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曾国藩?
userphoto

2023.02.28 北京

关注

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曾国藩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晚清时期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书法家,清末汉族地主武装湘军的首领。

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曾国藩为首的汉族地主经世派的崛起,使清封疆大吏由权贵当权变为经世派当权,促使清地方官员中满汉比例的变化。地方督抚力量的强化与离心倾向的加强。他曾鼓吹并推进洋务运动,主张对外坚守“以羁縻为上”;对内修明政事,急求贤才,引进西方的军事和技术。 

曾国藩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

--百度百科

曾国藩,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除了名字,你要是问我还知道什么,我会说知道他创建了湘军,还有他的家书也有名,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在多年之前我有买过他写的家书,但是没怎么看,就束之高阁,在一次搬家时就给处理了。之所以没看,不是因为不好,而是因为对我来说没什么吸引力,其实是不了解而已。
那么为什么现在我又想到了曾国藩呢?是一次机缘巧合,我在看小红书时,看到一个博主分享了一本书叫《曾国藩传》(就是下图的这本,作者是张宏杰,京东上大概五十多块钱),我看了内容介绍,觉得不错,就下单买了一本。
这是一本挺厚实的书,大概有400页。我打开书看了看,一看就被里面的内容吸引了,一口气就看了一半。作者的文笔很好,写得很连贯,讲述的也非常清晰。我就跟着作者的引导,开始了了解曾国藩之旅。

为什么曾国藩值得学习

我们都知道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一个好的榜样,可以成为我们的灯塔为我们指引方向,给我们奋斗的力量。倘若你身边的亲朋好友有这样的人,可以成为你的榜样,那是最好不过了。

如果没有的话,也没事,至少我们可以向外寻求这样的榜样。国内的,国外的,古代的,现代的......只要符合你的志向目标都可以。

我之前看了富兰克林传,也效仿了他培养美德的方法,对自己的帮助很大。他不仅让我知道了哪些美德是好的,也让我审视自己具备和不具备哪些美德,同时还提供了如何去培养的方法,通过效仿富兰克林的方法去执行,对自己培养美德是非常有帮助的。

我们看人物传记的价值,除了去了解该人物的特性,功绩之外,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从人物的成功路径里,萃取出那些对自己的成长有帮助的技能,知识,智慧。

如果只是当成一个故事,或者一个储备的案例,那样就太没营养了。

在看了曾国藩传记的前半部,我就觉得曾国藩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和效仿。为什么呢?因为他是一个很笨的人,或者还不如我们聪明,一个考了7次才能考上秀才的人,是不是非常平庸呢?

就是这样一个并不聪明的人,最后能取得那么大的成功,他的方法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比起那些天资聪慧,天才般的伟人,我觉得靠自己的勤奋,自律和反思而成功的资质平平的伟人,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更有借鉴意义,也更接地气,曾国藩就是这样的人。

这一篇,我想分享一下,曾国藩科举之路给我们带来的启发。

笨拙:六次科举也没考上秀才

在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分三步:秀才,举人,进士。秀才的考试是第一关,而且也是科举考试中最低一级的功名。

那些未中秀才的读书人,不管年纪多大,在当时都只能被称为“童生”。老“童声”历来是社会上嘲笑的对象。

在传统时代,一个家族要真正发达,不是看你有多少亩地,而是看你家中有没有人读书当官。有了功名,一个家族的地位才能稳固。

为了家族发达兴旺,曾国藩的爷爷,不惜重金,请当地有名的老师,一定要把曾国藩的父亲供出来,结果因为他父亲太笨了,怎么也中不了秀才,到了曾国藩这里,也没好到哪里,考了6次也没考上秀才。

每一次考试,其实都是一次痛苦的经历。

为什么这样说呢?

首先是辛苦。秀才考试分为三关:县试,府试,院试。每次考试都要提着二三十斤重的考篮。曾国藩需要从白杨坪走一百二三十里到湘乡县城,再从湘乡县城跋涉二百多里地到长沙府。

每次考试单程三百五十里左右,你想一想,是不是很辛苦。就这样的情况下,曾国藩走了七次,走了近五千里。

其次是屈辱。科举虽然是“抢才大典”,其实对读书人毫不尊重。考试前,考生要参加点名。点完名,发了卷子,就要接受搜检。不但考篮里的东西一一拿出来打开,连馒头也要掰成两半,甚至还要脱掉鞋子,解开衣服,让考官遍体摸索。搜完身之后,钻进狭窄低矮的号舍,如果个子高的话站在里面连腰都伸不直。

最后,当然是名落孙山的打击和他人的嘲笑讥讽。曾国藩打小就自尊心特别强。头两次失利,他并没有感到特别难堪,一两次不中也很常见。然而第四次,五次还是落地,这让他意外地在众多“童生”中“脱颖而出”,使他如芒在背,如坐针毡。

而第六次时,更是让他第一次尝到了大挫折的味道。这一次,不仅落榜,而且还被学台“悬牌批责”。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每次考完试,主考官都会挑几篇文章出来,作为范文。有正面的范文,也有反面的范文。

曾国藩这次的主考卷就被当成了反面典型。主考官说,曾国藩的文章是文理欠通的典型,文笔尚可,道理没有讲通,大家要引以为戒。

“文理欠通”是很严重的批评。

在当时,考试定了“六等黜陟法”。“文理平通者列为一等,文理亦通者列为二等,文理略通者列为三等,文理有疵者列为四等,文理荒谬者列为五等,文理欠通者列为六等。”

所以曾国藩被“悬牌批责”为“文理欠通”是一件很难堪的事情,相当于被全省示众。这一下,曾国藩不光在湘乡出了名,还在全省出了名。这当然不是什么好名声。
说到这里,咱们大概了解了古代考试的形式,重要性以及艰辛程度,也了解了曾国藩所处的环境以及他自己的处境。
一连考了6次都没有中秀才,而且还被通报批评,换做现在,如果你连续复读了6次,也没有考上大学,而且当着全省的面被批评,你会怎么想?
如果是我的话,我如果2次都考不上,那我肯定就不考了。怎么可能会考3次,4次......而且每次还要走那么远,坚持一次两次或许可以,但是6次?别想了。
所以说曾国藩,或者说曾国藩的家族人笨不笨先不说,光看毅力和韧劲那是非常不一般的。与他相同遭遇的人,心态不好的,要么就不继续考了,要么干脆就轻生。
我从曾国藩身上学到了一股韧劲和不服输的精神。

“悬牌批责”:命运转折点
第六次考试不仅没有考上,而且还被批评,是曾国藩第一次面临的“奇耻大辱”。回家之后,他没有沉浸在伤心之中,而是钻进房间,开始反思自己这么多年读书考试的经历,要找出失败的原因。
他觉得主要原因是因为自己太笨了。这不是谦虚,的确是太笨了。一个6次考不中秀才的人,如果不是笨,那什么算笨呢?你看看下面一个故事就能感受到他是多么的笨了。
关于他的笨,有这么一个故事,话说,有一天黄昏,曾国藩坐在书桌前背诵《岳阳楼记》,有一个小偷,潜入他家,爬到房梁上,准备等曾国藩家人都睡着了,下来偷东西。
结果没想到,曾国藩怎么也背不下来这篇文章。小偷在房梁上睡了两觉了,醒来一看,曾国藩还在那背。
到后来,小偷实在忍无可忍,从房梁上跳下来,指着曾国藩的鼻子破口大骂:“就你这个笨样,还读什么书?你听我给你背一遍!”说着,从头背到尾。
然后,小偷一甩门,扬长而去,留下曾国藩在屋里目瞪口呆。

通过这个故事,可以说明两件事:一个是曾国藩确实很用功,另一个是曾国藩确实很笨。
连续六次考秀才失利,让曾国藩确认了一个事实,那就是虽然自己有着极强的进取心,但是上天没有给自己一个与雄心相匹配的聪明的大脑。但是自己身上有一股倔劲。在困难面前表现懦弱,被失败击倒,是一个男人最大的耻辱。
因此他一生做事都要倔强到底,绝不放弃。
他认为要弥补自己雄心与头脑之间的差距,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超人的努力。他给自己取了一个外号,叫“涤生”,就是要把失败的过去彻底扫去,发奋努力,重新做人。
那次“悬牌批责”的耻辱,如同当众打了他一记响亮的耳光,更激起了他的斗志。他要破釜沉舟,再一次发奋,挽回自己的颜面。
当然,用力不能用蛮力。再重复走老路不行,他一定要从过去的学习思路中突破出来,需求改变。主考官说我文理不通,怎么个不通法呢?以前的学习,有什么经验教训呢?他把自己历年的考卷和那些模范试卷放在一起反复对比,看看自己到底差在哪里。
把自己的文章和他人的同题作文逐股对比,看来看去,曾国藩总结出来,自己的主要问题在于写东西过于拘谨,过于重视局部打磨,缺乏大局的贯通和整体的气势。
既然问题找到了,那么接下去自己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在文章的大局观和整体气势上下功夫。
经过一年的苦学,他参加了第七次科举考试,这次他的脚步似乎比以前更加坚定自信了些。他自信找到了作文的门径。
通过苦苦反思,以前学了十几年没有学通的他,感觉打通了关节。他悟到了怎么写文章才能表达自己的真见解,真感觉,把道理讲通讲透。
看过考题后,曾国藩没有像以前那样急于下笔,而是先莫坐思考了半个时辰,在胸中构思好了整体脉络,然后才一股一股地展开,最后在文笔上细细打磨。几场下来,他自己感觉发挥比以前都好。
这一次,他中了“秀才”!
从这一年开始,老曾家的气运似乎彻底转过来了。中了秀才之后的第二年,恰是乡试之年,这年秋天,曾国藩又到长沙参加了举人考试。
考举人的难度比考秀才高多了,每次乡试,湖南全省不过能中四五十人。应试与录取之比,大约是80:1。所以和曾国藩第一次去考秀才一样,曾家人本来没抱太大希望的,哪知道,曾国藩居然一考即中,在这一科取中了湖南第三十六名举人。中秀才之后马上中举人,这就是所谓“联捷”。
为什么曾国藩考了7次才考上秀才,而一次就考中了举人呢?这是因为曾国藩已经掌握了考试的诀窍,写应试文章越来越得心应手。
事实证明,被学台“悬牌批责”,成为了他的命运转折点。所以当我们遇到困难时,或许就是一种磨难,坚持住,不放弃,不断努力找方法,就能找到出路,而那条路会让你柳暗花明。
中了举人之后,曾国藩离开湖南,兴冲冲地赴京赶考,看看能不能考中进士,来一个三联捷。
考进士比考举人多了许多周折,因为考进士第难度与考举人不可同日而语。全国读书人有几百万人,进士一般每三年考一次,一次录取三四百人。
也就是说,全国平均每年不过才能有一百多个进士。在清代,进士占总人口的0.000048%。比我们说的“万一”概率还小。
考进士,不光靠实力,也要看运气。很多人才华横溢,文章也好,但是缺乏考运,终生打不通科举之路,比如后来的另一位湘军将领左宗棠就是这样。
所以第二年的春闱和第三年的恩科曾国藩未中,并不奇怪。在道光十八年(1838),曾国藩再一次进京赶考,这一次终于考上了进士。

曾国藩之前的名字叫“子城”,在考中了进士后,他的座师觉得这个名字太俗气,给他改名“国藩”,寄以“国之藩篱”之意。自此,改名曾国藩。


中了进士后,曾国藩又参加了一次考试,叫作“朝考”,这次考试时为了从进士当中选拔翰林。
在清代最重翰林。如果不是翰林出身,你就没有机会做到“位极人臣”。此外翰林升官一般比较快,你要不是翰林出身,死后谥号忠不能有“文”字。所以呢,进不进翰林院,一个人的仕途可能大不一样。
翰林,是中国古代官名。它的由来可以一直追溯到唐朝,唐玄宗时,从文学侍从中选拔优秀人才,充任翰林学士,专掌内命由皇帝直接发出的极端机密的文件,如任免宰相、宣布讨伐令等。由于翰林学士参与机要,有较大实权,当时号称“内相”。首席翰林学士称承旨。

北宋时,翰林学士开始设为专职。明代,翰林学士作为翰林院的最高长官,主管文翰,并备皇帝咨询,实权已相当于丞相。

清代沿用明代制度,设置翰林院,主管编修国史,记载皇帝言行的起居注,进讲经史,以及草拟有关典礼的文件;其长官为掌院学士,以大臣充任,属官如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侍讲、修撰、编修、检讨和庶吉士等,统称为翰林。

按理来说曾国藩那个考试成绩是没机会进翰林的。因为他的进士考中的是三甲。按当时的管理,一甲进士是状元,榜眼,探花直接进翰林院,二,三甲则需要参加朝考。
朝考中三甲选中的概率很低。结果三甲进士的曾国藩这次考试发挥出色,居然取得了一等第三名。道光皇帝看了他的文章,非常喜欢,改为第二名,授予翰林院庶吉士。
这样,曾国藩就在仕途上获得了一个绝佳的起点。

人生哲学:尚拙
漫长的九年秀才考试生涯,是曾国藩生命中的痛苦记忆。艰难的科举经历对曾国藩是一次极好的自我教育,强化了他“愈挫愈奋“的性格特点。
虽然自己很笨,但是他也能走通百分之九十九点人走不通的科举路,可见只要努力,天底下没有什么事情是做不成的。
曾国藩在后来的生命历程中,越遇到挫折,越能燃起斗志。艰难的科举过程还塑造了曾国藩独特的人生哲学,那就是“尚拙”:崇尚笨拙。
今天的人们都追求办事越巧妙,越少费力气,越走捷径,当然就越好。许多人办事,都追求高效率,甚至不择手段。

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曾国藩


曾国藩说,笨拙能胜过机巧,办事笨拙,才靠得住。
他能够打通科举这条路,靠的完全是“笨功夫”。当时他父亲教他的方法很简单,要求他不读懂上一句,不读下一句。不读完这本书,不摸下一本书。不完成一天的学习任务,绝不睡觉。‍‍‍‍‍‍‍
通过这种“笨拙”的学习方式,让曾国藩培养出了超乎常人的勤奋,吃苦和踏实的精神,也让他打下了非常扎实的知识基础。
作为一个笨人,下笨功夫的好处很多。
第一,笨拙的人因为不聪明,因此比别人更虚心,更肯付出。
第二,笨拙的人从小就容易犯错,经常失败,因此“逆商”,也就是逆境商数比较高,抗击打能力特别强。
第三,笨拙的人不懂取巧,不走捷径,遇到问题只知硬钻过去,因此做事不留死角。
那些有小聪明的人不愿意下苦功夫,笨功夫,遇到困难绕着走,基础打得松松垮垮,结果就走不远。
所以,笨拙的人刚开始看起来走得慢,其实越到后来就走的越快,就好比盖房子,因为基础打得牢,房子就盖的比较高。
所以,曾国藩的人生哲学是“尚拙”。既然天生愚钝,那么就充分发挥钝拙的长处。做事不绕圈子,不走捷径,总按最笨拙,最踏实的方式去做。涓滴积累,水滴石穿,追求的是扎实彻底,一步一个脚印。
他做人讲究“拙诚”,人以伪来,我以诚往,不玩心眼。
他带兵讲究“结硬寨,打呆仗”,从不凭奇谋诡计,只凭坚忍踏实,死磕到底。
君子不走捷径,不图虚名,锱铢积累,艰难前行。君子成功也许比别人晚,但一旦成功,就是大成功。
以上是曾国藩一生成功的秘诀,也是他常向别人谈及的道理。


本篇《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解读《曾国藩传》2、从“庸人”向“圣人”的蜕变
43岁的父亲和儿子并肩赶考,父亲中了秀才,6年后,儿子中了翰林
曾国藩的逆袭与蜕变,总结成3个“笨办法”,普通人一样能管用
曾国藩和洪秀全都是农民出身,都多次落榜,为何人生差异那么大?
曾国藩的终身遗憾
清代的科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