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泊苏32 夜游石钟山:苏轼的质疑精神
苏轼父子夜游石钟山,眼见绝壁之下空穴穿水而出洪钟之鸣,这一下,谜团终于被解开了。
苏轼笑着对苏迈说:你知道周景王铸无射(音同翼)钟的典故吗?这洪亮的声音,就好像无射钟鸣。你知道晋悼公赐歌钟给魏庄子的典故吗?这卡卡塔塔的声音,就仿佛歌钟之声。
古人果然没有骗我啊!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由此,苏轼理解了郦道元对于石钟山其名的解释,重要的是,他通过实地考察、亲眼所见,了解了钟鸣之声的原理,并非山石质特异,而是山石形态所致。
通过这趟有些冒险的夜游,苏轼终于总结出了最后这一段很多中国人在学生时代背得滚瓜烂熟、但离开校园之后迅速忘记的古文——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不经过实地考察,仅凭主观臆断的研究方法实在太不靠谱了。虽然郦道元的说法和我最后的考察结果类似,但他却没有讲明白其中的道理。
这么多年,哪有一个读书人有我这样的科学探索精神,愿意以身犯险,夜至绝壁?
那些能够亲身抵达现场,看到真相的人却大都是渔夫、船夫这样没文化的劳动者,又不懂得如何把道理讲明白。
能说的不愿来,能来的不会表达,一来二去,石钟山的名字逐渐成了谜,世人对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总是惯性地相信,极少有人愿意探索更深层的道理。
再后来,竟然有浅薄的人用“敲石头”这种很荒唐的办法来解释石钟山的名字,还记录下来,自以为了解了真相。
郦道元当年笔记太敷衍,李渤当年的做法太浅陋,这才是我想把这趟旅行的见闻记录下来的原因。
————

这一趟湖口夜游之后,苏轼送别了赴德兴上任的长子苏迈,继续沿江北上。
此后余生十七年间,宦海沉浮的苏轼游历大江南北、乃至孤悬海外,见识过太多嶙峋与崎岖的山川,直到建中靖国元年(1101)正月,人生末年的他从海南岛北归中原的路上,行至南安军(今江西省大余县南安镇),宿于宝界寺,当地司法部门的吴姓官员慕名求见,还带来了苏轼本人所写的《石钟山记》手迹,希望求一跋文。公号:无犀之谈
回想过去十几年的人生旅程,忆及元丰七年六月的那趟探险之旅,老人此时已不觉石钟山的山水钟鸣之声奇特,在杭州、东阳一带,他都见过水乐洞的自然景观,泉水在天然“镂”空的岩石内流淌,发出类似音乐的美妙声响。在灵隐寺一带的山间,他也曾听过溪水在牛羊一样大的石头间流淌时发出的钟鸣声,仿如天籁之音。
老人便将所思所忆,记于这篇跋文之中。
到这里,关于苏轼与石钟山的事迹就算告一段落了,不由得感慨,有多少人像我一样,上学时接触《石钟山记》,纯粹是为应试而背,不求甚解,只求速成。
须知,质疑精神是推动人类文明得以持续发展的最重要动力之一。
如果没有质疑精神,人云亦云,死记硬背,伟大的发明与创造根本不可能出现。
质疑精神在苏轼《石钟山记》传世的九百多年间从未中断,大批后来人对石钟山进行了实地考证,身体力行地理解并继承了苏轼“博观约取,耳闻目见”的质疑精神,很多人甚至对苏轼的观点提出了二度质疑。
比如明代的地理学家罗洪先,在实地考察石钟山后认为,郦道元、李渤、苏轼的观点都不确切。他特别指出,苏轼当时听到的声音确实是从石头缝隙、洞穴中传来的,但之所以能传出这样的钟鸣,更重要的原因在于这座山的整体形状和结构。
江水从绝壁处的缝隙流入山体,而由于山体内几乎全是空的,仿佛一座扣在江中的巨钟,发声的原理就和钟的形制一样,水声在“山钟”体内激荡,又通过石头缝隙传出,听起来才会格外震撼。当年的苏轼只坐在舟中观察,没有深入到更近的距离,因此得出的结论并不精准。
其实,这也不能全怪苏轼,而更应归咎于时间。
苏轼游石钟山的时间是六月,也是一年中江水最盛的时段,因此大部分山体被江水覆盖,无法观测。而罗洪先是在春天来的,“是时水未涨,山麓尽出”,因此他才有机会攀石而入,一探究竟。
但是,罗的观点就是正确的吗?
随着时间的推移,质疑精神的升华,走近科学之后的真相,正在一步步被揭开。
谢谢观赏,再见
无犀 原创
《重新认识苏东坡》至今三载余,以地点或事件为章节,讲述苏轼人生片段。
不求全,但求心与坡公片刻共鸣。
苏学已是显学,本作不乞更多新颖之贡献,但求世人了解、理解这具历千年而不朽之伟大灵魂,不枉余生“苏写”。
是为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汪洋恣肆 不拘一格——读苏轼散文《石钟山记》
《石钟山记》---[北宋]苏轼
2024届高考语文默写第二轮回炉练(六)《登泰山记》《石钟山记》
苏轼教子求实
庐山与石钟山
【人民研究生】载楹:读《石钟山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