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多元思维模型1
userphoto

2023.03.02 北京

关注

大概分三个内容,一个是突然的启发,几乎一切都是“只要你愿意”,而这其实就是“源动力”的作用。其次是以结构的方式串联部分已知的思维方式。然后是建立多元思维模型的真正目的,即全局性的学习或理解力,从而更高效的解决问题。

“只要你愿意”

如果根据“多元思维”这个话题要推荐一本书的话,那么我强烈推荐你去读成甲的《好好思考》。而上一篇其实大多数启发就是来自这本在读完后整理出来的。

还有之前提到的阅读方法1、2、3等内容,都是来自这本书的读后感。但是,这个阅读的方法仅是对于建立多元思维模型来说是其中的一部分,是掌握多元思维模型中的一个获取多思维的一个方式,而这还仅是从阅读中学习提取的思维方式,还有可以从工作中以及生活中去获取更多的思维模型,这就基本囊括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所以,你看,还没有具体来说,就可得出一个思路,那就是只要你认真、细心,没有不是你可学习的地方,任何时间在任何事情中都能学到知识,用这里的话讲就是学习的方式方法,即思维思路——所以,从这个角度看,那就一个因素了,那就是你是否愿意的问题了。

你不嫌麻烦,那就可能有意识的在阅读、工作及生活中去留意,去分析观察去获取,去提炼对个人有帮助的思维。即使那个人、那件事是你所不喜欢的,你也会相对理性的看待这件事。这就如之前看到的一个心理学上的概念“课题分离”,我粗暴的理解,就是“人是人,事是事”,虽然大多数的事是由人做出来的,但这里也有人的情绪以及认知和对当时的反应等因素在里面,所以并不会“以偏概全”式的因一个点就否定其有优点的地方,反过来亦如此。总之,目的是从别人那里学到对自己有用的东西。

说到这,再重复一遍,只要你留心观察、思考分析、总结、践行、再观察思考......持续这个过程(这本身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几乎没有你做不成的事。当然需要耐心、时间的陪伴,否则几个来回就乏累不想做了。

因此,你看,结论方法总是那么的简单以至于被人忽视,反正我自己就是经常忽视。还是那个说了n多次的例子,“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卖油翁的“无它,手熟尔”、“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在此之前就是对此无动于衷,在这点上倒是和绝大多数的人一样倔强的很......

简单归简单,但是做起来以及做到就不是成比例的那么容易了,要不怎么会有学习同样的知识,一样的老师,但是学习成绩千差万别。甚至到社会中也如此,信息就那么多(这里指公共开放的信息),但是每个人接受到而得出的结论却截然不同,甚至对他没什么用的却在另一个人眼中反而是极为有用的信息。

为什么?除了对知识理论等没有真正的掌握外,再就是没有磨炼出一副透过表象看系统的高阶洞察能力。

比如说各种方法论,几乎每个学科或领域都有高人整理出内容并集结成书,除了作者之外的其他人读不读是一回事,读了能不能读懂又是一回事,读懂了是否践行却又是另一回事,即便践行了还有进一步的深入程度呢,是践行一次两次还是多次等结果都会不同,更别说这个过程有没有思考分析总结等步骤了......

因此,知道和明白那么多道理并没什么用的,做到才是真知道真明白真有用。否则也不会有那句很多人说的却又经不起推敲的话了:知道那么多道理,还不是过不好今生!说这话的人自己想想吧,上面的任何一个环节你都做到了嘛,认真(这里指思考分析总结)做了嘛,持续做了嘛,还有你真的知道那道理嘛!若这个根本性问题没搞懂,在此基础上的一切动作几乎都是错误的行为,如上一篇中提到的“操作系统”的内容。

比如开头推荐的这本书,其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给我呈现一个思维框架的方法论,把之前拥有的各种杂乱无序的知识分门别类的归拢了,而且还不仅仅是如整理杂物那般,还提供了一个可以随意调用这些知识的路径,以及上面提到的获取新的思维方式补充到这个多元思维模型的方法,还有刻意练习内化的方法。说白了就是一个可双向进化的多元思维模型知识体系。

我也不确定是之前挣扎学到的其它知识的积累到一个程度呈现的结果,还是这本书的内容让我有启发了,或者说两者都有了,反正给我一个较为之前比较清晰的思路框架,而这也是2022年将此书读了至少3遍带来的收获(第一遍是年初读的,第二三遍是在年末整理时看到并读的)。因此在2023年的第一篇内容提到了一个关键词“践行”,虽然这个词在我的每篇文章下几乎都有,但此时是在思维较为有序下的感受。

也不知道这是不是另一种“信息茧房”的走向,但较之前比较混乱的那种情况,还是有一个思路比较好。而且这里提到的几类学科领域的知识就够研究很长一段时间的了,还有整理分析的过程,更别说再将它们组合起来使用了,并且这个过程其实是不断拓展知识的过程,也就是避免作茧自缚的下场。

小结一下,只要你愿意就几乎没有你学不会的东西(注意,别抬杠噢),因此这可能是你是否持续行动以及做到的源动力。说透了的确如此,但还是有捷径的,那就是方式方法及理论知识,比如这里提到的建立多元思维模型框架。

虽然建立的过程可能漫长,但这不正是积累的力量嘛。况且在这信息爆炸式增长的环境下,各种信息扰乱你的判断,让你犹如处在一个模糊的世界,而拥有高效识别信息或问题的洞察力却又是另一个“捷径”,助你在纷繁复杂的世界开出一丝较为清晰的向上之道。

结构

图片来自成甲《好好思考》

上面提到了一些内容,如掌握多思维的方式有阅读、工作和生活中获取,然后在掌握中还有刻意练习(就是掌握和内化思维,多应用,多反思及回顾)。

如果解决了获取以及掌握多思维的方法,接下来就是将多种思维进行关联,如此才能建立个人的多元思维框架(或者说自己的知识体系)。

最后一步就是应用了,这个应用虽然看起来如掌握思维方式那个阶段的应用一样,但是在具体的调用思维方式上不同,前者偏向与单一的思维,后者是将整合建立起的多元思维模型来应用,用书中的话就是“跨学科攻击”的方式。

这就好比,前者是单兵作战,后者多兵种协同作战,那效果肯定不同。当然,这个根据出现的情况,分析后采取不同的作战方法,而不是如网上一个搞笑视频,一个偷西瓜的人被人用导弹解决了,这就有点过于草率了。

当然,我们在学习的阶段,可以这样使用建立的多元思维模型,不仅能够增强熟悉度,而且这个过程还能识别已知的思维的边界在哪里,同时还能加强对这些思维的遗忘情况,因为我们很容易忘记(“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如查理·芒格说的一样“大多数人只使用学过的一个学科的思维模型,比如说经济学,试图用一种方法来解决所有问题。实际上,你必须知道重要学科的重要原理,并经常使用它们——要全部都用上,而不是只用几种。”

如果用阅读方法2,即“关键词法”来看待上图的结构,那么就可以归纳出一个类似上一篇提到的那个透过现象看系统的结构。比如掌握的思维模型相当于是基本要素,而中间的将掌握的思维模型进行关联则相当于要素之间的连接关系,最后当然就是应用了,不论是那个透过表象看系统的洞察力还是这里提到的多元思维模型在这个方面一样。

还有上一篇提到的“操作系统”的思路也是如此,由概念及关联到价值观与方法论再到实验与践行。把概念换成单个思维模型,那么这个操作系统依然成立。甚至说这个操作系统更为底层,因为它是从概念出发的,然后构建价值观于方法论。

其实这两个方法的应用是上图第三模块中提到的“看到相似性”,我看到的是它们背后的那个思路方式。所以才不厌其烦地去写这些东西,我是发现了其中地一些联系,所以在之前有那么一种感觉“好似这些领域内某些思路几乎一样,但又说出来什么所以然”,还有就是上面提及的去应用,虽然是在输出文章的形式应用,但这是在加强对知识的理解以及防遗忘,通过输出倒逼输入的方式来强化学习效果,如许岑说的这是在“自己给自己制造反馈”的效果,最后就是真正的践行了,如开年提到的那个关键词——践行。

这里还有更有意思地发现,是我发现这些个方式方法其结构也是相似地,与什么结构相似?我用作为基础参考的结构就是金字塔原理(这篇文章有提到  读书方法3——知人论世与思想地图法)。

比如上图所显示其实就是一种类似金字塔结构地原理,只不过常规说的金字塔结构是竖向的,而这里显示的是横向的,那其实思路是一样的。怎么一样呢!都是由一个主题或结论展开的,然后由几个分论点(或者说要素)构成的,然后每个分论点下还有不同的论述,论述下还有不同的现象或线索等。如下图。

图片来自黎甜的《结构化思维》
而上面多元思维模型解决复杂问题的方法体系中,就是上图金字塔原理的结论或核心观点,然后三个组成部分(掌握思维模型、思维模型的联系和应用思维模型)其实可看成金字塔原理的三个分论点,然后每个论点下依次还有不同的方式方法,而这些方式方法则具体应用于现实。当然整个结构其实都是应用于现实,只不过前者更直接接近于现实的也许是这些具体的方式方法(高手可能直接以系统来思考)。比如从阅读中、工作中和生活中获取不同的思维方式。

按照这个思路来看,那么我们平时看到某个现象,也许是某个观点下的一个现象而已,因此再看某个现象时不要孤立的来看,立即就展开“站队”发声,试着横向看看是否还有相似的情况,以及向上归纳提炼一下到底是什么论点以及更高层次的什么结论(或核心观点、主题)——如此,相当于用生活中的例子磨炼自己的全局性理解力。

眼熟吧,其实这个思路就是另一个结构的演化版本,这个结构化思维是认知圈思维,即是什么、为什么以及怎么做,没错,与那个名字特别高大上的“黄金圈思维”其实一样的要素组成的,都是由what、why、how。但两者的要素排列方式不同,所以呈现的效果也不同。

前者的认知过程是what、why、how,如我们去饭店吃饭都会看到点的菜叫什么(有时即便不看菜单也能),而有的菜还能看出由哪些食材组成的,以及它们是经过在怎样的一番烹饪(如煎炒烹炸烤炖等)做出的,但是,但是试问你能做出来嘛!反正我是做不出来这样的,即便我经常下厨。说白了就是即便你知道了waht和why还是没什么,为什么啊?因为你得做出来啊,就是以how为重心,所以上面提到的那些所谓的“知道学到那么多道理,还不是过不好今生”其实更多的原因是没有做到(上面提到的较为具体,即一系列的原因),知识以及原理好理解(虽然有的并不好理解),但是执行起来就相应的不同且因人而异了。

而后者不同了,它是由why-what-how的排列组合的。黄金圈思维模式的提出者是西蒙·斯涅克(Simon Sinek),他在TED“伟大的领导者如何激励行动”的演讲中提出“Why—What—How”的思维模式。西蒙在他的演讲中举了一个非常精彩的例子,说明同样是销售计算机的语言,从“为什么”出发和从“是什么”出发有多么不同:

一般的营销:“我们生产的计算机性能非常好,外表美观,携带方便,怎么样,买一台吧?”这是在说计算机的特色是什么(What)。

苹果公司的营销是:“我们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为了突破和创新。我们坚信应该以不同的方式思考,我们挑战现状的方式是把产品设计得十分精美,使用简单、界面友好。我们只是在这个过程中做出了最棒的计算机,想买一台吗?”

苹果公司的广告语向人们传达的是它的价值观、目标,为什么制造这台计算机。我们每个人都渴望着突破自己的现状,都想追求更好的事物,这是人类的天性,苹果公司告诉你:“我就是这样,来买吧,我们是一类有着卓越追求的人!”这是在更底层却维度更高的认知下展示的营销(Why)。


所以,你可能或多或少能理解一点我在上面说的“好像它们之间有些联系,但是又具体说不上来的是什么”,也许吧,如果向上一个层级来看,或许我了解的都在一个领域内,所以给我似曾相识的感觉。

如果如此的话,那么我可能会对“结构”二字又加深了一丝理解。如书中提到的“凡有问题,必有结构。”(有结构,自有层次)

建立全局性理解力

其实上一篇文章以及刚刚在上面也多少提及到了所谓的“全局性”的内容。

上一篇是从建立多元思维模型框架的角度来说的,即思维的广度和思考的深度,也就是说建立具有通过表象看系统的洞察力。而上面刚刚提到的结构的角度来谈论的,不论是金字塔原理还是认知圈思维或黄金圈思维,其实是一样的:从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都是从一个个问“为什么”逐级展开的。

其实能看到,这两个其实讲的就是一个主题,即从全局性的视野去看待问题,然后依此构建在大局观下分析以及解决的思路,而不仅仅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哪有问题就去哪里的如救火队长的四处奔波的解决某个具体问题的繁忙情况,而是建立在全局性的视野下以系统性来解决问题,因为有的问题不需要解决,有的问题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自动就解决了,有的可能是解决了另一个问题那个问题可能就不存在了......如这篇提及的内容(你的灯亮着吗!

所以上图提到的“五星笔记法”我没有叙述,但只要理解了上面对于结构性思考,即无论阅读还是听演讲,都尽可能从全局性角度来看待,那么就会有不一样的感受,深入思考分析之后不仅能将其串起来(当然,这点书中或演讲者就能提供给你),还能识别它们之间背后的思考的思路以及可能用到的思维模型(这需要课后查找总结),不然你输入到脑子里的就仅是“术”的层面,用上图的金字塔结构图来看,也许是最下面的1234或者上一层的B1、B2、B3,或再上一层的ABC等论点。哪怕是结论也可能是众多结论中的一个而已,它上面可能还有更为基础却隐秘的问题,而这也许才是你真正需要理解与掌握的东西。

查理·芒格曾给我们这样的建议:“如果你想成为理性的思想者,必须培养出跨越常规学科疆域的头脑。而这需要大量阅读数学、生物学、物理学、社会学、心理学、哲学和文学等各学科及相关学科中著名科学家的重要著述,了解并熟悉书中介绍的核心概念,能够将不同学科的思维模式联系起来并融会贯通。”

这工作量相当的大,要不然人家那么成功,并非偶然的。虽然工程量大,而这不正是我们学习以及积累的方向嘛!还说你没事儿干嘛!没意思嘛!除非你认为你知道的知识已经够多了。

同上一个小节中提到的一样,这种的确是具有普适性的道理,但是实施起来就不同比例的困难。

但有一些学科的知识是对理解大多数问题所必备的,只有把这些重要学科的知识都涉猎,我们才可能建立普遍性的全局理解力。所以书中作者整理出了在众多学科中有四类学科是我们都应该掌握的。其实我在上一篇内容中有提到:

比如一个人既能从物质的基础学科的(如数学、物理、化学等)角度看问题,还能从精神层面的人文学科(如心理学、宗教、美学、历史等)分析,同时还能从复杂系统规律的学科中看透过现象看本质(如人工智能、哲学等),甚至能从群体系统规律的领域(如生物学、社会学经、济学等)来解释或者解决以及预言某种事情。或者还有其它的方面的思维方式。而这就是上面提及的多思路的一面。


所以,我们可以学习作者的一个思路——当我遇到一个问题时,常常会问自己:我还能从上面这四个领域找到不同的思维模型吗?(这也间接提供了上面在提到“五星笔记法”后的搜索相关思维模型的路径)

查理·芒格说过:“询问自己一个又一个为什么,你就能更好地思考问题。”因为如黄金圈思维一样,先从Why思考,更容易发现事物的本质。而这其实就是拥有通过表象看系统的洞察力了。

这就将单独的问题提升到了不同领域中的问题了,如此则相当于用“全局性”视野来看待这个问题,那么再找解决相关的问题不就相对容易些,而不是不知如何思考的那个手足无措的情况了。虽然同样并不容易。

因此,查理·芒格不像大多数普通人那样,在遇到问题时只想着如何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而是会在具体问题答案的基础上,提炼更普遍的方法,即把答案从具体问题中抽离出来,抽象成有效的策略,指导解决未来遇到的类似问题。这种批量解决问题的方法,本质上是从现象中抽离现象规律和原理——不断追问问题和答案的背后是否隐藏着更具普遍性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原则(熟悉吧,没错,这与阅读法3的思路相似)。

如在群里有人想要在朋友圈上卖水果,于是问大家怎么看,有没有什么想法?有的人说不靠谱,因为有的种植户会“做帽儿”,即把大的果放上面,小的或畸形果放下面。我提的建议“你可试试,我朋友圈就有人做,好像还挺不错的”。接着给出几个做的前提,即你的微信群好友数量和质量如何,还可以从社群推广。

过了一会儿,他回了一条“哪有那么多成熟的条件,现在草莓源头都没找到,白扯。”

其实你看,第一个回复的可以看成是从产品来源的因素分析的,如运营中提到的供给侧,而我是从渠道+推广的思路思考的,或者说有些偏向于消费侧。但其实我们都是从一个领域中看问题的,什么呢?即营销,其实都可从4p理论来看待我们的建议。

比如第一个回答是从产品的源头来思考的,而且还说到了人性的问题上了,而我是以渠道为主的建议,尤其紧跟着那两个前提。所以,我这前提还有隐含的信息“没有这些,最好就别做了,做了也大概率成不了。其次,要有意识经营这些渠道。”所以,他后来的回复说“哪有那么多现成的条件”,其实我已经间接的回答了,拓展一下比如平时多加些人,多加质量高的人,或者与同事搞好关系等,以及有组建社群的意识......总之开始有意识地经营这些渠道,当有了这些渠道之后,维护好之后(人品和定位以及服务)就可以顺带卖货了。

若再深入分析一下,如果这个链路跑通了之后,那么短视频和视频号以及直播间等带货情况是不是也就可以做起来了!甚至其它平台上也可尝试。后来我就在想,这件事如早年间的微商差不多,只是那时我们对此嗤之以鼻,可如今短视频和直播都做得风生水起。

其实,这件事若要从直播选品或者说做短视频带货的角度看,是一回事儿,有的人是先找厂家拿货然后再开始推销,而有的是先试着卖(价格随便一打听就能知道),有订单后再开始找厂家拿货,都一样卖货但思路完全不同,前者是常规的思考,后者是有些反常规的思考。再加上如今的电商发展提供的便利,几乎在微信小商店中以及其它平台中的提供的选品得地方就可选品(平台就做出了第一波选品),然后自己再筛选适合自己的就可从短视频带货以及直播中卖货,但前提还是一样,要么有内容要么有渠道(这里指各个平台建立的渠道)。当然,做起来可能并非说的这般简单,这里仅提供一个提取问题到不同领域的思路以及其可思考的思维模型。

所以你看,这件事就是由一个在朋友圈卖货的事,抽离出来相当于做短视频带货以及直播间卖货的,甚至再提炼一下这是销售或者营销方面的问题,那这个问题就更大且无论是个人还是公司等普遍的待需解决的问题了。那你看,这如何是我们这种平时都不考虑这方面情况的人能给出什么比较有建设性的答案,更别说我们的思考水平还都差不多。

其实这个例子若再向上思考一下,也隐隐约约牵扯到上面提及的四种不同的学科领域,比如群体系统规律和精神世界的人文的学科,如这里提及的营销学及4p理论和涉及到人的人性方面的内容,还有没提及的带货博主影响力和镜头感等方面的问题。所以,反过来看,我们平时就该有意识地好好经营这些方面的事情,而不是想干什么就立即干。当然,一切都是开始干起步的,也就是说并不是一切都具备的情况下开始的,但还是要说尽可能做足了尽可能的准备。

因此,这就牵扯出一个比较重要的知识点,即建立高效的多元思维模型知识体系的用法。

其实就是在遇到问题时使用这个思路,即询问基本问题,然后思考有哪些思维方式可以解决,这个步骤其实就是上面提到的不同领域学科的思维方式,再然后就是这个学科领域下的具体思维模型了。所以,这里有个前提,那就是有起码的阅读量,不然都想不起有哪些思维模型,哪怕不用都记住,起码有个印象,方便用搜索的方式来查找。

比如刚刚提到的例子,一个如何在朋友圈卖货的问题被我切换到营销上的问题了,虽然有的人看可能会觉得你有些过分解读了,但这事儿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如果在营销领域研究的比较多且熟练操盘过几次活动,那么是不是就可以做相似的“卖货”事情呢,我想可以的,虽然各有各的不同,但其背后的思路差不多。

而这就是全局性的理解下的益处。因此,所谓的全局也不是什么都需要知道,且这其实也不太现实,只是一个相对的全局性理解而已。

这就类似以什么为结果导向的问题了,是解决具体问题还是全局系统看问题了。同时也是策略上的高下之分,如《易经》“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孙子兵法》:'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求其下,必败。'

又如华杉在年度演讲中提到的:在这个充斥着荒谬的世界,我们比的就是谁犯得错误更少。大家都在犯错误的时候,你少犯错误,不就能获得成功嘛!

如何少犯错误!当然其中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建立全局性的理解力。没错,这是一个漫长积累的过程,但这不也正是你需要提前开始的游戏嘛,然后享受一路成长带来的收益,甚至是在不远的未来享受带来的复利效益。


恭喜,咱们又进步了!
今天你践行了吗?
你的行动下一秒就是经典!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好好思考】笔记3
如何建立多元思维模型知识体系
学科思维
如何提升说话思路清晰的能力?
三段式!结构化思维——大脑思路收纳盒
如何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