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针灸 | 重注《标幽赋》


重注《标幽赋》
小编整理自桂亮针灸的博客,《标幽赋》中有些文言小编在读时不甚明了,未看过其它注释,偶然看到此篇,摘于此,望大家共同进步。

注解《标幽赋》一直是笔者的一个心愿,因为在历代针灸歌赋之中个人认为:《标幽赋》是所有针灸歌诀里最有代表性也代表了古代针灸技术的最高峰,所以从习针开始就想对《标幽赋》进行重新注解。20年过去了相信现在对针道的理解也与往日有所不同,故斗胆将毕生所学对《标幽赋》进行再注解,希望与之前历代针灸注家注解内涵上有所区别,更希望有悟性的学者能从中领悟到《内经》中针灸的精髓。

拯救之法,妙用者针。

注:自《内经》成书以来,《灵枢》称之为《针经》,可见针灸历史悠长,在《伤寒论》系统方药之前针是占主导地位来救死扶伤的,正因为当时用针灸治疗广泛,针法的高下就自然天壤之别,针技高超自然能起死回生,所以全在妙用。

察岁时于天道,定形气于予心。

注:岁时于天道,大而言之五运六气,小而言之子午流注,另还有一层深意就是要顺应天时不可逆而行之。定形气于予心,不但指医者也包括患者都要心平气和,针治之前气血稳定保持常态,气定形定心定才能正确判断和治疗。《标幽赋》后面提到子午流注八法五门,为什么是医道正宗?答案就是:察岁时于天道,古人医家观天之道辨阴阳之机才研究出子午流注,虽然现在医者都知道子午流注,但真正临床运用者万中无一。

春夏瘦而刺浅,秋冬肥而刺深。

注:连接上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人最终法效天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体气机与天道相应也有浮沉升降,人必须与天道相统一才能顺应自然,春夏气浮升于表,秋冬气沉降于里,体型之肥瘦自当活用深浅刺法,所以春夏瘦而刺浅,秋冬肥而刺深,所表述的含义仍是顺应天道。

不穷经络阴阳,多逢刺禁;既论脏腑虚实,须向经寻。

注:这二段两次提到经络,由此可以看出经络在针灸治疗的重要性。古人云“医者不明经络犹人夜行无烛”、“凡治病不明脏腑经络,开口动手便错”联想到当今针灸的混乱现象,许多新针法根本不提到经络也在针灸治疗,首要批判的就是全息疗法,如果这些特定的所谓全息穴位能够重复疗效,那么世界上就没有什么治不好的疾病了,事实证明这些所谓的全息疗法能达到这样的疗效吗?还有当前十分热门的董氏针法根本没有经络理论,所依赖所谓的经验穴位就好像秘方偏方一样。更依靠门人的巧舌如簧迷惑一些入世未深的初学者,当然发扬自己门派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素不知正是因为他们的门派观念为了一己之私误导了正统针道阻碍了正统针道的发展,从长远的眼光来说这些人才是针道误人误己的罪人。

原夫起自中焦,水初下漏。

太阴为始,至厥阴而方终;穴出云门,抵期门而最后。

正经十二,别络走三百余支;正侧偃伏,气血有六百余候。

注:承接上文经络,此段源于《灵枢》《五十营》《营气篇》,营气之道,内谷为宝,子午流注纳子法也是由此而出;别络走三百余支,气血有六百余候同样也是由此而出,联系上文因此经脉者所以处百病决生死,不可不知也。

手足三阳,手走头而头走足;手足三阴,足走腹而胸走手 要识迎随,须明逆顺;

注:窦太师再次强调经络的重要性,对于经络的走向必须要明顺逆识迎随,为今后的针刺手法补泻指明了方向,明知顺逆正行无问,迎而夺之,随而济之,针道毕已。

况夫阴阳气血,多少为最。

厥阴、太阳,少气多血;太阴、少阴,少血多气;

而有气多血少者,少阳之分;

气盛血多者,阳明之位。

注:此段源于《黄帝内经素问》—血气形志论第二十四篇: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少血多气,阳明常多气多血,少阴常少血多气,厥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气少血。此天之常数。

刺阳明出血气,刺太阳出血恶气,刺少阳出气恶血,刺太阴出气恶血,刺少阴出气恶血,刺厥阴出血恶气也。明白了阴阳气血多少,临床中就能举一反三,《内经》中许多问题都要反着看,出气恶血都是属于泻法,那么用补法我们就要运用逆向思维,那就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先详多少之宜,次察应至之气。

注:承接上文明白了阴阳气血之多少,而后就要落实到具体的运用针刺补泻手法了,该调气的调气,该出气的出气,该出血的出血,出气者未必出血,出血者必出气,所以不可伤其经脉气血。

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

既至也,量寒热而留疾;

未至也,据虚实而候气。

注:对于针灸手法的补泻,可参见《灵枢》《九针十二原》及《小针解》二篇文章。这二段简洁的概括了气至与未至的手感,提出气未至要候气,气既至要根据寒热而考虑留针长短祛疾,留疾也有理解为留针和不留针,个人认为针既然能够通过留针调气,就能够同时祛寒祛热,只是留针时间长短相对有所区别,所以笔者理解为考虑留针时间长短祛疾更为贴切。

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浮沉;

气未至也,似燕处幽堂之深邃。

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治。

注:再次重申得气的重要性,以鱼吞钩饵来形象形容得气的手感,以燕处幽堂来形容未得气的空洞,最后的总结就是以得气与否来衡量疗效,气速与气迟之间的疗效有着天壤之别,这也是窦太师反反复复的再三叮咛,实在是用心良苦!

观夫九针之法,毫针最微。

七星上应,众穴主持。

注:九针之中毫针排在第七位,其深远意义就是上应七星众穴主持,也呼应之前拯救之法,妙用者针。妙用者毫针也,九针之中最精妙细微的就是毫针。

本形金也,有蠲邪扶正之道;

短长水也,有决凝开滞之机,

注:接上文,毫针同时具有蠲邪扶正之道,决凝开滞之机之疗效。既可以决凝开滞达到疏通经络的疗效,又有蠲邪扶正益补脏腑之功效。治疗疾病无非祛邪扶正或扶正祛邪,而毫针能够同时具备或祛邪;或扶正;或先扶正后祛邪;或先祛邪后扶正。

定刺象木,或斜或正;

口藏比火,进阳补羸。

注:再次提出针的温补作用,后世针灸各家提出针有泻无补实乃谬论也!根据解剖和穴位的位置与特点进行正刺或斜刺,这都不妨碍针的温补作用,即使井穴也能做出温补的疗效,这就是针的神奇。

循机扪塞以象土,

实应五行而可知。

注:接上文,循机扪塞等针刺辅助手法可以令气不外出都可以达到温补的疗效,就像土的殷实笃厚一样。而这些温补手法的运用可以在井荥俞经合五俞穴之中,此为子午流注针法做好了铺垫。

然是三寸六分,包含妙理;

虽细桢于毫发,同贯多歧。

可平五脏之寒热,能调六腑之虚实。

注:窦太师煞费苦心再次强调针可补虚泻实,既可平五脏之寒热,又能够调节六腑之虚实。上应七星之毫针,虽然细桢于毫发,但能够通过经络系统来调节气机,没有经络系统调节气机,针就只是针而已,与缝衣服的针又有何区别?古人为什么有360穴?一方面说明的是天人合一,人与天道息息相关要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另一方面经络由点成线贯通整个人体上下内连脏腑外络肢节调节人体的生理平衡,所以360穴更是为了说明经络的起止线路过程。明白了这些道理我们就知道没有经络贯通的所谓奇穴,无非就是一些全息穴位还有一些所谓的经验穴位,这些穴位经得起重复吗?没有经络系统支持的所谓奇穴越多,那么就离正确的针道愈远,当前的所谓的董氏奇穴不正是这样吗?也正因为如此笔者将窦太师的《标幽赋》代表了针道的最高境界,因为这才是正统的针道,离开《内经》离开经络系统的针灸皆是伪道和邪法。

拘挛闭塞,遣八邪而去矣;

寒热痹痛,开四关而已之。

注:八邪四关,不单指穴位,引而伸之乃八风虚实邪正,详见《灵枢九宫八风篇》,四关乃指肘膝关节以下五俞穴,非合谷太冲穴,简而言之就是四肢五俞穴统治九宫八风之邪。

凡刺者,使本神朝而后入;

既刺也,使本神定而气随。

神不朝而勿刺,神已定而可施。

注:承上文必先定形气于予心,而后才能进行针灸治疗。《内经本神篇》提出: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对神的把握其实是贯穿在整个针灸治疗过程中,从开始到结束都离不开调神。本神朝而可刺,本神定而气随。《内经官能篇》:用针之要,无忘其神。汉郭玉曰:医之为言意也 , 腠理至微,随气用巧,针石之间,毫芒即乖, 神存心手之际可得解而不可言也.由此我们知道上工在于守神,必神定而可施,神定方可气随。《内经胀论篇》:补虚泻实,神归其室,久塞其空,谓之良工。此乃真言也!

定脚处,取气血为主意;

下手处,认水火是根基。

注:查了一下资料,下手处,认水火是根基,也有认为是水木为根基。水火是阴阳之征兆,气血乃阴阳之男女,故从水火为根基,张介宾《类经附翼》也从水火为根基,因此辨阴阳辨气血辨水火,是一切治疗疾病的根本。

天地人,三才也,涌泉同璇玑、百会;

上中下,三部也,大包与天枢、地机。

注:璇玑穴:此穴位临心君盖伞之上,而有天象,寓于斗运于天之意,下应心君,机运于身,故以璇玑为名。天枢穴:《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气交之中,人气从之,万物由之,此之谓也。天地人,上中下,其实都表达了一个含义。一:还是观天之道执天之行;二:毫针在于调节一身之气机,在于天地交汇,万物从生,故以三才三部喻之。

阳跷、阳维并督带,主肩背腰腿在表之病;

阴跷、阴维任冲脉,去心腹胁肋在里之疑。

注: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同样重要,八脉之病往往关乎人之性命。冲任督一源三岐,五脏之阴精皆统于任脉,六腑之阳气皆统于督脉,冲脉为五脏六腑十二经之海,此脉若有损伤,气血必不能封固。阳维主一身之表,阴维主一身之里。阳跷主一身左右之阳,阴跷主一身左右之阴,带脉横束诸脉,所以八脉者不可不知也。

二陵、二跷、二交,似续而交五大;

两间、两商、两井,相依而列两支。

注:阴陵泉,阳陵泉,阴跷,阳跷,阴交,阳交这些穴位相互对应并且穴位之间气脉又互相能够接续,贯通于人体四肢与头部,这也是后世用透穴方法的理论依据。二间、三间、少商、商阳、天井、肩井,这些穴位相互依靠而排列于二侧上肢。

大抵取穴之法,必有分寸。

先审目意,次观肉分。

或伸屈而得之,

或平直而安定。

注:此为针刺取穴前的准备,一定要让患者舒适安定下来,或屈伸或平直,而后可按照骨度分寸、同身寸、自然标志等方法进行精准的取穴,所以先以目审,后观穴位在肌肉分间处的定位标志。

在阳部筋骨之侧,陷下为真,

在阴部郄腘之间,动脉相应。

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

取三经用一经而可正。

注:此段描写了五俞穴井荥俞经合取穴之法,阳经大多都在筋骨之侧陷下之处,而阴经取穴定位大多在动脉之处,比如五脏原穴皆在动脉之处,教科书上一直说要避开动脉,而《标幽赋》中却说动脉相应,孰是孰非?取穴必在井荥俞经合之中补虚泻实,而在经脉的运用必在开阖枢三经之间进行调节,这才是取穴的正确道路。

头部与肩部详分,

督脉与任脉易定。

明标与本,论刺深刺浅之经;

住痛移疼,取相交相贯之迳。

注:治病必求于本,本在于脏腑在于井荥俞经合,其余外在疾患表现皆是标。任脉与督脉可以理解为阴和阳,明白了标与本,阴和阳,所以知道头肩部的疾患皆属于标,因此可以根据井荥俞经合进行深刺或浅刺。对于治疗疼痛类疾病,则要取相贯的经脉络穴进行分流疏导。

岂不闻脏腑病,求门海俞募之微;

经络滞,而求原别交会之道。

注:脏腑病在背俞、腹募,以及周围含有门海的穴位皆有微妙的反应,其实也就是压痛麻木等等异样反应。经络不畅通,则要通过原穴、络穴、交会穴等来进行疏通,这也是用针的一些基本针灸原理。

更穷四根三结,依标本而刺无不痊;

但用八法五门,分主客而针无不效。

注:四根三结详见《灵枢根结篇》,标本根结归根到底注重的还是本和根,因为本与根就好比树木之根蒂,而标与结就好比树木之枝叶,只有根蒂坚固方能枝叶推陈出新。八法五门此为子午流注,子午流注的核心就是五门八法,李诞在《医学入门》曰:三百六十五穴统于六十六穴,六十六穴又统于八穴。

八脉始终连八会,本是纪纲;

十二经络十二原,是谓枢要。

一日取六十六穴之法,方见幽微;

一时取一十二经之原,始知要妙。

注:此为《标幽赋》核心内容,也是岐黄正宗心法。八脉者先天之大道,十二原乃先天所留止之处,窦太师一再反复强调元气的重要性,而《灵枢经九针十二原》更是摆在了《灵枢经》的第一篇起到总领纲要的作用。一日六十六穴之法以喻六十六穴随时随地都可以开启,一时取一十二经之原,以喻元气周流全身,也同样随时随地可取用。明白了正宗岐黄心法,才知道其余皆是伪法。

原夫补泻之法,非呼吸而在手指;

速效之功,要交正而识本经。

注:手法手法功夫最终体现还是在手上,毕竟还是通过手法来调节气机,而呼吸只需保持常态即可。刻意追求呼吸可能有一时之效但容易打破了气机的常态,反而易欲速则不达。速效之功,还是要依靠经络,依靠经络之循行交汇为依据进行补虚泻实,而非依靠一些奇穴或经验穴,再此又一次强调了经络的重要性。

交经缪刺,左有病而右畔取;

泻络远针,头有病而脚上针。

巨刺与缪刺各异,

微针与妙刺相通。

注:详见《内经缪刺论》《灵枢官针》讲述了缪刺与巨刺的区别,同样是左病右取一为刺络一为刺经。不管缪刺还是巨刺最终的疗效还是要通过针刺手法来体现,正因为通过经络与针刺手法,所以能够头有病而脚上针,而不是哪里有病针哪里,这就是经络的意义,看得出《标幽赋》是反对局部针刺的。

观部分而知经络之虚实,

视浮沉而辨脏腑之寒温。

注:针灸治疗无非就是调节经络气机与脏腑功能,查其外而知其内,通过针刺穴位调节气机之变化,能通达整个脏腑经络之虚实,这就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强大的分析综合能力。

且夫先令针耀,而虑针损;

次藏口内,而欲针温。

目无外视,手如握虎,

心无内慕,如待贵人。

注:用针之道贵在诚,沉稳安定是一个针者的必备素质。记得当年老师收笔者为徒,就是看是否能坐得住定得下心,许多想学殷氏针法的人由于耐不住寂寞,最后都自己跑开了。因此下针之前先心神安静,对患者病情进行细致分析,最终得出最佳方案,而后按主次先后依次下针。

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

右手轻而徐入,不痛之因。

空心恐怯,直立侧而多晕,

背目沉掐,坐卧平而没昏。

注:当前有许多某某进针法,都在吹嘘自己的进针法如何如何好,其实进针只要不疼痛就是好,而不是某某进针法好,归根到底进针就是熟练,任何进针法只要熟练进针不痛就是好!针灸时患者一定要有舒适的体位,大饥大饱恐怯等等都不适合立即针灸,不然容易造成晕针,其实晕针都是医者的责任,因为没有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的了解。

推于十干、十变,知孔穴之开阖。

论其五行、五脏,察日时之旺衰。

注:此为子午流注的具体推算之法,当其时则开,失其时则阖,通过穴位的开阖也就可以知道脏腑之旺衰,而后则通过针刺手法进行补虚泻实,从而达到恢复脏腑功能的效果。因此从理论上讲子午流注针法乃顺应天道顺势而为的针法,通过穴位的开阖进行补泻,达到四两拨千斤的卓越疗效。现在许多针者都知道子午流注针法,也都知道这是高级的古典针法,但很少人能够持之以恒的运用子午流注针法,所以光说不练还是等于白白浪费。

伏如横弩,应若发机。

注:详见《灵枢小针解》,这二句主要讲解了针刺手法核心在于得机得势,在目标没有出现的时候一定要有耐心和足够的耐心,等待最佳时机的出现。因此之前笔者所说一定要静得下心耐得住寂寞,要做到静如泰山动如脱兔,要学会再等等!

阴交、阳别而定血晕;

阴跷、阴维而下胎衣。

痹厥偏枯,迎随俾经络接续;

漏崩带下;温补使气血依归。

静以久留,停针待之。

必准者,取照海治喉中之闭塞;

端的处,用大钟治心内之呆痴。

注:明确针刺的温补作用,补气生血使气血归依。同时也讲述了八脉交会穴的一些主治,调气的关键还是要静以久留,停针待之。八脉交会穴既可以组合运用,也可以分解使用,又可单独运用。比如列缺配照海,公孙配内关,后溪配申脉,外关配足临泣是组合运用;而阴跷、阴维而下胎衣却是分解使用;必准者,取照海治喉中之闭塞,则是单独运用。

大抵疼痛实泻,

痒麻虚补。

体重节痛而俞居,

心下痞满而井立。

注:针下调气关键在于辨气,大抵疼痛实泻,痒麻虚补,窦太师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良好的针刺手法再结合五俞穴的运用,正确的方法加上高超的技术才会有好的疗效。

六十八难曰∶五脏六腑,各有井荥俞经合。皆何所主?然经言所出为井,所流为荥,所注为俞,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此五脏六腑井荥俞经合所主病也。即三百六十穴统于六十六穴。

心胀咽痛,针太冲而必除;

脾冷胃疼,泻公孙而立愈。

胸满腹痛刺内关,

胁疼肋痛针飞虎。

筋挛骨痛而补魂门,

体热劳嗽而泻魄户。

头风头痛,刺申脉与金门;

眼痒眼痛,泻光明于地户。

泻阴郄止盗汗,治小儿骨蒸;

刺偏历利小便,医大人水蛊。

中风环跳宜刺,

虚损天枢可取。

注:这段主要讲解了穴性的主治,这样在临床中则更有针对性的运用。穴位的主治大多数是经脉所过主治所疾,另一方面则通过藏象的辨证关系在进行取穴治疗,例如刺偏历利小便,虚损天枢可取等等。因此在临床中也要活用子午流注,阴阳相贯,刚柔相济,子母相生,相互促进等等方法,一方面是为了扩大子午流注的运用范围,更重要的是为了围绕着中医脏腑辨证的需要,这就需要有扎实的中医理论根基,如此方能在临床中取得佳绩。

由是午前卯后,太阴生血疾温;

离左酉南,月朔死而速冷。

注:详见《内经八正神明论》及《灵枢岁露论》,再次重申用针之道一定要顺应天时。人体精气盛衰与天地息息相关,虽一日之阴阳变化即包含了一月之阴阳变化,这也是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岁露论》曰:故月满则海水西盛,人血气积,肌肉充,皮肤致,毛发坚,腠理郗,烟垢着,当是之时,虽遇贼风,其入浅不深。至其月郭空,则海水东盛,人气血虚,其卫气去,形独居,肌肉减,皮肤纵,腠理开,毛发残,胶理薄,烟垢落,当是之时,遇贼风则其入深,其病人也,卒暴。

循扪弹弩,留吸母而坚长;

爪下伸提,疾呼子而嘘短。

动退空歇,迎夺右而泻凉;

推内进搓,随济左而补暖。

注:运用针刺手法必须在守神和得气的前提下,不然又走入粗守形的死路之中。

望不补而晦不泻,

弦不夺而朔不济。

注:之前已经提到由是午前卯后,太阴生血疾温;离左酉南,月朔死而速冷。何必再次提到望不补而晦不泻,弦不夺而朔不济,岂非多此一举?其实我们还是要考虑到逆向思维,顺应天时最终还是要回到具体的治疗方案之中,有时候的逆向反而就是顺势,读者应深思之!

精其心而穷其法,无灸艾而坏其皮;

正其理而求其原,免投针而失其位。

避灸处而加四肢,四十有九;

禁刺处而除六俞,二十有二。

注:看得出窦太师重针轻灸。精其心而穷其法,正其理而求其原,这二句经典话语是窦太师鞭策激励我们后学走一条理论联系实践的正确道路!研究理论首先要正确,而后一定要找到源头,这就是“求其原”;对于针灸的实践方法也一定要精心深入探究,直至将这实践方法研究透彻,故称之“穷其法”。

抑又闻高皇抱疾未瘥,李氏刺巨阙而复苏;

太子暴死为厥,越人针会维而复醒。

肩井、曲池,甄权刺臂痛而即射;

悬钟、环跳,华佗刺躄足而立行。

秋夫针腰俞而鬼免沉疴,

王纂针交俞而妖精立出。

取肝俞与命门,使瞽士视秋毫之末,

刺少阳与交别,俾聋夫听夏蚋之声。

注:《标幽赋》的最后二段,历代医家几乎都没认真思考过,所以注解上都按照字面意思进行直白翻译,都没有进行进一步的思考。笔者以为窦太师的《标幽赋》主要讲解的是子午流注和天人合一的思想,而这一段举例古人针灸家的经典案例,一方面的确说明针灸的卓越疗效,但这些举例的针法与窦太师的针法没有相同之处,这是否要暗示我们进一步的思考,我们要考虑的是窦太师言外之意是什么?如果思考到这一步,那么下一段的文章我们就会有新的思路了。

嗟夫!

去圣愈远,此道渐坠。

注:圣指什么呢?根源自然就是《内经》《针经》。由此可见窦太师针法与《内经》一脉相承,并已经总结出阴阳对立进退天人合一的针法精髓,只可惜此道已经坠落,正因为离《内经》岐黄正宗心法愈来愈远了,所以真正能明白的人已经是凤毛麟角,这几句读者都要仔细辨别,与下面承前启后,如此才能揣摩窦太师的言外之意。

或不得意而散其学,

或愆其能而犯禁忌。

注:岐黄正道为什么没有很好的传承下来?其一就是没有领会《内经》《针经》的精髓,并且缺少强大的综合分析能力;其二即使明白了岐黄正宗心法,但是往往不能功成身退招致诽谤,更容易招致祸害。正因为如此岐黄正宗心法很难普度流传,所以此道已经坠落很难再得到发扬。

庸愚知浅,难契于玄言;

至道渊深,得之者有几?

注:正因为易招致祸害,所以岐黄心法无法和盘托出。针道渊博精深,能有几个人能明白呢?从这几句话中可以反证窦太师已经得到了岐黄正宗心法,只是不肯多说而已,那么所说的岐黄心法就只是天人相应的子午流注吗?子午流注针法现代针灸人都知道,难道岐黄正宗心法就这么简单?如果就真的这么简单,那也就不会说得之者有几了。

偶述斯言,不敢示诸明达者焉,

庶几乎童蒙之心启。

注:偶述斯言!偶述斯言!由此可知子午流注针法并非窦太师真正的全部岐黄心法,写《标幽赋》也只是抛砖引玉,通过《标幽赋》这块砖真正去了解背后的宝玉,所以才有庶几乎童蒙之心启。笔者通过这么多年的研究及反复推敲,已经明白了窦太师所说的这块宝玉是什么了,并且在临床中实践中屡现奇效。笔者也通过资料考证,窦太师的几位弟子也没有全部领会窦太师的岐黄正宗心法,因为从他们的所遗留下来的著作中也只是一笔带过,或许他们也想隐瞒些什么,或许这些弟子根本没有明白也没有得到全部的真传。《标幽赋》为什么笔者称之为针灸第一歌赋,因为从笔者的角度来看只有窦太师真正领会了正宗岐黄心法,自窦太师以后可以说是再也没有人能领悟到岐黄针灸精髓了。为什么窦太师又说难契于玄言?因为窦太师的岐黄正宗心法说出来了以后,天下人都会点头认可,到时虽然天下一统但是易招祸害易招诽谤,因此窦太师又说:或愆其能而犯禁忌,故的确不能说。之前董氏左常波偷学了笔者的一些皮毛沾沾自喜,皮毛就只是皮毛,正宗的岐黄心法就在《标幽赋》中,料想这种偷鸡摸狗心术不正之徒一辈子也不可能领悟到这正宗的岐黄心法,呵呵,因之前遭左常波暗算,现在骂上几句解解气。笔者希望所注解的《标幽赋》能给予明达者开阔思路,学者由此而入一条光明大道就会展现眼前。重注《标幽赋》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针经指南》
高树中教授的针灸心得+针灸之髓 博客
窦默(1196年-1280年)
独针高级版灵穴针法
纪青山教授以子午流注纳甲法治疗风湿痹症
从标本根结理论出发,探讨岐黄针疗法的起效机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