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伤寒论》037条:小柴胡汤

037、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小柴胡汤方

柴胡 半斤   黄芩 三两   人参 三两   半夏 半升(洗)  甘草(炙) 生姜(切)各三两   大枣 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这一条第一次提到小柴胡汤。

《伤寒论》这本书虽然分了六经,从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的三阳病,讲到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的三阴病,但他并非太阳病篇只讲太阳病,而是后面的内容也会有提及,比如小柴胡汤就是少阳病的方剂。

小柴胡汤运用十分广泛,很多老中医可能一辈子就靠小柴胡汤打天下,这是因为小柴胡汤是针对少阳证的,而少阳证是半表半里的阳证。半表半里,也就是不在表,也不在里。

三焦网膜系统,胸腹腔间的广阔区域,包括大部分脏腑都在这个区域范围内,很多疑难杂症也都在这个区域,所以只要你确定不是太阳病的表证,不是阳明病的里证,如果是阳证的话,那基本就在少阳半表半里这个区域。

像感冒发烧,反流性胃炎,食欲不振胸胀,胁痛咽炎口苦咽喉干燥咳嗽等等等等,都有用到小柴胡汤的机会。

下面我们解释条文。

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

这个十日以去是个略数,并不具体指是几天,我们判断疾病还是要以人体当前的症状为依据,不能按病人得病的天数去推断。有的人可能十几天过去,病还在表,有的可能一两天就入里了,这都有可能的,当下是什么就是什么。

脉浮细,虽然还浮,但是不紧了,而是细。细说明在表的气血少了,要么是病好了,邪退了,要么可能是病由表开始要入里了。

我们说邪气在哪,气血就会到哪去攻邪气。当人体表有病的时候,大量气血会走表,这个时候就会浮,而且从脉象上摸血管里面血不会少,不会细。如果细了,说明表证快没了。

嗜卧者,一般是病快好的时候才会有这种现象。就好像打完仗国家要休养生息,人体也一样,把邪气打败了,人就能休息一下了。人在休息的时候是最能养气血的。深睡眠是最好的滋阴药。很多人喜欢没事吃点滋阴药,认为可以补补,其实都没有好好睡一觉来的补。

很多人失眠其实不是因为火太盛造成的失眠,恰恰是因为寒气太重造成的失眠。当人体邪气太胜,正气不能胜之的时候,人就没办法休息,因为要亢奋起来去抵御邪气。就像国家受到侵略,要与侵略者干一仗,一天不打败外敌,这个国家的人民就一天得不到休息。

当邪气被干掉后,因为正气与邪气进行了激烈的斗争,损耗不少,这个时候把敌人打败了,自己也就可以休养生息好好睡一觉了,所以会有嗜卧的现象,这是外已解也,表层的邪气被打败了。

现在流传着一句话,晚上吃姜,如吃砒霜。这句话其实是错的。晚上能不能吃姜,除了要看天地之气,还要看人之气。如果是一个体寒比较严重的人,晚上本来睡不着失眠,因为寒气太重,人体只能通过少睡觉,让身体时刻保持亢奋的状态,才能产生更多能量去抵抗寒气,一旦睡着,热能减少,寒气太重就有可能造成某些器官的凝滞坏死,这是人体的自我保护机制。

这种体寒非常重的人,晚上吃了姜,不但不会睡不着,反而会睡的更香。就是因为生姜的阳气能够帮助人体去抵御寒邪,这个时候人体才能腾出手去休息,这就是为什么晚上吃了生姜反而睡的更香,而不是某些人认为的晚上吃姜会生发阳气让人睡不着。

凡是中药,皆有偏性,以偏纠编,离开具体的人,没办法谈中药是好是坏。只有合适不合适,没有好与坏。用对了就是好,用错了就是坏。

设胸满胁痛者

胸满胁痛,这是两个症状,是少阳四大证的其中一个。

少阳四大证分别是:往来寒热,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胸胁苦满。

这里的胸满胁痛,就是胸胁苦满的意思。涉及到两个部位,一个是胸,一个是胁。

为什么是这两个部位呢?这其实是半表半里证的一大特征。

人体能量的循环,是从脾胃,也就是里,走到半表半里,再由半表半里走到表,到表以后,能量再回收到半表半里,进而回收到里,进行再一次的循环。

胸,是半表半里要出表的部位。胁,是半表半里要入里的部位。正好是表里循环的两个关卡部位。

当正邪僵持于半表半里的时候,造成半表半里堵塞,从而表里循环受阻,上下不能交通,这个时候就会形成上热下寒的局面。

正常情况下,热能由脾胃蒸腾而上,像喷泉一样喷薄出表,到表层遇冷凝结,因为表层是非常寒冷的,比如我们的太阳经就叫作太阳寒水。在表层凝结后再经由三焦网膜系统循环入里,循环回归于肾,有用的进行第二次循环,废水通过膀胱排泄出去。

当半表半里堵塞后,脾胃蒸腾而上的能量出不去,堆积于上,造成上热。能量不能出表并回收于下,下面能量缺失,造成下寒。

人体正常情况下,应该是泰卦,也就是上寒下热,这样下面的热本性的就要向上走,上面的寒本性的就要向下走,于是循环就自动走起来了。

而上热下寒则是否卦,上面的热本性的还要继续向上走,下面的寒本性的还要继续向下走,于是热炎于上,寒凝于下,上下寒热不能交通,循环就停止了。我们最后一经要讲的厥阴证,就是这种半表半里的阴证,也是上热下寒非常严重,就要阴阳离绝的严重的症状。厥阴证治不好,人就死了,因为阴阳离绝了,循环终止了。

所以当胸和胁这两个部位出现不适的时候,我们第一时间就要想到半表半里这个区域。

另外三个少阳主证我们也解释一下。

往来寒热:正邪交争于半表半里,正气的想法是,把邪气赶出表,把敌人“赶出中国”。邪气的想法是,“占领全中国”,想要入里。当正气稍胜,邪气就出表,当正气稍弱,邪气就入里,于是就有往来寒热的情况,一会寒一会热。恶寒是太阳表证的特征,恶热是阳明里证的特征。

心烦喜呕:心烦是一个证,喜呕是一个证,单独一个证不能判断是少阳证,但心烦和喜呕放在一起,就指向少阳。心烦是上有热,喜呕是胃弱不受纳食物而喜呕。也就是上有热而胃弱,上热下寒的一种表现。

嘿嘿不欲饮食:嘿嘿是一个证,不欲饮食是一个证。嘿嘿是一种情志的指向,肝主情志,是肝区有邪的反应,不欲饮食是胃弱,也是上有热而胃弱,上热下寒的表现。

与小柴胡汤

从小柴胡汤的组成我们会发现,草姜枣参四味药都是建中的,也就是针对胃弱的。脾胃是后天之本,是气血津液生化之源,有胃气生,无胃气死。一个人生病,只要脾胃还好,就有救,就好治,一旦脾胃不行了,就难治。

临床中我们也会发现,那些脾胃吸收比较好的人,哪怕得了一些慢性病很多年,但只要脾胃好,又找到了好中医,很快就可以治愈。如果是脾胃本身就虚弱的人,则相对疗程长一些。

脾胃就是人体的中轴,整本伤寒可以说都是围绕着脾胃来讲的,虽然医圣张仲景并没有直说,但你从义理中就可以发现,张仲景一直在告诉你,治病千万不能把脾胃给治坏了,一定要保护好脾胃。

后天之本不是白叫的,所有的脏器功能都得有能量支撑,能量则来源于脾胃的消化吸收。就好像一辆汽车再豪华,没有动力系统也是摆设。

小柴胡汤七味药中的另外三味分别是柴胡,黄芩,半夏。

柴胡是专门疏通半表半里的,这个药不怎么提升,也不沉降,作用的区域正好在半表半里,采药的时候柴胡也是以一半在土里一半在外面的最好,正是取它的半表半里之性。

黄芩可以清上热,半夏则是涤痰降水。一般少阳证往往伴有恶心呕吐,半夏对呕有好处。

从伤寒论的组方原则我们也可以将小柴胡汤这样分类。

能量药:草姜枣参。

攻邪药:柴胡,黄芩,半夏。

表里大循环药:柴胡。

因为表里循环主要堵塞在半表半里,所以这里重用柴胡达到半斤。

柴胡就可以认为是表里循环的药。半表半里疏通了,那么表里大循环自然也就疏通了。

少阳证的上热下寒只是最初的堵塞,上热和下寒都不太严重,就像道路刚刚堵塞一样,疏通一下就好了,还不是很严重。

如果是厥阴证的上热下寒,上热就不光用到黄芩,还可能用到黄连,黄柏这些更苦寒的药。下寒则会用到干姜附子这些大温大热的药。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打通痞塞,解决上热下寒的困局,让上下表里重新循环起来。小柴胡汤的上热下寒显然还没有到如此严重的地步。

小柴胡汤可以说是千古名方,应用极其广泛,原因就是这种上热下寒,上有热且胃弱的情况,是人体经常会遇到的困局,不管是什么病,只要病在少阳,用小柴胡汤就能治好。

后世医家认为甘草,生姜,大枣这些药,都是不治病的药。认为柴胡提升力太强不敢用,半夏也不敢用生的,要用制的,治不好病也就不足为奇了。

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古人是竹简刻字,很费力,所以惜字如金。不像我们现在,可以用电脑打字,一分钟打出来好多。

凭一个脉但浮,是不能判断出来用麻黄汤的,这只是古人的一种省略写法。还是要有麻黄汤证,才能给麻黄汤,这里不再赘述。

经方,并非张仲景创造,医圣张仲景只是论广《汤液经》,是经方的继承集大成者。经方是上古之时很早之前就有了,一直传承了几千甚至上万年,所谓经典之方。

凡织,经静而纬动。经方,就是取经线静止不动之意,能传万世的,才可称之为经。

后世所谓时方,疗效不显著,是因为这些时方都是后人根据中医理论,比如内经等组合而来,并没有经过几千年的岁月洗礼和考验,过一段时间就没人用了,因为疗效差,流传不下去。

经方之所以能够流传几千年而不衰,在历次疫情中都能够大显身手,原因就是它是经过了千年考验的绝对处方,黄金比例,靠的就是疗效。

学习中药想要有好的疗效,经方是必由之路。很多人学一辈子才绕到经方的路上,已然来不及。直接从伤寒经方入手,这是捷径。这个世界上最伟大最正确的医学,有且只有中医。

最后引用邓铁涛邓老的一句话作为结尾:二十一世纪是中华文化的世纪,是中医腾飞的世纪。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道至简古中医,人人都能读懂的“伤寒论”,白话注解,连载37
大道至简古中医,人人都能读懂的“伤寒论”,白话注解,连载21
对付疑难杂症的高频率用方
(12)道解伤寒论第37条
高建忠.读方用方笔记(一0八)临证谈小柴胡汤
柴胡系方剂(2)柴胡桂枝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