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9条学习建议,值得每人一读
userphoto

2023.08.08 北京

关注

(找到1001种“让自己变好”的行动指南。 )

“让自己变好” | 第92篇指南

“越容易想起的,越不容易被记住”,我最近就是被这句话给洗脑的。

以前我们形容感情,会说来的太容易都不懂的珍惜,只有吃点儿苦头,方知其中的苦与乐。

其实学习也一样,如果一味拿来主义,别人再有用的知识和见解,过不了多久就会被遗忘脑后

而只有自己努力获取、深入理解与思考的,才会印象深刻、记忆牢固。

回头看看,我们曾看过的那么多付费文章、收藏的那么多知识干货、读了的那么多洞见好书,有多少现在还记忆犹新?

我最近读《认知天性》这本书才知道,人的学习行为是受心理学规律影响的,我总结了9条学习建议,希望对你也有帮助。

✍1.欲求新知,先忘旧事

在学东西的时候,我们有时候会觉得会的又少又慢,其中一个原因是大脑在学习过程中,神经元连接产生了阻塞。

就像给只会开拖拉机的人一辆跑车,如果不遗忘过去的驾驶习惯,就很难适应新的行车操作。

学习也一样,需要先遗忘过去的知识、经验和思维体系,才能打开心态,拥抱和融入新的知识,用一个时髦词形容就是空杯心态。

遗忘旧的东西也不是真的就给忘记了,只是暂时搁置到潜意识,等学完新知,再进行新旧融合和更迭。

就像吃食物一样,要尽快吸收和消化。

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挥作用的,我们所学越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也就越多。

2.重新巩固记忆

不管是读书、还是阅读文章,很多时候,我们的眼睛就像扫描器一样,只是看到了文字,并没有真正的记住,所以看完也就结束了。

有时候为了记住,我们会进行反复阅读,这种方法可以让人获得一种流利感,甚至觉得自己已经熟练掌握了,但过一段时间又忘了。

根本原因在于,走马观花式的学习只能获得短期记忆

想要获得长期记忆,就需要在学习过程中,多分出一部分脑力“重构”所学。

而「重构,就需要花费力气进行记忆检索、设置问答、进行小测验。目的就是检测出自己还没有记住的地方,再进行专项练习。

其次,新学到的东西要和我们的已知进行关联,让新学的东西变的具有可塑性,融入到我们自己的思维体系中。

重构的过程,就是对所学东西的巩固过程。巩固有助于我们再次理解和深入到所学的东西中,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消化。

巩固做的越多,知识就记得越牢。

3.打造心智模型

过去我们老说一个人比较死板、呆板,反面意思就是这个人不灵活,这其实是人长期形成的一种思维定式。

而这种思维定式,也被称为心智模型,就是人认识事物的方法和习惯,其实都隐藏在自己的固定行为模式和思考模式当中。

简单来讲,就是我们看到一个新东西,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经验和想象,就会以为它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使用场景和结果。

比如看见一本书,就会认为书是用来学习的,看到梳子,就会认为是用来梳头发的。

心智模型是特定环境下,确保自己能做出正确分析或者挑出正确方案,并加以执行的一种高效率大脑操作系统。

和习惯一样,心智模型也是可以被调整和改变的。

如果我们能把自己所学的新知识或技能,牢牢的记住并熟练应用,我们学习效率就大大提高

就像把开车技能变成身体的一部分,不用去想就可以熟练的操作行驶了。而在学习这些动作的时候,我们既要全神贯注,又要机动灵活,避免一根筋。

4.举一反三

举一反三是在不同时机、不同环境下进行的多次检索练习,其间还穿插了不同的学习资料。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给新学的东西建立新的练习,形成彼此关联的一套知识网络。

这种知识网络,可以强化我们对自己专业的精通程度,会增加很多检索的数量,以备我们以后在各种应用场合充分运用。

比如经验丰富的大厨,就建立了一套这样的复杂知识网络。因为他很清楚每样食材和菜品之间的关系,明白每种食材被加热时会发生什么变化,甚至知道哪样菜品适合用那种锅。

从小老师就教我们要学会举一反三,在我看来这是以一抵百的高效学习能力,在相同的时间,学到的东西是别人的数倍

比如看了一个商业案例,就可以联想到个人成长;比如看了一个心理学效应,就可以搬到小孩教育上;比如看了一部历史片,就能运用到工作中。

很多事物的底层逻辑都是一样的,只要能透过表象看内核,直接联系生活去抓事物的本质,就能够触类旁通,把学到的东西,应用到多个场景中去。

5.构建概念学习

构建概念学习,通常采用的方法是间隔穿插学习法,强化的是辨析归纳的这两种能力。

比如学习了一个案例,通过辨析和归纳,又从另外的外度,套到了其他案例上。

用一套概念,解决了同一类问题

我自己对构建概念的简单理解,就是给自己学的新知识进行归类和重命名,做到这一点儿,就需要深刻理解所学过的知识,能够把握住每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特征。

平时我们学了很多碎片化的知识,如果不及时加以整合,很快就会忘光。而在调取记忆的时候,这里一点儿哪里一点儿总是不方便,在讲给别人的时候就会稀里糊涂自己也不清楚,本质就是缺少了框架逻辑。

所以,很有必要通过间隔穿插学习,进行归纳和整理。

6.注重学习迁移

学习迁移,就是指在新环境下运用所学的一种能力。学了那么多知识,毕竟是为了服务于自己的生活。

所以,学习的最后一步,就是把所学过的知识,全部在生活中实践和验证一遍。有用的留下,没用的舍弃。

有一句话是留其精华去其糟粕,只有经历过生活的知识,才属于真知灼见,才能为自己所用。

7.生成性学习

当我们苦苦思索一个问题时,才会产生求知欲。这时候我们要么请教别人、要么自己苦想、要么自己上网查询答案。

我会优先推荐后一种,可以培养自己的生成能力,也被称作生成性学习。意思就是学习者没有被教导的前提下,自己尝试解决问题、生产答案,而不是回忆答案。

自己生成答案有可能是在试错,但对学习的帮助会很明显。

因为为了获取答案需要努力尝试各种办法,在这个过程中会对问题有一个很透彻的理解,在发现正确答案后,也会对其进行深度处理。

生成性学习产生的是长期记忆,唯一的缺点就是要多花费些时间。但我很赞同一句话,“解决一个问题,要好过记住一个问题的答案。”

8.用“良性干扰”提升学习效果

记得每年暑假开学的第一件事,就是发新课本。有的书会有缺页、字迹模糊,或者错字、漏字的情况,然后就想找老师换本新的,因为大家觉得,有问题的书会干扰自己的学习。

但期末考试下来,凡是用来那些破书的学生,成绩都要好一些。研究就发现,看那些有问题的书需要多费点儿劲,这次记住下次就能够跳过,反而巩固了学生的记忆力。

有一个词叫良性干扰,如果有一些东西对学习造成了一点儿良性的干扰,反而对我们学习效果是有帮助的。

比如一段英语阅读中,有的单词缺少字母,就需要我们自己去查找这个单词,这时候阅读速度就会被放慢,但也能够促进记忆。

还有教学大纲的编排顺序,和课本内容对不上的时候,学生就需要下功夫弄清楚学习的主旨,就会花更多功夫去研究内容的相同点和差异点。

正常的表达形式出了问题,造成了一些额外的阅读和辨识困难,干扰了学习的流畅性。

但这种困难只要学习者稍微努力一下,就能跨越过去。而这些干扰却能够促进我们的记忆力和学习力增加。

当然,要是让人很难理解或者根本无法克服的干扰,也会起反作用。

比如学写作,当五百字短文都写不出来的时候,一下子上来就要挑战写五千字,这就是徒增烦劳。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考虑吸收和消化的能力。结合自己的学习能力,匹配对应的内容,学习效果也就能相得益彰。

9.做好学习的心理准备

知识是靠自己主动思考和学来的,而不是被动接受他人提供的。所以,自己想出一个答案,要远比从多个选项中选择一个答案更有利于学习

所以,学习完之后,如果能花几分钟复习巩固或者反思一下,自己学到了什么,出一些问题考考自己。

比如课程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如何用自己的话把这些内容和自己的已知联系起来,生活中还有哪些相关的例子。

如果要进一步精通,我还需要做些什么,有哪些方面是还可以做更好的。或者下次我还可以用什么办法获取更好的结果。

认知科学家做了各种实验总结出,测验、间隔练习、穿插练习、生成性学习,以及特定形式的良性干扰,都能让学习更有效、记忆也更牢靠。

但学习的过程是痛苦的,需要不断磨练的自己的耐心

有一个词叫合意困难,就是指在学习时故意给自己制造麻烦。虽然这样提高了短期学习的难度,但长期来看,也能提升学习效果。

最后总结一下,学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是对短期记忆中信息的编码;

第二通过巩固、辨识和稳定记忆线索,赋予其含义,把它们与过去的经验、知识进行联系,形成长期记忆;

第三,通过检索,更新所学的知识,并在生活中学以致用。

“让自己变好” 指南 | 主动学习

参考资料:

《认知天性》:让学习轻而易举的学习规律,“复杂时代”的科学学习方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学习任何东西的 10 个心智模型
做啥,才可以让自己学得更好
认知天性第4章
#2020年的第7本书#《认知天性》
你只是假装很努力
认知天性:如何成为学习高手,掌握学习核心步骤很关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