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德经圣解(十一)

道德经圣解(十一)----萧天石

(2011-04-20 16:17:33)
标签:

杂谈

分类: 道门语要
                                          老学与易学

    中国最古之奥义书为《易经》,最古之哲学书亦为《易经》,探颐索隐,钩深致远,包罗广大,经纬万端。上自宇宙天地之始,自然造 化之纪,下迄品物之繁,庶事之众,曼衍恢宏,无所不赅。非仅为六经之本,且亦为中国文化之源,儒道二家及诸子百家,共所宗承。由 无入有,由简入繁,由无极而太极、而阴阳、而四象、而八卦、而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以至无穷之象,无穷之数,无穷之变,无穷之 理,均可推而得之,稽而用之。由一本而万殊,由万殊复归一本;本一而无穷。故《易纬乾凿度》云:“易一名而含三义:所谓易也,变易 也,不易也。”郑玄本之作《易赞》及《易论》云:“易一名而含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故《系辞》云:‘乾坤其易之蕴邪!’ 又云:‘易之门户邪!’又云:‘夫乾,确然示人易矣;“夫坤,隤然示人 简矣。’‘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此言其易简之法则也。又云:‘其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 唯变所适。’此言顺时变易,出入易迁者也。又云:‘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此言其张设布列, 不易者也。”夫天地之道,天行有常,恒久而不已。故不易者,其道之体也。天地生生不息,变动不居,万化流行,与时为适。故变易者, 其道之用也。易而不易,不易而易,万变不离其经,至易而至简。故曰“易简而天下之理得”。又曰“易简之善配至德”,言通其理而极其 功,其道之理也。故《系辞传》曰:“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大道。”道立而理行乎其中,斯一而三,三而一也。其学之闳,故《系辞 传》又曰:“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又曰:“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 矣。”古者圣人设卦示象,因象垂数,因数明理,因理通事,因事极功。故其为道无所不赅,而其为学无所不通也。

    中国言易学者。大别之有儒家之易学,与道家之易学。孔子删《诗》《书》、订《礼》《乐》、作《春秋》、赞《周易》,开儒家易学之统。传承始自商瞿,①其后又有汉易、宋易之分,穷象数义理,而垂易学哲理 之旨要。老子深于易而未明言易,亦未传易,唯其思想,深受易学之影响,其玄秘,极其变通,闳其体用,赅其精微。易道大备于《道德 经》,故为道家易学所承。其后王肃、王弼以老庄言易,专主义理,尽弃汉世孟喜、京房、焦赣及郑玄、虞翻等阴阳灾异之说,一扫象数而 空之,启两晋及后世“玄学”之风,而垂“道易”之统绪。②魏伯阳本伏羲先天易,参合老庄而言丹道,启“丹易”之宗。③陈抟、邵康节亦承先 天易学,融儒人道,以易统造化,别树一派。④其学并启周敦颐之太极图说,⑤而为朱程之所承,儒家以之入“儒易”,实则陈、邵易学,应归 之于“道易”也。宋儒胡瑗、程颐,纯以儒理言易。明王夫之因之,力辟邵、朱之说,一以开物成务,穷理尽性为致,有近辅嗣之易,此则为 有宋“儒易,”之宗也。迄清惠栋、张惠言辈,主复盂、京、郑、虞之说,而谓易汉学。此如杨子云之著《太玄》,与僧肇之援易言佛然,要亦 于儒道之外,别为学幢也。总之,易学之宗派,言其大者,以时代言,不外“汉易”、“宋易”之分;以内容言,不外“象数”、“义理”之异;以学 派言,不外“儒易”、“道易”之别。

    余尝谓:老子之学,极博大而尽精微,极悠久而通造化,五千言之微旨,无不为易学之阐发,亦无一不与易学合。自王辅嗣注《易》 上下经,晋韩康伯续注《系辞》以下,辅嗣之易行,汉代诸家之易,即黯而不张矣。能与王易相持者,唯郑康成一派。迄孔颖达之《周易 正义》用王韩注,郑学几绝。直至李鼎祚之《周易集解》,抑王申郑,惠栋承之抑王,王学始稍戢。唯考汉易之象数,绝非圣人“设卦观 象”、“极数知来”之象教,故辅嗣力扫孟喜(长卿)之卦气,京房(君明)之纳甲,郑玄(康成)之爻辰,荀爽(慈明)之升降,及虞翻(仲翔) 之旁通,而专主玄理,实有功于正统易学。且其义亦为伊川所宗,而以专主义理为尚。辅嗣注上下经而不及《系辞》,伊川亦然。所不同 者,在王学为“道易”,而程学为“儒易”耳。

    老子深于易,体易用易明易显易而不言易,此其所以不以易学名家,而能为道学开创天地,成为道家之万世宗祖也。《易·系辞 传》曰:“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 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又曰:“《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老子本乎是,一天人、浑物我,通天地人物而 贯之,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以此为其全书之纲宗。正《易》所谓“法象莫大于天地,悬象著明莫大于日月”之自然法 象之旨也。“易”一名而兼三义,其“不易”者,天地之常,易之体也。其“变易”者,天地之化,易之用也。其“易简”者,天地之行,易之则 也。而《道德经》亦莫不兼全三义,而均尚之。易有圣人之道四,其旨要则在玩其辞尚其变,尤以变为易之神髓。如曰:“变而通之以尽 利。”“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 利。”而《道德经》之神用,亦全在变通。《易》以无为为教,其言曰: “易,无思也,无为也,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 于此。”老子则更申之曰:“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之全书头脑,亦在于斯。其他互相会通之义,不胜枚举。

    故昔唐相陆希声赞老子曰:“昔伏羲画八卦,象万物,穷性命之理,顺道德之和,老子先天地,本阴阳,推性命之极,原道德之奥,此 与伏羲同其原者也。文王观大易九六之动,贵刚尚变,而要之以中。老氏察大易七八之正,致柔守静,而统之以大,此与文王通其宗也。 孔子祖述尧舜,导斯民以仁义之教。老氏拟议伏羲,弥纶黄帝,冒天下以道德之化,此与孔子合其权也。此三君子者,圣人之极也。老 氏皆变而通之,反而合之,研至变之机,察至精之归,斯可与言至神者矣!”余故尝曰:“先秦诸子中,能得《易》之广大悉备,絮静精微,尽乾坤之奥蕴,赅体用之变通。可与天地相终始者,唯老氏一人耳。”

    是以景迂生“鼍说”之曰:“伏羲、文王、周公赞《易》之后,唯老氏得《易》之变通屈伸,知柔而贵虚,务应而不得,殷勤以立言,幸此书 之存也。”宋邵康节则谓:“老子为知《易》之体,孟子为知《易》之用。” 实则举用不能赅体,明体自能达用。《易》之全体大用,无不于五千 言中隐伏其精微,而可得其思想脉络。故叶孟得谓:“伏羲、神农、黄帝至于尧舜,世相传者,不出乎《易》,质诸老氏,则与《易》异者无 几。”故究老学,而欲深造有得,独立千古,尤宜精研易理;入于《易》而出于《易》,再转入于老,方能得其神化,通其妙用。如《易经》中之 自然原理、无为原理、循环原理、反用原理、变通原理,无不为老子学术思想中之神髓。老子之道,贵在能用能藏,能伸能诎,能往能反, 能入能出,故能如潜龙在渊,如游龙在天,此均得之于《易》者也。贾谊书云:“亢龙往而不能反,故《易》曰有悔;潜龙入而不能出,故《易》 曰勿用。”蔡泽曰:“亢龙有悔,此言上而不能下,伸而不能屈,往而不能自反者也。”本自然循环往复周行之理,故必“与物反矣,然后乃至 大顺”。是故欲上,先下之;欲信(伸),先诎之;欲刚,先柔之;欲强,先弱之;欲益,先损之;欲全,先曲之。此乃因反以成、因逆而顺、因 失而得、转败为功、因祸为福之道。此一原理之应用,老子思想中,随在皆是。

    又如《老子》书言进退存亡祸福之道,亦无不胎于易教。”正如《越绝书》释易进退存亡之言:“进有退之义,存有亡之几,得有丧之理。”陆 宦公本之曰:“丧者得之理,得者丧之端。”此正老氏之义也。凡书有利必有害,有得必有失,有福必有祸,有成必有毁。此在相因而生,相反 而成。故老子力主知雄守雌,知白守(黑辱)。盖祸福互为倚伏,而得失互为因果也。故必居安思危,处乐思患;乾以惕无咎,震以恐致福,即此 也。易贵未然之防,老子贵事之于未然,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盖一至于有几有象,则危乎殆矣。故曰:为无为,而事无事。

    【注释】

    ①《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商瞿,鲁人,字子木,少孔子二十九岁。孔子传《易》于瞿。瞿传楚人馯臂(子弘)。弘传江东人矫 子庸(疵)。疵传燕人周子家(竖)。竖传淳于人光子乘(羽)。羽传齐人田子庄(何)。何传东武人王子中(同)。同传菑川人杨何。 何。如梁景帝时之丁宽(字子襄,为梁孝王将军距吴楚,号丁将军),曾从田何受《易》,授同郡田王孙。王孙授沛人施雠、东海孟 喜、琅琊梁丘贺;于焉有施、孟、梁、丘之学。此外又有京房(君明)、费直(长翁)、高相三氏之“易”。东郡京房受《易》梁人焦延寿 (赣),焦独得隐士之说,其说长于灾变。焦京易学,无从上师承,为别派。沛人高氏“易”,自言出于丁将军,专说阴阳灾异。东莱 费氏“易”,则为古文“易”,亦无从上师承,专以彖象文言等参卦爻。东汉古文经学大兴,苍梧陈元(长孙)、河南郑众(仲师)、扶风 马融(季长)、北海郑玄(康成)、颖川荀爽(慈明),皆传费氏“易”。其后传盂氏“易”者,尚有三国时,吴、会稽人虞翻(仲翔)。以上所 举,要皆为易学之象数派。

    ②道家传《易》,始自王弼。辅嗣以道家之自然主义为宗,本《易》之虚无形上玄理,直彻神髓,会通黄老。其注《易》在注《老 子》后。王氏注《老》,为老学正传,一扫河上公之说。王氏注《易》,亦可谓为易学正传,一扫汉易学之象数灾异吉祥之说,直以 大道之义理解《易》,截断众流,独标正解,实为千古明灯。自晋而后,弼学独行,遂传至今。古本《易》,经、传各自为篇,今本《易》, 概从王注本。其影响之大。可知也。唯清惠栋易汉学自序谓: “《易经》为王氏所乱。”又谓:“王辅嗣以假像说《易》,根本黄老;而 汉经师之义,荡然无复有存者矣。”此执于儒家之一偏者也。夷考汉易学家之所谓象数,实非圣人易学正传之象数,可谓之为易象 数学之旁门。至若其所究卦气、纳甲、爻辰、升降、旁通,以及灾变、吉祥之说,流于邪说迷信者,更非圣人之本义矣。观乎孔颖达 之据王注而作《正义》,伊川之法王注而专主义理,为宋易学别开统绪,即可知矣。案:唐邢(王寿)序王弼《周易略例》曾谓:“孔丘三绝, 未臻枢奥,刘安九师,尚迷宗旨。”于辅嗣则称其:“大则总一部之旨归,小则明六爻之得失。承乘顺逆之理,应变情伪之端,观之者 可以经天纬地,探测鬼神,匡济邦家,推辟咎悔。”由此可证,王易确有极广大而尽精微者在也。

    ③魏伯阳著《周易参同契》一书,纯本丹道以言《大易》玄理,假卦爻法象以显性命真源,为黄老养性之宗。余前序朱云阳《参 同契阐幽》一书有云:“其法一以演先天易学,一以明御政大本,一以揭丹法玄妙,一以开心易微传。”儒家虽罕言之,然确为万卷丹 经之所祖。老氏归根复命养性之学,全赖此书之存也。

    ④邵子易,别树一家,北宋范阳人,名雍,字尧夫,康节其谥也。自号安乐先生,最精易理。受《易》于北海李之才(挺之),之 才师穆修(伯长),修师希夷先生陈抟(图南)。陈为北宋真源人,自号扶摇子,五代时隐居华山,寝处恒百余日不起。陈邵易学,为 “道易”一大宗派,影响于儒家易学者亦最大。

    ⑤太极图共三家,一为周敦颐之太极图,一为赵(扌爫馬)谦之太极真图,又曰天地自然之图,一为赵仲全之古太极图。影响于宋明 理学最大者,则为周子太极图。分见朱震(子发)之汉上易图,与明胡广等编撰之《性理大全》,二图小有异。子发云“陈抟以太极 图授种放,放传穆修,修传周敦实(即周敦颐原名,避英宗讳改也),敦实传二程先生。”朱子曾作《太极图说》,此一易学源流,亦 出自道家。周子图中之“五行交媾图”,即伯阳《参同契》中之“三五至精图”,再合伯阳之“水火匡廓图”而成其太极图。丹家以坎离为用,重水火,水火即坎离也(详参拙著《道海玄微》一书)。

    ⑥《易》曰:“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 乎?”此是易学中一个基本原则,扩而充之,其用无穷。如知盈而不知虚,知福而不知祸,知刚而不知柔,知强而不知弱……皆非圣 人之道也。切不可只执着现象,只在现实世界里摸索。现象之形成,有其形成之原因存在,而此一现象中又潜伏着另一现象之原 因存在,递相为生。彼亦因是,是亦因彼,此庄子彼是相生之说也。有此必有彼,有彼必有此;故欲之于此,则为之于彼;欲之于 彼,则为之于此。一切可作如是观,方不失其“正”。易学中充满此一原理,老学中亦充满此一原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太极图
汪学群:王船山易学渊源试探
设卦尽物性天命,达圣人诚明之意
读书续录 卷三
连载 |《知行鉴易》之浅谈易学的太极思维模式
《易经》和《道德经》有什么区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