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德经圣解(五十三)

道德经圣解(五十三)----萧天石

(2011-06-23 22:04:16)
标签:

杂谈

分类: 道门语要
                                           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①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②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③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④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⑤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⑥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榖,⑦此非其以贱为本耶非乎?⑧故至誉无誉,⑨不欲琭琭如玉,落落如石。⑩

    【注释】

    ①一,《说文》:“唯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 《广韵》:“数之始也,物之极也。”《易》曰:“天下之动,贞乎一者 也。”孔子曰:“吾道一以贯之。”即以“一”贯之也。王弼曰:“物皆各得此一以成。”严复本之曰:“是各得之一,即一之散见也,即德 也。”子由曰:“一,道也。”《中庸》曰:“其为物不二,则其生物不测。”不二即一,一即道,道即自然。故一者,即道之别名也。

    ②一者,冲虚之德,老子所谓抱一、混为一、道生一皆指此,亦即庄子所谓之太一,乃自然之德也。一之体不可见,一之用虚而 不盈、后而不先、柔而不刚、弱而不强,然其用之成却是盈而不溢,先而不争,刚而不愎,强而不迫。《老子》书中屡言之,而此章尽发 其蕴。言天得一故能垂象清明,地得一故能安宁载物,神得一方能虚灵应物,谷得一方能盈满不绝,万物得一故能顺道生成。盖天、地、神、谷、万物能居其居、行其行者,皆因得一之道也。

    ③王本及今之通行本皆作“贞”。河上本作“正”,下注:“为天下平正。”王念孙谓“贞”乃“正”之假借,且《吕氏春秋·君守篇》: “可以为天下正。”高注:“正,主也。”犹《尚书·洪范》言:“为天下主。”是知“正”乃君长之义,王本作“贞”是借字耳。今据河上本 改。且余早岁于拙著《大学中庸贯义》一书曾曰:“何谓正?曰止于一之谓正。”一即中,中即一,亦即道也。由此更足证“贞”即为 “正”也。又各本下文有“其致之”一句,乃衍文,故删。

    ④刘师培谓“发”乃“废”之省形。《说文》:“废,屋顿也。”《淮南子.览冥训》“四极废”,高注:“废,顿也。”《左传·定三年》“废 于炉炭”,杜注:“废,坠也。”坠顿之意与倾圮同。此言地失一之道,则不载物而倾陷耳。

    ⑤《说文》:“歇,息也。”一曰气越泄。李引高注《吕氏春秋》曰:“越,散也。”是“歇”乃精气散发之义,与上文“虚灵应物”相对。

    ⑥河上本、王本皆作“侯王无以贵高”。案:上文天无以清、地无以宁、神无以灵、谷无以盈、万物无以生,均承上以清、以宁、以 灵、以盈、以生而言。唯此句“无以贵高”,与上文“以为天下正”不相应。易顺鼎曰:“贞,误为‘贵’。后人见下文‘贵以贱为本,高 以下为基,二句,以为承上文而言,妄于‘贵’字下又加‘高’字,逐致踵讹袭谬,而义理不可通矣。”易之言是,今据改。“贞”字作 “正”,见注③。

    ⑦不榖,河上本作“不毂”,误。案:《礼记·曲礼》:“于内自称曰不榖。”《左传.僖四年传》“岂不榖是为”,杜预注:“孤寡不榖, 诸侯谦辞。”皆作“榖”。《列子.天瑞篇》“@之为不毂”,释文 “‘毂’本又作‘榖’”,是“毂”乃“榖”之借字。

    ⑧河上、王弼本皆无“其”丰。案:《史记·高祖纪》“其以沛为朕汤沐邑”,《集解》引《风俗通》:“其者,楚言也。”五十八章“其无正”,犹言无正也。老子楚人,当有“其”字,今据改。

    ⑨河上本作“数车无车”。案:王弼本“数舆无舆”,《释文》注 “舆”字为“毁誉也”,是原本作“誉”,讹为“舆”,又讹为“车”。明太 祖御注本无“数”字。又案:《庄子.至乐篇》“至誉无誉”,下又云 “天无为以之清,地无为以之宁”云云,正引老子此章,可证。

    ⑩王弼本作“珞珞如石”。毕沅谓古无“珞”字,应为“落”。落落,石坚貌。《后汉书·冯衍列传》“不碌碌如玉,落落如石”,注云 “玉貌碌碌,为人所贵;石形落落,为人所贱”,以贵贱解此句,正合老子章旨:不欲琭琭如玉,而欲落落如石。人之所贱,我独贵之; 人之所贵,我独贱之。以道观之,万殊皆一也。

    总阐天地神用秘旨第一

    老子以道为天地万物之母,亦即为生生无息之本体,而道体虚无,不可言说。其始也由无而生有,此有即一,一为万物之始,亦为 数之始。以无不可说,故立一以为道。老子自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无穷无数,不可尽知尽明,不可执不可守, 而亦不可得,尤不可遍得。故先圣有执一、守一之教,而老子于本章则极言“得一”之功以为道。故“昔之得一”者,即言昔之得道者也。 而儒家所宗尧舜禹汤以至孔子,历圣相传道统圣脉之“道心唯微,人心唯危,唯精唯一,允执厥中”十六字心传,简之则即“精一执中”四字。夫执中即执一也,而执一即执中也,故再简之则仅为“执一”二字。执其一而守之,守而行之,行而自得之,则无往而不与道合一 矣。

    庄子称老子之学曰:“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其常无、常有,即《道德经》首章之常 无、常有也。余曾为之提出“有无统一律”,与庄子所示“主之以太一”,初无二致。而所谓太一,亦即老子道生一之一,与本章得一之 一也。道生天地万物,天地万物皆各得道之一,以生以存,以长以育,以化以成。故曰:“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 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此乃言天地之神用,其秘旨全在“得一”,以一即道也。余尝答问“何谓正”曰:“止于一之 谓正。”止于一即止于中也,得中道而行之,天下又乌得不正乎?此所以老子又有“混而为一”,与“圣人抱一以为天下式”之教;而庄子 亦有“得其一,万事毕”之教,以明之也。故本章宗旨,亦可称之为老子之绝对本体“一元律”;衍之可通于万,而为无限大,纳之复归于 一,而为无限小。故守一即可圆融一切,生化一切,肆用一切;盖“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而又“一入一切,一切入一”也。天地万物,各分 得道之“一”以为功,即道之散入于天地万物者,各以其所得以为德,故言道即德在,举德即道在,道德双举,即道德双融;一而不二,二而 不一也。

    天以清为用,地以宁为用,神以灵为用,谷以盈为用,万物以生为用,王侯以正为用;凡所以为用者,均即所以为道,不可或违,而皆 为天地之神用也。故曰:“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宁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王侯无以正而贵 高将恐蹶。”老子引诸自然法则,以证侯王之治理天下,贵而不可以贵自矜,高而不可以高自恃,而应以贱为夺,以下为基,以其为所以 大得民也。故曰:“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故王侯自称孤寡不榖,盖贱己即所尊人,抑已即所以扬人,损己即所以得人,下己即所 以上人。此乃以本天道以率人道,举人道以法天道,乃天人合一之道也。故龙山子曰:“自尊其尊者鄙,自贵其贵者贱,自刚其刚者折, 自大其大者小。”又曰:“自狂者野,自骄者暴,自傲者失,自用者亡。” 盖天地不自生,故能长生;不自有,故能大有;不自藏,故能无不藏; 以其能自无也。

    就道而言,贵贱、高下、智愚、圣凡、刚柔、强弱,凡百名分,皆对待而生,其本皆一也。贵而能反同于贱,高而能反同于下,智而能反 同于愚,圣而能反同于凡,刚而能反同于柔,强而能反同于弱;与自贵其贵、自高其高、自智其智、自刚其刚、自强其强者,其境界又远乎 深上一层矣。以其能“玄同”之,能“知通为一”,故曰:“至誉无誉。” 至誉无誉,与前章“上德不德”之旨正同。庄子不云乎:“大道不称, 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赚,大勇不忮。”盖大而无极,至上无极,则自与物反矣,亦与世反矣;反则必复归于无。凡有可得而为世人 所知所誉者,则适小矣!不明乎道者,则不可语于斯。故老子又曰: “不欲琭琭如玉,落落如石。”唯圣人为能齐万物而一之,通万不同而 同之,故自能视琭琭如玉之贵,与落落如石之贱,平等而无差别观矣。此所以得道之士,恒能视天下如草芥,视帝王如粪土!!以贵贱 在我,岂在人乎哉?

    参证章旨第二

    《易》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极即一也,太极孕阴阳,静而为太极为一,动而为两仪为二。静极而动,动极复静;一动一静,互 为之根。阴阳流行,往复循环,动静不已,交泰不已,亦生生不已。《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故阴阳即道,太极即道,而一亦即道也。 故《易》又曰:“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余曾广而言之曰:“天下之静,守夫一者也。”动静必具其中·徒二不足以立;故又曰:“天下之 中,贯夫一者也。”是故本章所谓“得一”者,即有得夫太极,有得夫一也。道生天地万物,故天地万物共本于太极,而万物又复物物各具 一太极。是太极之为物,言其总体,则为天地万物之共性;言其分体,则各自为天地万物之自性;故道即性,性即道也。

    再进而言之,心性不二。即心见性,即性明心;即心即性,即性即心;故道之与物与心与性,四皆一也。庄子曰:“唯达者知通为 一。”盖自其异者观之,物物各具其形,各具其性,而莫可一也。自其同者观之,则天地万物与我,莫不皆一,而有其不可分者存焉。守其 一者,即守此共性,而得其一者,亦即得此共性也。得天地万物之共性而乘之,则自我与天地万物合而为一体矣。天人共合之德,物我 一体之仁,皆以此为功!斯即为修“圣功神化”者入道之不二法门也。

    以上为老子“守其母”之功夫,“守其母,必得其子”。故得一即可无所不得,而无所不成;故知一即可知万,了一即可了万;此大道 之神用,亦即天地之神用也!自天道、地道、神道、人道、物道以及治道,无不以“得一”之一,一以贯之!故能不出户而知天下,运天下如 运诸掌;并通天人而一之,通神人而化之,要亦为“得一”之神用也。其能如是者,以其就道观之,则观一身如观天下,而观宇宙如观一 身,一粒沙中见世界。善观者,岂在遍观乎?以其能以不观而观,观而不观也,且不观之以目,而观之以心;不观之于物,而观之于神;不 观之以气,而观之以道也。观之以道者,乃以一观万,而非以万观万;故能不神而神,不道而道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玄门圣脉真传
道家的境界---从虚静到逍遥
话题
天长地久
刘复生:邵雍思想与老庄哲学
七——你搔首弄姿的问天,我却差点摔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