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摄影干货(三)|建筑摄影的杜塞尔多夫学派

20世纪中叶开始,以德国的 Kunstakademie Düsseldorf  (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 为核心,从早期的 Becher 夫妇到其后辈杰出弟子,Candida Höfer,Thomas Struth 和 Thomas Ruff,乃至现在如日中天的 Andreas Gursky,形成了一个具有非常影响力的当代建筑摄影流派。

(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

Becher 夫妇——现代工业摄影先驱

Bernd Becher 及其妻子 Hilla Becher 均是出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德国,他们的成长经历伴随着重工业的高速发展,庞大而具有未来感的建筑成为Becher夫妇关注的主题,并称其为“匿名艺术家的雕塑” (Auf Deutsch:Anonyme Skulpturen,1970) 。

( Becher夫妇 )

观赏他们的摄影作品,不如说是在看一场工业造物的搜集展,高炉,水塔,输送塔,冷却塔,矿山,煤井,均是来自于夫妇二人的沿途记录。而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水塔”(Auf Deutsch:Wassertürme)系列作品。

(作品:《水塔》Wassertürme)

他们这种图片搜集形式的摄影,是对类型学的系列影像拍摄手法在建筑主题领域的构建。(《Typologien Industrieller Bauten》—München,2003,目前暂无中文译本)

Becher 夫妇的作品全是黑白,构图上精确按照教科书般的比例进行画面分布、主体安置,只为严格而忠实地展现被拍摄物体的属性。而照片本身则不带有丝毫个人情感,这种风格也是其贯穿始终的准则。

传承

Becher 夫妇于1959年开始创作,而自1976年起在 Kunstakademie Düsseldorf  (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 任教,艺术理念影响了一整代人,其中最为杰出的就属Candida Höfer,Thomas Struth,Thomas Ruff 和 Andreas Gursky。

他们把摄影当做一门严谨的科学或者工程,摒弃其中的情感、叙事思路,而去强调被拍摄物体的“客观性”。他们在构图上秉承了自从 Bauhaus(包豪斯学派)以来对美学的解构,在技术上强调对曝光、对焦、景深等细节的精准把控。

Candida Höfer—“对称主义”大师

首先我想介绍的就是 Candida Höfer 这位女摄影师,她的建筑摄影风格对我的影响最大,也是至今让我最为喜爱的艺术家。

( Candida Höfer )

Candida Höfer 坚持用彩色摄影,关注的主题大多是宫殿、图书馆、博物馆和歌剧院等象征人类文明的、宏大的建筑内景,而其代表性风格则是完美对称的构图。此外,她习惯用大画幅的相机,让画面中的细节更加丰富。

这种简单、粗暴的表达方式,却足以触动观众内心对于建筑本身和对人类社会文明的思考,让她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逐渐被艺术界关注。

( Candida Höfer的代表作 )

对我来说,她的画面风格极其适合宗教和严肃文化的建筑,所以我策划“东正教建筑”摄影专题的过程中,也是大量参考她的理论和思路。而在反复欣赏Candida Höfer 作品集时,愈发抑制不住内心对这位女摄影家的敬佩。

Struth 与 Ruff—“冷漠”画风的好基友

相比于前文中我热烈表达敬爱之情的 Candida Höfer 及其具有画面冲击力的建筑内景作品, 接下来我要介绍的两位摄影师, Thomas Struth 与 Thomas Ruff,则均是“冷漠”的画风。

先说 Thomas Struth, 他是以拍摄建筑外景、城市全景为主,色调偏淡雅、中性灰,画面中大多是空无一人。他的作品没有传达出任何的情感,就是这样冷冰冰地呈现在观众眼前。

(Thomas Struth代表作)

而 Thomas Ruff,他的人像作品其实也很有名。据说,Ruff 跟 Struth的私人关系很好,现在在杜塞尔多夫也是共用一个摄影工作室。不过今天文章还是把重点放在他的建筑题材上。

( Thomas Ruff )

这是 Ruff 的代表作品。根据摄影师的自述文字,他在拍摄这张建筑时,重新清理了前景的草坪,以保证画面的简约。而色彩的把控上,欠饱和的冷暖搭配,给观众以宁静之感。意境的构建与 Struth 的作品可以说是异曲同工。

( Thomas Ruff代表作 )

 Andreas Gursky—“巨片”小王子

说到当今摄影圈身价最高的艺术家,Andreas Gursky 便是其中之一。他如今也在母校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任教。

( Andreas Gursky )

Gursky 的作品虽然取材于平淡的主体乃至常见的生活场景,但是其作品的核心特点就是,很多照片的尺寸都大得惊人,堪称真正意义上的“巨片”!而这种利用大画幅机器的创作,在景深和细节上突破了人类肉眼的生理极限,画面感会促使观众向人文层面思考。

( Andreas Gursky代表作 )

总结

本文介绍了自从 Becher 夫妇为开端,以其学生为主力,在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形成的一股建筑摄影流派,并分别简要阐述了几位代表人物的理念和作品。

我总结下这些先贤对我个人的启发,希望抛砖引玉,能为其他读者提供参考:

1、建筑摄影,应该学会规划长期主题和树立鲜明的风格。

2、不带情感的理性思维去分析建筑摄影的视角。

3、大画幅相比于135画幅,在展现细节上有巨大优势。

以上!~

感谢您的阅读,您可以在评论区发表您的观点,我会及时回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认识一下杜塞尔多夫的那群疯子
這對夫婦改變了攝影史 |Bernd and Hilla Becher
建筑摄影能有多少种打开方式?
贝歇夫妇:一对“无聊又固执”的德国夫妇
【人物】康迪达· 赫弗:成名晚也不是什么坏事
让摄影大师 Candida Hofer 带你见大世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