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爱孩子,其实很简单!

  儿童是一个个多么美好的命题,那是一个个由无限的可能创造出的神奇。他们太可爱,太值得我们去爱了。事实上,从孩子呱呱坠地,我们成人便开始不断地给予他们爱和关心,看着孩子坐卧爬走地一天天长大,我们付出着,快乐着。爱是快乐的,真好!然而突然有一天,我们发现,我们呕心沥血教育的孩子,他们开始有了独立思考能力,他们变得不那么愿意听自己的谆谆教导了。一番好意和孩子沟通,孩子却觉得是在压抑他,根本不听劝。一片苦心为孩子计划的美好图景,也总被孩子的无礼任性甚至强烈反抗折腾得体无完肤。孩子似乎已经脱离了我们爱的轨道,无论我们怎么努力付出,拼命为孩子着想,为他们倾其所能地考虑一切,下场却很可悲,孩子根本不领情,依然我行我素,大伤人心。成人有些恐慌了:我们爱孩子难道有错?到底该怎么办?于是,爱孩子有了困惑,爱甚至成了痛苦。

爱孩子怎么成了痛苦呢?如果成人有了童心,有了儿童立场,也许问题就可以更加清晰。   

    儿童立场,是教育者在直面儿童时的一种教育立场,或者说是一种理念。儿童立场鲜明地揭示了教育的核心价值是为了儿童,基于儿童,发展儿童。儿童是发展的主体,因此我们成人就必须站在儿童立场上,去保护他们,引领他们,这样才能使儿童真正发展起来。相反,如果成人总是从自己立场出发,以自己的想法代替儿童的认识,以自己的感受限制儿童的体验,以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儿童之身,这样的爱,怎么不会越走越远呢?这样爱孩子,孩子感觉不着爱,孩子不快乐。这样来爱,时常还会伤到孩子,让成人陷入爱的困境,成人也不快乐。于是,爱成了痛苦。

立场决定态度,立场决定处事方式,立场决定结局。我们爱孩子,要他们快乐,要他们发展,要无限的可能性成为现实。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弗罗姆说:爱同我们掌握其他艺术一样,它是需要学习才能掌握的。那么就让我们站在儿童立场看看,儿童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爱,我们成人又该如何去爱孩子呢。

一、请出“假爱”“无爱”,唤醒真爱。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许多成人对“自己是深爱孩子的”这一点深信不疑。家长因为爱自己的孩子,怕孩子累着,于是很多本该由孩子自己去完成的事,家长包办了。教师爱班里的学生,怕孩子不知,唯恐孩子落后,于是本该放开来由学生自己去体验的认知,教师急着去灌输了。结果是,在孩子最喜欢动手做事的年龄,动手的机会被剥夺,在孩子渴求探索的阶段,探索的灵光被泯灭。在“一切为了儿童”的口号中,以爱的名义,我们却在伤害着儿童。因此,生活中,我们需要特别警惕,注意区分,将“假爱”、“无爱”请出,让真爱进驻孩子的心灵。

1.爱孩子是成熟地去容纳和理解孩子。

    有些父母,包括老师,虽然内心对孩子充满爱意,但在与儿童交往的过程中,其实他自己并不成熟,自己还是个孩子。在处理孩子的问题时,也习惯于从自身出发,更多地为自己着想,而不是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他们动不动就会和小孩杠上,和孩子怄气,和孩子对着干,强迫孩子去接纳他认为有益的东西,而且结果必须是他取胜。这样来爱孩子是极其不成熟的表现,孩子需要成人去宽容和理解,这一点上成人自己首先要成熟起来。

 2.爱孩子是给孩子一个稳定的情绪、安全的港湾。

     很多成人对待儿童全凭自己的情绪。情绪好时爱如潮水汹涌激荡,情绪不好时则如洪水猛兽般劈头盖脸,这都会让孩子感到疑惑不安甚至焦虑。为了得到成人的爱,为了使自己安全、快乐,他们便将宝贵的生命都放在察言观色上。然而让一个生命正蓬勃发展的孩子用心计获取爱是多么可悲啊。我们当然极不愿意用这种方式来耗费儿童宝贵的生命。因此,我们需要努力给儿童一个稳定的情绪。成人稳定积极的情绪表达,是孩子用以建立自身安全感的温床。情绪也是衡量爱的一把标尺。在良好的情绪氛围中,孩子更容易感受到爱,安全感就此建立起来。终于,在轻松和自由的状态中,孩子可以把注意集中在自我发展上了,这是孩子成长的理想健康状态。

    3.爱孩子是给他一张好脸。

    中国有句俗话:宁可给孩子一颗好心,不给孩子一张好脸。这句俗话传递出一种中国式的,深沉含蓄,内蕴其中的爱,更像是父亲的爱。然而在孩子成长的最初阶段,在他的人格品质还未形成之际,我却觉得:你宁可不给他一颗好心,也要给他一张好脸。因为成人的“好脸”能给儿童提供情绪安全的基础。纵然成人有诸多道理去说服教育孩子,为自己的愤怒斥责时的那张“臭脸”摆出很多冠冕堂皇的理由,并且煞费苦心地让孩子去理解自己是深爱他们的,是为了他们好的,然而孩子却不一定听得懂,他们只知道一件东西,就是你的情绪,很难断定一张气急败坏的脸背后是对他们爱的表达。所以,爱孩子就请给他一张好脸,并且稳定地给下去。

二、爱孩子,给他自由很重要!

    对于孩子的成长而言,自然少不了爱的阳光,而自由的土壤也是同样重要的。这一点我们虽然认同,然而事实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不容易了。孩子需要按照其内在的意志和规则去发展,有时孩子想发展什么,我们就让他发展,可是很多时候,令成人苦恼的是,为什么孩子的要求看起来总是那么不可思议、无理取闹,简直在挑战成人的心理底线,终于,我们忍无可忍,我们站出来,阻止了他们继续自由。

    正是在这种矛盾中,我们才需要一再呼吁:给孩子自由。因为自由,对孩子的内在发展实在太重要了。没有了自由,孩子的个性就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创造力就无从生长。我们中国的孩子,目前最缺失的品质就是创造力。

1.给孩子自由,首先需要更好地了解孩子。

    一位优秀的父母,一个优秀的老师,他爱的能力,教育的力量首先来自于他对孩子的了解,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了解孩子的发展状态。举个例子,一个小孩明明吃不下一整块饼,但是当大人把饼掰成两半给他时,他却大哭不已,任凭大人怎么哄都不肯吃那半块饼了。成人气恼至极,于是想了一堆道理去说服他吃那半块饼,诸如要勤俭节约,拿东西按需索取之类一番话语后,孩子还在哭闹着坚持要一整块饼。大人一气之下把所有的饼都扔进了垃圾桶,以此惩罚孩子,让他知道贪心和无理取闹的后果。从此孩子也许不再要求吃一整块饼了,这对于一个处在追求完美敏感期的孩子,对于孩子将来审美观的形成,该是多么大的伤害。然而这个成人根本无从知道这一点,也许他还在为孩子听话了而洋洋自得呢。可见,了解孩子是多么重要。我们可以通过阅读一些经典的书籍,找一些参考资料来了解孩子的发展,学习一些科学养育孩子的知识和技能,只要潜心地去爱孩子,也许了解孩子就不那么困难了。

2.给孩子自由,需要我们具备足够的耐心。

    每个孩子最初都有探究的本能,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渴望了解。为了探求植物的生长奥秘,孩子们愿意长时间趴在那里呆呆地看,痴痴地想,或者动起手来把种植区弄得一片脏乱。这给成人增添了多少麻烦啊,地方要打扫,弄脏的衣服、小手、身子要清洗。于是老师或家长更愿意找来植物的资料视频让孩子看,甚至有些成人就此制止孩子在这方面的探索,不了了之。大人轻松了,不麻烦了,可是孩子动手的自由被剥夺了,探究的意识也被渐渐泯灭了。要让孩子自由发展,家长老师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在孩子自由探索时,耐心地陪伴,耐心地指导,耐心地帮孩子收拾残局。只有真正爱孩子的老师和家长,才会有这样的耐心。

3.不要用“教”来奴役孩子,允许孩子自己去感受。

    也许有人会说,孩子不教,怎么懂知识,怎么明事理,不教难道就这么放任自流?是的,孩子需要教,需要成人去引领,但我们首先必须认清什么是真正的教。真正的教,是以有价值的内容,以道德的方式对孩子展开的活动。生活中,我们时常看到这样的家长和老师,他们为教孩子竭尽全力,付出了很多时间精力让孩子接受他们认为好的经验。举个例子,让学生填空“清晨,我听到了(    )”。成人希望学生回答听到鸟鸣,听到公鸡喔喔叫,听到闹钟叮铃铃等常规答案。毋庸置之,听到的当然要有声音。当有孩子回答:清晨,我听到了花开的声音,这位成人便武断地批评孩子不动脑筋,胡言乱语。但事实是,我们成人往往以自己的主见,认为这个经验好就强迫孩子接受,却从来不去理会孩子的感受。要知道孩子正处于直接经验时期,所有经验应该来自于孩子自己。如果孩子在生活中有了自己的体验,产生了自己的认识,那么他就是自己的主人。知识可以教,但创意是不能教的。如果成人能多问个为什么,能多一点耐心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也许一个创意天才将在未来诞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180425读书笔记1
蒙台梭利名言
参加青山父亲节活动
别再逼孩子写“有意义”的作文
应该怎样理解孩子?
孙瑞雪“爱和自由,规则和平等”公益讲座摘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