学效果的研究,生成有效学习的操作要点与基本策略。
3、根据学校的实际,选择如下子课题开展研究:
(1)合理组建合作小组策略研究
(2)有效学习优化策略的研究
(3)不同类型学生学习策略的有效性指导研究
(4)小学数学不同学习领域中有效课堂教学案例研究
四、课题的研究原则
1、课堂中心性原则:不管哪一教学层面的研究,都要以课堂为立足点和归宿,通过课堂教学过程的逐步优化,推动课题研究的全方位开展。
2、全体参与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力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提供有效的途径。
3、主体性原则: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动机,保持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4、启发探索性原则: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基本任务是启发诱导;学生是探索者,主要任务是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新事物。教师的启发,目的在于引起(而不是代替)学生探索。
5、民主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要平等对话,相互尊重,相互启发,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保证学生有良好的心境和愉悦的情绪。
6、评价激励性原则:尊重学生个性,关注学生情感,对学生创新学习的态度、方法和成果,多肯定,多表扬,多鼓励,帮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体验,提高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五、课题研究的活动方式与方法
(一)活动方式本课题组将研究的整个过程定位在“研究、学习、实践”这三者结合点上,课题组在每学期针对所研究的内容,写好一份阶段性研究计划,作好一次专题汇报,搞好一节或几节优质研究课,写好一份阶段性研究总结,展示一次研究成果,积累一本研究资料,撰写一篇或多篇有价值的研究论文,以完善研究过程的各个阶段,达到过程化管理的目
(二)研究方法
1.本课题以个案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为主,个案研究法要求研究者主要从本学科出发,针对某一课例、某一教学阶段或者某一学生发展时期等进行个案研究最终提炼出共性的结论来。行动研究法即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边归纳,边总结,最终形成一套系统的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策略体系,这是本课题研究的最重要方法。
2.本课题以文献分析法和调查法为辅。文献分析法作为学习理论、收集信息的主要方法,其中信息资料主要来源于教育理论书籍、报刊杂志以及网络下载的相关资料等。通过这些资料信息的分析与研究,可达到准确地界定课题研究的价值性、可行性及关键概念的内涵与外涵,并制定研究目标与实施方案等目的。调查法主要调查本校在该课题研究之初,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现状、师生理解情况以及对研究过程中、研究之后的状况进行详细跟踪调查,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事实性依据。
六、研究过程与操作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研究”课题从2007年4月起展开研究,已经经历了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07年4月--2007年5月)
①建立健全研究工作的领导机构,;成立课题实验小组, 选出一批骨干教师组成的实验研究队伍.
②制定课题实验方案,课题组成员进行分工;
刘继成: 课题负责人,负责课题组的组织、管理和协调工作;
何阳珍: 课题组组长,负责课题研究的规划和指导等工作;
张宏振、王星:课题组成员,负责实验班的测试及分析,研究课的开展;
饶家伟、张先梅、赵美玲、刘华和和选出的骨干教师:课题组成员,负责实践经验和个案研究材料收集以及研究的监查工作。
③、组织参与实验的教师进行相关的教科研究理论的学习、培训。我们从两个层面展开理论学习。即课题领导小组成员的理论学习;实验研究成员的理论学习。采取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如听取专家、教授的专题报告;自学相关的文献资料;在课题组内召开理论研讨会;与市内外同行进行理论学习的交流等。学习的重点是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思维、新方法;国内外先进的教育评价理论;国内教学评价研究的新的理论成果。
④、总体规划研究工作。确定研究对象,研究原则、研究方法;修订研究方案;制定课题的总体工作计划;培训骨干教师。
2、课题启动阶段(2007年6月-----2007年9月)
举行开题会,完善课题方案,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和研究计划,确立各子课题组,开展各种学习与培训活动.
3、课题实施阶段(2007年10月-----2009年2月)
(1)分解实验研究工作的具体目标、任务。课题组按照4个专题研究的方向,分解、明确具体的研究目标、任务;落实4个专题的研究计划,让每个参与研究人员明确职责、任务,做到心中有数、责任到人。
(2)各实验班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效率、学业成绩等进行实验测量,形成基础研究数据,建立研究档案.
(3)以学校校本研训活动依托,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研究活动。三年来共进行了24次沙龙研讨活动。每次活动都事前作好准备,确立主题,落实研讨内容,以期取得实效,以点带面,推进学校课题研究活动的开展。
(4)结合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开展课堂观摩课评比活动;开展论文撰写、评比活动。及时总结经验,提升研究水平,扩大实验研究的影响。推动课堂教学效果研究的深入和成果的推广。认真组织发动老师论文、案例成选送参评的工作。
(5)各实验班按学期进行实践性研究,开展课题组的交流、研讨,积累阶段成果,作好每学期末的研究工作小结和课题阶段研究报告,调整并确定下一步的研究工作.
(6)边研究、边修订、边推广物化研究成果。我们对课题教学效果的物化成果不断地加以继承、发展、创新,结合新课程改革的实验,及时吸收新鲜的经验,使效果的研究在新课程改革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4、课题深化、总结阶段(2009年3月-----2009年10月)
(1)对比研究数据,进行研究资料分析,对实验效果进行评价;
(2)整理优秀教学设计、课例(录相)、案例系列,做好实验的教研论文成果汇编;
(3)形成实验研究报告;
4、交流、推广研究报告。
七、研究过程与操作
(一)制定计划  及时总结
在以往的教学工作中,存在着课题研究和教学行为相脱节,课程改革于抓教学质量“两张皮”的现象,有的课题研究甚至只是“闭门造车”。为了使我们的课题研究真正落到实处,有实效,我们从成立课题组起,就做到每学期开学根据学校的教学大计划,结合各年级组数学教学计划,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课题组计划,并严格按照计划实施,每到学期结束,都及时做好相关总结。
(二)加强学习  丰富理论
1、我们在实验过程中,根据课题的研究的需要,积极动员和组织全体教师广泛学习有关改革的文件、文章及各种材料,形成一定的学习制度。每一位课题组成员每年都自费订阅1——2份专业报刊杂志加强自学,除了组织好课题组成员积极参加学校双周举行的分组业务学习外,每学期课题组还要举行6次专题讲座活动,并要求每位成员认真做好记录,深入开展讨论。为了提高研究人员的教研水平,我们还重视骨干教师的培训提高工作,选派优秀教师带着课题(问题),领着任务,走出校门参加培训学习。外出培训、学习的成员归来后除作专题汇报外,还要上一节汇报课。每位课题组成员每学期都承接了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公开课,每一位成员都要积极参与其中。结合自己上的公开课,学期结束后每位成员必须上交一份详细的教学设计及反思(一份案例分析或论文也可)。我们课题组还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督促课题成员积极参加网络教研活动,撰写质量较高的博文. 在两年的课题研究中,各位成员都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取得了巨大的收获,提高了实验教师的研究水平。
(三)目标定位  明确方向
1、认真分析  有效研读文本
对小学数学教材的深刻理解,全面把握是上好课的基础。教学设计的成效如何,完全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情况的了解。这就要求我们的备课不仅仅是备教材,还要备学生,更要注重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现象。备课时,老师要明确该教材在整个体系中的作用、地位;明确重点、难点及关键,全面把握,整体了解,寻找和挖掘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情智因素和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区、开发点,使自己站在一个战略制高点上认识和把握学生的学生。我们实行“集体研讨——个人调整”的备课流程和“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设计理念——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流程——教后反思”的教案模式进行开展备课活动。集体备课,既充分发挥了教师集体和个人的智慧,又体现了同伴互助、资源共创、信息共享的新课程理念,有利于形成校本教研的浓厚氛围,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进而提高老师解读课标,研读教材,读懂学生的能力。
2、调查研究学生状况 。
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动机、学习状态、学习能力、个性特点等五个方面进行调查,并做出了分析。发现在教学中学生欠缺主体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不够大胆质疑问难,不够大胆标新立异。我们感到必须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试图通过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研究》,改变我校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提高广大教师的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促进学生的数学能力、应用能力、优化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发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更具实效。
3、大力开展有效教学研究课,进行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
在课题实施的第一阶段里,我校课题组全体成员对小学数学教材内容进行了分析,确定授课的实际内容,恰当选择课型,大力开展有效教学研讨课。其中,文芬老师执教了《角的初步认识》,刘华老师执教了《表内乘法》一课,邓会旬老师执教了《10的初步认识》张先梅老师执教了《数学广角》。为了保证开展课题研讨课的质量,我们规定每次的教研活动都要做到“四个要”:一要集体备课,二要全员听课,三要说课反思,四要重视评课。每节研讨课都采用个人构思——交流讨论——达成共识——形成教案(学案)的备课方式。教学设计要体现新课程理念,做到:“一个突出”(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两个关注”(关注有效策略的渗透,关注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三个必须”(必须是有效的课堂,要唤醒学生的情商和学习欲望;必须是能动的课堂,要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提问,师生互动,共同探讨;必须是开放的课堂,课外收集信息,课内人人都说、人人都做)。
4、依托网络优势,开展扎实有效的教研活动。
以湖北省网络教研中心为平台,开展多形式的评比活动,激发教师积极参与网络教研:我们鼓励教师经常浏览各类教育网站,广泛吸收各种信息,认真学习别人一些好的做法,大胆地把先进的经验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中来。我们还鼓励教师登陆各种教育论坛,特别是“湖北省网络教研中心”,向各地的同行学习,大胆地把自己在平时教学实践中的所感、所想与大家进行交流。我们要求老师每人每天至少读一篇教育文章,每天阅读网络教研中的贴子,每周至少发一个网络教研帖子。我校的饶家伟、邓会旬、张先梅、文芬、邓焦枝等老师表现特别突出,积极参与到网络教研活动中,所发的帖子数量多、质量高。与此同时我们还特别注重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及网络资源推进课改,上“有效课堂教学”评比课,青年教师与中老年教师结队活动,使经验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互补,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在课题实验过程中,我校做到了:
1、突破一个重点。
进行有效课堂教学实验研究,重点是对课堂上的无效教学现象进行研究,然后开展对应策略。我校课题组每学期举行一次面向全市性的实验研究公开课,并且开展评课和说课活动,课题组对每次公开课要达到的目的、设计思路、主要优缺点、改进措施、收获与体会作了记载。
2、突出两个坚持。
为了提高实验教师的素质,我们要求各校课题组做到两个坚持:第一,每学期坚持选派教师外出参加教学研讨活动。第二,双周三上午坚持组织实验教师参加业务学习,通过听讲座、看录象、印发资料等多种途径及时传递教学的相关信息,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优秀教师的先进经验,让每位实验教师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屏弃与现代教学不相适应的思想和观念。
3、实行三个结合。
三个结合即课题研究与新课标相结合,课题研究与校本培训相结合,课题研究与校本教研相结合。
4、创建四个平台。
四个平台即课堂教学能力展示平台、课案设计展示平台、课题研讨交流平台、教学反思交流平台。创建这四个平台是为实验教师搭建了一个展示风采的舞台,给实验教师提供更多的实验机会,许多实验教师在舞台上脱颖而出,成为各校的骨干教师。
5、落实五个一。
课题组建立实验教师的个人档案,要求每学期每位实验教师要做到五个一,即期初一个实验计划,期中一份优质教案、一堂公开课、一份调查报告,期末一份总结。由市教研室组织专人在期末对每位实验教师的实验成果进行检查和验收。
八、研究成果与反思
通过几年的研究,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不断提高。课题研究为学校营造了浓厚的科研氛围,教师从中获得成长和进步,学校的教育科研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同时,学校举办各类大型活动,如教学开放日、教学比武活动,通过亲自参与和广泛的听评课,吸取他人之长,完善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并参加学校业务理论培训,自学新课改理论知识,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使我们课堂教学即生动又有实效,较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并且在课题实验过程中,能不断修改其中不完善的评价细则,并制成册。1、有效策略
① 教师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学生的学习需要一个宽松、融洽、充满关爱、信任、积极探究、相互争议的环境,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路人,师生平等。教为学服务,教师为学生服务。
② 教师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动态生成的课堂是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资源,是课堂生成的创造者,是生成性资源,增强与学生情感的交流,学生就能真情投入,生成就有动力。
③ 精心设计探究性的预设,教师只有设计有效的探究性预设,才会为动态生成的多元化和深层次提供广阔的舞台,才能促进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动态生成。
④ 善于倾听,细心捕捉。教师倾听学生的想法,及时了解学生困惑之处,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点拨,紧扣学生在课堂上的每一个错误点或亮点,抓住稍纵即逝的宝贵资源。
2、阶段性成果
①课题组成员的观察记录;
②课题组活动记录;
③部分论文;
④典型案例。
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研究》课题的探究促进了我市的课堂教学改革,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①教师教的方式变了。现在的课堂改变了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嘴,教师从头讲到尾”的教学方式。变成了教师引导点拨,运用“讨论”,“探究”,“图解”,“情境”,“发现”等方法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在备课、课堂教学、课后反思三个方面都有较大变化。
在备课上,改变了过去“课前复习、讲授新课、布置作业”等传统的传授知识的教学环节,而是收集相关的教学资料,研究生活实际与课程内容的整合,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精心预设学生的活动;设计启发学生思考、探究、讨论的生活数学问题;探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和方法。
课堂教学从过去的以传授知识为核心转到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由过去的“教师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再也不是权威的知识传授者,而是组织、引导、激励、点拨学生学习的亲密朋友,能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有效引导,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在课后,教师引领学生参加各种课外活动,组织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收集信息,增强实践动手能力。
②学生学习方式变了。学生由被动的学习变为自主学习,由死读书,读死书的已有知识的存储器变为积极、活泼、创新的探究者,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积极主动,兴致勃勃,课堂变成了他们研究讨论问题,获取知识,开发智力,探究创新,个性表现的乐园。课前他们可以预习要学习的内容,可以写预习提纲,列出不懂或要研究的问题,可以到互联网或生产生活实践中收集信息。课堂上,他们是学习的主人,在老师的组织指导下,积极发言讨论,提问质疑,批驳不同观点,争论研究,表演操作。
③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
在课题实施的第一阶段里,我们让实验教师坚持写课后反思、案例分析、课题研究日记,并定期交流。这确实是一个很辛苦的过程。因为他们要牺牲休闲娱乐时间,去学习,去研究,去历练。但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通过反思、分析,他们不断更新观念,改进工作、思维方式,在不知不觉当中他们获得了成长。在中国教育教学研究协会举办的教育创新优秀教学论文评选活动中,邓会旬 老师撰写的论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研究》获国家级一等奖,在湖北省教育学会举办的论文评选活动中,邓焦枝老师撰写的的论文《多媒体使用中的几点思考》获叁等奖。饶家伟老师撰写的的论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获壹等奖、肖友香老师撰写的的《对课堂教学中表扬“热”的思考》在中国教育学会“十五”科研课题总课题组的论文评选活动中获国家级壹等奖。由文芬老师撰写的《“冷”眼看课改》在湖北省教学研究室的论文评选中获省级贰等奖。由严玲娇老师撰写的论文《长方体和正方体》在全市中小学电教“五优”的评选活动中,荣获壹等奖。张宏振老师的《认识人民币》教学设计和毛琴霞老师的《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均获贰等奖。王星老师撰写的论文《CAI——变小课堂成大世界》,荣获贰等奖。在教学开放月和教学比武活动中,所有课题组成员都上了一节面向学生、家长及社会的优质公开课。实验组教师结合自己课堂教学的实践,针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研究》这一课题,理论联系实际,从自己课堂教学的实践出发,分析探讨了如何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并积极撰写多篇论文和教学设计以及教学案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课题研究小组的老师通过写案例引起了他们对平时习以为常的事件和做法的反思;通过交流案例,他们之间相互分享、交流有效的经验和做法,提高教研和教学的水平,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通过案例分析,教师关注了教学中点点滴滴的事件,构筑起老师充实的职业生涯和事业人生,促进教师更深刻地认识自己和提升自己。
九、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教科研的基础知识,基本的研究方法仍需要继续学习,深刻理解操作的步骤,并能在实践中正确应用。
2、大力营造研究的氛围,让每位成员理解,教学即研究,课题研究就在我们身边,不能为研究而研究,让研究成为我们工作的一种需要。
3、养成勤动笔的习惯,个别成员不能及时把研究的成功经验,课后反思,典型案例进行梳理总结,只是到某一阶段需要材料时才整理。
4、专家引领较少,研究过程中需要不断学习相关的理论和他人的成果,也可能遇到暂时的困难,为了确保课题研究的超前性、有效性,需要专家适时引领。
十、今后努力的方向
1、要进一步引领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全面促使他们自觉地、创造性地投入到有效课堂教学研究中。
2、要再次完善评价标准,全面推进课程改革,使有效教学更加卓有成效。
回首课题研究历程,我们愈加深刻地感受到,科研是完善教育、完善人的重要载体与途径,是学校得以持续发展的强大驱动力,是显示现代教育魅力之所在。我们将不负众望,求真务实,积极创新,努力谱写我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研究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章建跃《建构主义及其对数学教育的启示》
2、巴班斯基《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方法论基础》
文章录入:qinheping    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的研究》课题方案
《师生互动式反思 引领高效课堂》课题开题报告
《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探究》实施方案
课题名称:《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探索》
学困生心理问题的表现、成因及转化教育的个案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