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0亿元的克里姆特:纸醉金迷美艳皮囊下,却是绝望宿命


画事君说




第一次见到克里姆特的作品,是在飞机上的杂志里,当时我并不知道克里姆特是何许人,请原谅我这个非美术专业出身的人。


我看到的是他那幅非常有名的《吻》。


当时看到第一眼,就觉得,啊呀,这画的是爱情呀!怎么会有一个人把爱情这种甜蜜的毒药感情画的这么淋漓尽致呢。


闪闪发光的画面里,甜蜜到极致的拥吻,主人公投入的表情,一个别扭的姿势紧密相拥,但却在危险的悬崖上,他们可以飞上去,也可以坠下去,他们在这样的位置却没有躲也没法躲,因为他们根本忘记了自己身处何方。那一层薄雾似的空气中有星光点点闪闪发亮,但背后却是隐隐黑暗的底色,虽然被这种金黄的光晕所遮挡,但却一直存在。



陈奕迅的《富士山下》里有一句词写的直白刻骨:“要拥有必先懂失去怎接受。”这一句,就是林夕高明的通透之处。而林忆莲的《再见悲哀》也有一句,“再见悲哀因我不再计较什么结果。”你看,痛苦多半都和期望存着正比的关系。


 我常在寺庙里求姻缘的摊位面前啼笑皆非,要知道佛教根本是反对爱,因为有爱必有痛,求不得,爱别离,人生大苦。如何解决,只能不求,不爱。不爱,就不会失爱。


佛说到彼岸去,到极乐世界去,极乐世界没有痛苦,为什么没有痛苦,因为没有快乐呀。无爱无恨,心无挂碍,这才是极乐。然而凡夫俗子又如何做到,做到的人都成了佛。


克里姆特的《吻》,画的就是凡夫俗子。他们又快乐,又痛苦,又矛盾,又揪心。


克里姆特特别擅长画这种纸醉金迷的烟火人间,美艳的皮囊下似乎有无边的绝望。这也是艺术所能带给你的,对生命的深思。


今天,我们带你来了解一下克里姆特。




背景导读


前不久,新闻爆出一位匿名的中国买家通过高古轩,以10.3亿元人民币的价格买下了克里姆特的作品《阿黛尔2号》,成为2016年最大的个人交易纪录之一。这幅价值10亿多元的画长这样儿↓↓↓


奥地利画家克里姆特的《阿黛尔2号》

 

据说该画原为美国王牌脱口秀节目主持人欧普拉·温芙瑞所有,2006年11月,她从纽约佳士得拍下了这件作品,当时的价格是8790万美元,时隔10年,到了2016年,这件作品的成交价竟飚到1.5亿美元(约合10.3亿元人民币),价值上升约71%,可见他的画作魅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加凸显。


当然,克里姆特也因其作品的奢靡、情色意味浓烈而备受争议,却不妨碍他成为当今艺术市场的宠儿,是少数能够打入“亿元俱乐部”的画家之一。


因为《阿黛尔2号》的华丽价格,克里姆特一时间又成为热搜词,今天我们就趁热来欣赏一下克里姆特和他笔下的代表作吧。




青年时期的克里姆特


古斯塔夫·克里姆特的父亲是一名来自波西米亚的黄金雕刻匠,这也许解释了他为什么偏爱用黄金作画,还充满了自由神秘的气息。


克里姆特和两个兄弟从小就很有艺术天赋,14岁时,他进入维也纳的奥地利博物馆附属的工艺美术学校,从此开始了17年的专业艺术学习。毕业后,他与弟弟、朋友成立工作室,专门绘制壁画。


尽管画得不错,但此时的克里姆特还是一个学院派。他的作品很正常,但是太正常了,以至于放在画堆里你就不知道是谁画的那种,并没有形成抢眼的个人风格。


《寓言 Fabel》,1883年

 

此后几年,因为出色的职业素养,克里姆特获得了很多荣誉,但他骨子里的叛逆因子让他无法再满足于现状。

 

1897年,克里姆特先后退出了“维也纳美术家协会”和自己组织的“奥地利造型艺术协会”,另外开创“维也纳分离派”,从此开始放飞自我。


《生命树》,1905—1909年

 

爱、美、生命与死亡,是克里姆特时常在思考的事,但这些抽象的、富含哲理性的思考却很难用语言去表达,只有在画画时,他可以释放出全部的思绪和情感。因此,我们时常能够在他的作品中看到爱欲与仇恨交织,生命与死亡对峙,美好与黑暗并存。


《帕拉斯·雅典娜 Pallas Athene》,1898 年

 

克里姆特将人性的挣扎,包裹在金箔银叶拼凑的装饰图案之中,借用东方镶嵌画创造出一种“画出来的镶嵌”之感,绚烂中充满了象征主义和神秘主义,引人遐思,当你看到他的画作,就会不自觉被吸引。

克里姆特代表作

《阿德勒·布罗赫·鲍尔夫人》

也称《埃赫特男爵夫人》


作于1907年,银/金叶/布面油画,奥地利。


克里姆特一生未婚,却有过好几段风流韵事。他爱上了这幅画里的女主角——阿德勒·布罗赫·鲍尔夫人,她是当时最富有的女人——奥地利19世纪末银行家和制糖大亨的妻子。

 

这位夫人五官深刻美丽,一头黑发高贵冷艳,身穿黄金几何纹饰长裙,样式夸张,衬托着她白皙丰腴的身姿,她的坐姿端庄,却透着慵懒。


这幅肖像被视为“奥地利的蒙娜丽莎”,也是克里姆特最得意的画作之一,画面上真的嵌满了黄金。而在华丽闪耀背后,女主角的眼神中却流露出了黯然和迷茫,或许她的内心并不如外表这样富足,还暗潮汹涌地潜藏着无法诉说的伤感。

《金鱼》

                       

作于1901-1902年,油画,181×66cm,瑞士所罗桑美术馆藏


从明亮跳脱的色彩和变化丰富的曲线,你可以感受到少女生命的活力,就像游动的金鱼那样灵动狡黠,背景中的几何色块充满装饰意味,这一看,绝对就是克里姆特。

 

然而克里姆特画这幅画的目的,是为了报复。当时,他为维也纳大学绘制的壁画正倍受争议,克里姆特不服气,就画了这幅个人色彩强烈的作品予以还击。克里姆特画过很多裸女,但这幅的构图特别强调了臀部,少女的微笑也充满了戏谑和不屑,他似乎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嘲笑批判他的人。因为他曾想给这幅画起名叫《给我的批判者》。

 

不出所料,这幅充满讽刺意味的《金鱼》在杜塞尔多夫展出时,以不尊重参加开幕式的萨克森土国(1918年以前位于德国中东部)的阜太子为由,被主办方要求撤下,而克里姆特则继续遭受攻击。

《朱棣斯Ⅰ》

                               

作于1901年,布面油画,84×42cm,奥地利美术馆藏。


画中女子据说是克里姆特的另一位情人,她是维也纳一位银行家的妻子。克里姆特将她塑造成了《圣经·旧约》中的朱棣斯。


朱棣斯是3世纪时修利亚城的一位寡妇。她的胆识和她的美丽一样惊人。当时,亚述王国的大将荷罗芬尼斯攻打修利亚城,她为了挽救自己的城市,潜入敌营,对荷罗芬尼斯使出美人计,而后趁其不备,砍下了他的头颅,拯救了自己的城市。

 

克里姆特似乎非常享受这种危险、隐秘又充满激情的情感,阿德勒·布罗赫·鲍尔夫人的体态和发型,也跟这幅画里这位有诸多相似之处,硬朗的面部线条,高而蓬松的发型,但这位朱棣斯神情冷艳,袒露一侧春光,似乎在性感诱惑之中更多了一分危险。

《女人的三个阶段》

                                               

作于1905年,180×180cm,罗马国家现代美术馆


我们总是偏爱婴儿和少女,因为他们代表了美好。但时间不可逆转,命运不可抵抗,就像画中女人的三个阶段,熟睡中的女婴会成长,成为能够孕育生命的美丽女人,而再美丽的容颜,再旺盛的生命力也总会有衰老的时刻,纹饰复杂绚丽的地毯仿佛代表着人生的长河,站在这里,没有人能够逃离宿命的轨迹。

《达娜厄》

                           

作于1907-1908年。


这个蜷缩在金色毯子和紫黑薄纱间的达娜厄,是希腊神话中的人物。她的父亲曾受到神谕,说他会被达娜厄的儿子谋杀,因为怕死,所以父亲便将达娜厄禁足在塔中,达娜厄内心很痛苦。后来天神宙斯路过,对达娜厄一见钟情,化身为雨水渗透塔顶,落在达娜厄的膝盖上。而后,达娜厄为宙斯生下儿子,也就是后来的英雄珀尔修斯。

 

文艺复兴和17世纪的大师提香和伦勃朗都曾经画过达娜厄的形象,但同样表现压抑和绝望,在克里姆特笔下,就变得更加现代一些。

《莎乐美》

                         

作于1909年。


莎乐美是《圣经故事》中的蛇蝎美人。她是以色列希律王的继女,爱上了先知约翰,索吻被拒,莎乐美因爱成恨。希律王在宴会上要求莎乐美跳舞,而她的条件竟然是用约翰的人头来换。

 

如愿以偿后,莎乐美捧起约翰的头颅,用红唇吻了约翰。而后她说,“你为什么不看看我。只要你看到我,你一定会爱上我……爱的神秘比死亡的神秘更伟大。”

 

因为王尔德的戏剧,莎乐美成了公认的爱欲象征。

 

克里姆特用红与黑构成了莎乐美的基调,象征着爱情浪漫又痛苦的本质。狭长的画面中夹裹着各种弧线,弯弯绕绕,如同爱意滋生盘绕在心间,当渴望到达极致,求而不得,又心有不甘,爱就变成了最危险恶毒的恨意。莎乐美的身体充满着性感诱惑,而她的眼神却阴鸷如深渊,一双手紧抓着约翰的头颅,不愿放手。可她最终又真正得到她想要的了吗?


值得一提的是,克里姆特也曾觉得《朱棣斯Ⅰ》应该改名叫做《莎乐美》,因为她们同样美丽又致命。

《死亡和生命》

                                   

作于1911年,油画,178×198cm

死亡与生命同样是克里姆特关心的话题。


画面右侧,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肤色的男女老少依偎在一起,象征着生命的成长历程和差异性,他们共同构成了生命的平衡与和谐。而繁复美丽的花纹和温暖的色调,则象征着生命的丰富多彩。


画面左侧,死神正在悄然注视着他们,冷漠、神秘,令人感到恐惧又无力抗拒。


生与死相互对立,又互相依存,在宇宙间井然有序地循环。一旦来到这个世界,我们就必须遵守这个秩序。于个人而言,生死就是一切,而当置身于背后的浩瀚宇宙中,则不过渺小如砂砾,似乎只是一个细胞那么大的单位而已。


克里姆特将他对爱、美、生、死的思考涂抹在画布上,那般抽象与神秘令人捉摸不透,因此更加令人神往。


当问到克里姆特有什么特别之处时,他在一件被称为“对没有自画像的注解”的珍贵纪录中写道:


“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我只是一个从早到晚天天作画的画家。


不管是谁想了解我 ——作为一名艺术家,唯一值得注意的事情是—— 应该去仔细观看我的画,并试着从画中看出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想要做什么样的事。”

——古斯塔夫·克里姆特


古斯塔夫·克里姆特





参考资料:

《克里姆特-维也纳分离派绘画大师》

《奥地利名画家克里姆特的作品与他的故事》


民国画事,深情讲述艺术家,专业解读艺术品,直接深入艺术市场。致力于做最好的艺术自媒体,写最好看的艺术文章。——人生不长,你需要读点好东西。关注我们,持续接收好文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艺术家】克里姆特
艺术和色情的边界在哪里?
克里姆特Gustav Klimt——《吻》 赏析
【精品赏析】2013奥地利克里姆特和他的女人-期待金币
《吻》是一幅表现“色情”的绘画吗
克里姆特油画艺术欣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