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荐读 | “要弄明白山水画,须在他这找个归结”

编者按

轰动一时的故宫“四王”特展已落下帷幕,今偶见李老先生一篇旧文,说道:
'王原祁山水画的造诣,正代表中国画的一项正统主流......不想明白中国山水画便罢,要明白就得在王麓台处找个归结。'

这正与我们永福堂之前推出的“四王”特展教学篇有相互印证之处。此文虽作于几十年前,但结论新颖,语言朴实,亦源于1967年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王原祁山水画特展,于“四王”绘画又多有发微之处,特分享于众道友。


王原祁的画展一开(编者按:此处指1967年台北故宫博物院举办王原祁山水画特展),反应十分平淡,许多一向热心看画的朋友且提出了共同的疑问:


第一,这一批画,看上去千篇一律,似乎每一张都差不多,到底有什么好处可供珍赏?第二,看这批画上的题识,不是仿黄公望,便是仿王叔明,再不然,仿倪云林,且有仿倪黄合意的。一位大家,但乎是只以模仿为能事,王原祁又岂能独立千古?


△ 王原祁《仿黄子久设色山水》


这第一问虽是在意料之中,却是问得十分扼要。因为这正是现代艺术上所谓的“精微差异”,每一位作家都有自己的风格,只从外形上看去,张张都差不多。但是细心的读者(画须读,而且要细读精读),若从“精微差异”处来看,则张张之间,差异甚大,这正是给我们一种强迫体会的挑战。而且,这一层障碍并不难以破除,我们试在这里选出5件麓台先生的画来现身说法,一经比较,很容易地就可以看出来是各有不同,而且并不是大同小异。其实,只需摒弃成见(中国美术批评家一向贬低四王),另换一副眼光平平看去,就会发现王原祁不但不是千篇一律,他作品间的面目差异,实在是很大的。漫不经心或心有成见地泛泛浏览一过,岂止王原祁?岂止清初四王?只怕董其昌之后这一流派的作品都有点面貌相差不多的感觉,我们在这个欣赏的关键过节之处,需要略作进一步的阐述诠释。


长话短说,自董其昌之后,中国画有了一个大的转变,那就是画家不重形似更重“笔墨”,这项观念之转变就是明清画与宋画最大的不同之点,亦是一大部分人赞宋贬清的主要原因。由于此,首先我们就得有一项新的认识,即不能以看宋画的光,来看王原祁,我们得知道他画的不是“眼中之山”而是“纸上之山”;其次我们还得知道,他是借纸上之“山川”,写自己之“笔墨”。


看北宋山水巨轴和南宋册页小品,一触目,即动人,因为他们画的丘壑形似,精彩逼真,使人一览之下,可观可行,可游可居,十分容易明白,这就是宋画易懂之处。而王原祁则生于17世纪,距宋代已有五六百年之久,中国画在这漫长的时间里,受了文人画,尤其是书法的影响,“眼中之山”变成了“意中之山”再变成了“纸上之山”,画家由爱山川而发展到爱笔墨的新境地;画面上追求的焦点,距大自然愈来愈远,对笔墨珍赏的比重愈来愈大。王原祁作画的观点,在这里很像是,山川形态,不过是一种资料凭借,而笔墨韵昧,才是主要的目的。所以他曾说:有真山川可以见真笔墨,有真笔墨可以发真文章”,所以我们若不明白此项原委,就不会去深究笔墨的趣味,也就不能欣赏了解王麓台。


△ 王原祁《仿富春山居图轴》


反之,若了解上述的观点,知道了笔墨的重要,那王原祁还是很容易明白的,至少,不至于茫然无下手处。而且沿这条路线追寻下去,就会发现王原祁山水画的造诣,正代表中国画的一项正统主流,而且在某一方面的意义上,且代表这方面的极高境界。所以我常说:笔墨是中国画的灵魂,王原祁在山水画上是这方面的硕果匠,而且是这方面的代表人,不想明白中国山水画便罢,要明白就得在王麓台处找个归结。他在这方面的地位,和另一支的八大石涛完全相等,如今石涛八大,人人膺服,王麓台则尚湮没不彰,这是表扬不够解说不明未蒙众许的一种暂时现象。事有必至,理有固然,一经揭扬体认,我们可以预言,不出十年,王麓台的新评价一定会得到大家的承认和赞许的。


至于说王原祁的画多仿元四大家之笔意,缺少新创,不足名家,那是上了他字面上的大当,因为他不过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而已。每幅画都说是仿黄子久,仿倪高士,其实张张都是王原祁。因为王原祁并不主张临摹,这是他的见识高处。他曾说:“临画不如看画”,他仿了不少黄公望的《秋山图》,而归根到底,他连原作都不曾见到。在这里,《辋川图》可以说是一个好例,在这幅长卷上虽也有“华城坳、鹿柴、竹里馆”的描绘和题名,然而与王维无关。


△ 王原祁《辋川图》(局部)


知道了中国山水画之源流,知道了王原祁真精神致力的所在,也解决了看王氏作品两项常常发生的疑问,现在我们可以进一步叩关,来了解来欣赏王原祁了。为了容易明白,我们避免用深奥的文字和神秘的语句来赞扬渲染,反而很清浅地由“笔墨观”“结组法”和“音乐感”三方面来作导论,希望的是因指得月,由 浅入深,会心不远者自能由此而登堂人室探骊得珠,


第一论“笔墨”,经过元代赵孟頫氏的揭扬,又经过明代董其昌氏的发挥,中国画自14世纪之后,可以说尽是“笔墨”的天下。王原祁的画,尤其是在65岁之后,运笔之拙,一望可知。世界上有一种“古朴无巧转看转好”的事物,王原祁的“笔”就是一例。乍一观面,拙形于色,短线点擢,战掣错落,很像是呵冷尝试,指挥不能如意。而仔细看去,原来却是大智若愚,返老还童的最高境界。一笔之间,含蕴不尽,数笔之间,呼应有致,不但拙中藏巧,而且天机流转,一片自然。初看似儿童作画,信手在东涂西抹,再看三读之下,才见到是笔笔天籟,恰到好处。这是真积力学后的悠然而至;这是绚烂之极的归于平淡。每一条线可玩味,每一组线可玩味,每一块画面的结组可玩味,每一幅的全局又可玩味,这是技巧、学识、修养的总集结,这是中国画上所谓的全人格总表现。王原祁在这一点上卓立峰巅,只有元代王蒙在他的《具区林屋》杰作中有此高拙的境界。王麓台于此等处亦很自负,他曾说:“吾笔端有金刚杵”,没有比这句“夫子自道也”的赞语,更能说出他在运笔方面的最高造诣了。


第二项浅近的指点,是论及王麓台画面上的巧妙结组。一幅画的结组就是章法构图,王原祁对此自是注意。但他更好“借别人格局,写自己笔墨”,所以他不大作北宋山水的顶天立地,亦不作南宋小品的精美照人,却最爱借别人一点点名目躯壳,而把灵魂重心放置在笔墨的“组成”上。不但一条单线有顿转折,一组线条也有动势方向,由线组成的面亦是如此,不但一小块的画面结组有致,几块间的呼应对照,大小相间,方圆叠落,一一都要有“建筑”上的坚凝稳固,又同时不失艺术上的穿插变化。由日积月累的临池经验,王原祁到后来在这一点上做到了惊人的地步,他是从似不经意的惨淡经营,一直做到了天籁流行无入而不自得的境界,这种“结组严密”的特点,一经点破,在王原祁的画上随处可见,尤以老年之作为甚,盖这时智珠贯通无须预谋,信笔掇写,都成佳组。


△ 王原祁《山中早春图》


第三点的浅近之论可以有助于了解王麓台者,我们还可以拈出“音乐感”这一顷目来作推荐。用音乐感来论画,是晚近才有的一时风尚,大家也认为这是很现代化很进步的一项说法。都没想到,早在三百年前,王麓台对此已具会心。他在题画稿上  (《美术丛书》初集二辑第51 页)说:


声音一道,未尝不与画通。音之清浊,犹画之气韵也。音之品节,犹画之间架也。音之出落,犹画之笔墨也。…,余性不耐与人画,至怀远而不觉技瘁,亦宗先反后和之意也。


三百年之前,王麓台就能默契领悟到这项微妙细致的感觉,真令吾人倾服。艺术疆域,彼此原有精微贯通之处,王氏是由于自己画诣之高,直接地体会到这项最近代最进步的高明说法。


在千条百绪之中,只拈出笔墨,结组和音乐感三者来诠释王原祁,挂一漏万,我知道这实在是一种不得已的下下说法。因为艺术品是一整体,美亦是一种浑然的感觉,岂能如此支离破碎地来讲解譬喻?所以我虽尽力而作,却又不能不在此总绾一笔,说明以上的干言万语,都只是无可奈何的下下之策,说破有功,说不周有罪,知我罪我,我都谦恭领受,只希望能由此芜文短章,引起大众注意,由此开了端倪,进而登堂人室去了解王原祁,再触类旁及于明清诸家,然后上溯宋元诸子,明中国画学之源流,建我国画史之大业,那这篇文字就算完成它拋砖引玉的目的了。


本文节选自李霖灿《王原祁的新评价》

周二  传习国画

周五  沉淀经典 

永福国画讲堂·荐读

重焕沉睡的大师风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书画名家:王原祁
王原祁对当代山水画的启示
白雪石山水画:构图奇妙,山川雄壮,笔墨灵巧多变
清 王原祁《疏林远岫图》
王原祁《疏林远岫图》
天道酬勤 大器晚成 ——赵树松山水画读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