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温儒敏谈读书》读书摘录
《应当把阅读放在首位》:
  语文教学通常讲“听说读写”,哪一样最重要?“读”最重要。应当把阅读放在首位。
 
对孩子而言,阅读应当是快乐至上的。
 
阅读教学除了学习知识,提高能力,还有更加重要的目的,是培养高尚的读书习惯,把阅读作为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
 
怎样才能培养阅读习惯?特别是在一个缺少读书氛围的环境里,如何让我们的下一代有读书习惯?关键是先要引发“兴趣”。阅读教学,包括课外阅读,一定要把激发兴趣放在首位。老师费了很大功夫,教了多少年,可是学生对阅读仍然缺乏兴趣,那这样的语文教学就是失败的。
 
太过功利性的阅读(主要面对考试),目标过于明确和死板的阅读要求(比如一定要求学生做笔记,或者就是为了提高作文成绩,等等),不但不能提升学生的兴趣,反而可能煞风景,扼杀读书兴趣。
 
只有自由阅读,才能引发兴趣,培养习惯。
 
语文课本来应该是能养成阅读兴趣的,人文的、感性的、审美的内容,都会在个性化的阅读中唤起灵性和兴味,但如果只是瞄准考试,纯粹是应试的技能性的培训,甚至连课外阅读也全都纳入考试的目标,那就容易扼杀了兴趣。
 
关于阅读教学的问题,我认为最重要的是阅读教学理念的更新。应当强调在阅读教学中尊重孩子的天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未知欲,培养想象力。
 
为什么要读经典?因为经典是人类文化积淀下来的精华部分,读经典可以接触体验人类文化智慧。所谓素质培养,最重要的就是用人类最精华的智慧成果去熏陶、感化,让人格思想得以健全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需要引导学生阅读一些经典。
 
《培养读书兴趣是语文教学的“牛鼻子”》:
少读书、不读书就是当下“语文病”的主要症状,同时又是语文教学效果始终低下的病根。
 
提高语文教学效果有各种各样的办法,但最管用的是读书,是培养读书兴趣,这是关键,是“牛鼻子”。抓住了这个“牛鼻子”,就可能一举两得,既能让学生考得好,又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最基本的内容目标,是培养读书的兴趣和习惯。
 
课标有段话很精辟,应当记取:“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语文课改有太多的经验,太多的流派,太多的措施,但最重要的要先想办法改变不读书少读书的病况。“读书为要”,千方百计把读书兴趣的培养放在头等位置,有这方面的自觉,语文教学才能祛病健体,提高效能。
 
阅读教学效果不佳和学生不喜欢语文课有多方面的原因。课型混淆,模式僵化,扼杀读书的兴趣,是其中的主要原因。
 
现在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安排学生的自主阅读、自由阅读还是太少,只靠教材是远远不能满足阅读教学需要的。为了弥补这一缺陷,除了区分课型,把略读课归还给学生,还有一个建议,就是实施“1+X”的办法。即每讲一课(主要是精读课),就附加若干篇同类或者相关的作品,让学生自己去读。可以在课内安排读那些附加的作品,也可以安排在课后。不只是读散篇的作品,也要有整本的书。教学可以稍加点拨,但千万不要用精读课那一套要求去限制学生,只要求学生能读就好。
 
区分课型,或者实施“1+X”方案,不是反对讲课的精细。课文的分析有时必须要细、要精、要透。但这种“细”要有意义,意义就是指向学生读书的兴趣,并要学生学会读书的方法,而不能只是为了考试,其他不管。起码这两方面都要兼顾,不走极端。课上得死板,千篇一律,又几乎全部指向考试,这就是语文课的一大弊端,是会扼杀读书兴趣的。
 
教师要强调读书方法的传授。一堂课下来,有把握得住的“干货”。读书方法就是“干货”。当然,教无定法,面对不同的学生,可以有多种多样的教法,但无论是哪种教法,都要让学生有兴趣学,又能把握方法,学会学习,学会读书。
 
我现在特别赞成让中小学生“海量阅读”。
 
我还在不同场合提出过要鼓励“连滚带爬”地读。不要每一本书都那么抠字眼,不一定全都要精读,要容许有相当部分的书是“连滚带爬”地读的,否则就很难有广泛的阅读面,也很难培养起阅读兴趣来。我说的“连滚带爬”地读,包括浏览、快读、猜读、跳读,学生可以无师自通,但有老师略加指导,甚至纳入教学,就会事半功倍了。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这里所说综合性、实践性和语文实践,并不限于课内教学,也包括课外阅读。
 
以课标精神理解阅读教学,应当有新的思路,那就是:让语文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课堂阅读教学往课外阅读伸展;让课堂内外的阅读教学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联成一体。
 
要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阅读上就要给他们一些自由选择的空间,好的办法是把课内的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让学生自己找书来读,这就能培养起阅读的爱好。
 
容许学生读“闲书”,尊重他们的“语文生活”。所谓“闲书”,是和考试好像关系不大的书,也是学生按照自己兴趣选择的课外书。
 
事实上,凡是课外阅读量大、知识面广、读过很多“闲书”的学生,思想一般比较活跃,整体素质也高,他们往往也能在考试中名列前茅;而那些只熟悉教材和教辅,课外阅读“闲书”少,没有阅读习惯,即使考试成绩不错,视野都比较窄,思路也不太开阔,往往是高分低能。所以,在应试教育还不可能完全取消的情况下,最好还是要兼顾一些,让学生适当保留一点自由阅读的空间,使他们的爱好与潜力能在相对宽松的个性化阅读中发展。阅读面宽了,思维开阔了,素养提高了,反过来也是有利于考试拿到好成绩的。
 
阅读教学,甚至整个语文教学,都要高度注意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
 
“读书为要”,提倡多读书,不能停留于一般提倡。光有阅读量的要求也不行,还要有相应的评价。
 
课标建议:“应根据课程标准各学段的要求,通过小组和班级交流、学习成果展示等活动,考察其阅读量、阅读面以及阅读的兴趣和习惯。”这只是一般的建议,具体到教学中,还需根据各自情况,拟定更具体可行的办法。
 
《语文老师要做“读书种子”》:
要真正实现“读书为要”,并不容易,因为还得有个前提条件,那就是——语文老师自己先要喜欢读书,把读书当作良性生活方式,成为“读书种子”。
 
教语文是要有心境的,语文课人文性很强,教师的学养以及人格素养就格外重要。讲学养,既是教书的需要,也是教师自身精神成长的需要。因此,无论多么忙,最好有自己的精神家园,哪怕是一块不大的“自留地”。
 
喜欢读书,有自己某一方面的专业爱好,能多少进入相关领域,有一定的研究,有些发言权,这太重要了。在这种状态中,会有成熟感,同时也让自己保持思想活力,还能帮助抵制职业性疲倦。
 
如何读书?
首先就是要列读书的计划和书单。书单要考虑时间的安排,有可行性。一般来说,可以包括三部分,这是可以套在一起又彼此交错的三个圆圈。最外围的那个“圈”,是通识的部分,这些书应当是最基本的,凡是上过大学受过良好教育的人,都应当读过的。主要是中外文化经典,是最基本的书。阅读的目的,是接触中外文化经典,感受人类智慧的结晶。第二个“圈”,是与自己从事专业或者职业相关的部分,目的是打基础,拓展专业视野,触类旁通,活跃思维。第三个“圈”,是核心部分。这一部分的书目主要围绕自己的专业,或者自己特别感兴趣、希望有所研究,有发言权的那些专业,应当有比较明确的指向。
 
《整本书阅读,功夫在课外》:
要求整本书阅读,我看首先就是养性,涵养性情,让学生静下心来读书,感受读书之美,养成好读书的习惯。这可能是最重要的。
 
我不太主张名著阅读(整本书阅读)课程化。当然课内可以安排一些内容,比如初中的做法就是简要介绍某一种书的基本情况,激发阅读兴趣,重点放在提示读这一类书的基本方法。比如介绍《西游记》,除了讲一点关于《西游记》的基本情况以及有趣在哪里等,主要是提示如何用跳读、猜读的办法去读小说。这就等于“一书一法”。本来阅读方法很多,但围绕一本书的阅读重点学习某一种适合的方法,以后学生碰到同一类书,也就会读了。这些都是提示性的,可以用很少的课内时间去实施,而整本书阅读主要是课外阅读。
 
有一点我觉得要注意:若要学生喜欢上整本书阅读,就不要太干预,应当导向自由阅读、个性化阅读。如果“课程化”太明显,要求太多,学生还没有读,可能就兴趣减半了。如果搞得太功利,处处指向写作,甚至和考试挂钩,那就更是煞风景,败坏阅读兴味。
 
整本书阅读教学效果好不好,就看学生是否爱上读书,自己能找更多的书来读,而且多是整本书阅读。不要管得太死,宁可实行目标管理,开头有个提示和引导,结尾布置一点小结之类,那就够了。
 
《处处扣着写作来阅读是很累的》:
阅读不一定指向写作,处处扣着写作来阅读是很累的。只要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读得多了,语感和思维能力都有所提升,语文综合素质上去了,写作能力自然也会提高。
 
文笔不是作文教学的第一要义。基础教育和高中语文教育主要让学生学会清楚地表达,文通字顺。语文教学重视人文性,是人文教育,不是“文人教育”。思维训练比文笔训练更根本,更重要。现在作文教学很注重文笔,忽略思想,是不好的趋向。
 
《和中学生谈读书》:
读书为了什么?
常见的回答可能有两种。一是为了考试。第二种回答,读书是为了具备阅读的能力,是为了谋生。
但不知大家想过没有,读书还可能有第三个“目的”,或者“作用”吧,那就是“养性”:练脑、磨性子、涵养性情。
还可以有第四种回答,那就是更高远的目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中国人民的富强幸福而读书。
其实,四个目标彼此不矛盾,不是非此即彼,完全可以结合起来。
 
《部编本语文教材“专治”不读书》:
部编本语文教材总体特色:
一是强调立德树人。避免做表面文章,努力做到润物无声。
二是“接地气”。希望有新理念,又不挂空,能实用、好用。
三是“守正创新”。新教材并没有颠覆以往的教材,而是在以前各个版本教材的基础上去创新。
四是力图贴近当代中小学生的“语文生活”,体现时代性。
 
部编本语文为何要强调课型的区分?
初中教材“教读”、“自读”,加上课外阅读,就建构了“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
教读课主要是老师教,一般要求讲得比较细,比较精,就是举例子,给方法,激发读书的兴味;而自读课主要让学生自己读,把教读课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自读课中,自己去试验、体会。很多情况下,自读课就是自主性的泛读。课型不同,功能也不同,彼此配合进行,才能更好地完成阅读教学。

不同的文体课型应当有变化。无论小说、散文、诗歌、童话、议论文、科技文,不能用差不多的程序和讲法。

为何要提倡阅读教学的“1+X”?

现在语文教学最大的弊病就是少读书,不读书。教材只能提供少量的课文,光是教课文、读课文,不拓展阅读量,怎么用力,语文素养也不可能真正提升上去。部编本语文教材比起以往教材,更加注意往课外阅读延伸了,但阅读量还是不够。所以我主张加大课外阅读,鼓励“海量阅读”,鼓励读一些“闲书”,也就是和考试甚至和写作不一定挂钩的书:鼓励读些“深”一点的书,可以“似懂非懂”地读,“连滚带爬”地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起读书的兴趣。

所谓“1+X”的办法,即讲一篇课文,附加若干篇泛读或者课外阅读的文章,让学生自己读,读不懂也没关系,慢慢就弄懂了。这就是为了增加阅读量,改变全是精读精讲而且处处指向写作的那种教学习惯。

怎么去掌握新教材的知识体系?又怎么在教学中落实那些知识点和能力点呢?

一是参照教师用书。教师用书会有知识点、训练点的提示。

二是看单元导语。每个单元都会提出教学的要点。

三是研究思考题和各个栏目的要求。思考题往往体现对知识点或语文能力训练的要求。

语文知识的教学必须加强,但还是以“随文学习”为主,不要从概念到概念。

建议老师们的语文课不用或少用多媒体,让语文课重新回到朴素本真的状态中来。少用多媒体,祛除烦琐病,这也是在新教材使用中应当给大家的建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何提高小学生作文能力
语文教学中常见的五种偏向 温儒敏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学科教学方案大全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课题方案
新发布的“部编本”到底和其他教材有何区别?
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的反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