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先秦布币 ▏桥足布和锐角布

桥足布、锐角布是战国平首布的开山之作,在先秦布币的沿革历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桥足布、锐角布身处币制变革的关键时代,对它们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先秦布币制度的认识和理解。

一  桥足布

    桥足布是战国早、中期的青铜铸币,铸行于魏及周边地区。因其器形由方足与弧裆构成的桥洞形状而得名,又因这类布币的铭文中多有货币单位 “釿” 字, 故也称之为 “釿布”。“釿” 字最早出现在中、 小型空首布中, 但其在空首布中只是偶然的现象, 到了桥足布 时代, 布币称 “钅斤” 才成为常制。桥足布是由空首布转为平首布的早期制作, 所以器形尚不规范, 钱文内容及排列布局 也无一定的程式。就器形而言, 不仅分有平肩、 圆肩两种形制;钱体的宽窄比例, 首部的 长短形状, 裆的弧度深浅, 足的宽狭大小等等, 也多有不同;还有铸外廓和不铸外廓, 正 面中间有直线和无直线的区别。就钱文而言, 有正书的, 有倒书的, 还有左读的。正面钱文一般是记地名和面值, 见 有 “二釿”、 “一釿”、 “半釿” 三种面值, 但也有只铸地名, 不铸面值的。桥足布多为素背, 但也有个别铸有背文, 如 “安邑” 布中, 有背铸 “安” 字、“夸” 字的;“梁夸釿百当寽” 布, 背亦有阴文 “夸” 字的。

     在目前已发现的桥足布中, 所见地名约有近20 种。

    关于桥足布的国属 在桥足布中, 有两种布币值得我们关注, 一是安邑布, 二是大梁布。它们是桥足布中 铸额最大、 遗存数量最多的两种布币。“安邑” 为魏世袭领地, 又是早期的都城, 在今山西 夏县西北。《史记·魏世家》 记:武侯 “二年 (公元前 394 年), 城安邑、 王垣”。“大梁” 则 是魏后期的都城, 在今河南开封。《史记·魏世家》 集解引 《汲冢纪年》 曰:“梁惠成王九年 (公元前 362 年) 四月甲寅徙都大梁。” 此时的大梁不仅是魏都, 而且地处中原, 是最繁华 的商业大都会。以战国魏的两个都城名称来命名铸币, 又是桥足布中铸额最大的两种布币, 这就不言而喻, 桥足布应当属于战国魏铸。桥足布中其他所见的地名, 诸如, (少) 梁 (今陕西澄城)、 言昜 (今陕西神木)、 阴晋(今陕西华阴东)、 甫反 (今山西永济西南)、 高安 (今山西夏县北)、 陕 (今河南三门峡)、 山陽 (今河南修武西北)、 共 (今河南辉县) 等地, 在桥足布铸行的时期亦均属魏辖。卢氏 (今河南卢氏) 则地处魏、 韩交界。由此可见桥足布铸行于魏及其周边地区, 当无异议。 

    关于桥足布的铸期 从实物验证, 安邑布分有两个系列, 一、 面文正书者, 铸有背文 “安” 字, 有二釿、 一釿两等 (图 1);二、 面文倒书者, 不铸背文, 亦有二釿、 一釿两等 (图 2)。另有半釿者 (图 3), 面文倒书, 亦不铸背文, 从制作看, 它应该是第二系列的继续, 但加铸了外廓, 风格有所变化。

    安邑布在桥足布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制作特征:一、安邑是魏的早期都城;二、安邑布有不定型的制作特征。谨举两列说明:

1、第一系列背面铸有 “安” 字, 背文 “安” 应 是吉语;同时, 我们还发现, 背 “安” 的二釿布中, 还有一种, 不仅铸有 “安” 字, 而且 在背面首部还添铸了一个阴文 “夸” 字, “夸” 有大的含义, 也是一个吉语 (图 4)。

2、 在第二系列中, 面文都是倒书的, 但我们也发现了面文正书的一釿布 (图 5, 上海博物馆 藏品), 尽管只是特例, 却也反映出它铸造的不规范。由此, 我们认为, 安邑布是战国魏的 早期铸币, 它的铸行上限或者会在魏武侯二年 (前 394 年) 前后。此时在安邑、 王垣筑城, 魏在政治上有较大的作为, 着手币制改革, 始铸安邑桥足布的可能性极大。“安邑二釿”、 “安邑一釿” 又是桥足布中遗存数量最多的, 所以它在桥足布中, 或许也是铸期最长的一种 布币。桥足布铸行的下限则应在战国中期, 即公元前 4 世纪 30 年代前后。我们可以找到一个 实证, 即:桥足布中有一种铸 “阴晋” 地名的。阴晋布只有一釿、 半钅斤两种, 均平肩无廓, 钱文正书 (图 6), 未见二釿布, 所以应是晚期桥足布的一种。阴晋, 战国前期属魏。《史 记·秦本纪》 曰:惠文王六年 (前 332 年), “魏纳阴晋, 阴晋更名 ‘宁秦’。” 从此阴晋归 秦, 再无 “阴晋” 之名, 由此可知, 阴晋桥足布当铸于公元前 332 年之前。事实上, 在公 元前 340 年庞涓死后, 魏国的政治经济形势急转直下, 军事上屡战屡败, 不断割地求和, 以至于魏惠王感叹曰:“东败于齐, 西丧秦地七百余里, 南辱于楚”。随着军事上的不断失利, 导致魏国境内物价上涨, 桥足布的单位购买力下降, 从而促使魏国再一次币制改革, 即铸行大、 小方足布, 桥足布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3. 关于桥足布的分等制度 我们还是从实物的剖析入手, 来看一看桥足布的分等制度。首先看安邑布。安邑布有两个系列, 第一系列的铸期应略早于第二系列。理由是:1、 从整体而言, 第一系列, 即铸有背文的安邑布, 比第二系列的安邑布要厚重。我们对上海 博物馆收藏的安邑布的实测数据做了比较, 得出这样的结论:二釿布背安者, 实测 11 枚, 平均每枚重 26.6g;素背者, 实测 26 枚, 平均每枚重 26.0g。前者比后者平均每枚重 0.6g;一釿布背安者, 实测 9 枚, 平均每枚重 14.2g;素背者, 实测 3 枚, 平均每枚重 14.0g。前 者比后者平均每枚重0.2g①。根据初铸者厚重, 后铸者减重的规律, 第一系列的铸期应略早 于第二系列。2、 第一系列背面铸有吉语, 不仅是一个吉语, 甚至还有两个吉语的。这不 仅仅是第一次把空首布改为平首布, 初铸时的一种心态的披露, 更是初铸者繁杂, 后铸者 简洁规律的一种反映, 可见第一系列的铸期应略早于第二系列。由此我们便知道:第一系 列的安邑布实施的是二釿和一釿的两等币制。至于第二系列安邑布, 虽然现存有二釿、 一釿和半釿三种面值, 但半釿布加铸了外廓, 且足短裆浅。从制作上看, 它们和二釿、 一釿布并非一气呵成, 而应是后来补铸的。这说明:第二系列安邑布开始也是二釿和一釿的两等币制, 后来补铸的半釿布不仅制作有 变化, 而且遗存数量甚少。可见铸期不长, 所以它铸行的时候, 已经在酝酿币制的变革。

再看大梁布。大梁布亦分有两个系列,第一系列为 “梁夸釿五十当寽”、 “梁夸釿百当 寽”(图 7);第二系列为 “梁正币百当寽”、 “梁半币二百当寽”(图 8)②。其中第一系列的 “梁 夸釿五十当寽”, 夸为大的意思;“五十” 右下角的两横画为合文符号, 重 28g 左右, 相当于 二釿布;“梁夸钅斤百当寽” 重 13g 左右, 相当于一釿布。第二系列的 “梁正币百当寽”, 重 14g 左右, 相当于一釿布 (上述重量数据亦为上海博物馆所藏大梁布实测的平均值);“梁半币二百当寽” 布遗存甚少, 重 7g 左右, 相当于半钅斤布。有意思的是:“梁夸釿五十当寽”和 “梁夸百当寽” 布, 除素背者外, 背面亦有添铸阴文 “夸” 字的, 它们和第一系列安 邑布确有异曲同工之妙, 器形制作也相近似。安邑和大梁先后为魏的都城, 在所见的各类 桥足布中, 只有安邑和大梁布背面有铸阴文 “夸” 字的, “夸” 字在当时是不是会有一种特 殊的民俗含义, 所以初铸的大梁布也要称 “夸”。第一系列大梁布分为二釿、 一釿两等, 第二系列大梁布则分为一釿、 半釿两等, 且器 形制作和第一系列有明显区别, 布首平直, 裆浅足短。第二系列又有两种制作, 其一为无 外廓, 仅见一釿布;其二为有外廓, 分一釿和半釿两等 (图 8), 这种有外廓的制作, 应该是桥足布中较晚的制作特点。可见第一系列铸期较早, 改铸第二系列时, 先铸的是无 外廓的一釿布, 然后再铸了有外廓的一和半釿布, 最后形成了一釿、 半釿的两等币制, 此时的一釿布已经成为 “正币”。大梁布的两个系列, 使我们明确了一个概念, 即:桥足布 并没有真正实行过三等币制, 桥足布实行的始终是两等制, 我们现在看到的三种面值, 並 不是同时配套发行的, 而是在不同时期先后发行的。除上述两种布币外, 现在见有三等面值的称钅斤桥足布还有两种:一、 (少) 梁布见有三 等, 即 “梁二釿”、 “梁一釿”、 “梁半釿”。但 “梁二釿” 布的肩部为圆肩, 一釿和半釿者则 为平肩, 制作显然有区别 (图 9);二、 言昜布分为三等, 即 “言昜二釿”、 “言昜一釿”、 “言 昜半釿”。也是二釿布为圆肩, 一釿和半釿布为平肩, 制作也有区别 (图 10)。其它称 “釿” 的布, 或只有一种面值, 或只有两种面值, 均未再见有三种面值的。此外, 在只记地名的桥足布中, 尚有山陽布见有大、 中、 小三等, 但遗存数量极少, 尤其是半钅斤小布更少, 三者之间的关系, 究竟如何?可以再做研究。从上述实物分析, 我们认为:桥足布虽然见有 “二釿”、 “一釿”、 “半釿” 三种面值, 但当时实际执行的是两等制的分等制度, 早期实行的是二釿、 一釿两等制, 后期实行的是 一釿、 半釿两等制。二釿布的退出, 半釿布的出现, 是因为货币减重导致币制改革的结果。

二  锐角布

    锐角布的铸行时间大概和桥足布相当,或者略晚于桥足布,也是战国早、中期的青铜铸币,是由空首布转为平首布的早期制作。铸行于韩及周边地区。其主要特征是布首两侧各有一突出的尖角,故名锐角布,旧称异形布。分为平裆和尖裆两类。平裆锐角布器形较大,钱体较薄,和空首布相仿。布身为平肩、平裆、方足,均铸有外廓。布身正中从首至裆有一装饰直线,文字多分列中线的两侧,背面除中线外,两侧各有一条斜线,这一特征似源于斜肩弧足空首布。平裆锐角布见有三种钱文,即 “卢氏百 涅”、“舟百涅”、“百涅” (图 11)。一般通长 70、 肩宽 40、 足宽 44mm 左右, 重 18g 左右。相 当于一钅斤布。尖裆锐角布, 均为小布, 布身为平肩、 尖裆、 方足, 均铸有外廓。仅见两种钱文, 即:“公” 字布和 “垂” 字布 (图 12)。一般通长 50、 肩宽 27、 足宽 30mm 左右, 重 9g 左右。相当于半钅斤布。锐角小布出土数量较多, 应是向小方足布过渡的一种器形。

    在锐角布中,记地名的钱铭有:“卢氏” (今河南卢氏县, 战国属魏、 韩交界处);“舟” (今河南新郑附近);“公”, 或释沇, 即浚, (今豫北浚县);“垂”, 或释殽、 京, 多和公字 小布同出于豫北、 豫中地区。这些地域, 在战国应是属韩, 及其周边地区。

注释:

 ① 上海博物馆青铜器研究部:《上海博物馆藏钱币·先秦钱币》, 上海书画出版社, 1994 年第一版。

② 面文释读从黄锡全说。见黄锡全 《先秦货币通论》, 紫禁城出版社, 2001 年。

(本文刊于《中国钱币》2014年2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带有“共”字古地名的先秦货币
文瀚谈古币:见证魏国强盛兴衰的桥足布
先秦珍稀桥足布锐角布连体布展示|钱币|先秦
刘春声|极简中国货币史(三)
部分古钱知识--(1)
「30秒懂币」盘点春秋战国时期古钱空首布平首布等布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