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庭院赏石:片山多致,寸石生情。


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淡泊与清净着实沁润心脾,

引人入境。

坐石听泉,凭栏赏花,

或信步曲廊,或伴清茗一盏,月下抚琴一首。

实在是令人息躁汰浊,

尘襟顿涤,并且孕育出探幽山林的审美心理,

引人心灵归于淡泊宁静。

  “坐忘”宇宙人世的一切,而达于“无待”之境。

  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存在天人感应。悟道,是对存在于天地之间终极真理的悟觉。

  

元 陆行直 《碧梧苍石图》,故宫博物院藏

  

唐 孙位 《高逸图》

  “天人合一”乃古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这也是中国古代数千年的主导文化,是中国哲学、美学等思想的基本精神。此思想直接影响了古人对山水自然的态度,以及追求自然与人契合无间的精神状态。

  石为云根,山,最接近天的地方。三山五岳,世外仙山,神仙隐士之所,历来为古人所神往。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宋史》有记载花石纲即发生在宋徽宗年间,当时指挥花石纲的有杭州“造作局”、苏州“应奉局”等,奉皇上之命对东南地区遍搜奇花异石,运往东京开封。

  这些运送花石的船只,每十船编为一纲,从江南到开封,沿淮﹑汴而上,舳舻相接,络绎不绝。后历金元,直到明、清,赏石一直为世人所推崇,上至天子大夫,下至文人雅士,平民百姓无不争相搜寻栽植。

  庭园赏石种类繁多,主要包括太湖石、英石,灵璧石、钟乳石、笋石、珊瑚、以及其它地方就近采集的地方石种,还包括人工雕凿的大理石、鱼籽石等地方石料。宋代杜绾所撰《云林石谱》按产地记述包括文房赏石在内的赏石达百余种。

  

元 石几(可园藏石)

  “石有族聚,太湖为甲”,那便以太湖石举例,早期的太湖石多产于江苏太湖之湖底,因水的侵蚀作用和风浪冲击而坳坎遍布,石穿空洞,怪异奇绝,采石者携锤斧潜入水中,开凿独立后缚以巨索,浮大舟,设木架,绞而出之。

  至宋代,资源枯竭,便开采湖中沉积的太湖石,因旱石不甚玲珑,故先人工雕凿出其型,后置于湖水中,利用湖浪之力使其润滑自然,南宋赵希鹄《洞天清禄集》载:“土人取大材或高一二丈者,先雕刻,置急水中舂撞之,久久如天成”。由此可见,古人寻石之艰辛与执着,才会出现米芾得遇一石而欣喜若狂之情境!

  “室无石不雅,园无石不秀”,美乃天成,自然造化。

  自宋代米芾提出“瘦”“透”“露”“皱”的审美情趣,到明代林有麟的《素园石谱》,赏石之审美情趣逐渐被剖析、延变。

  石之审美,人人竟皆不同,但无不追求“天人合一”之思想,无论何种石种,万千造型,亦或人工雕凿成石皆为古人精神之寄托所在。皇亲贵族、文人雅士均喜与之命名并赋诗词题跋于上,千古留存。

  

冠云峰 留园

  天下名石有如苏州留园之“冠云峰”,相传为宋代花石纲遗物,高6.5米,为现存江南园林中最大一块太湖石,清秀挺拔,冠绝天下。中心水池名浣云沼,周围建有冠云楼、冠云亭、冠云台、伫云庵等,均为赏石之所。

玉玲珑 豫园

  玉玲珑置于上海豫园玉华堂前,高约4米,玲珑剔透,极具太湖石皱、漏、瘦、透之美。

  此石是宋徽宗当年在首都汴京建造花园艮岳时,从全国各地收“花石纲”因故末被运走的“艮岳遗石”,据说如以一炉香置石底,孔孔烟出;以一盂水灌石顶,孔孔泉流。

  千百年来,玉玲珑几易其主,历尽风雨沧桑,清末文士秦荣光曾在《上海县竹枝词》中这样赞美道:“玉玲珑石最玲珑,品冠江南窍内通。花石纲中曾采入,幸逃艮岳劫灰红。”

  

  

青芝岫

  北京颐和园乐寿堂院内,有一块卧在汉白玉石座上的北太湖石名叫“青芝岫”,长8米,宽2米,高4米,重约二十几吨。乾隆十六年(1751年),弘历皇帝去西陵祭祖,遇见此石,感叹大石的雄伟和其不凡的经历,于是命人将石运到正在修建的万寿山清漪园(颐和园前身)乐寿堂前,取名为“青芝岫”,并作青芝岫诗及序:

  “米万锺《大石记》云:房山有石,长三丈,广七尺,色青而润,欲致之勺园,仅达良乡,工力竭而止。今其石仍在,命移置万寿山之乐寿堂,名之曰青芝岫,而系以诗。”

  由于多年风化,现在“青”字已脱落,“芝岫”二字还清晰可辨。乾隆的《青芝岫诗》也还残留于石上,东侧的“莲秀”,西侧的“王英”,以及汪由敦、蒋溥、钱陈群等朝廷重臣的题字均清楚可见。

  每一块赏石都有自己的一个故事,爱石之人与石结缘,千百年相知相识,以情相寄。“片山有致,寸石生情”,恰似白居易的一首《太湖石》,通过对太湖石的外貌特点的描述,咏唱出此石的不凡气势,在感悟中借此抒发了诗人自己的知遇情怀与理想抱负!

  远望老嵯峨,近观怪嵚崟。才高八九尺,势若千万寻。

  嵌空华阳洞,重叠匡山岑。邈矣仙掌迥,呀然剑门深。

  形质冠今古,气色通晴阴。未秋已瑟瑟,欲雨先沈沈。

  天姿信为异,时用非所任。磨刀不如砺,捣帛不如砧。

  何乃主人意,重之如万金。岂伊造物者,独能知我心。

——白居易《太湖石》

  

明 赏石 孔庙

  古树遒劲而生,树下叠石成桌,异形苍古,四面散落石墩,上坐文人高士,对弈或吟诗品茗;旁置石几,插花其上,亭榭幽静,曲水流觞。古人追逐园林而求隐世,居园林中以求自然,在朴素自然的园林石制家具中陶醉赋闲,达到“天人合一”之境!

  


  以松石为友,与琴书为伴

  

  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淡泊与清净着实沁润心脾,引人入境。

  清代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写道:“汲水护苔,选树编篱,自成园落,如隔人境。”他将庭园的幽静僻野渲染的静中生香,又将它置于隔离人间的情境。坐石听泉,凭栏赏花,或信步曲廊,或伴清茗一盏,月下抚琴一首。实在是令人息躁汰浊,尘襟顿涤,并且孕育出探幽山林的审美心理,引人心灵归于淡泊宁静。


  片山多致,寸石生情

  

  古人云:“盆玩者,需古雅之盆,方惬心赏,然盆古为难”。

  石盆作为园林艺术最直接的体现和不可或缺的艺术品,无疑具有凝重的分量。石盆有置于石座之上的,或是与座一体,或是独立成器,置于园中,案上,种石养木,植荷赏鱼,在园林中用途极广,不可或缺。

  

  园林盆景,在我国渊源久矣,自唐、宋园林发展而愈加丰富,至元、明、清达到极致,今天留存下来的也以此时期为主。石盆作为一种观赏艺术存在,造型多样,形态各异,北方种石为多,故盆之四壁宽厚,造型饱满;南方气候温暖,适合养花植草,石盆一般追求秀美,壁薄轻盈。

  无论皇家、私家或寺观园林石盆均为浮雕和素雅两种,素雅之盆文人雅士往往喜撰文于上,而纯素之盆又以多边型、葵口型、瓜棱型等特殊造型取胜。

  

  

  

  石盆万种,各不相同,或繁华瑰丽、或气势逼人、或素装淡雅、或异形张扬、或朴拙豪迈、或秀美绝伦,石盆艺术深深体现了古人一种心灵上的追求和精神上的享受,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魅力最直接的体现。

  除了盆座外,园林里还有须弥座、缸座、盆景座、炉座、碑座等各种各样的器物座,与石盆类似,分浮雕和素雅两类,造型各异。除了承载以外,它们本身就是一件件独立的艺术品,它们在烘托其它物体的同时焕发着自身特有的魅力。


  “石令人古”。园林艺术中,不可或缺的“石”作为重要载体,将自然之物与人的审美情感直接连接起来,将“苍古”之美演绎得淋漓至尽。石,追求表现形外之意,象外之象,物象简约,意境深远,也同样承载着文人高士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时代的审美情趣、一种生活情调和文化内涵。

  “片山多致,寸石生情”。在园林这个特定环境内,一个简约清雅的石盆,一个随意摆放的石座,都寄托着古人悠远脱俗的情怀。

  意生于象外

 

  随着宋代园林的兴盛,直到明清园林的发展,石制园林家具在制式上也已经逐渐成熟。石桌、石案、石墩、石几、石匾、花台、石凳等已经有了特定的型制,虽不同地方、南北差异存在,但大体构造已经相对统一了。

  在庭园中,石制家具在不同的造型和布局下,将自己独有的气质融于庭园和自然,与其它景物相映成趣,以简约之意象,造意境之深远,以景富情,感物明志。石制家具作为庭园艺术中的重要组成,让文人雅士的心境和精神追求在此得到充分的共鸣,中国传统哲学与古典美学所追求的形而上与意象说,在此也得到了更好的呈现。

 

  石制家具集石材与雕刻技艺为一体,处处流露出艺术气息与意境诗情,展示出生生不息传统美学之精髓。古曰:“意生于象外”,在庭园艺术中,在这石制家具里,让我们去体会古人的气息与情怀,去感受中国传统的美学精神,去找寻逝去的点点遗迹,去探寻文化的风骨与神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庭院中的石制家具
西泠春拍 | 灵石造梦园 历代庭园艺术·石雕专场精品
无冕的市石
中外赏石将碰撞出什么火花—— “云根传万里”特展热点抢先看
江南园林、北方园林、岭南园林主要风格表现
古人是如何雕琢太湖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