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关注 | 不超前学习, 孩子的天分会被浪费吗?焦虑的父母都该读读这篇文章...
userphoto

2019.08.09

关注

继北京“海淀妈妈”热了朋友圈后,“顺义妈妈”也火了一轮。这两个区的家庭,无论从经济条件、教育资源,还是先天遗传因素来说,都算得上顶级配置了。但与此同时,她们的焦虑情绪也远远高于全国普通家庭。

缘何如此?很简单,孩子的资质很好,父母希望让孩子成为最优秀的那一个。这便是“资优生”培养的典型心态。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资质好的孩子,要如何成长?

从“天才选拔”开始说起


在很多海淀父母心里,不知道“八少八素和早培”是值得笑话的。

“八少”是八中少年班的简称,15岁考大学;“八素”是八中素质班的简称,17岁考大学;“早培”是人大附中早培班的简称。

这些专门选拔天才儿童的班级,以超前学习出名。颇为类似于80年代开始兴盛的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

本来我以为这类“少年上大学”已经不流行了,也以为“提前学”早已不是父母观念。但仔细了解一下才发现,最近这几年这条路还是甚为兴盛,甚至烈火烹油之势超越当年——

据说2018年“八少八素”少年班招收120人,报名13000多人;人大附中早培班的报名人数则达到了14000多人;

英国剑桥英语水平测试KET和PET,开放报名当天就刷爆网站,一秒抢光名额。有的家长报不到北京的名额,就给孩子报外地名额,结果河北、甘肃……名额都没了;

据说还有一些公立和国际学校优秀学生,小学就去考成人托福,成绩斐然。

总而言之,疯狂的尖子生考试。为何有这么狂热的尖子生考试爱好呢?

除却大环境的影响,最主要的是家长心态——孩子有天赋,不想辜负天赋,想把孩子培养出最顶尖成就。

今天我就想聊聊:资质好的孩子,要如何成长?

 “聪明”孩子的烦恼


两年前,我应哈佛大学驻中国代表处的邀请,给一个青少年营活动做演讲。这个青少年营是从全国高中甄选出的优秀学生。


我的演讲题目是《愿你一生勇敢,不负聪明》。我在演讲中说:“能坐在这个会堂里的你们,都是很聪明的,各种考试也能证明你们聪明。而我要讲的,就是如何对待聪明,走出聪明带给自己的桎梏。

演讲结束后,有很多孩子找到我。

一个男孩说:你说得对,我就是那种做什么都很快的,也得过不少竞赛的奖,但我不知道怎么找到自己的动力。

一个女孩说:我完全明白你在讲什么,我就是像你描述的那样,从小就是第一名,但很多时候内心会很脆弱。

周围的几个孩子也点头。其中一个男孩还提出跟我抱一下,希望得到一些鼓励。

是的,“聪明”是一种很容易被识别的特征,也是非常容易被周遭环境捧在手心上的特征。也因为如此,聪明的孩子容易走入一些共同的问题圈。

而我,也曾经在这问题圈里徘徊很久。

成功,靠“聪明”就够了吗?

我算是从小被说“聪明”一直到大的孩子。

小学第一个学期期中考试,得了年级第一,老师说那一年试卷偏难,没想到有人能全满分。此后,在各级都拿过年级第一,高中毕业也还是学校第一。

而这个过程,对我而言并不是很困难。

我没刷过题,小学时候放学先在户外玩到天黑,中学放学去打篮球;从小做学校主持人,参与文艺演出、校学生会等。学习也不需要父母督促。

总而言之,我没有感受过学习辛苦。

讲这些事情貌似非常装逼,但我必须在这些方面诚实地讲出来,然后才能用同样的诚实,把我经历过的真正的困难讲出来。 

我经历的真正困难,在于大学之后,当我真正需要面临人生选择的时候,内心深处对于自我和事物的感知。

大学有一段时间里,我陷入了“自我怀疑”的困境,我的成绩和业余爱好都算不得出色,想要为之努力的写作也毫无进展。于是,我不停地给自己制定“成就”目标,幻想自己在某些方面大放异彩,结果却往往不如人意,这让我十分焦虑。


而这样就越发不成功,更怀疑自我。

直到过了好几年,我才慢慢发现症结所在:我混淆了对“成功”的感觉和对事物本身的感觉。

举个例子,如果喜欢的是站在第一名的领奖台上,那么游泳时想的更多是成功的步骤。但如果喜欢的是游泳本身,那么游泳时感受的可能是人在水下奇妙的变化、调动身体肌肉拨开水面的触感...

吊诡的是,在人生的很多领域,以前者心态都不如后者心态带来真正的成功。

我第一次意识到这一点,是在一堂大提琴私教课上。

当时我已经学了两三年,给自己的目标是年底能在聚会上拉曲子。

但有一次上课时,老师打断了我的演奏,直言不讳地问我:你是不是没有在听你拉的声音?你真的听不出来声音本身的音色好坏吗?

那个时候我发现,我确实没有全身心感受声音,我只关心尽快推进练习曲的进度。

这件事本身给我很大的刺激。

我开始慢慢感受到什么是所谓真正的热爱:跳舞的时候,专注的是肌肉和身体的感觉;写作的时候,专注的是记忆引起的细微情绪;研究数学的时候,专注的是方程两边的意义...


所谓热爱,是那种发自内心的专注,能够每天沉浸其中,而不让随时随地的进度审查干扰心流。不能沉心感受事物,是任何领域无法精进的最大障碍。


 很多人把“成就感”误当作“兴趣”

我曾经太过容易地达到成功,因此习惯于站上山头的感觉。我熟悉的就是怎样在各种山头打卡,无论是各式各样的考试,还是学校里的学生组织和各种文娱活动。

可是校园里的小山头,对于人生的高山而言是无关紧要的。人生中的各个行业领域,都是一生攀登而到不了顶端。

如果熟悉的只是山头打卡,往往没有耐心一步一步踏实地走山路,更无法接受那种“看不见顶端、只是一直在路上”的长期登山过程,也就达不到真的卓越。


我曾经的问题,可能也是很多聪明孩子会遇到的问题:从小到大各方面的成绩和轻易性,让我误以为成就感就等于兴趣。我想尝试各种事情,其中有很多并不是因为热爱,而是因为我喜欢给自己打勾:你看我又会一项新技能了。其中绝大多数都像考试,每年都能向人展示。

可真正的人生是什么样的呢?真正的人生成就,属于极致的沉醉者。就好像全世界不存在,只有自己和自己正在做的事情。

想要在真实世界里做出一些伟大的事情,就需要将自己全然打碎,忘掉所有既往,有一种从山脚开始攀登的赤子之心。

我见过真正热爱数学的人,那些数字和符号,是他们头脑中闪闪发光的星星;我见过真正热爱电影,从剧务吃盒饭开始,每天看几小时电影自学,最终呈现出划时代作品的人;当然,我也见过顶着“成功者光环”志得意满地开始,最后狼狈收场的人...

换句话说,我见过“内心有光”和“头顶有光”的人。而前者比后者的道路长远得多,能走向无穷。

所以,若要问我对自己小孩有什么样的期望,我的回答是:我希望她能真正对内心诚实而敏感,找到自己一生所爱。


“聪明”孩子不超前学习,

就是浪费了吗?


我不觉得资质好的孩子,一定要超前学习、跳级,甚至不觉得资质好必须进入顶尖学校。

事实上,“最顶尖的位置”是很多人向往的位置,但它也只是千万个位置之一。如果资质好变成了“必须抢这个位置”,那其实是降低了自己的自由度。

在我面临毕业选择的时候,我周围很多人的选择是十分局限的:理工科的,基本是在顶级高校或者公司做科研;社科类的,局限于一些投资机构、大银行、咨询或世界500强,职位选择不外乎几类:咨询、投资、研究、管理实习生...

那个时候,好像全世界只有这几个职业,其余都是不可考虑甚至不存在的。

后来,我接触的领域更多、看的世界更大了,才发现这些职位只不过是千百种选择中的寥寥几种而已,它们确实挺好,只是远远不意味着全部。

一些新兴业务蓬勃发展,创意产业一天天变化,到处都是新的项目机会寻找人才,而这些流动的世界,鲜少出现在名校生眼里。

创新时代里的一些工作,很多人甚至都没听说过,比如声音装置艺术家、气味品鉴师、虚拟偶像打造者、游戏设计大师、策划体验丰富的浸入体验、为历史人物设计虚拟现实呈现、规划突破传统边界的跨界互动合作……

我相信,未来一定只会有更多选择,更多路径。只要人生不给自己太多条条框框限制,总能找到自己喜欢的那条路。

在这样的时候,怕的不是一无所有,怕的是自我设限。而越是资质优异的孩子,就越容易被校园成就的优秀所困住。

这个世界上的高山太多了,每一座高山都是要穷尽毕生的力气,一小步一小步行进。如果没有热爱,根本无从选择。而如果没有自我发现的敏感,根本无从产生心底的热爱。

发现热爱,需要自由的时间空间。

来源 | 公号晴妈说,ID:qingmashuo。原标题:《愿你一生勇敢,不负聪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青音:“聪明”,惹谁了?
曾国藩的用人观:圆滑不如厚道,精明不如实在,算计不如让利!
别让孩子“小聪明”毁了未来,如果具有这几点,家长高兴得有点早
故有云,聪明不过七杀,伶俐不过伤官。
夸奖孩子最应该忌讳的一些字眼,很多人不知道
想孩子聪明,一岁前有8次机会,错过了,容易一生遗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