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德经圣解(三)

道德经圣解(三)----萧天石

(2011-04-12 17:03:15)
标签:

杂谈

分类: 道门语要
                                                再 序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溯自伏羲画卦,开文化之先诃;黄帝开国,奠华夏之声威;尧舜继统,浩浩如天;上承易道之幽光, 下开亿万世无穷之道统。其人文精神与道德精神,高明莫及,举世无以伦比!但人能自知之者与能行之者鲜耳。唐韩文公 愈言中国此一道统有曰:“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以是传之孔子,孔子传之盂轲;轲 之死,不得其传焉!”旨哉其言乎!大哉其言乎!综其体要秘旨,其在《易》乎?惜在后世能解其“以是”与了其“以是”之圣 脉者鲜耳。

    迄夫宋世,邵子尧夫认为:“知《易》者,不必引用讲解,是为知《易》。孟子之言,未尝及《易》,其间易道存焉!但人见之 者鲜耳。人能用《易》,是为知《易》;如孟子,所谓善用《易》者也。”孟子之“道性善敌”与“不动心教”,及其“养气章教”,其 “善养吾浩然之气”者,即善养其天地之气,宇宙之气,先天地之气也。不深于《易》与善用《易》者,难能道得一字。余固非 深于《易》而精于《易》者,唯以学道传道者四十余年如一日,于道家易学与先天道易学,尤其是“易道功夫”,以曾得“不传之 秘”于先师,故能闻人之所未闻,修人之所未修,悟人之所未悟,而得人之所未得;且复“自得于心”者亦复不少。盖修道过 程中,尝有奇迹发生,此要亦“自心通”、“自性通”、“自神通”,有以致之,非求而得之者也。修道有得之过来人,或能了此, 兹不具论。

    《易》为中华文化之源,为诸子百家之所祖;极其功也,亦为道统之所系,尤为中华圣道功夫之所系。由于邵子尧夫斯 言,肯定孟子知《易》深于《易》与善用《易》,更证韩文公“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之断语,在指“易道”与“圣道”及“道统功夫” 之传承止于轲,其言之不诬也。尧夫,其深知孟子者也。五千余年来,能明白指出“中华道统传承止自孟轲”,且明白肯定 “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仅唐韩文公一人耳。文公而下,以迄于宋,能直接了当,肯定孟子为深于《易》者,及善用《易》者,仅 尧夫一人而已矣!由此足证“立言难”,而“知言亦不易”也。此庄子之所以有自谓其书于“万世之后,遇一大圣,知其解者, 犹旦暮遇之也。”之叹!

    尧夫力倡“先天之学”,曾谓:“先天之学,心也;后天之学,迹也;出入有无死生者,道也。”又谓:“神无所在,无所不在。 至人所以他心通者,以其本于一也。道与一,神之强名也。以神为神者,至言也。”原始道家重养神,其次养气,其次养心,其 次养精,其下养形。盖以“养神为体”者,得乎老子道与先天道之体要也。孔子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尧夫谓“心为太 极”,又曰“道为太极”。其学是直承孔子而来。先孔子而言者,则为老子;老子直言“道为先天地生”,又开宗明义即曰: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宇宙天地万物,皆原于一。至人能守其一,诚于一,而定于一,则自通于神。此乃 “至人与他心通”者,以其出于“一”而皆本于“一”也。由老子之“道生一”,亦即是皆出于“道”,而本于“道”也。至人之心, 寂然不动,虚明湛寂,一尘不染,空空如也。用能感而遂通,妙应如神。是故道通天地万物人神之统,故能先天地先宇宙而 知而明!以其知为自知,明为自明;自心自明,自性自见;以其 “本来无一物”也。故其通神若响,以其“与道合一”也。

    老子《道德经》五千言,无一言非道,亦无一言不与《易》合;其言德者,道之德也,《易》之德也。老子为周守藏室史,尽 得自伏羲、黄帝以迄三代以下中华文化道统之秘要!故孔子见老子,而兴“犹龙”之叹!今谓之“道在斯矣”,“统在斯矣”, 不之为过。了乎夫子序《易》之“殊途而同归,百虑而一致”之教,即可望其能知乎《易》,了乎一,而明于道者矣!

    孔子于《易》曰:“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此一贯之学,历代百家圣哲,鲜能通其玄旨。良以理者,道之理也,天之理也 (《中庸》,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亦即《易》之理也。是以须“穷”,若作穷尽天地万物之理解,与“道”及“修道之谓教” 一语,有何干涉?

    其次,“所谓性者,天之性也,人之性也”。故《中庸》首曰 “天命之谓性”。能尽天之性,即能尽人之性,尽物之性;而赞 天地之化育,而可与天地参矣。佛家之“见性成佛”,不若“尽性成道”远矣。最后一句,“以至于命”者,乃人之命也,人所得 于天之命也,亦即所以“神化人生”,而“与天合一”也。修人道以合天道,并合神道,而可与易道参矣。

    故《道德经》五千言,无一言及《易》,而无不与易道合。极其大而通之,其道亦无不与孔子之道合。道“一”而已矣!岂 有多哉?分形骸而别尔我者,必是小人矣。执章句,分是非,立门庭,别尔我,甚至互相攻讦者,则实未闻大道,庄子所谓 “辩者之徒”者也。于此,余欲无言!余之《道德经圣解》,旨在欲通百家于一圆“○”,统万世于一途。且所以体道者,非体之 于物,而体之于心也;且非观之以心,而观之以神也;非观之以神,而在能“反观自神”、“反观自性”,则自“与道合一”矣。至 此境界,神闲气定,独立天地无一事,一尘不染自清明。如此,则虽亿万世可知也!又何言哉?又何言哉!

    尧夫诗不云乎:“廓然心境大无伦,尽此规模有几人?我性即天天即我,莫于微处起经纶。”修道人,一至“我性即天天 即我”境界时,则即以全宇宙予我,亦不足以动我分毫矣!心不动,神不动,意不动,念不动,气不动!全在“我性即天天即 我”一步“性天合一”功夫。千古来,谁能语此,谁能体此?此乃“人道与天道同合”、“人德与天德同化”、“人爵与天爵同功” 之合一语也。《道德经》五千言之秘要功夫,归根一句,全在于此。孔子赞老子谓其“道之不可知也”、“犹龙”者,其玄要亦即 在此!此伏羲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老孔以至盂轲,一脉相传相承之道统圣脉也。

    余尝谓:“老子得伏羲、黄帝、神农,以及夏商周三代以下之遗文,而以道设教,以道垂统。”又谓:“以道总摄一切,圆融 一切。言其大,万流宗海;言其高,千峰独露;言其神,变化莫测;如神龙之见首不见尾,如潜龙之首尾俱不可见!此孔子之 所以有‘犹龙’之叹也。”实则如能明其心法,弹指可通;得其玄窍,立地证道。岂多乎哉,岂难乎哉?余于本书《道德经指玄》 之“三宗九观法要”一文首云:“老子言道,一以‘有’‘无’立其门户。故首章即以:‘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二语 开其教。”而为立三宗,即“有宗”、“无宗”、“玄同宗”(亦即有无对立之统一律,亦即本体与现象、心与物、神与世界等传统哲 学中之二元观念之统一)。接着更为之立“三乘九参法要”。其下由“三宗”而复衍为“九观法要”以为纲宗,以改变“世界 观”。其大要如下:

    一、立“无有观”,以破有障,而遣有执。本来无一物,万有亦归无。由无起用,其用无穷。斯为无物之物,无用之用也。 待汝“心中无一物”时,便通大道矣。

    二、立“无无观”,以破无障,而遣无执。无一物中生万物,无一法中生万法。执有不可,执无亦不可;执法不可,执无法 亦不可。尽顽空亦不可着也。

    三、立“无名观”,以破名障,而遣名执。无名争亦无,名空利亦至。此虽只遣名执,而利实在其中矣。此名利双遣也!

    四、立“无道观”,以破道障,而遣道执。道无法亦无,道空法亦空。世之恒河沙数宗教徒,无不役于道,而死于道下;名 利关已破,信仰关、宗教关亦须破。名利双遣后,道亦须遣,俾能“跳过龙门不滞水”也。

    五、立“无相(象)观”,以破相(象)障,而遗相(象)执。心中无一相.无相相中见合相。今不但菩萨相、法相、心相不可 见,即一合相亦不可见,则自可于无相中见真相,亦即见“本来面目”矣。

    六、立“无生灭观”,以破生灭(死)障,而遣生灭(死)执。人生于天地间,生即是死,死即是生,即生即死,“死生不二”, 一而已矣。如此则自可以之破生死观、轮回观、涅槃观矣。藉以改变一般人的生死观与世界观。

    七、立“无知见观”,以破知见障,而遣知见执。人之所以有利害观、是非观、得失观、毁誉观等,总皆“思想”为之祟耳。 并可由此为起点,而破世界之“思想战”!故老子力主“绝圣弃智,绝巧弃利”,使人皆归真返璞,复归于婴儿,藉得其“本来面 目”,即与“真我合一”,而“天即是我,我即天”也。此乃新旧思想皆破之“世界思想观”,并可用以反对形式主义、教条思想。

    八、立“无人我观”,以破人我障,而遣人我执。众生即我,我即众生,民胞物与,人溺己溺,则我与众生一矣。我与众生 无别,则“天下一家,世界大同”之基本思想,可以由此而建立矣。

    九、立“无时空观”,以破时空障,而遣时空执。万古时空归无极,无今无昔复无空。时空不立,今古不立,有无不立,是 非不立,外宇宙不立,内宇宙不立,中宇宙亦不立。尽古今彻乾坤为一“无尽道海”!大矣哉!尽观止矣!自老子以来,元 人言及此也。

    夫身在瓮外者,方能运瓮;身在天地外者,方能观天地;身在宇宙外者,方能通宇宙。“看山须从天外看,求神不向庙中 求”,即是此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亦是此理。透出乾坤外,方识乾坤理!更是此理。贞一用二,贞有用 无。圆而不方,行而不已。直至不为物惑,不为天惑,方能真见性,方能真证道。

    世多谓余深于道,独得丹家之秘要,亦深有得于禅佛之神用与易道。实则余“一无所得也”,“叩其两端而竭焉,空空如 也”。以空空如也故,藉得栖身,藉得安心。不然,满街都是圣人,满街都是博士;肥遁之不暇,岂敢妄逞口舌哉?今之为此 《道德经圣解》者,实不得已也,在欲藉此以自遁,且余不但身在瓮外,且亦心在瓮外。故能运转进退自如,虽无颜子之“箪 食瓢饮”,而“乐亦自在其中”矣。以余于生死寿夭毁誉得失,早已不动心矣。且以其所传者,无不道在其中也,而亦易在其 中也。孔子不云乎:“朝闻道,夕死可矣。”余又何憾!

    昔宋叶梦得氏曾谓:“伏羲、神农、黄帝,至于尧舜,世相传者,不出乎《易》;质诸老氏,则与《易》异者无几。”余故常语人 曰:“究老子,宜先通乎《易》;不明《易》之全体大用,便不足以参究老子;不通《易》,无以通老子,望其门而无入也。”何谓道? 宋邵康节谓:“《易》不云乎:一阴一阳之谓道。”庄子亦谓:“易以道阴阳。”丹经亦曰:“除了阴阳道不成。”正余所谓:“丹家有 物先天地,乾坤一掷亿万年。”老子不云乎:“万物负阴而抱阳。”此最宜体认,道在斯矣。《老子》全书,无有不合《易》者。 宋邵康节有云:“老子为知《易》之体,孟子为知《易》之用。”余亦尝进而谓:“老子为得《易》之神,孔子为得《易》之髓,孟子得 《易》之用,邵子得《易》之体,周子(指濂溪)得《易》之几。”无逸子闻之曰:“富矣哉,其言乎!千古来,无人能见及此,乃尽天 地一只眼之论也。”其言甚当!否则纵有独见,亦无足取。明哲之士,专家之徒,多若过江之鲫;余岂敢自是其是,而妄非人 之是哉?各是其是,而亦是人之是,两存之或皆并存之,俱是矣,亦无论。否则自犯前举之“无道观”以破道障,与“无知见 观”以破知见障矣。执于道则死于道,执于知见则死于知见。透出宇宙外,不落时空中,方能自在逍遥,而有少分相应,而得 “自心解脱”与“自性解脱”矣!说无说,序无序,是为序。

                                            一九八三年六月吉日文山遁叟病中于文山精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德经圣解
《原道》韩愈
深度解读“内圣外王”之道
讲“道”理,探寻中国古典谋略的真谛
道家的境界---从虚静到逍遥
论述百练:荀易庸记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