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内科学——心痛

一、概念

心脉挛急或因闭塞引起的膻中部位及左胸膺部疼痛为主症的一类病症。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突然疼痛如刺,如灼,如绞,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四肢不温者,谓之心痛。

二、病因病机

1.寒邪内侵

2.饮食不节

3.情志内伤

4.肝肾亏虚

三、诊断要点

1.疼痛的部位:膻中及左胸膺部有的可及肩背、臂、胃脘等部位,甚至可沿手少阴,手厥阴经循行部位串至中指或小指,呈发作性或持续不解。

2.疼痛的性质:闷痛、灼痛、绞痛、刺痛、隐痛等。

3. 伴有症: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严重者疼痛剧烈,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 ,芳香温通药物不能缓解,可发生心脱,心衰,猝死等危候。一般轻者几秒或数十分钟,经休息或服用芳香温通药物后可缓解。

4.突然发作,时作时止,反复发作。

5.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情绪波动,寒冷刺激,饱餐之后,劳累过度而诱发。

6.辅助检查:心电图、心肌酶等异常。

四、鉴别诊断

1.真心痛与厥心痛:

真心痛是心痛的重症,由于心脉闭塞,猝然大痛,四肢不温,舌青气冷,面白唇紫,大汗淋漓,脉微欲绝,经服芳香温通药物不能缓解,疼痛时间由几小时至几天不等。

厥心痛是由于心脉挛急则疼痛程度较轻,疼痛时间较短,芳香温通药物可以缓解。通过心电图及心肌酶谱的变化,可以协助鉴别。

2.真心痛与胃痛:

真心痛之不典型者亦可表现为胃脘部的疼痛,易被误诊。

胃痛多由长期饮食失节,饥饱劳倦,情志郁结或外感寒邪,或素体阳虚,脾胃虚寒所致。疼痛多发于食后或饥饿之时,多伴有嗳气,呃逆,呕吐,泛酸,腹胀等胃系症状。真心痛,多伴有心悸,气短,胸部憋闷,通过心电图,心肌酶谱的检查加以鉴别。

五、辨证要点

1.辨疼痛性质:

刺痛:血瘀互结所致。

灼痛:阴虚,痰火所致。

绞痛:阳虚,阴寒凝。

闷痛: 兼胁胀,善太息:气滞。痰涎,阴天易作,苔腻者:痰浊。气滞,心慌:心气不足。

2.辨气血阴阳虚

气虚表现为疲乏,气短,心慌,心悸,舌质淡,胖嫩或有齿痕,脉濡,或沉细,或结代。

阳虚是在气虚的基础上出现胃寒肢冷,精神倦怠,自汗,面白,舌质淡或胖,脉沉细,或沉迟。

血虚表现为心悸怔忡,失眠多梦,面色淡而无华,脉细或涩。

阴虚是在血虚基础上出现心烦、口干、盗汗、舌质红, 少苔,脉细数或促;阳脱表现为四肢厥冷,大汗淋漓,精神萎靡,表情淡漠,面色苍白,或暗淡,或淡红,舌质暗淡,脉微欲绝。

3.辨气滞、血瘀、痰阻、寒凝

气滞表现为心胸闷痛,憋闷,胁肋胀痛,苔薄白,脉弦细弱。

血瘀表现为心区刺痛,面色晦暗,口唇指甲青紫,舌隐青,紫暗或见瘀斑.瘀点,脉细,弦或涩,促、结、代。

寒凝表现为心区绞痛,四肢逆冷,面色青白,舌质淡,苔薄白,脉伏,沉细或迟缓。

痰阻表现为心区闷痛,肢体沉重,恶心头晕,面色黄白虚浮,舌体大有齿痕,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或滑,或促。

4.辨真心痛舌苔脉象

薄白苔常见于早期或恢复期,主气虚,一般病情较轻,预后较好。

腻苔多见于急性期,为痰浊明显,病情较重。

黑褐苔属阴液枯竭,多属病情危笃。

舌质光红为阴津欲脱,病情危重,提示预后不良。

紫暗、瘀斑舌为血瘀,且瘀血与痰浊互结。

淡暗舌或兼舌体胖大有齿痕多为气虚血瘀。

沉滑脉见于痰浊内阻。

沉细脉见于虚寒。痛甚者脉搏必伏,或短,或数,或涩。

急性期左寸,右尺常呈细弱或沉细弱之象。

脉微欲绝者见于阳脱。

六、治疗原则

1.心痛发作首先要救急,病情稳定后再辨证论治。

2.标要分清阴寒、痰浊、血瘀、气滞,祛邪治标:芳香温通、通阳、活血化瘀、宣痹涤痰为主。

3.本要分清气、血、阴、阳亏虚,扶正固本:益气养阴,温阳补气,养血滋阴,补益肝肾等法。

4.总治则不外“补、通”二义。

七、分型证治

1.心血淤阻

主症:胸部刺痛,固定不移,入夜加重,胸闷心悸,因恼怒而致心胸剧痛,时作时止,日久不愈,眩晕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薄白或白腻或黄腻,脉沉涩,或弦涩,或结、代。

治法:活血化瘀,通脉止痛。

方药:血府逐瘀汤。

当归、赤药、川芎、桃仁、红花——活血祛瘀;

牛膝——引瘀血下行;

生地——凉血清热;

柴胡——疏肝解郁,升达清阳;

桔梗——开宣肺气;

枳壳——开胸行气;

当归——养阴润燥,使瘀祛而不伤阴血。

2.痰浊内阻

主症:胸闷痛如窒,痛引肩背,疲乏气短,肢体沉重,痰多,时有胸闷刺痛、灼痛,舌质淡,或紫暗,苔厚腻,或黄腻,脉滑,或弦滑,或滑数。

治法:通阳泄浊,豁痰开结。

方药:栝蒌薤白半夏汤。

栝蒌——宽胸散结化痰;

薤白——辛温通阳,散结,豁痰下气;

半夏——化痰降逆;

3.阴寒凝滞

主症:胸痛如绞,时作时止,感寒痛甚,胸闷,气短,心悸,面色苍白,四肢不温,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舌质淡红,苔白,脉沉细,或沉紧。

治法:辛温通阳,开痹散寒。

方药:栝蒌薤白白酒汤。加枳实、桂枝、附子、丹参、檀香。

桂枝、附子、薤白——辛温通阳,开痹散寒;

栝蒌、枳实——化痰散结,宣痹降逆;

丹参——活血通络;

檀香——温中宽胸止痛。

4.气阴两虚

主症: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心烦,疲乏,气短,头晕或手足心热或肢体沉重,肥胖,胸憋闷而刺痛。舌质嫩红苔少或有齿痕,或薄白或舌质淡青有瘀斑或苔厚腻或黄腻。脉细弱无力或结、代,或细缓,或细数,或沉缓而涩,或沉缓而滑,或沉滑而数。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通络。

方药:生脉散合人参养营汤。

人参、黄芪、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以助生化之源;

地黄、麦冬、当归、白芍——滋阴养血;

远志、五味子——养心安神。

5.心肾阴虚

主症:胸闷痛或灼痛,心悸心烦,不寐,盗汗,腰膝疲软,耳鸣,头晕目眩,胸憋闷刺痛,面部烘热,善太息,胁肋胀痛,汗多,舌质红绛或有瘀斑,苔少或白,脉细数,或促。

治法:滋阴益肾,养心安神。

方药:左归饮。

熟地、山茱萸、枸杞子、山药——滋肝肾之阴;

茯苓、山药、甘草——健脾助生化之源。

6.心肾阳虚

主症:胸闷痛气短,遇寒加重,心悸、汗出,腰疲,乏力,畏寒肢冷,唇甲淡白,胸痛扯背,四肢厥冷,唇色紫暗,脉微欲绝,动则气喘,不能平卧,面浮足肿,舌质淡,苔白或紫暗。脉沉细或脉微欲绝或沉细迟,或结代。

治法:益气壮阳,温络止痛。

方药:参附汤合右归饮

人参——大补元气;

附子、桂枝——温壮心肾之阳;

熟地、山茱萸、枸杞子、杜仲——补益肾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诊断学第13讲---气血津液辨证
医家名方|《金匮要略》中治疗心脏疾病药方的最全总结
白血病
心绞痛的中医辩证
冠心病中医辩证治疗详解
心绞痛分型论治   郭维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