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22年,你的自我操作手册

#每一篇文章,认真读才会更有收获#

本文要谈自我控制,不过在此之前,我们先着重谈一个话题。

关于一个你需要更新的观点:

我们要不要相信“自我损耗”理论?

自我控制,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意志力”,被定义为一种自我调节的过程。

自我控制能力强的人,能够抑制冲动、抵制诱惑、管理负面情绪,从而能够顺利的推行自己的长远目标。

有效的自我控制与许多结果是正相关的,比如学业表现、事业成就、人际关系满意度…..等等。

描述自我控制最有影响力的模型是“自我损耗”理论(ego—depletion),首次由心理学家Roy F. Baumeister在1998年提出。

自我耗损,指的就是人在进行一段意志力活动之后,意志力会有所消耗的现象。

比如你做决策,制定计划,执行计划,等等,这些行为都是在消耗意志力。

在耗费了意志力之后,你的进一步自我控制将会变得更加困难且更容易失败。

这个理论的最核心观点就是:我们只拥有有限的意志力,它们会随着使用频率的增加而下降。

这个理论是从西方传过来的,在经过多年传播之后,它已经深入人心。

那么深入人心的东西,就一定是对的吗?

我们那么相信一个理论,这个“相信”本身,是否会产生问题?

如果有人不信自我损耗理论,会怎样?

你会说,自我损耗理论是常识啊,这个理论也很有解释力,怎么会有人不信。

人一旦坚信某些东西,就容易误以为别人也会跟他保持同样的想法。

有人不信,印度人不信,因为文化使然,使得印度人更倾向于相信「运用意志力会让人产生活力」

——你可能无法理解为什么他们会有这种「相信」,其中原因是你可能无法理解印度的文化,其二,你无法理解,正因为你坚信的是它的相反结论啊。

“运用意志力会让人充满活力”的相反结论就是“运用意志力会让人的意志力下降”

——后者,不就是自我耗损理论吗?

姑且认为,印度人相信的是“反向的自我耗损”理论。

我们中的很多人很信自我耗损理论,但毕竟这是个从西方传进来的理论,至于出产这个理论的本土国,美国人就更加坚信了,甚至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伊·鲍迈斯特还以此为基写了畅销书《意志力》。

于是就有心理学家在2017年研究了美国人和印度人在自我控制上的表现。

他们让实验者先去从事繁重的认知工作,然后再给后续的任务去测试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

如果说自我损耗理论是正确的,那么两组人自我控制能力的水准应该不会有太大偏差,但是实验结果有点意外:印度人表现出了更好的自我控制水平(KrishanSavani,2017)。

这是怎么回事?

让我们先来做两道题。

问题一:

如果你刚刚抵御了强大的诱惑,比如为了抵制上网购物的欲望,你把手砍了,或者你为了掐断去影院看大片的念想,于是你把脚砍了。请问,对于此刻四肢凌乱不堪的你,如果再来一次更大的诱惑,你觉得你还能抵挡吗?

可能的想法倾向之A:因为刚刚消耗了大量意志力去抵制前面的诱惑,所以若是再来一个比之前更大的诱惑,我应该抵挡不了吧。

可能的想法倾向之B:我感受到刚才自己的强大,我太牛逼了,要砍手就砍手要砍脚就砍脚,这么强大的我,这么决绝的我,再来一个更大的诱惑,应该也是不成问题的。

你的选择偏向于A还是B,选择一个,心中默记。

问题二:

想象一下,你正在解决一道非常难的数学题目,花费了整整一个1小时,脑阔胀的快要炸开了才解决,此时,问你,对于紧随其后另一场同样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的数学考试,你会觉得正确率会怎样?

可能的想法倾向A:刚刚那么难的题目,我还是搞定了,下一场即便还是需要花费高度的精力,但因为上一场的表现给我带来的经验,应该会少犯一些愚蠢的错误吧。

可能的想法倾向B:刚刚的一场考试可是把身体都掏空了,下一场考试,我应该可能会犯下更多愚蠢的错误吧,哎,都怪平时没有好好补一补,太容易被掏空真不是好事啊。

你的选择偏向于A还是B,选择一个,心中默记。

如果你的选择组合是(1A+2B),则你就是倾向于相信“自我损耗”理论的人;

如果你的选择组合是(1B+2A),那你就是倾向于“反自我消耗”理论的人。

(当然,我们说的是倾向,并没有定义你)

实际上,上面是心理学家做过的一个实验,结果和前面那个印度人的实验差不多:选择(1B+2A)的人,表现得更好。

有些时候,面对原本我们可以坚持下去的事情,由于相信意志力有限,就可能中途放弃,甚至错过了一次激发自我潜能的机会。

“自我控制的能力不是基于你的意志力资源,而是基于你对于意志力本身是有限的还是不受限制的信念。”( Job等人,2010)

Job等人认为,一个人是否确信意志力是有限的,会影响自我损耗的程度

这意思是说,就因为你持有的是“意志力有限”的信念,这信念本身反而降低了你的自我控制力表现。

这么说,在极端的情况下,Job等人的假设就意味着,自我损耗只会发生在那些相信自我损耗理论的人身上,而如果你不信自我损耗理论,那么你身上就不会发生自我损耗。

在这种情况下,意志力的消耗只不过是一种自证预言。

(别抬杠,这是把结论推到极端的说法,已经提示在极端的情况下

“此外,对意志力持有非限制性信念的学生在面对苛刻的工作量时,他们在时间管理上有更好的表现,自我调节能力更好,并且成绩更高。(Jobet al,2015)

那么,在此基础上,我们再来谈谈如何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01


解法一:观点该更新了

看有关自我损耗理论,发现几乎所有国外论文,尤其是近几年的论文。

观点上都基本认同“只有那些相信意志力有限的人,才容易受到自我损耗效应的影响”的说法。

而更早的观点更是从2010年就开始随着许多的批评和研究而开始更新。

然后我查了下国内媒体上的一些相关文章,发现绝大部分的观点仍然停滞在最初的“我们只拥有有限的意志力,它们会随着使用频率的增加而下降”。

这个核心观点来自1998年,距今二十多年,确实够绍兴人家埋上一坛上好的女儿红。

至于最初的观点为什么这么流行,可能“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没能忘掉你的容颜”,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因素,应该是最初的那个观点比较能够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

因为如果我们总想着消耗了多少,那么就有理由给自己一些奖励来做弥补,这样心里就平衡多了。

我们的观点该更新了。

就如前文所言,“在这种情况下,意志力的消耗只不过是一种自证预言”,所以,我们要抛去这个自证预言,方法就是,革新自己的信念。

“信念是可塑的。如果没有受到挑战,信念可能会保持稳定,但也可因为干预而改变。”

那不相信“意志力是有限的”,就该去相信“意志力是无限的”的吗?

看起来有点“不现实”,毕竟这世界没有任何一家无限公司,谁又敢说自己是“无限”的?

但,你认真的去想一想,万一就信这个呢,会不会更好?

这里我们要问:

我们为什么要相信一种理念?

答案没有别的,其实说到底,是因为利益;你相信某个理念能够给你带来好处。

所以,对于一个理念,它是不是真的是“无限”的,重要吗?

不重要。

只要问,信它,会不会给你带来好处?

在上文我们已经说明,相信“意志力是无限的”,比相信“意志力是有限的”,更能够给人带来更好的表现,把意志力当作是一种有限资源的看法是有害的。

“因为信它,更有好处。”

“所以,就可以选择信它。”

我们选择一个能够给我们带来好产品的公司,至于它的公司名称取的是“有限公司”还是“无限公司”,其实并不重要。

02


解法二:如果你是个洗衣机

要怎样更好的实现自我控制?

这里有一个很好的比喻,“如果我是一台新购买的洗衣机,我该怎么学会控制这台洗衣机?”

怎么学会使用洗衣机?

“每一台洗衣机都附带使用说明书。”

我认为,这就是关于自我控制的最完美答案。

这个答案说的是:你要了解你自己。

你需要了解自己的“性能”,你需要形成自己的“使用说明书”。

和任何外购的商品不同,关于你自己的这份产品说明书,需要你自己去写。

别急,因为人性很复杂,关于“自己的”这份产品说明书,你只能慢慢的去探索,去了解,然后再一点一点的去写。

因为你这一次不是在给一台功能简单的机器写使用说明,你是在给这个世界上最为复杂的一台大型机器写使用说明。

“你在探索自己的人性。”

“好在,你能够由内而外的感知和操作自己。而洗衣机只能是从外操控。这就是你与学习如何使用洗衣机最大的不同。”

了解自己的过程,会有点慢,可能还会出错,因为,你可是在了解复杂的人性呀…..所以得慢慢来,

“慢慢调试好了。”

这就是我送给你的答案——我都为这个视角感到激动了呢!

比如,对于我自己的这款产品,我在自己身上有一些小发现,能够让我在自我控制的时候可以减少出错率,一般的可以稳定操作的事情,比如:

· 写文章,如果我文章写到一半,乃至于写到80%,或者因为差不多写完而得意忘形,或者是因为写累了想要停歇,那么我可能会跟自己说,“已经写得差不多了,以后有空就再来补吧”,以前的我,就会把文字放到草稿箱里,于是就放自己去放松。

以前的我,就这样让自己放松了四百多次,于是草稿箱里就多了四百多篇草稿,我统计过,完成率在50%以上的,有将近两百篇,完成70%以上的,也有七八十篇——我很气愤的发现,原来“后来我一篇都没去接着写啊”。

所以,这是关于我自己过去的,有过四百多次的,错误使用!!!

那么,现在的我,换了新的操作方式,那就是:每篇文章,都坚持去把它写完整再去歇吧。

效果很好,残文率大大降低。

· 又比如......

咳咳…...可是关于我自己的“使用说明”为什么要写这么多呢?

写一个抛砖引玉就够了,毕竟我的“操作说明”只对我自己有用啊,所以,“又比如……”后面的内容,该你自己去写,该你自己去谱写和调试有关于你自己的使用说明书。

03


解法三:真的会控制不住吗?

为什么很多诈骗短信看上去很假,骗子还能挣钱?

我们得有个基本共识,骗中的老司机大概率是聪明人,毕竟是在干违法勾当,没有脑子怎么行,其次他们也努力----很努力的去骗。

那么,为什么这群聪明人会去编一些“看起来很假”的诈骗短信呢?

其实他们是故意为之,目的是做筛选,通过广撒网筛掉高智高知分子。

聪明人骗聪明人太费劲,但是聪明人去骗一些无知者,骗起来就省力多了,而通过广撒网,总能找到几个轻易中套的;这些是易骗的,易骗的人,也容易可以继续在后续被骗更多,所以他们是值得深入发展的“被骗客户”。

所以,如果我们在什么时候,被一些明显看起来很假的短信骗了,出现一种“控制不住自己,就这样中了骗子圈套”,那么就有两个原罪:

第一个原罪,来自于你的无智。

别人看起来很假的短信,骗不了高智高知者的短信,你居然被骗了,你居然成为骗子的需要重点服务的对象.....

这对于你来说,可以说是讽刺,更是骗子对你智商的一种等级评定。

由于无智无知造成的原罪,唯一的解法就提高自我教育水平

越是高知分子,越是能够轻易的进行自我控制,至少对于诱惑这一块的抵制,可以说是妥妥的。

对于见识以及知识水平高的人,别说他们能够轻易识别诈骗短信,就连各种商家的促销手段都能被他们洞悉出猫腻,他们能够解构平台所做的“诱惑政策”是基于什么底层原理。

前面我们说,了解自己这台机的使用说明,才可以更好的控制自己。

这里我们说,我们得去了解外界,尤其是那些可能对我们造成危险的诱惑、容易给我们造成金钱或者时间等其他损失的诱惑,我们得能够了解他们----当你能够解构迎面而来的诱惑,你就能够更容易的抵制住诱惑。

所谓“诱惑”,就是外面包裹着云雾的、具有迷惑性的外罩,拥有知识,可以让你穿透这层雾罩,让你看清楚:眼前的美人不是真的美人,而是狐妖变的。(或者也可能是骷髅变的。)

拥有知识,在面对诱惑时,就可以拥有豁免权。

第二个原罪,来自于你张扬的欲望。

有时候,“看清眼前的美人本体是狐妖,我也甘愿”,为什么,我就是想要销魂。

所以,这是“控制不住”自己吗?

不是。

这不是控制不住自己,而是很好的控制住了自己。

看清狐妖乃至骷髅的本体(你可能会产生恐惧,万一对方吃了自己怎么办),却依然甘愿被骗(拥有那美人外表,我哪怕死了也值)。

所以,这是带着恐惧去实现自己的欲望,怎么会是控制不住自己呢?

连恐惧都被你死死压制住了!

当我们说“他压制了自己的恐惧,去做了一件自己想做的事情”,我们会怎么说?

我们说:壮士,在下佩服!

“恭喜先生,你中奖了!198800人名币!我们已经把奖金打入XXX账户中,不过这是个特殊账户,现在只需要先生往账户里再打进200元满20万整就可以提取了,领奖截止时间为消息发布后的24小时内。”

你知道明显这是诈骗短信----你已经穿透了雾罩,看到本体

看清“真相”的大部分人不会被骗,但依然有一些能够看清“真相”依然被骗的-----这个情况,其实已经不是“被骗”,而是“选择被骗”。

明知道是骗,还选择被骗,这就是高级的自我控制。

所以,在很多时候,我觉得就没有“控制不住自己”这回事。

沉迷女人,她就是脱光光在你面前,你真的看不清是怎么回事?

但是,你还是“把持不住”.....

其实真正把持不住的只有局部器官,因为那是动物性使然,至于你的整个行为本身,并不是真的“把持不住”,而是选择让自己去相信“后果先不想了,完事再说”。

所以,这还是一种选择,这还是在自我控制范围内的。

除非你被灌药,不过,就不讨论这种极端情况了。

04


解法四:心情好更重要。

所谓心情好,说的并不是让你乐呵呵傻乎乎的笑,心态平静就可以说得上是心情好。

至于更高级的玩法,可以学习张一鸣,“别人喜欢调试产品,他喜欢调试自己”,把自己的状态调节在轻度喜悦和轻度沮丧之间,追求极致的理性和冷静。

我知道一条可以保持好心情的准则:先干大事

比如一天有好多任务安排,那么,最好的选择就是,把这些事情挑出来排序,先去把那件最为重要、最揪心的事干了,这是我知道的,能让一天心情变好的办法。

先做小事,先做易事,先做琐碎的事?

这样的顺序,让那件揪心的事变成了心头潜伏着的“重苛”,看起来自己好像就在拖着不去碰那件事,时而忧心忡忡。

这是很费心念的。

换个顺序,把大事先干了。

一天能干完?

那自然乐见其成,了却了一天最大的心愿,余下的事情,你自然会有好心情去做。

一天干不完?

“没想到这事一天都干不完,这是超乎预料的,得亏一开始就先干这件事,不然若是放到最后去做,那是后悔的机会都没有了。”

“就算没干完,那也是在完成最重要工作的重要部分。”

最重要的事情,你去做了,就算只是完成部分,但这个“部分”,其实也比完成了几件不重要的事情好的多----因为不重要的事情,你完成再多也没用。

所以,算来算去,还是先干大事划算。

有本书不是说:要事优先。

写到这里才发现,没错,这个原则值得坚持。

05


解法五:不妨换个选择

写不感兴趣的文章,可能写着写着就想去上网摸鱼,然后就心事重重的上着网。

样子看起来是因为意志力消耗光了,需要去网络上找些“精神补给”,但真实意志力消耗了吗?

换个想写的题目吧,写起来得心应手,即便真让你写上一天,你也不会感觉精疲力尽,照样精力充沛。

记住,你时时刻刻有选择——不是吗?

面对不喜欢的,你可以选择换一样,这是换样。

没办法换样,你可以换个喜欢的角度,或者换个可以接受的切入方式。

06


解法六:让轴心目标带躺

新年都会立目标,那么,可以排查你的那些项目:有没有哪个目标可以带动别的目标得以实现

如果实现A目标是对目标B有内在关联的,那么,当你把A目标作为主要目标去实现,你自然也会对B目标一丝不苟。

比如我有“阅读”、“英语”、“文献“……

这些目标,但这些其实或多或少是为了去集中去实现“2022年,我要给文章水平升级”这个写作的目标。

那么“写作”就是我的核心要死磕的目标,只要这个写作的目标达成,则就意味着其他的目标都是必须被“死磕”的。

因为其他的目标相当于是“服务性目标”,也相当于他们只是总需求的分需求。

我要完成写作水平的升级,那么我阅读要不要?

一定要。

论文看不看?

必须看,不看不能涨姿势。

论文还要看国外的,英文要不要去加强?

那是必须的!

要写好多文章,深度思考要不要?

一定要!

写那么多文章,学了那么多知识,知识管理要不要搞?

不搞不行啊!

操,原来只要死磕“写作水平的升级”,其他的目标都得去实现啊!

那么,反过来,死磕核心目标的需求是不是就更强了?!

当然是的啊,以为那么多字目标就是为了实现你这个母目标,要是你不集中地提高母目标的坚韧度,则其他的目标就白做功了!!!

当你对核心需求进行死磕,让你变成核心刚需

-----那么,其他的需求,也就变成了核心刚需的分需求。

核心刚需的分需求,也是刚需。

是刚需,我们就会有动力去完成。

所以,找准一个核心目标,把它拔高,让你升华;集中精力去死磕。

这就是,“一带多”。

07


解法七:回避妖艳贱货们

学习乏了,可能你会觉得,玩会儿游戏放松一下。

但“游戏”可是典型的妖艳贱货,万一玩了,就停不下来。

哪些是会让自己失控和沉迷的妖艳贱货,

是游戏?是小说?是抖音?

平时在忙正事的间隙,就不要碰这些东西。

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并不是说“当你被诱惑迷的五昏三倒还有力气走回来”,好的自我控制能力是,从最开始的时候就规避自己被诱惑物沉迷的风险。

唯一,也是好用的办法是,远离之,回避之。

我玩游戏能沉迷,但我也能几个月连专门玩游戏的那部手机都不会打开,连电都不去充。

稍微有一点起心动念,我就立刻告诉自己:

那是个妖艳贱货,玩了是会沉迷的。

沉迷起来的时候,几天甚至更长时间都昏天暗地的…

“玩一下”的代价太大,因此沉迷的代价太大。

“知道哪里危险了么?”(火)

“知道了。“(碰过火知道会把自己烧得很疼,损失很大。)

“知道就不要去了。”

“好的,我知道了。”

那就不去了,玩火会自焚。

08


解法八:不如让环境逼你

自己控制自己,这是在和自己做战斗。

所以,你应该听过“同侪效应”的故事吧。

以前写过的,有10%的修改浮动:

同侪效应。

我力量再广大无边,也只能摁住一个人,但是“同侪效应”它是一个魔鬼,它不分男女,24小时在线,谁都摁。

我们想要心想事成,就得找它,让它推着我们走。

如果人生中真的有什么会让人知之恨晚的概念,我想,同侪效应绝对算一个,也希望要考大学的高中生、要进入企业工作、要考研的大学生,能够早日的重视这个概念。

谨记于心。

大家有没有见过那种传教般的成功学会场,主持人让大家起来,群魔乱舞。

你觉得那很傻逼,不想照做。

但是,周边的人都起来了。

当你发现只有自己一个人没有起来的时候,你会觉得压力很大,这就是一种“同侪压力”,感兴趣的同学可以从“同侪压力”的视角,好好去看《浪潮》这部电影。

同侪压力是指,你周围的人都在拼命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你也不得不去做。

要摆脱同侪压力十分困难---而也因其摆脱之困难,再次说明了它力量的强大。

安智学堂的一位讲师问过一个问题:为什么现在网络课程这么发达,在家就可以看到国内外名校的精品课程,可还是有很多人削尖了脑袋,要往顶尖名校跑呢?

原因很简单:

自己是掐不死自己的,而身边的人可以掐死你。

当他知道你是情敌的时候,他就可以掐死你,这说的就是同侪压力。

在一个名校这种资源集聚的地方,可能就不是情敌,而是学术敌人。

且不说名校,就说我们经历过的高三生活,你的同伴每天争分夺秒的学习,你敢偷懒吗?

高三,同辈竞争虽然艰苦,但也造就了很多人的进步。

进入一般大学之后,这种“高三”般剧烈的竞争环境就不存在了,大学变成了游乐场。

你在一般大学里学习,大家懒懒散散,能过且过,其实你已经失去了过去的那种催人奋进、让你不敢停歇的同侪压力。

这种同侪压力实质上带给你的是被动进步,你如果每天到晚都要自我鼓舞,不断的计划着要做这要做那,像传销一样对付自己,是很累的。

“最好的办法就是,你躺在哪儿,也能进步。”

怎样才有这样的好事?

就是你一开始就进入这样的同侪压力之中,你就不得不进步——被推着进步。

进步有主动进步和被动进步之分。

主动进步是指我们每天给自己打气,然后干干干,能不能成长完全靠我们自己。

罗永浩当年在贫民房里背单词,成不成全靠他自己,我在想,如果当年他不给自己打那几个月的鸡血,他放弃了,可能现在我们还不知道罗永浩是谁。

完全靠自己太累了,应该让被动推动力成为我们前进的主要动力,让环境推着我们不得不走。

2022年,要----

尽力争取去最好的企业。

尽力争取去最好的教育环境、考最好的大学。

可以失败,但不可以不尽全意。

也许很多人都不知道不全力争取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可能彼时的结果并不会影响你太多。

在某些关键时刻,那些自己未尽全意的时刻会反噬你的心灵,日积月累变成不可逾越之魔障。

那些时刻,因为“学历”一项而失去了梦想的工作岗位,你会后悔当初为什么没能多努力一点,你想到,原来你还可以更努力的。

最后

2022年,希望大家能够用好自己的这台机器,希望大家都能给自己写出一份好用的“产品使用说明”。

 #每一篇文章,认真留言证明你的收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孩子不够自律,是因为缺乏意志力?心理学家揭秘真相并非如此
这个颠覆常识的原理,帮你提高行动力
意志力是否无限?就看你信不信
自制力训练方法
胜利往往在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
五大削弱意志力心理陷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