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类风湿关节炎诊治理念和研究正健步向前!

类风湿关节炎(RA)的治疗正在经历诊治理念和新药研究齐头并进的局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临床免疫中心/风湿免疫科主任栗占国教授强调,持续缓解治疗(PRINT)策略值得推广,而抗RA小分子药物临床前景广阔。


来源 | 医学界风湿免疫频道

引言

7月4日,栗占国教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接受《医学界》采访时表示,近年来中国RA领域的发展很快,对其发病的认识进一步加深,诊治方法和理念不断发展,新药上市及研发不时传来好消息。不过,栗占国教授同时提醒,诊治中的问题依然存在,临床上仍需继续努力。


1

理念进步:诊断上要强调早期

治疗上不可“见好就收”


栗占国教授表示,近年来,中国在RA乃至整个风湿免疫领域都取得了巨大进步[1],在发病情况、发病机制、诊断、用药[2]和治疗等方面均有了一系列的进展和成就,也获得了国际同行的认可。如何让一日千里的医学进步惠及更多患者?栗占国教授认为新的方法和优化的方案十分重要。


栗占国教授指出,RA的早期诊断是近年来RA诊治理念的一大趋势。他的团队和国内十余家大医院联合,在2012年通过多中心的临床研究,建立并验证了早期类风湿关节炎(ERA)分类标准,并对其进行了大样本验证,证明该标准敏感性优于欧美的标准,有很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且简便易行。相关成果发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并已在临床实践中应用,推动了早期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诊疗进步,促进了RA患者的及时诊断和治疗。


栗占国教授同时强调,RA治疗不能是“见好就收”。他说:“RA病人的治疗需要转变理念。不是症状缓解了就可以减药、停药了,应该再坚持用药一段时间,进一步治疗,才能达到完全缓解,减少复发。”


RA持续缓解治疗(PRINT)策略研究[3]结果显示,随着改善病情抗风湿药(DMARDs)治疗时间延长,RA缓解率可能从23%提升到81%。RA患者的EULAR显著有效反应率从3个月18.7%、6个月36.9%,增加到9个月54.1%。对于3-6个月治疗不达标的RA患者,在原方案不变的情况下延长治疗时间可进一步提高临床缓解率,而且患者的用药安全性良好。此外,PRINT研究第二阶段观察发现,经治疗获得完全缓解的关节功能障碍轻的RA患者具有更高的维持缓解率。


PRINT研究成果已经发表,这一方案已被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LAR)2016的类风湿关节炎治疗专家建议列入和推荐[4]。PRINT方案是目前国内RA领域研究的第一个进入国际指南的治疗方案,并受到国际上高度重视和推荐使用。


2

新药进展:小分子药传来捷报


治疗RA不但需要PRINT这样的先进方案,也需要更多新的方法。甲氨蝶呤(MTX)是RA治疗的主要药物之一[5]。RA患者一经确诊,应尽早开始DMARDs治疗。单一传统合成DMARDs治疗未达标时,建议联合另一种或两种传统合成DMARDs进行治疗。


2018年EULAR发布的一项三期临床研究RA-BALANCE表明,中度和重度RA患者使用MTX疗效不足时,每天服用4毫克巴瑞克替尼治疗,其临床症状、身体机能、治疗效果和低疾病活动度(LDA)等方面都能得到迅速且持续的改善,而且出现不良事件(AE)的风险比较低。


这项研究正是在栗占国教授的带领下,由中国、阿根廷和巴西三个国家共同完成的。中国有包括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在内的22家医院联合参与(见后)[6]。这项上市前临床研究数据同时也明确了口服JAK抑制剂在中国人群的疗效和安全性优势,为RA治疗提供了一种新选择,为患者获益提供多一份保障。


作为一种口服的JAK1和JAK2的抑制剂,巴瑞克替尼对于服用MTX疗效不足的患者同样有效。目前,巴瑞克替尼已经在欧洲、美国和日本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获批应用。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每天服用4毫克巴瑞克替尼治疗的患者,达到ACR20/50/70(美国风湿病学会定义的20%/50%/70%关节炎改善)的比例显著增加(如下图),临床疗效得到很大提升,且具备统计学意义。


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实现ACR20、50和70疗效的比例

(***p≤0.001;**p≤0.01)

 

值得一提的是,大部分参加试验的患者对巴瑞克替尼耐受性良好,90%的患者完成试验治疗。在严重不良反应和严重感染等方面,试验组不高于对照组。这说明巴瑞克替尼不仅有效,而且安全。


3

任重道远:RA治疗面临的挑战


RA治疗理念变化和新型药物不断进展为患者带来新的选择。栗占国教授最后指出,我国的RA治疗进展很大,缓解率有所改善,但问题依然存在,整体情况并不乐观。同样的治疗方法难以让所有患者有效缓解,有时增加药量也收效甚微。我们还需要更多的方法和方案。


专家简介

栗占国教授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临床免疫中心/风湿免疫科主任,风湿免疫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临床免疫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医学部风湿免疫学系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973首席科学家,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CMB)杰出教授及吴杨奖获得者。国际风湿病联盟(ILAR)前主席和亚太风湿病联盟(APLAR)前主席,中国免疫学会临床免疫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EULAR2019类风湿关节炎指南更新
类风湿关节炎国际舞台上的中国声音
全球“风湿”指南的中国贡献
托珠单抗:类风关生物治疗新突破
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特效方剂:祖传三龙二骨寄生汤 +类风湿中医治疗方
类风湿关节炎的6大误区,你都清楚知晓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