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伤寒论》026条:白虎加人参汤

026、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绵裹)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人参(三两)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这一条和025条很像,也是服完桂枝汤没有护理好,造成了大汗淋漓。大汗出,伤津液,病必不除,接下来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在025条,大汗伤津液后,病情依然是太阳病桂枝汤证,那么还服桂枝汤即可。此条则不一样,大汗伤津液后,病情转化为了阳明里热的白虎加人参汤证。

太阳病和阳明病,都为阳证,一个病位在表,一个病位在里。从邪气的深浅程度来说,太阳病在表,病情浅,阳明病在里,病情深。

太阳病没有治好,有可能传少阳,有可能传阳明,当然也有可能转为阴证。在这里,就是太阳病没治好,转为了阳明病。

阳明病是里证,阳证,他是一个里有热的情况。为什么里有热呢?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太阳病,病位在表,体表作战。现在大汗出后,津液有一定损伤,邪气就有可能内陷,如果陷于里,机体肯定是要自救的,正邪二气就会在里面打仗。因为这个时候还是阳证,也就是机体的能量还是相对充足的,那么它就会奋力的派兵去打仗,把储存的能量都燃烧起来,为的是把邪气打败。这就有可能出现燃烧太过的情况,所以里面就会热的太过。

正常情况下,人身体里有热量么?当然是有的,但这种热量是在一个正常的范围内,一但超出了这个热量范围,就属于一种病态了。

我们说的阳明里热证,就是这样一种燃烧太过亢奋的病理状态。储存的燃料燃烧太过了,如果不赶快救火,就会火旺伤津。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

桂枝汤证,服用桂枝汤,方剂没有问题,但可能是服用方法不对,比如捂被子捂的太严实了,造成了大汗,这就会伤到津液。

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

大烦,说明不是一般的烦。一提到烦,一般是有内热了,如果是大烦,说明内热比较严重了。热者寒之,寒者热之。有了内热,就要清内热。

脉洪大,在上一条我们已经详细讲过,是一种来盛去衰之脉,在热邪亢盛的时候会出现,在久病气虚,或失血、久泄等病证的时候,也可见洪脉。所以单从一个脉洪大,我们不好判断是不是有内热。这个时候就要四诊合参,从其他信息来辨证。但从洪脉和大脉这个信息来说,我们可以判断出,津液是有一定的虚了,不属于实脉,也就是轻取和重取都有力的那种脉。

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这几个证据合在一起,我们是可以判断出有内热,以及津液有一定损伤。

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如果判断出是阳明里热证,又未达到承气汤证的那种燥屎内结的程度,我们就要考虑用白虎汤来清内热了,如果再有口渴,就要加人参。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绵裹)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人参(三两)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在伤寒论中,用石膏来清热比较多。

《神农本草经》记载,石膏味辛,微寒。主中风寒热,口干舌焦。

石膏辛寒,色白入肺,善清上焦之燥热。石膏又是矿石类药物,质重,能入里泻阳明胃腑实热。所以石膏这味药能同时去表里之热。

解热一定要用生石膏,煅石膏性质相反,不解热反收敛,用错了坏事。

石膏煎煮的时候,医圣说要碎,绵裹,就是要打碎了,用网兜着。从现在的研究来看,打碎是因为石膏在水中溶解度极小,不会因煎煮时间延长和温度增高而增加其水溶性。提高粉碎度是确保石膏疗效的关键。

在后面我们还会讲到麻杏石甘汤,也会用到石膏。

麻黄汤是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四味药组成,麻杏石甘汤是麻黄,杏仁,石膏,甘草四味药组成。麻杏石甘汤只是把麻黄汤中的桂枝换成了石膏,这样就从一个治偏寒表证的方剂,变成了一个治偏热表证的方剂。

麻黄配合桂枝,向体表输送能量,或者理解为阳气,用于偏寒的表证。桂枝是阳化气,可以理解为加速燃料的燃烧。虽然太阳表证我们看到人体也发烧,但他是正常的正邪交争而发烧,燃料也在燃烧,但没有燃烧的太过,而且是有点燃烧的不足了,所以我们用桂枝给体表加把火。

麻黄配合石膏,向体表输送能清热的药,用于偏热的表证。这种偏热的表证,也是发烧,燃料也在燃烧,但燃烧的太过了,不需要燃烧那么多,但人体比较亢奋为了救表以致于燃烧太过,这个时候体表需要救火,这就能用上麻杏石甘汤。

麻杏石甘汤在小儿肺炎发高热的情况下用的比较多,因为小儿阳气旺,又容易积食产生内热,一般热性的肺炎比较多。

石膏在白虎汤中用量很大,一斤,因为本经记载它是微寒,药力不强,又是矿石比较压称,要重用才有效。

除了石膏,白虎汤还用到了知母这味药。

古有“石膏无知母不寒”一说,历代方剂中用石膏清热泻火者,绝大多数有知母相配。现代研究表明,石膏和知母配伍后,其溶出率显著增大。这大概也是石膏和知母配伍的另一个原因,都是为了提高石膏清热的效力。

《神农本草经》记载,知母,味苦,寒。主消渴、热中,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补不足,益气。

热中,指的是胃中热盛。内经中说,邪在脾胃,阳气有馀,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指胃火炽盛,善饥能食的病症。

下水,指的是知母有利水的作用。现在不是有内热,热盛么?热多了以后,体内的水分就会由水液被蒸发为水气,这些水气要么由肺输送到皮毛,从皮肤蒸发出去,要么转化为水液从小便排出去。知母可以将蒸发的热气化合为废水从小便排出去,所以说知母能利水,而利水也是排热的通道之一。

有了知母和石膏两味药,这就很寒凉了,脾胃受不了,所以必须要保护脾胃。比如后面会讲到的十枣汤,因为用到了几味毒性比较大的药,所以在方中要加大枣肥者十枚,就是为了保护胃气,在攻邪的同时不能伤到脾胃。

在这里也一样,知母和石膏两味药太过寒凉,会伤到脾胃,所以必须有所保护,而且前面也说了,已经大汗出了,那么津液是有一定的损伤的,所以也要兼补津液。

甘草和粳米两味药都是建中补津液的。

粳米很粘稠,服下去后,在胃里头,它能够挂一层粘滑药,起到保护胃的作用,在知母和石膏清内热的同时,不会伤到胃。

人参是振奋阴的,生津液治口渴,阳证热盛的口渴可用,阴证虚寒的口渴也可用,寒热不禁。这里说大烦渴不解,所以加了人参。如果没有口渴,只是大烦内热,可以不加人参,那就是白虎汤原方。

我们在前面006条就已经讲过,伤寒论是包罗万象的,并非后世说的只能治外感伤寒,不能治温病和内伤。

补脾:炙甘草,生姜,大枣。

清热:知母,石膏。

滋阴:地黄,阿胶。

扶阳:附子,干姜。

后世的补脾派,清热派,滋阴派,扶阳派,都可以从伤寒论中找到影子。人体不分派别,疾病也不分派别,唯有辨证施治。有是证,用是方,哪有什么派别。

伤寒的主旨,是围绕脾胃展开的。因为人体的气血津液,都必须由脾胃这个后天之本去生化,所以治病首先要看脾胃功能如何,如果脾胃差,首先就得建中,这是第一要义。其次在扶正去邪的过程中,随时随地都要注意不能伤到脾胃,比如白虎汤,比如十枣汤,等等。

在保护好脾胃的基础上,如果有热,我们可以理解为能量燃烧的太过了,就像失火了一样,这个时候就要用到清热药,比如知母石膏。

如果有寒,我们可以理解为能量不能充分燃烧,都储存成燃料了,或者是有燃料但却点不着火,比如大冬天的,太寒了,升不起火,这个时候就要用到扶阳药,比如附子干姜。

如果火太旺,燃料不足了,这个时候当然是需要补充燃料,也就是后世医家特别喜欢的滋阴,这个时候就要用到如地黄阿胶等药。

理解透了伤寒论,其实无非两大辨证要点,能量和病位。

能量不足,以建立能量为先,方式主要是建中和阳中求阴之法。

其次要看能量是以何种形式存在于人体的。如果能量都释放和燃烧了,燃烧的太过,这个时候就要救火清热。如果能量不能充分燃烧和释放,这个时候就要加点火。

解决好了能量的问题,其次就是病位的问题,无非是表,里,半表半里。

能量充足为阳,能量不足为阴,再加上病位,于是二三得六,六经辨证就出来了。

在这一条,我们学的白虎汤,就是应对能量的存在形式出现了问题,燃烧的太过了,所以要清热救火,要用寒凉药,让阴阳平衡,回归到正常的状态。同时又怕扑火扑的太过,所以要保护脾胃,加一层保护膜,不致于把不该扑灭的火也给扑灭了。

人的正常状态下,就是阴阳平衡,阴阳互生。

无阴则阳无以化,无阳则阴无以生。

没有阴,也就是燃料,那肯定点不起来火,所以说无阴则阳无以化,人就要死了。

没有阳,人体没有了动力系统,机器运转不起来,就没办法自己给自己补充燃料,那么燃料燃烧完就没有了,没办法再化生阴液,所以说无阳则阴无以生,人也要死掉。

人就是这样一直在燃烧,同时又在自己给自己补充燃料的过程,用现在的话说,叫新陈代谢。直到这样的机能慢慢老化,像机器一样运转不动了,于是寿终正寝。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白虎加人参汤】
(2)小白虎汤
深入浅出方解伤寒第3篇:白虎汤
大道至简古中医,人人都能读懂的“伤寒论”,白话注解,连载15
经方:白虎汤(阳明经热)
胡希恕老先生讲伤寒 26服桂枝汤 大汗出后 大烦渴不解 脉洪大者 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