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罗马帝国、犹太人和基督教
userphoto

2023.11.25 北京

关注

古罗马,一个涵盖多种民族、宗教、语言和文化的帝国,其主要民族有罗马人、希腊人、埃及人、凯尔特人、日耳曼人、斯拉夫人和犹太人等。罗马帝国鼎盛时期,其疆域西括不列颠,北抵莱茵河与多瑙河,东到幼发拉底河上游,南至北非撒哈拉沙漠。罗马横跨欧亚非三大洲,从大西洋到里海,东西跨越5000公里;从不列颠到撒哈拉,南北实控地域3000公里。条条大道通罗马,首都罗马城是联结欧亚非三洲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鼎盛时期居民超过了100万人。西罗马帝国影响欧洲、西亚和北非的政治文化达五六百年,东罗马存续超过千年,对人类史也有诸多影响。

中国古人言必称三代,认为那是华夏先民的黄金时期;一些现代华人推崇强汉盛唐,认为那是中土武德的巅峰。欧美的诸多国家,则对古典时代的希腊罗马心驰神往,有浓厚的罗马情结,几乎人人精罗(精神罗马人)。

在“永恒之城”罗马沦陷后的上千年里,一些后来政权仍以罗马帝国的继承者自居;比如“查理曼帝国”“神圣罗马帝国”和“德意志第三帝国”。劫掠屠戮罗马的蛮族后人,纷纷自称是罗马后代。就连开国两百多年的美国,其体制文化也远绍地中海文明,人称“新罗马”。自封东罗马正统的沙俄,则号称“第三罗马”。

欧美列国罗马崇拜现象的形成,有多种原因。其一,罗马帝国疆域广大,建立起了西方世界空前绝后的统治,是连接欧亚非三大洲的世界性帝国,也是欧洲多国的共同先祖。其二,罗马官话拉丁语对欧洲多种语言有着深刻影响,是部分语言的老祖宗。其三,罗马汲取希腊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罗马艺术、文学影响广泛,罗马雕刻、绘画及工艺美术等“罗马式”盛极一时。其四,罗马法是后世欧洲法律的基础。其五,罗马建筑高大恢弘,遗迹众多,仿制建筑遍布欧美西亚。罗马时代的拉丁式公寓“因苏拉”,更是现代多层公寓的最初形制。

此外,罗马崇拜的形成,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宗教。

19世纪德国法学家耶林有名言曰:“罗马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以法律。”其中的第二次征服,即罗马的宗教信仰,对欧亚大陆影响巨大。罗马对犹太教和基督教的政策,不仅深刻影响了欧洲和西亚,还是书写世界史的重要因素。

一、基督教起源

人类信仰,在原始社会的石器时代就已萌芽。上百万前,原始人睡眠时就会做梦,梦境启示着远古人类,在现实世界之外,还有另一个不受现实逻辑控制的世界。此外,原始人类也尝试着解读自然现象,太阳月亮的反复消失与出现,植物的凋落与新生,也让他们思考人类能否死后重生。根据考古发现,人类对生命与死亡现象的探究,至少有10万年以上的历史。并很早就开启了对死后世界的各种想象。12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墓葬现象就已出现。智人和尼安德特人都有埋葬死者的习俗。有些尼安德特人儿童的墓葬规格较高,部分还有随葬品,似乎是希望死者“重生”,或相信死者“往生”,去了另一个世界。墓葬现象及随葬品的出现,代表着人类开始相信灵魂不灭,想象超自然意志的存在。到了约4万年前的,原始人们还留下了一些洞窟壁画,这些壁画被认为兼有知识传授与图腾崇拜的双重功能,既是课本,也是信仰符号。(参见彼得·沃森《思想史-从火到弗洛伊德》)人们不仅相信人类有灵魂,还认为万物皆有神明操控,礼拜某种动物图腾,就能获得更多猎物或带来好运。

随着人类步入文明时代,人们构建了不同的世界模型,并发展出了多种宗教信仰。宗教,是对超自然事物的相信、沟通、敬畏与礼拜。人类宗教信仰,可粗分为两大类:多神教和一神教。人类的多种早期文明,都是多神信仰。地中海的古希腊文明,其宗教信仰也是多神信仰。古希腊人的宗教,融合了爱琴海诸岛的古代传说和埃及神话等,崇拜拟人化的神灵,但没有完善的宗教经典与教义,相关记载见于《荷马史诗》等希腊文献。

公元前146年,中国的汉景帝时期,罗马征服了希腊。然而,“罗马用武力征服了希腊,希腊用文化征服了罗马”。希腊的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和建筑等折服了罗马人;罗马成了希腊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

信仰方面,希腊的众神谱系被罗马全盘接收,奥林匹斯的十二主神,改换名字后,成为了罗马的十二主神。如众神之王宙斯变成朱庇特,天后赫拉变成朱诺,等等。

“希腊宗教没有经典,只有神话,希腊神话中的神,是一个大家族,他们和她们有七情六欲,也犯罪, 而且也受命运的支配。 罗马的宗教,几乎全盘承袭希腊,不过把人名改一下。”(顾准《希腊思想、基督教和中国的史官文化》)

罗马众神分别代表着一些抽象概念,比如和谐、胜利、健康等等,是抽象理念的形象化乃至人格化。这些神还被罗马人赋予了人的形象,被能工巧匠雕刻成像,竖立在公共空间,给人瞻仰;供奉在神庙里,供人祭拜。十二主神里,又以四个神最受重视,即主神朱庇特,神后朱诺,工艺女神密涅瓦,和战神马尔斯。此外,罗马的各个城市、社团、行会,以及各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守护神。

同时,罗马人还有伊西斯信仰(伊西斯,古埃及生命和魔法女神,冥王之妻)、密特拉信仰(西亚祆教分支)和皇帝信仰。在古罗马,皇帝也具有神性,公元前44年,尤里乌斯·凯撒死后被封为神;其后,奥古斯都自称“神之子”,卡里古拉皇帝在生前就自封为神。

同时,罗马早期的宗教政策较为宽松自由,对其行省的多种异教异文化较为漠视。

罗马的宗教可以分为公共宗教和私人宗教。前者是罗马的官方宗教,后者乃个人关怀之所系。与今天的一神教不同,这两者之间无甚联系。共宗教在行省中由当地政治、经济领域内的精英把持,他们只关心在每年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正确地执行皇帝崇拜的仪式,以此表达地方政权对中央的效忠。他们并不关心人们究竟信不信罗马人的神灵,只要不妨碍这些仪式得以实现,个人私下里建构自身宗教认同的自由便有保障。(宋立宏《对“罗马化”及罗马帝国文化认同的反思》)

罗马帝国控制区域内,除主流信仰十二主神谱系之外,还有其它无数种小宗教在民间秘密流传。地中海东岸的以色列地区,就有一个历史悠久的宗教:犹太教。

犹太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神教,由犹太人先祖希伯来人所创立。

希伯来人本是生活在两河流域的游牧民族,后来南下到了埃及,又辗转到了迦南地(今天的巴勒斯坦以色列一带)定居下来,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也有学者认为希伯来人并未到过埃及,参见彼得·沃森《思想史-从火到弗洛伊德》)

地中海东岸的迦南地,曾有无数人在此生息繁衍,最著名的,就是腓尼基人。

约公元前3000年,腓尼基人就生活在地中海东岸。腓尼基人善于航海与经商,在全盛期曾经控制了西地中海的贸易,他们发明创造的腓尼基字母,是欧洲字母文字的共同祖先。腓尼基人又自称迦南人,他们的主要生活区域被叫做迦南地。

公元前2000年后,迦南地先后被来自阿拉伯沙漠的亚摩利人和来自北方的西客索斯人征服。迦南人(即腓尼基人)被杀戮奴役,逐渐消失在历史之中。(近年的基因研究又认为,超过90%的黎巴嫩人属于迦南人后裔)

1580年,迦南之地又被埃及人占领。约三百年后,前1300年左右,来自东方的一个游牧部落趁着埃及衰弱占领迦南。因为这批人来自幼发拉底河的彼岸,所以被称为“希伯来人”,意思是“渡河而来的人”。

迦南人、希伯来人和阿拉伯人,同属古代闪米特人的不同分支。通常认为,当代犹太人,阿拉伯人都是古代闪米特人后裔。

希伯来人占领迦南后,逐渐由部落联盟发展成了奴隶制国家。

希伯来人正是犹太人的祖先,他们的宗教,就是古犹太教。

亚伯拉罕三大教,即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共同承认经书《圣经》的《旧约》部分。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都自认为是亚伯拉罕的后裔。

在上述三教圣典《旧约》的神话记述中,创世神上帝创造了亚当,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开启了人类代代相传的原罪(性交之罪),被逐出伊甸园。他们的后裔繁衍约二十代后,上帝震怒于人类的邪恶,降下毁灭世界的大洪水,只让义人诺亚制造了方舟逃过一劫。诺亚的长子为闪,闪有一个后裔叫亚伯拉罕,是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的共同先祖。

三教圣书《旧约》故事,和两河流域的远古神话有关,其世界模型和原初故事,和人类早期文明有深度联系。如经书的一些故事和人类最早的英雄史诗——苏美尔文明的《吉尔伽美什》有关联;摩西的律法和《汉谟拉比法典》部分条款高度相似;安息日习俗来自巴比伦的“满月日”,等等。亚伯拉罕三大教,或许可视为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变体。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苏美尔人,创造了人类的最早文明,他们建造了人类史上最早的城市,发明了最早的文字,掌握了金属冶炼技术,也创立了最早的宗教。苏美尔人被闪族征服后,他们的先进技术和文化被闪族继承。苏美尔人的泛神论思想,对几千年后的希伯来人也有影响。

犹太人起初也信仰多种神,有太阳神、石头神、蛇神、公牛神、家神等等。但犹太人在各种历史灾难中慢慢抛弃了他们的多神系统,形成了一神思想,最后只信奉创世神上帝。他们认为上帝创造一切,是惟一的真神,其它非精神实体,如天使、撒旦等,都是被创造物,不可信仰。惟有上帝自有永有,全能万能,是最高最强意志。上帝包管一切,信上帝耶和华即可。

犹太教里的耶和华,其形象也经历了漫长的构建与丰富过程。耶和华起初为生长、生育之神,又兼光明神与火神之职,甚至有自己的配偶阿斯塔特,最后逐渐变成了犹太教的惟一的上帝。

这个大幅度给神明裁员,将多神改为一神的工作,传说是由带领犹太人走出埃及的摩西完成。

根据《旧约》的记述,公元前13世纪左右,希伯来人被埃及人征服奴役已久。希伯来人摩西,在上帝的指引下,带领希伯来人逃出埃及、穿过红海,在埃及西奈半岛的旷野中漂泊。后来,他们来到了西奈山。上帝耶和华神在山上显现,与希伯来人代表摩西谈话,并和摩西签订了盟约。

上帝许诺摩西,只要希伯来人按上帝的要求去做,上帝必赐福给他们,并使他们成为万国中最尊贵最富足最强盛的民族。上帝又用指头写了两块石版,上面刻着十条诫命。其中的第一条,就是除了上帝,别的都是假神。

摩西十诫

1.除了我耶和华神之外,不可有别的神;

2.不可为你自己雕刻偶像,恨我的,我必追讨他的罪,爱我的,我必向他们发慈爱;

3.不可妄称耶和华神的名字;

4.守安息日为圣日;

5.孝敬父母;

6.不可杀人;

7.不可奸淫;

8.不可偷盗;

9.不可作假见证陷害人;

10.不可贪恋他人的妻子,也不可贪图人的房屋、田地、仆婢、牛、驴,并他一切所有的。

从摩西开始,信徒们仅信仰唯一的真神。

历史学家们则认为,犹太教从多神信仰变为一神信仰,大约形成于前586-538年的五十多年间,即“巴比伦之囚”时期。(“巴比伦之囚”,前587年,新巴比伦征服犹太王国,大批民众、工匠、祭司和王室成员被掳往巴比伦,史称巴比伦之囚。)

犹太祭司们收集了远古神话、历史传说、英雄故事、古代文献和口头文学等,用希伯来语将其汇编为经书《塔纳赫》,又名《摩西五经》,书中即载有上帝与犹太人订的圣约“十诫”,非犹太教徒后来将其称为《旧约》。

《塔纳赫》(即《旧约》)的素材累积时间,估计在公元前1400年至前500年的约一千年间,在“巴比伦之囚”时期后,相关内容基本统一。前538年,波斯王居鲁士大帝释放了巴比伦之囚,来自波斯的拜火教——祆教(琐罗亚斯德教)的一些观念,也融入了犹太人的信仰体系。犹太教经书中描述的天堂地狱及复活审判观念,和祆教颇有渊源。希伯来《圣经》(《旧约》)的一些内容,和希腊神话和雅典的法律文书也有相似之处。

《塔纳赫》的实际编写成书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00年,是流亡到巴比伦的犹太人返回迦南时编写的。总体而言,《塔纳赫》的核心内容,是上帝与人的关系。有人说,整部经书正典,表达了一个弱小民族生活在上帝阴影下的感受。它和另一套神启圣书《塔木德》一起,把犹太人塑造成了“书的民族。”

犹太传统认为,神在西奈山上传给摩西两套“教导”,希伯来文叫“托拉”[Torah]。一套是写下来的,叫成文托拉,也就是《塔纳赫》。另一套只能口耳相传,故称口传托拉。但到罗马时期,犹太人不堪忍受异族统治,发动起义,遭罗马镇压,政治环境的恶化,令此时的社群领袖拉比们感到,再不将口传托拉写下来,这部分教导便有可能失传,口传托拉的结集遂出现,最终形成了《塔木德》[Talmud]。《塔纳赫》与《塔木德》,共同构成了犹太教的基石。(宋立宏《什么构成犹太文明的核心特征》)

根据现代研究,《塔纳赫》给出了自相矛盾的创世故事,证明故事由不同时代不同的人写成。还有一些故事,也被考古学和现代科学所证伪尤其是地球和宇宙的创生时间,现代科研结论完全否定了《塔纳赫》经书里创世至今只有几千年历史的说法,认为宇宙从大爆炸创生至今,已有上百亿年

那么,《塔纳赫》这样的宗教圣典所叙述的神话故事,有历史文献价值吗?

《耶路撒冷三千年》的作者是这样说的:

对信徒来说,《圣经》是神启的产物。对历史学家来说,它是矛盾的、不可靠的、不断重复的,但同时又极其宝贵的材料,因为它通常是我们能够找到的(关于远古世界的)唯一材料——实际上,它还是关于耶路撒冷的第一本最重要的传记。(【英】西蒙·蒙蒂菲奥里《耶路撒冷三千年》)

总之,古犹太人集体编撰了经书《塔纳赫》,并确立了其一神信仰。

并成为了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共同母本。

犹太教认为,犹太人是上帝从不同人种里特地挑选出来的“特选之民”,上帝还答应了犹太人,会在世俗世界给他们一块流着奶和密的“应许之地”。犹太教预言,种种苦难都是暂时的,在未来,上帝会派“弥赛亚”(救世主)降临,拯救犹太人。

这样的信仰凝聚了人心,塑造了犹太民族,让他们以无法想象的坚韧,扛住了漫长的苦难。在成为没有国家没有土地的流浪民族后,在近两千年的颠沛流离中,犹太人始终保留着自己的信仰和文化,没有被其它文化稀释同化,堪称人类史上的奇迹。

在古犹太人的传说中,摩西花了四十年时间,带着他的希伯来民众和装有十诫石碑的柜子,回到了迦南,再次定居下来。这个柜子,因为装的是上帝和人的约法,所以被叫做约柜。

西奈山神话不论,约柜大概是真实存在过的。旧约记述了它的大概结构和内部陈设,还记载了一个叫乌撒的士兵触碰约柜而被神当场击杀。有现代人按书中记录制作了复制品,对其进行了研究,认为它大概兼有蓄电池的功能,乌撒可能是被电击而死。

从西奈山的神谕,到成文的《十诫》;从圣物,到圣殿。神话进入现实,信仰日益牢固。

约公元前930年至前722年,在今天的巴勒斯坦北部地区,希伯来人,或者说,古犹太人建立起了以色列王国。

为什么把在迦南地建立的这个王国,叫做以色列呢?传说,亚伯拉罕的后代雅各,曾和神摔跤,并战胜过神。所以被神赐名为“以色列”,意思是:和神角力的人。

1050年,以色列人和非力士人(非力士人,有说即腓尼基人,又说为印欧语土著)展开了一次会战,在此次战争中,神圣的约柜被非力士人夺走。

在后来以色列人和非力士人的战争中,放羊娃大卫击杀了非力士人大力士歌利亚,受到了犹太王扫罗王的赏识,把女儿嫁给了他。大卫又因功高震主,被扫罗驱逐。再后来,扫罗王战死。以色列分成两派,一派拥护大卫,一派拥护扫罗之子,以色列陷入分裂与内战。大卫打败扫罗之子,成了以色列联合王国的第二代王。

大卫重新统一以色列,并从非力士人手中夺回了约柜。之后,大卫王定都耶布斯,并将其更名为耶路撒冷。这个新的城市名,在希伯来语中的意思是“和平之城”。

大卫王准备在耶路撒冷建造一座神圣的殿堂,用于存放约柜和敬拜上帝。他做了很多筹备工作,准备了大量物料,但在其生前并未启动建造。

大卫死后,公元前973年,大卫之子、《雅歌》作者所罗门王,继承其父遗志,在耶路撒冷的一个山丘上了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殿,用以朝拜和祭奠犹太教的主神耶和华,并在圣殿里保存了约柜,约柜里放着上帝和犹太人在西奈山签订的契约文件:两块刻有十诫的石板。

所罗门圣殿,被称之为第一圣殿。

公元前586年,新巴比伦王国征服犹太王国,摧毁耶路撒冷,第一圣殿被毁。过了约五十年,前537年,波斯王居鲁士大帝打败新巴比伦后,允许犹太人返回耶路撒冷,并允许他们重建圣殿。新圣殿在前515年完工,史称第二圣殿。前37年,大希律王再次扩建圣殿,所以也叫希律圣殿。

耶路撒冷和圣殿,在亚伯拉罕三大教的信众心目中,具有无上地位。

地中海沿岸,曾经多种文化宗教并立。公元前330年,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长达三百年的希腊化时代开启。

如前所述,犹太王国历经扫罗王、大卫王、所罗门王等等,也曾是地中海东岸的称雄一时的王国。后来,犹太人分裂成两个国家自相残杀。再后来,犹太人就反复被外族征服,先后臣服于亚述、埃及、新巴比伦、波斯、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和塞琉古国。

希腊人征服犹太地区后,有人对希腊文化多有抵制。希腊的多神信仰,在犹太人眼中是邪恶的异教。公元前167年左右,塞琉古国的第八任统治者安条克·伊皮法尼斯,采用激进手段在犹太地区推进希腊化政策,如在圣殿边上建造运动场,废除《摩西律法》改用希腊世俗法等。犹太教徒们纷纷以殉教的方式来消极抵抗,经过二十多年的斗争,犹太人最终赢得了宗教独立,犹太教变得更加神圣和封闭。与此同时,“复活”观念也在殉教行动中得以强化。

公元前63年,庞培率领的罗马军团征服了犹太人,扶持了傀儡政权——希律王室。犹太人之地成为罗马帝国叙利亚行省的一部分,但犹太人的传统习俗和犹太教仍得以保留。在罗马的压迫下,犹太教分化出了不同教派,其中有个小教派“拿撒勒派”,由于该派教徒敌视罗马统治者和犹太人上层,他们受到了犹太教的排斥,被犹太祭司从教会中赶了出来。

西汉末年,在地中海东岸的犹太王国小镇伯利恒(今巴勒斯坦中部),一个孩子出生了。根据后来信徒所言,他是处女玛利亚感孕而生,出生后被一个木匠收养。这个孩子后来被叫做耶稣。耶稣,在希伯来语中的本义是“拯救”。因为这个孩子后来深刻影响了人类史,几百年后,人们为了纪念他,把他出生的这一年定为耶历1年,即西元、公元1年。

正如后世的穆罕穆德,本成长于基督教文化环境。后来成为犹太教异端的耶稣,也是在犹太教的教育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只是在成长中逐渐偏离了犹太教传统,形成了新的宗教思想。

根据信徒的记述,耶稣在30岁时开始宣讲其新教义,宣称自己是上帝之子,并显现了让哑巴说话、让聋子听见、治好麻风病、水上行走、起死回生等神迹。耶稣的身边团结起了一些被犹太教会驱逐的“拿撒勒人”,逐渐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教派。这是犹太人底层的小教派,起初只有耶稣和十二个门徒。在这个教派未完全脱离犹太教时,还没获得独立宗教地位之前,他们以“拿撒勒派”的形式进行活动。后来,人们把它叫做“基督教”。

“基督”是希伯来文“弥赛亚”(救世主)的希腊文翻译,原意是“受膏者”,古代犹太国王加冕时有抹油仪式,“受膏者”又代指人间的王。在耶稣诞生前约100年里,弥赛亚的涵义,渐渐由“国王”,变成了“救世主”。 耶稣自称神子,又是人子,同时具有神格和人格,他是“受膏”的人间的王,也就是基督,降临人间的“弥赛亚”,救世主。

所以,耶稣,又叫做耶稣基督。

基督教,这个名称的涵义就是“救主教”。(顺便一提,后世同样脱胎于犹太教的伊斯兰教,“伊斯兰”的本意,是“顺从、顺服”)

耶稣基督,本质上其实是一个仪式(职务)称呼,而不是一个历史人名。只不过,后来人们都以耶稣,指代上帝之子。

耶稣及其门徒对犹太教进行了改造。

在犹太教中,上帝是严酷的权威,高高在上;在基督教里,上帝变成了包容的、让人亲近的形象,变成了慈爱的父亲。

犹太教认为只有犹太人才是上帝的选民,只有犹太人才会被上帝拯救,其他人只能自求多福,具有极强的封闭性。

耶稣改造了这个说法,宣称人人都是上帝之子,在上帝这位父亲面前,人人平等。这奠定了基督教的普适性基础,是基督教成为世界性宗教的起点,也是天赋人权观念的源头之一,是自由、平等观念的强力保障。

耶稣宣扬的核心理念是博爱,爱上帝,爱世人。他说,每个人都是上帝父亲的孩子,人们都应该像兄弟姊妹一样相互友爱,不仅要爱自己人,还要爱仇人,甚至为迫害自己的人祈祷等等。耶稣劝人向善,教人忍耐和顺服,教人热爱生命,认为每个人的生命胜过了世间的一切财宝。他教导人们虔诚地爱上帝、信仰上帝,忍受苦难,最终上帝将会把大家接到天国。

犹太教说,上帝会把犹太人带到流着奶和蜜的地上乐土。基督教说,上帝会把人带到彼岸世界的天国。即犹太教有现实允诺,基督教讲死后归宿。

有学者说,这些观念有希腊文化的影子。基督教会的组织形式,也仿照了希腊公民大会体制。基督教,是犹太教和希腊文化融合的产物。

希腊文化对基督教的重要影响,还体现在对教义的逻辑论证方面。

罗马征服希腊后,希腊哲学在罗马得以延续。在基督教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希腊哲学的辩论与质询传统,进一步完善了基督教的教义。希腊哲学与宗教结合,后来发展为神学和经院哲学。

 “希腊哲学和基督教相互争夺人才,争夺的主要方式是辩驳……。神学家们从希腊哲学里学会了很多思路和方法,用来构筑神学的大厦。我们大致可以把神学看成用哲学的概念、逻辑、方法来论证信仰的体系。”(李筠《西方史纲:文明纵横3000年》)

耶稣的活动,损害了犹太教祭司长和其家族的利益。犹太教只认上帝,不承认耶稣是救世主弥赛亚,视耶稣为异端。

在耶稣33岁那年(一说30岁),犹太祭司长收买了耶稣的第十二个门徒犹大,准备逮捕这个小教派的领袖。犹大是耶稣团队的专职财务,他以一个奴隶的价格(三十个银币),把耶稣的行踪信息出卖给了犹太教的祭司长。祭司长带兵抓捕了耶稣,并将耶稣交给了罗马帝国的总督本丢·彼拉多,诬告耶稣散布罗马将要灭亡的谣言。

耶稣被罗马政府判处死刑,被钉死在了十字架上。

(注,关于耶稣事迹,不同的福音书记述有出入,甚至有矛盾。历史学家们通常认为耶稣是被神化了的历史人物,其事迹和生卒时间、乃至是否确有其人,有较大争议。)

十字架刑,是地中海沿岸流传已久的刑罚,流传于罗马、波斯、迦太基等地,是罗马帝国的主要刑罚之一。这是极其残酷而且带有侮辱性的刑罚,受刑者通常先受鞭笞,被打得皮开肉绽,又把荆棘刺条制作的冠扎到头上,再用长钉钉到十字架上,悬挂在空中示众。受刑人被烈日暴晒和蚊虫叮咬,最后因饥渴、失血或窒息而死。施刑需要特制的木架刑具,成本较高,通常只对罪大恶极的人实施。前71年,斯巴达克斯领导的奴隶起义失败后,罗马就曾将6000名起义奴隶钉上了十字架,以威吓警示活着的奴隶们。

耶稣被控诉宣扬罗马灭亡的谣言,是罗马的叛国者。他被罗马官府判处死刑,和两个盗贼一起上了十字架,以警示民众。

记录了耶稣事迹的基督教经书《圣经·新约》上说,耶稣被钉上十字架三天后,死而复活;复活四十天后,耶稣的肉身升上了上帝的天国。

耶稣的事迹和言行主张,被他的门徒们用希腊语汇编成书,也就是《圣经·新约》。以区别于用希伯来文编写的《圣经·旧约》(即犹太教经书《塔纳赫》)。《新约》由耶稣的门徒弟子完成。也就是说,耶稣没有留下任何著作。

类似的现象,在人类文明早期的轴心时代多见。孔子周游列国,只宣讲传统而不加以创新,《论语》一书由他的弟子记录编辑而成。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也没有写过任何著作,他的学说由学生柏拉图和色诺芬记载成书而流传至今。乔达摩·悉达多宣讲佛学理论,全靠口授心传,没有写下任何文章,后来的佛法佛经都是由他的弟子结集颁布。

述而不作,不留文字证据,给了弟子信徒们很大的发挥空间,为集思广益集体创作预留了方便之门。

这些历史人物没有著述,但是弟子们记录他们的事迹,整理他们的言论,并加以传播,让他们成为了人类史上的超级巨人。相当于版权和荣耀属于师父,书记员做了大部分具体工作。

至于书记员演变为组织首脑,书记成为最高职务,那都是几千年后的事了,那又是另外一个话题。

基督教圣书的形成,是一个不断丰富完善的过程。据学者研究,最初的两本,是用阿拉米语写成的《耶稣语录》和《箴言书》。经过不断的添加补充,最后形成了今天所见的《新约》。

《新约》内容包括叙述耶稣生平事迹的“四福音书”,外加记录耶稣门徒传教活动的《使徒行传》,以及描述末日景象的《启示录》。有人认为,《新约》的一些神奇故事,也借鉴了佛教传说。从世界历史的时间轴来看,起源于印度的佛教,比基督教要早好几百年,而且在那几个世纪里,印度文化和地中海文化也有交流。从基本教义上看,这两种宗教都是提倡爱,反对暴力,并宣扬自我克制,重视来生或死后救赎

《新约》最重要的内容,是讲述教义的二十一卷书信。这些书信记载着基督教的核心思想。其中成书最早的十余卷书信,《罗马书》《哥林多前后书》等,大约写于公元50年后的五六年间,大部分是传教士保罗写给各地教会的信函,被统称为保罗书信。保罗写信的时候,当然没想过这些信会成为圣书的一部分,但后来编订的《新约》,保罗书信占了全书的一半篇幅。

保罗书信系统阐释了基督教教义,构建了基督教的理论基石。

保罗认为,摩西十诫,是上帝与犹太人订立的旧约;后来因为犹太人违背了与上帝的约定,所以上帝无数次给犹太人降下灾难,现在,耶稣已经替人们重新和上帝立约。后来,这部重新整理编写的希腊文经书,就叫做《新约》,“新约”这个词,在公元192年第一次使用。

历史学家们认为,保罗是基督教的真正创造者,如果没有保罗,耶稣的事迹可能会被时间湮没,基督教有可能失传。

年龄小耶稣四岁的保罗(又译保禄。保罗是罗马名字,犹太名为扫罗),出生在犹太教家庭,因父辈庇荫,一出生就获得了罗马公民权(身份特权,约等于“罗马户口”),他本是犹太教的一个教派“法利赛派”的信徒(“法利赛”本义是“分离”),早年一直把基督教视为异端邪说,曾参与对基督异端信众的迫害活动。传说,有一次他拿着罗马官府的文件,去大马士革捉拿基督徒。一天,他带着仆从走在路上,突然,四面强光打在他的头上,天上传来了耶稣的声音,质问保罗为何迫害耶稣。

从此,他变成了耶稣的虔诚信徒。(参见《圣经·新约·使徒行传》)

保罗在耶稣受难后活了三十多年。保罗熟悉犹太律法,又精通希腊语,希腊典籍了然于胸,可谓“希腊化的犹太人”。他有罗马公民身份,在帝国境内畅通无阻。他一生三次漫游罗马帝国东部,在安纳托利亚半岛、叙利亚、巴勒斯坦、塞浦路斯、马其顿和希腊等地宣扬耶稣事迹,宣讲基督教义,建立教会组织,发展信徒。他深入外邦,首次把基督教传播到犹太人居住区之外,所以又被称为“外邦人的使徒”。

他曾两次被罗马官府逮捕,又在庭审辩护中机智逃生。

公元61年起,保罗定居帝国都城罗马,传教布道授徒,写作著述。

就像耶稣改造犹太教一样,保罗对基督教的教义做了很多阐发。

保罗说,旧约里的摩西戒律,已被新的基督教教义取代。保罗提出了人人负有原罪的概念,他还提出了救赎概念,即上帝之子之所以献出生命,是为人间的罪人们赎罪。

什么是原罪?我国学者解释如下:

“保罗把《旧约·创世记》中亚当、夏娃在伊甸园中听信蛇的怂恿,吃了智慧树上的果子,懂得赤身裸体的羞耻(事实上是和亚当性交并生下了孩子),这一段本来平淡无奇的传说,称做人的原罪。既然性交是罪恶,那么每个人生下来都是有罪的。因为人有罪,所以上帝罚男人要满面流汗挣面包,女人要蒙生育的痛苦传种接代。这是《旧约》的提法。这当然不是什么可怕的事,因为人本来就是一代一代活下来的。最可怕的是,原罪还使每一个人的灵魂堕落,死后也回不到上帝那里去,上帝怜悯每个人都背上了这份原罪,于是差遣他的独生儿子耶稣来到尘世,上了十字架,用他的血为普世的凡人赎了罪。自此以后,人只要信上帝和我主耶稣的道,他的灵魂就可以得救。”(顾准《希腊思想、基督教和中国的史官文化》)

原罪与救赎,人人有份,这也再次强化了人人平等观念。

按照使徒保罗的说法,耶稣受难是上帝的安排,耶稣被钉十字架三天后复活,在四十天后召集门徒讲话,然后升入天国,持续庇佑着世人。在未来,耶稣将第二次复活,并建立起一个“千年王国”。

此外,保罗还解决了耶稣到底是人还是神的问题,他认为耶稣既有人性又有神性。

同时,保罗明确了信徒应该如何称呼耶稣,他首次称耶稣为“主”。

《旧约》规定,犹太教信徒不能吃猪肉。使徒保罗四处布道,在希腊、罗马等地,他看到人们普遍吃猪肉。如果强迫信徒改变饮食习惯,肯定不利于教会的发展壮大。保罗也允许基督徒吃猪肉,并解释说旧约的规定只适用于犹太人,不适用于外邦人。

犹太教入教要行割礼,即在亲人见证下,在庄重典礼上由祭司为男孩进行包皮环切术,这个手术,被视为是信徒与上帝的立约手续。保罗改为洗礼:洒水。

在教义上,犹太教注重律法,基督教注重内省;犹太教允许享乐,基督教主张节欲;犹太教主张复仇,基督教主张宽恕。

相比犹太教的封闭、苛刻、复杂和昂贵,经过系列改造后的基督教开放、便捷、简单明了,入教门槛降低,入教手续简化,而且花费很低乃至不用花钱,可以迅速吸纳众多底层信徒。

使徒保罗宣扬耶稣事迹,明确基督教义,确立基督教的仪轨等,是基督教走向昌盛的第一大功臣。

罗马帝国的残酷刑罚,不仅没有起到吓阻耶稣信徒的作用,反而让耶稣的名声和思想获得了广告效应,耶稣教义在底层民众中秘密传播。教徒组织从公社变成了教会,教会里出现了既管钱又管人的主教,又出现了负责解释神学理论的神职人员——神父。

也有学者认为,最早信奉基督教的,其实是一些社会地位较高的阶层,包括上流社会的女性群体。后来,这种宣扬众生平等的博爱信仰,慢慢向下传播,并受到了底层民众的广泛欢迎。

在奴隶制的罗马帝国,众多底层奴隶一出生就可以看到人生终点,悲惨的命运早已注定。基督将会拯救所有人的说法,给在卑贱地位苦苦挣扎的底层人民带来了安慰和希望。在一片黑暗的底层社会,耶稣基督成了照亮前方的一道光芒,成了贫苦大众的精神依托。

基督教的到来,给古代的地中海沿岸百姓带来了全新的世界观。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概念,给很多人带来了观念革命。

基督教强调以完善个人道德来获得拯救,具有强烈的个人解放色彩,信徒个人可以用礼拜祷告的方式与神直接对话,神也对个人担负起庇护和拯救责任。这是一种摆脱了城邦、皇帝等庞大复杂的权力束缚的新世界观,是“人类精神史中最革命的因素之一”(恩格斯语)。

耶稣的名声越传越远,基督的信众越来越多。

二、犹太罗马战争

罗马人信仰多种神明,到处盖神庙,给各司其职的多种神明塑造雕像。一些罗马皇帝死后也封神,享受祭祀;还有皇帝活着时就封神,享受神的待遇。

罗马的多神信仰与宽容氛围,让基督教徒也有一定的立足空间。

犹太教教义规定不能拜偶像,将其它信仰统统称为伪神。基督教继承了犹太教的内容,加入了耶稣基督,但也只信奉无形的上帝和有形的上帝之子。

基督教发展早期,罗马人其实并不清楚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区别,在他们心目中,这两者都是犹太人的一神教(刘津瑜《罗马史研究入门》)。同时,基督教和其母体犹太教,都和罗马的意识形态相冲突。犹太人不拜偶像不拜皇帝的颠覆性思想,对罗马的统治基础有一定解构作用。

随着罗马人对基督教的认识逐渐加深,罗马帝国对犹太人的宗教的态度也开始改变,由模糊变得清晰,从宽容走向戒备。

公元64年,罗马城发生了一场大火,大半个罗马烧成废墟。罗马人议论纷纷,认为这是皇帝尼禄想修建新宫殿,为夺取市民的土地而故意纵火。罗马城中,一时民怨沸腾。眼看皇位不保,罗马皇帝尼禄找到了替罪羊,他宣称是城里的犹太人教徒在纵火,他们想要烧死异教徒,占领罗马城。罗马市民的愤怒被转移,他们满城搜捕基督徒,无数信徒罹难。基督教被罗马帝国迫害两百多年的历史,就此开启。

这段传说是否属实虽有争议,但无论火灾真实原因如何,无论尼禄嫁祸之说是否确有其事,可以肯定的是,在这一时期,基督教的发展引起了官方重视,在民间,信徒和非信徒也有剧烈冲突。

罗马大火这一年(一说是之后三年的公元67),使徒保罗,或圣·保罗,被暴君尼禄处死。 

基督教处于多重挤压之中,在地中海东岸被犹太教排挤打压,在地中海西部则受到多神教和罗马官府的迫害。

地中海东岸的犹太人国度,犹太教教徒们的日子也好不到哪里去。

公元6年,犹太国王大希律王死亡,罗马人把犹太人的土地一分为四,分给了希律王的四个儿子。耶稣受难后第10年,即公元44年,罗马帝国直接撤掉了犹太王国称号,改为由罗马总督直接统治的犹太行省,犹太人的土地还在,而犹太国家的称号从此在历史里消失。

罗马帝国任命的犹太行省总督,大部分贪婪粗鄙,残酷暴虐。在罗马人的宗教和经济的双重压迫下,犹太人的不满情绪一直在酝酿积累。公元66年,罗马税官进入耶路撒冷的犹太神殿,没收神殿内财物,用来抵充税款。在犹太人看来,这一行为严重亵渎了犹太教的神明,耶路撒冷及周边的犹太人组织起义,第一次犹太罗马战争爆发。

本次战争持续四年,参加者主要为犹太农民、手工业者和奴隶。犹太人组成著名的反抗组织奋锐党和短剑党,和下层人民结合,焚毁藏在犹太圣殿中的债务账册,消灭耶路撒冷的罗马驻军。罗马皇帝尼禄,派韦斯巴芗率军队前往镇压。公元70年,被罗马人围困了七个月的耶路撒冷,最终被韦斯巴芗的儿子提图斯攻陷。

前文有述,耶路撒冷城中有个犹太教的最高等级祭祀建筑:圣殿。第一座圣殿,建造于前966年,由所罗门王耗时七年完成建造;公元前586年,新巴比伦王国征服犹太王国,摧毁耶路撒冷,捣毁第一圣殿。前537年,波斯王居鲁士大帝打败新巴比伦,犹太人返回耶路撒冷并重建圣殿,前37年,大希律王再次扩建圣殿,所以也叫希律圣殿,即第二圣殿。

在这次犹太人和罗马人的战争中,第二圣殿也被破坏。公元70年,罗马人攻占耶路撒冷后,大肆杀戮劫掠,抢走犹太教圣物“七枝烛台”等,并将第二圣殿焚毁。圣殿建筑主体仅剩一段西墙,即今天的耶路撒冷哭墙。

罗马人捣毁犹太圣殿,在旧台基之上建造了罗马主神朱庇特(即希腊神宙斯)神庙。

在此次战争中,大量犹太俘虏被罗马军团钉上十字架(其中还有犹太历史学家约瑟夫斯的亲人),无数犹太军民被杀。罗马史学家塔西佗估计说有60万犹太人被杀,犹太史学家则认为共有119万人被杀,耶路撒冷被洗劫一空,约10万犹太人被罗马人掳掠贩卖为奴。

犹太人对罗马的战争失败了,但幸存的犹太人仍生活在巴勒斯坦,犹太教依然存在。犹太人在罗马的统治下,继续传承着他们的宗教信仰。罗马统治者逐渐改变以往对犹太人的宽容政策,厉行高压统治,罗马与犹太人之间的隔阂加深,冲突加剧。

六十年后,罗马皇帝哈德良在犹地亚地区建立了一座罗马风格的新城:埃利亚·卡匹托尔,这座城市的建立,更激化了犹太民族与罗马朝廷之间的矛盾。公元131年,哈德良禁止犹太人举行割礼和阅读犹太律法,并下令犹太人搬离圣城耶路撒冷。犹太人再次起义,史称第二次犹太战争。

哈德良,在西方历史中评价较高,史称“罗马五贤帝”之一,他为什么突然对犹太人动手?事件起因还有一个版本。传说,哈德良深爱的希腊美少年安提诺乌斯意外溺水死亡,哈德良悲痛欲绝,在帝国各地给自己的同性爱人修建神庙。他的行为在耶路撒冷受到了犹太人抵制。因为在犹太教的教义里,同性恋是邪恶行为。犹太人在号称“星辰之子”的巴尔·科赫巴的领导下,毁掉了建在耶路撒冷的安提诺乌斯雕像和神庙,杀掉当地数千名罗马公民。

哈德良皇帝勃然大怒,命令罗马军团攻击犹太人。

犹太人恐惧万分,认为这是罗马人要灭绝犹太人,人们纷纷聚集到巴尔·科赫巴旗下,起义队伍迅速壮大,高峰时聚焦了20多万人。犹太部队攻下了无数罗马人的据点,杀死了大量罗马官员。

哈德良皇帝从不列颠调来老将塞维拉斯,命他率领罗马军团消灭犹太反抗军。罗马人耗费了三年多的时间讨伐犹太人,对犹太人的城市和村庄焦土作战,一路上毁灭城市50余座、村庄1000多个,屠杀犹太人达五六十万。公元135年,罗马军团再次攻占耶路撒冷,并将整个城市彻底捣毁,城市建筑翻为耕地。

哈德良下令,把十四岁以上的男性犹太人全部杀死,妇女和儿童则被卖为奴隶,并把所有犹太人驱逐出犹太行省。同时,哈德良抹去了犹太行省,羞辱性地将这一地区改名为叙利亚 - 巴勒斯坦行省。“斯坦”是“之地”的意思,“巴勒”,有说是犹太敌人非利士人之意,一说其意为“入侵者”。巴勒斯坦,可翻译为“非利士人的土地”或“入侵者之地”。

在罗马皇帝眼里,这片土地既不是“犹太人之地”,亦非“阿拉伯人之地”,而该归他们的古代敌人:非力士人,或腓尼基人。

战前,犹太人约有三百多万人口;战后,仅剩一百多万。

战后幸存的犹太人,全部被驱逐出巴勒斯坦。

犹太人告别了生活了1300多年的故土故国,背井离乡,四散逃亡,开启了长达1800多年的流亡史,有家无国,在欧亚大陆到处流浪,史称“大流散”。

犹太罗马战争,虽然以罗马人胜利而告终,但也大大耗费了罗马的财富,有人认为是罗马帝国走向衰落的转折点。

三、基督教的传播

犹太人失去了国家,成为了流浪民族,却在近两千年的流亡之中,始终保存着他们的封闭性信仰:犹太教。

脱胎于犹太教的基督教,则敞开怀抱吸纳各族信徒,发展迅速,在罗马帝国散播开来,到处生根发芽。

基督教会包容并蓄,本着上帝面前人人有罪人人平等的教义,在组织中贯彻了民族平等观念,耶稣的使徒们陆续去世,外邦人门徒继续带领教会,教中领袖逐渐由犹太人变成其他人种。

根据《新约·使徒行传》的说法,耶稣被钉十字架后的几个月里,信徒只有一百多人。约一百年后,基督教徒已经遍布地中海沿岸,罗马帝国的首都罗马城里,也有基督徒的秘密集会据点。到公元3世纪,罗马帝国大约十分之一人口信奉基督教。世界各地不同语言和不同文化环境里,都出现了基督信徒,无论是讲希腊语的,讲拉丁语的,还是讲叙利亚语的。从罗马帝国到波斯萨珊帝国,乃至格鲁吉亚、阿富汗,到处都有教会组织。

基督教出现并引起官方注意后,罗马帝国对其态度多有变化。总体而言,在三百多年里,罗马官方对基督教的政策,历经宽容、提防、打压、严厉禁止,又到再次宽容、扶持、直至独尊的过程。

罗马帝国本来是多神教国家,允许不同神同时存在;基督教是一神教,排斥其他的神。基督教的传播和发展,破坏了罗马的传统。基督徒们不拜天神天后,不拜太阳神,不拜战神;蔑视人间的国,不效忠罗马,逃税,不服兵役,也不拜罗马皇帝。罗马皇帝更不能容忍。

据信众记载,罗马朝廷对宗教领袖和教徒们进行过十次较大的迫害。救世主耶稣被罗马人钉死在十字架上,使徒保罗、彼得都被罗马处死。基督教发展初期的十几位教皇,被罗马皇帝或者处死或者流放。

“迫害的基本诱因是因为皇帝希望通过加强传统宗教来取悦于罗马的神祇,以获得神祇的佑护,以巩固自身的权力和保障帝国的稳定。但基督徒拒绝参与官方的宗教仪式,尤其是奉献牺牲(祭品),从而引发了与政府间的正面冲突。”(刘津瑜《罗马史研究入门》)

罗马对基督教的大规模迫害,主要发生于公元250年至前311年间。

极其严酷的时候,大量耶稣信徒一旦暴露就被抓捕,被杀害,被奴役。一些不愿意放弃信仰的坚定信徒,被罗马皇帝扔进竞技场,让他们和老虎狮子搏斗,最后喂了猛兽。

然而,基督教包容的教义、低门槛的入教标准、便捷的入教仪式,都便于其传播。基督教的普适性教义,也适用于罗马帝国的广袤疆域内的不同人种和民族。

上帝面前,人人生而平等,只要信仰上帝和耶稣,不分种族国家,无论高低贵贱,不分男女,都会受到上帝的恩赐,这样的教义,可以吸纳一切信徒。尤其是入教花费很低,只要虔诚地信仰,就能获得救赎,让苦苦挣扎的罗马帝国的底层民众找到了希望,获得了精神慰藉,信徒生生不息。

信徒们相互扶持,相互安慰。为了躲避罗马官方监控,他们东躲西藏秘密集会,有时甚至躲到废弃的墓穴里。他们发明了一系列隐喻和象征系统,以欺骗罗马官府。比如,用各画一半的鱼形符号确认同伴(因为在希腊文里,“鱼”这一单词拆开来,恰好是“耶稣、基督、神的、儿子、救主”五个词的首字母缩写);在墓穴墙壁上画上象征图案来礼拜,画下牧羊人代指耶稣,羔羊象征信徒;葡萄藤和叶子代表信众,葡萄代表耶稣;分享象征耶稣血肉的葡萄酒和面包,饮食行为也代表着救赎,等等。

如果不慎被抓到,被处死,那也没关系。为信仰而献出生命,叫做殉教。教徒们相信,只要信仰坚定,死后将进入天国,得到种种回报。童男童女获得的回报,是普通信徒的六十倍;而殉教者的回报,则是普通信徒的一百倍。

在其它各种宗教和罗马政府的多重打击下,耶稣的信徒却在稳定增长。

基督教为什么能在重重压迫下发展起来呢?

美国宗教学者斯塔克在其著作《基督教的兴起》里解释道:基督教对女性的尊重,以及瘟疫时期信徒对邻舍的照料,让人们见证了信仰的温暖;在面对逼迫时殉道者的示范作用,让人们见证了信仰的坚贞;信徒们对未来的乐观盼望,和“殉教文化”下信徒对死亡的藐视,尤其令世人震惊。

种种因素的综合,让基督教说服力越来越强,传播范围越来越广。

两次瘟疫,大大促进了基督教的传播。

公元165167年,罗马远征军团带回了传染病,史称“安东尼疫灾”的大瘟疫席卷罗马,约四分之一的帝国人口死于传染病。瘟疫高峰期,罗马城里每天有四五千人死亡。富人们纷纷逃到乡下,城里的医生也逃走了。大疫面前,人人自危。人们暗自发问,为什么会有瘟疫?而人类这朝生暮死的脆弱生命,究竟有何意义?

基督教给出的解释是,虔诚的信徒们得主蒙召,去了天堂。同时,有信仰支撑的教徒们,无惧瘟疫,前赴后继地照料病人,组织葬礼。一些被亲友遗弃的病人,反而能在教徒那里得到救助。

“教徒团体有着极强的互助纽带,因此比起异教徒来,基督徒们更容易在瘟疫、火灾以及其它古代城市中常见的灾祸中存活下来。”(刘津瑜《罗马史研究入门》)

基督教徒之间的相互扶持照料,提高了信徒的存活率;而早期染病又痊愈的信徒,获得了免疫之后,不会再次染病,又可以继续救助病人。在旁人看来,基督信徒竟然不会得病!简直有如神助,令人震惊!信上帝,得活命,成为了肉眼可见的事实。

基督教徒们的种种异乎寻常的表现,给当时的人们极大的震撼。瘟疫消停之后,信徒比率迅速上升。

约一个世纪后,公元260年,瘟疫再次大面积爆发,基督徒的表现依然勇敢无畏,他们以极大的爱心帮助无数病人,许多基督徒在照料病人的过程中染疫而亡,献出了生命。基督徒的大爱之举,和其他异教徒的溃逃行为形成鲜明对比。基督徒不仅救助了病人们的肉身,也给患者或死者家属带来了精神安慰,他们把瘟疫解释为神的试炼,一切都是神的安排,必须积极应对,但无需惊恐。

两次瘟疫,教徒们帮助了孤苦无依的病人,耶稣教义给人们提供了精神支撑,吸引了很多人投到了耶稣的门下。

公元2世纪中期,基督教已经和犹太教完全分离,成为真正的新宗教,有了大致定型的经书正典(即《新约全书》),并形成了罗马、安提阿、以弗所、亚历山大里亚等几个传教中心。

世纪以后,基督教逐渐传遍帝国全境, 成为罗马帝国国家政权之外最大的政治力量。

耶稣的信徒越多,就越让统治者感到恐惧,帝国政府对基督教的打压一刻不停。

罗马对耶稣信众的最后一次大规模迫害,是“四帝共治”时期(为减轻管理和防务压力,罗马皇帝戴克里先将罗马一分为四,各设皇帝管理)。公元303年,由最高皇帝戴克里先发起,四帝先后发布敕令,要求基督徒改变信仰,改祀罗马神祇,违者处死。

罗马士兵拆毁基督教堂,没收并焚毁经书,逮捕神职人员,无数教徒被杀,史称戴克里先大迫害。此次迫害行动持续了很多年,公元305年,戴克里先任期结束自动退位,但是,罗马对教徒的打压仍在继续。

虽然官府严厉禁止,但由于耶稣的强大人格感召,和教义的深入人心,耶稣信徒们极其团结,有牢不可破的精神凝聚力,教徒越杀越多,永远杀不完。

正如生活于2-3世纪的早期基督教神学家图尔得良的一句名言:殉道者的鲜血,是教会的种子。

公元2-3世纪,罗马帝国经济衰退,社会动荡,罗马官方控制力下降,民间组织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

公元248年,约占罗马城居民10%的基督信徒,拒绝参加官方组织的罗马建城一千年庆典,因为他们认为庆祝活动是拜异教偶像。

公元249251年,德西乌斯统治时期, 罗马颁布法令,所有人必须在行政长官的见证下给罗马神献祭,无数基督教徒因为不拜罗马神而被处死。

数十年里,罗马社会动荡。公元263年,西西里爆发了大规模的奴隶起义;273年,罗马造币厂奴隶起义。与此同时,约3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高卢地区兴起了底层人追求解放的 “巴高达”(勇士)运动。被种种社会动荡冲击的一些奴隶主、大商人、大官僚甚至皇室成员,陆续加入基督教会寻求庇护。基督教团的人员构成和性质逐渐改变,基督教的社会地位也在提升。

公元284年至305年,戴克里先执政期间。基督徒们秘密宣传说:罗马之所以衰落,是因为他们拜错了神。这种观点甚至影响到了元老院,戴克里先不得不威胁元老院说,如果有人皈依基督教,他将失去元老院的职位。

后来,罗马军队的一些军官也在秘密信教,因为如果军官不信教,已经很难指挥动手下的文盲教徒士兵。

罗马帝国的统治者认识到,完全靠国家暴力来消灭基督徒,估计是行不通了。

罗马皇帝转换思路,开始逆向思考:认可基督教,取得耶稣信徒的支持,是不是利大于弊,反而更有利于巩固自身地位? 

四、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

扭转基督教地位的,是罗马帝国第五十七任皇帝,欧洲人心目中的千古一帝,君士坦丁大帝。

君士坦丁生于公元274年,是罗马帝国“四帝共治”时期西部皇帝君士坦提乌斯的长子。他从小随父亲征战,曾被扣押在罗马皇帝戴克里先手里为人质。君士坦丁后来从帝国东方逃跑,逃到西边的不列颠投奔父亲。在其父死后,他被驻守不列颠的罗马军团推举为西部皇帝。

戴克里先的继任者罗马皇帝伽列里乌斯,对君士坦丁的西部皇帝称号不予承认,并派遣李锡尼乌斯去接任西部皇帝位置,加上各地势力争夺皇位,罗马内战爆发。

据估算,当时的基督徒在罗马人中的比率已达到10%左右,帝国境内约有600万信徒。公元311年,内战中的君士坦丁为巩固地位增强实力,开始拉拢基督教徒,与东部地区领袖李锡尼乌斯联合发布了《宽容敕令》,采取宗教模糊政策,准许民间自由信教,对基督教徒的迫害就此停止。

过了两年,公元313年,君士坦丁与李锡尼乌斯会师米兰,颁布了著名的《米兰敕令》,进一步承认基督教也是合法信仰的一种。发布敕令的同时,君士坦丁宣布皈依耶稣基督,成为信仰基督的第一个罗马皇帝。君士坦丁还归还了之前没收的教会财产,基督教从地下组织变成了可以公开活动的宗教,取得了和罗马多神信仰平等的地位。

《米兰敕令》的颁布,代表着官方的宗教政策事实上向基督教倾斜。

“基督教教学会、神职人员获得特权,地位上升,并在金钱上得到了皇帝的支持。而多神教的宗教活动、神庙和祭司等等,逐渐失去财力和物力的支持而萎缩。”(刘津瑜《罗马研究入门》)

公元3213月,君士坦丁发布命令,规定城市居民在礼拜日不得工作,必须按照基督教教义到教堂做礼拜,此即流传至今的礼拜日停工休息的起源。

之所以工作六天要休息一天,因为《旧约》上说,上帝用六天创造了天地万物,第七天,是上帝休息的日子。而旧约这个说法,又和古巴比伦人的日月和五大行星(金木水火土)崇拜有关。简单来说,现在通行全球的七天一周制,起源于巴比伦,犹太人把它带到了罗马,罗马人将它变成了制度,欧洲人将它推广到了全世界。

公元323年,君士坦丁与东部帝国皇帝李锡尼乌斯决裂,并在两次战斗中击败了李锡尼乌斯的军团,次年,李锡尼乌斯自杀,君士坦丁统一了罗马帝国全境,成为罗马帝国的惟一皇帝,史称君士坦丁一世。

君士坦丁一世一统罗马的过程中,他的宗教宽容政策为他争取到了众多基督教徒的支持,为最终取胜发挥了很大作用。

君士坦丁统治罗马位期间,他制定了系列扶持基督教的政策和措施,给予了基督教合法地位和诸多特权,把基督教从一个受到罗马帝国政府镇压的异教,变为了正规合法的信仰,为其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奠定了基础。

耶稣受难后近三百年里,基督教发展出了多个派别,教义互有差异,各派争执不休。核心议题有,上帝是不是比耶稣更大?上帝和耶稣的神圣性是否一致?是同等性质?还是相似性质?耶稣出生的时候是人还是神?耶稣的母亲是否具有神性?等等。

公元325年,君士坦丁召集了全罗马帝国的约300名基督教主教,到帝国东部的尼西亚(今土耳其)开会,一起讨论几个长期争论的神学问题。这次会议规模庞大,参会的主教加上随从,实际来到尼西亚城的神职人员在1500人以上,史称第一次尼西亚大公会议。

经过剧烈的辩论,会议最终确认了“三位一体”为正统教义。

三位一体理论,是基督教神学的重要概念,它宣称人的智慧无法全面认识上帝,上帝是人类无法理解的单一实质,但人们可以通过上帝的三种表现形式来了解上帝,即上帝这个概念,又包含着圣父耶和华、圣子耶稣基督和圣灵三个位格。三者虽位格有别,而本质绝无分别,同受钦崇,同享尊荣,同为永恒。

尼西亚大公会议,在国家机器的干预下,统一了基督教的基本教义,完善了帝国意识形态,既维护了教会利益,又巩固了皇帝的统治。

对于君士坦丁来说,基督教对帝国统治好处多多,其一神观念有助于统一帝国的信仰,其信徒们的忠诚信仰又有助于巩固王权。在教义里,信徒要上天堂就得服从上帝,君士坦丁通过厚待教会,让教会宣称他是上帝在人间的唯一代言人,服从皇帝就是服从上帝,爱皇帝,就是爱上帝。

君士坦丁以暴力机器为基督教开路,以行政手段赋予教会种种便利,对教会大力扶持。教会投桃报李,授予君士坦丁至高尊号:伟大的皇帝,即“大帝”。在西方历史上,这是极少数皇帝才能获得的荣耀头衔。

耶稣,本是一个反抗者形象;基督教,原本也是一个弱者的宗教,教人顺服的底层人的宗教。结果,人间的王宣称加入这个弱者联合体。皇帝收割了弱者的信任与服从,让帝国征税征兵的难度大幅度降低。君士坦丁通过一系列运作,将宗教变成了符合皇帝和帝国利益的工具。

尼西亚会议,标志着宗教神权和世俗王权的合流,被一些媒体称之为改变人类历史进程的十大事件之一。

君士坦丁的一系列操作,不仅扭转了基督教的地位,还改变了罗马人的观念。共和时代,罗马的最高权力属于公民大会和人民,执政官、独裁官等只是人民授权的代理人,他们只不过是执行人民意志的工具人。现在,“君权人授”变成“君权神授”,皇帝的权力直接来自上帝,不再需要元老院的讨论和人民的投票授权,皇帝的意志开始凌驾于人民头上。

元老院和乌泱泱的人民,请闭上你们的嘴!

易中天说,这叫:“我允许你独尊,你允许我独裁。”(易中天《两汉两罗马》)

基督教的核心符号:十字架,大约也在同一时期开始出现,或许是君士坦丁大帝赋予了十字符号信仰内涵。传说,他在312年和马克森提乌斯决战前,看到太阳上出现了十字标志(一说梦见十字)。他让士兵在盾牌上绘上十字标志,结果,军团大获全胜。

从此,十字架成为了信仰图腾。

罗马帝国用来羞辱和处死犯人的十字架,最终,成为了神圣的符号,变成了爱与救赎的象征,救苦救难的标志。

神权和王权合流,基督教蓬勃发展。

公元326年,君士坦丁把尼禄竞技场中的罗马旧神太阳神阿波罗的神殿,改造成了基督教的圣彼得教堂。

公元330年,君士坦丁大帝迁都,舍弃了帝国西部的“永恒之城”罗马,将行政中心迁至帝国东部的拜占庭,并改造旧城,赋予新名:君士坦丁堡。

君士坦丁大帝此举,进一步夯实了东西罗马分裂的基础,也为后世的基督教大分裂埋下了伏笔。

君士坦丁一世死后,继任的罗马皇帝除了尤利安外,都是基督徒。君士坦丁的宗教政策,一直被继承和推进。

公元341年和346年,罗马帝国先后发布敕令,禁止一切异教崇拜和祭祀,并关闭了所有异教神庙。

罗马多神教的惟一一次复活,是在尤利安执政期间。

被后世基督徒们称为“判教者”的尤利安,也曾受洗为耶稣信徒,但后来转向希腊/罗马传统的多神信仰。在其执政期间,他曾试图恢复罗马的多神信仰,并允许犹太人返回耶路撒冷。然而,尤利安统治罗马不满两年,公元363年,他在远征波斯的战争前线受伤,仅三十二岁就死在了战场。尤利安死后,他的新宗教政策被废除,基督教重获独尊地位。

公元375年,帝国皇帝革拉先下令,禁止向罗马神庙献祭。

公元379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得了重病,主教前来探望。主教紧握着皇帝的手,为他施了洗。狄奥多西很快痊愈,再次重返战场,他由此深信,正是因为自己受洗而蒙受了上帝的“恩宠”。

次年,公元380年,狄奥多西和帝国西部统治者格拉提安一起颁布法令,维护正统基督教会,将其它任何异端教派活动一概禁止,凡是祭祀其它神,包括祭祀祖先等,都在禁止之列。并搜罗反对基督教的作品,一律焚毁。

公元384年,狄奥多西让人把“胜利女神像”搬出了元老院议事大厅。 

公元388年,已经是最高统治者的狄奥多西,来到了西部首都罗马,他让元老院投票:罗马人是要信仰朱庇特神,还是基督? 投票结果,议员们以压倒性的多数票,选择了“基督”。罗马人信奉了一千多年的最高主神朱庇特(宙斯),从此被赶下神坛,判为异端,信仰者有罪。

公元3904月,在希腊小镇塞萨洛尼基,因为一位明星运动员被捕,明星的崇拜者们聚众暴乱,杀死了多名地方长官。 罗马皇帝狄奥多西镇压了这次暴乱,并纵兵屠杀了小镇。

听闻此事,基督教会的米兰主教安布罗西乌斯,给皇帝狄奥多西写了一封信。在书信中,主教严厉批评了皇帝,说皇帝手段残忍,造成大量无辜平民死亡,要求皇帝公开道歉赎罪,否则将禁止皇帝进入教堂。

不能进教堂,就意味着得不到神的庇护,同时,皇帝也将被全国信徒们怀疑,甚至失去他们的支持。 

经过长达八个月的思考和权衡,罗马帝国的皇帝决定向教权低头。狄奥多西一世褪去华服,穿上朴素的衣服,在众人围观之下,来到米兰主教所在的大教堂。

主教安布罗西乌斯头戴镶满宝石的主教宝冠,身着金银丝线织成的豪华披风,慢悠悠走到皇帝前面

——你知罪吗?

——我知罪了。

——你忏悔吗?

——我忏悔。

皇帝的谦卑的口吻,闻者震动。

主教终于允许皇帝进入朝拜神的教堂,并在祭坛前赐予皇帝一小块面包。

这一场景,意味着上帝的代言人驯服了人间的王。

王权,正式向神权低头。

四年之后,公元393年,狄奥多西一世再次颁布法令,禁止在任何场所向异教神祇献祭,同时宣布基督教是帝国境内唯一合法的宗教。

基督教,从此正式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

经过系列历史演变,基督教从非法变得合法,从普通升格为独尊,获得了宗教和世俗的双重至高地位。在后来的漫长岁月里,这个本属于弱者的信仰,开始展现出强横的一面,对多神教徒和异端文化展开毫不留情的打击,对其文化母本的犹太教,也持排斥挤压态度。这个原本高度推崇顺服与宽恕的宗教,也渐渐变得残忍与霸道。其傲慢而又反智的神秘主义文化,逐渐开始禁锢人们的思想与肉体。(关于基督教和多神教的冲突,宗教与希腊科学的战争,西班牙史诗电影《城市广场》里有生动演绎)

也是在公元393年,延续了上千年的古代运动会奥运会——祭祀奥利匹斯众神的大会——就此停办。所以,也有人把这一年称作“希腊与罗马文明正式终结的一年”。

继承了希腊文化的罗马,全面接受了源自希伯来文明的基督教。希腊、希伯来,两希文明在罗马融合,共同组成了现代西方文化的基石。

公元395年,狄奥多西去世。临终前他将罗马帝国分给了两个儿子,封长子为东罗马帝国皇帝,封次子为西罗马帝国皇帝,从此,罗马帝国正式分裂为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

罗马人一直将北欧的凯尔特人、日耳曼人、斯拉夫人视为三大蛮族,数百年来,蛮族势力一直被帝国军团压制。但为了帝国防务,罗马也长期吸收蛮族士兵和优秀将领,西罗马的军中和贵族阶层也有一些人是蛮族出身。到了帝国晚期,西罗马逐渐蛮族化,统治阶级穷奢极欲腐化堕落。而蛮族也在帝国的压力下逐渐联合壮大,在帝国与蛮族的武力较量中,攻守易势,出现了此降彼升的趋势。

公元4108月,东日耳曼人的一个分支——西哥特蛮族进攻罗马。最终,蛮族在首领阿拉里克的率领下攻陷罗马。“永恒之城”罗马被蛮族士兵大肆屠戮劫掠整整三天,整座城市被洗劫一空,教堂神像被捣毁,无数妇女被强暴,诸多元老贵族惨遭杀害,遍地都是尸体,罗马城犹如人间地狱。

蛮族撤走后,很多人说,罗马之所陷落,是因为大家背弃了罗马众神而改信基督教,惹怒了罗马众神,被众神惩罚。

罗马帝国北非行省希波城的主教奥古斯丁,为了回应这一说法,写下了《上帝之城》。在这本二十二卷的神学巨著里,奥古斯丁驳斥了异教徒对基督教的攻击。《上帝之城》反驳说:别把一切灾祸都归结在基督教头上,在基督教到来之前,罗马城就曾被攻陷过。此外,《上帝之城》还给出一个颠覆性的概念:上帝有权处置人间的一切,所有地上的王国都会有终结,罗马不重要,人间的城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永恒的上帝之城。

蛮族势力不断进攻,罗马帝国内忧外患,风雨飘摇。

公元441年至447年,“上帝之鞭”匈人阿提拉劫掠东罗马。

451年至452年,阿提拉进攻西罗马。

455年,汪达尔人攻陷罗马,罗马再次惨遭蹂躏洗劫。

之前两个世纪里,罗马城有二十九座图书馆,居民超过百万。经过多次洗劫屠杀,城内居民仅剩三万。

公元476年,罗马雇佣兵领袖、日耳曼蛮族奥多亚克,干脆把西罗马最后一个皇帝罗慕路斯废黜,自立为意大利国王,西罗马帝国灭亡。

虽然东部的拜占庭帝国又延续了一千年,但历史学家们把西罗马的灭亡,看作是罗马帝国的终结。

西罗马皇帝的被废,同时也代表着欧洲古代史的结束。

欧洲,从此告别古典时代,开启了新的历史阶段。

蛮族接管欧洲后,因基督教传教士阶层有较高的文化知识水平,有助于征税做账,宣传动员征兵等等,被蛮族诸国的统治阶级广泛接纳利用。

蛮族武装拥有普罗大众的肉身控制权,而教会势力拥有大头百姓的脑子控制权。正如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与基督教开启正式合作,蛮族诸王也和基督教展开了广泛合作。人称:“蛮族征服罗马,基督教征服蛮族”。

再接下来的一千多年里,基督教将继续统治欧洲列国。

这段战乱频仍、思想压抑的千年历史,是神权与王权并行的漫长时期,在西方历史中被称之为古代世界和现代世界之间的世纪,即“中间的世纪”。

简称:中世纪。



文 | 如何成为一名秀才
文 | 古人为什么会写古诗?
文 | 孟子与朱元璋之战
文 | 嗜读症患者,袁枚
文 | 一位云南藩王的皇家秘闻
文 | 元夕,历史暗夜里最闪亮的日子

        乔树 

云南土著  深山彝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深度 | 同宗同源,三大宗教却是2000年血海深仇!
基督教简史
《世界哲学源流史》基督教教父哲学之一:基督教的产生
“因为荒谬,我才相信”:为什么哲学的发展会让基督教又爱又恨?
同宗同源,三大宗教为啥却千年血海深仇?02
认识的偏差:纪念耶稣生日的圣诞节,原来竟是罗马太阳神的生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