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金山80后小伙回乡做试验, 竟遭“排斥”!

“过去,

乡村存放了我最快乐的童年;

未来,

乡村可以安放我们最大的梦想。”

——张丹

1981年出生的张丹,家乡位于上海金山漕泾镇护塘村。青少年时代,他刻苦读书一心只想“跳出农门”,后来,终于念了同济大学的土木工程专业,如今经营着一家不错的景观设计公司。

眼下,公司设在浦东张江,家安在浦东金桥,张丹却隔三岔五往金山乡村“跑”。原来,在漕泾镇水库村,他正在推动一项“微田园”试验。一方面,员工埋怨乡村项目琐碎麻烦,另一方面,村民对新事物也是各种排斥,但张丹却依然乐此不疲!

初心,并不仅为了提高“审美”

2017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张丹拿下了漕泾镇海涯村“一村一景”项目,设计打造一座以盐文化为主题的口袋公园。当时,他只是把这当作一桩小小的生意来做。

但项目实施过程中,他萌发了许多想法,渴望多做一点事,把乡村变得更好。此时,镇里也希望他能发挥专业特长,参与到家乡的乡村振兴中。双方一拍即合,首先在水库村试点“微田园”项目。

2018年5月,张丹带领自己的设计师来到水库村,在何家宅一条埭上开始梳理打造各家各户的小花园、小菜园、小果园,同时辟出一个乡村小乐园。

作为公共活动空间,那里还有专门的儿童区域,可以荡秋千、走独木、攀爬等。这有点像城市里的口袋公园,但又与农家的生活融合在一起,兼顾了景观和功能。

“原本,农家门前只有菜园,菜园的面积很大,因为农民期待子女回来一起吃,但实际上,每家种的菜每季都吃不完。多余的空间,则养鸡养鸭、堆放杂物,农村环境容易显得脏、乱、差。”水库村党总支书记沈海峰告诉记者,村里与张丹团队经过一番探讨,希望在整体推进环境整治的同时,帮助农户梳理宅前屋后的空间,清理鸡鸭棚,缩小菜园面积,用竹篱隔出一个小花园,并进行乡村空间的功能开发,让更多年轻人愿意带着孩子回到乡村,在看望、陪伴父母的同时,也能满足他们休闲放松的需求,增加乡村的活力。

现在,何家宅的一条埭上,25户人家连成了一道风景。除了菜园,每家每户都能开门见花,每家小花园各不一样,每个季节的风景也不一样,果树穿插其中,也是根据各家的喜好而有所不同。

同时,整个埭的河边、路边还出现了小凳子、小花墙、洗手台等,都是利用废弃的旧砖、瓦罐、门板等设计而成,变废为宝,实用好看,还留住了乡愁。

渐渐地,有年轻人愿意回来了。沈海峰看到,每到周末,埭上出现了奔跑的孩童,他们拔菜、摘果、奔跑、攀爬、荡秋千,玩的不亦乐乎,而年轻的父母则在旁边或是散步、聊天,或是闲坐、喝茶、烧烤……有一次,他甚至看到了有人带着朋友回乡来做客,在田园里搭起了小帐篷和烧烤架,一群年轻人玩得十分畅快!

同一年11月16日,同济大学与水库村联合举办“乡野秋波”活动,沈海峰告诉记者,他9岁的女儿第一次下田撒野,临走时意犹未竟地说:“爸爸,原来村里这么好玩,以后我要和你一起来‘上班’……”

设计师参与进来,会提高乡村的审美吗?张丹坦言,其实自己的初心与“审美”无关。以前,农民更多考虑的是生存;而现在,农民也可以有更美好的生活,乡村应该成为一个美丽、舒适、宜人的地方,可以让孩子撒欢跑,可以让年轻人更乐意回来休憩、陪伴父母。

关于“一面墙”的矛盾和冲突

水库村的“微田园”项目已经从1.0版做到了3.0版。目前,正在沈家宅的13户农家当中开展。这一次,是将房屋、建筑、景观等结合起来改造,深度融合。今后,这里的一户户农家小院,将被还原为“人们心目中最典型的江南人家”……

说起来似乎容易,但实施起来却是困难重重。张丹告诉记者,自己前后共带来了3位设计师,最后只有一位愿意留下来。

而更大的阻力,在村民那里。刚开始改造小花园时,何家宅的村民大多不太愿意。原有的空间被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被打破,他们很不习惯。张丹只好先选择把靠马路的第一户人家进行改造,把效果做出来,给农民看。就这样,愿意加入的农家慢慢多起来。

过程中,“一面墙”的故事让他难忘。当时,何家宅全面“拆违”,家家户户的鸡鸭棚和杂物间都主动拆了,但河口边一面残墙却始终无法推倒。为什么?这是因为这户人家死活不让,说是家里人身体一直不好,若是没了这面墙的遮挡,对家人健康就更不好了……村干部几番上门做工作无果,最后,请来张丹做了一个设计方案,不仅打动了户主,还让对方感激不已。

现在,何家宅的河口边,那面残墙已经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面小巧镂空的花墙,这是用农家废旧的红砖砌成,上面攀爬了蔷薇花,设计感十足,既比残墙好看百倍,又能会让户主心中踏实,因而赢得了那户人家的认可和感谢。“乡村设计,需要一个与农民沟通的过程,只有跟他们之间达到共鸣,才能更好地表达乡愁!”张丹表示,这样的过程虽然繁琐,但让自己很有成就感。


还有一次,他们在农家门前种桂花树,本来已经考虑到了距离和采光的问题,但还是遭遇了被“拔树”的尴尬。第一天,刚把树苗种好,第二天再来,就发现小树被推到了,第三天,重新栽好的树又被推到了……于是,张丹主动走进那户人家,用家乡话喊了一声“阿娘”,然后坦诚地询问对方的真实想法。原来,在当地农户传统概念里,家门前种树都是不太好的,之后双方反复协商,终于各让一步,小树仍种在他家门前,让位置稍微挪了一下……

“农民的有些思想障碍,还是需要用感情来融化,如果一味对着干,只会让问题更难解决。” 张丹坦言,他也曾怀疑过,花这么多精力来做这些到底值不值,现在看来,自己的坚持还是对的,毕竟,只有对农村、农民有感情,才能更好地把握村民的需求,也能推动乡村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让农民自己成为园丁和设计师

去年秋天,何家宅埭上的小花园里许多品种的花都枯萎了,此时需要及时清理、补种。当时,张丹的第一想法就是派员工过来,帮助各家各户好好整理一下花园。

但村党总支书记沈海峰却让妇女小组长发动各家各户,带领村民自己动手,“乡村振兴,不让能农民成为旁观者,只有让他们参与到每一项工作中来,他们才会更加热爱自己的家园、村里的一草一木,才能一直守护好美丽乡村。”

从这件事,沈海峰和张丹得到了启发,“微田园”试验要把更多村民变成园丁、花匠、油漆工等。让农民参与进来,本身就是一种自治共治的过程,乡村建设中的各种阻力会逐渐变少变小。

早在几年前,张丹就曾想过要去乡村开民宿,因为“担心农民的契约精神”,之前他有放弃过这个想法。

但是现在,随着在水库村“微田园”试验的深入,在切身感受村干部的能力和农民的可爱之后,他重新“点燃”了这个梦想,想在这个美丽乡村开出一间“样板”民宿,让市民来了还想再来,并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你可能还喜欢这些内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山塘随笔||叙秋
上海的这几个乡村,满是书香!你感受过吗?
休闲农家游 上海周边十大农家乐好去处
钓龙虾!摘草莓!魔都这十家美味农家乐让你的夏天嗨不停!
金山农民画 从乡镇走到国际城市的文化名片
上海旅游哪里玩?好玩的上海农家乐攻略推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