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人如何治痤疮

痤疮是较为常见的面部损容性皮肤病之一,其发病率极高。中医药治疗痤疮的历史悠久,历代医家在不断的诊疗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痤疮在古医籍中被称为“痤疿”、“面疱”、“皰疮”、“粉刺”、“酒刺”、“风刺”或“肺风粉刺”等,现代仍称“粉刺”,俗称“青春痘”。

古代医家对痤疮的描述颇多,《内经》、《诸病源候论》、《千金方》、《医宗金鉴》等均有关于痤疮的论述。总结其规律,可见古医家对痤疮的认识较统一,认为其主要病因为感受风、寒、热、湿等外邪,郁积生热而成,其病位在肺经,病性多属实。

治疗上方法多样,其中以内服枇杷清肺饮、外用颠倒散为经典治法,沿用至今。

01

侧重外治之法

《肘后备急方》中用治痤疮的方剂共有8首,其中7首为外用方;《千金方》中共有25首,17首为外治方;《医心方》共13首中有11首为外治方。可见古人注重外治之法,且敷药时间较长,多“夜卧涂面上,旦洗之”。赋形剂有鸡子白、酒、醋、猪脂、井水等。

02

解毒杀虫力强

从古代医家的用药看,胡粉、水银、矾石、密陀僧、斑蝥、巴豆、硫磺、苦参等均是解毒杀虫之强药,用于痤疮皮损严重者之外用。如《肘后方》治本病用胡粉、水银,腊月猪脂和熟研;《外科正宗》治以真君妙贴散(硫磺为主)加白附子敷之。《医宗金鉴》之颠倒散乃大黄、硫磺各等分组成。

03

注意祛风退瘢

众医家禀“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之论,无论内服、外用,多顾及祛除风邪,药如防风、细辛、川芎、白附子、杏仁、木兰皮、豉等。如《刘涓子鬼遗方》记载的“木兰膏方”(木兰、防风、白芷、独活、藁本、杜衡、辛夷、川芎、细辛等),“傅疱上”治“面皶疱”。《千金方》中“治面皶方:木兰皮一斤,以三年醋渍”。木兰、白附子、白芷即有祛风退瘢之功。张子和“治面风”用“益母草灰,面汤和,烧七遍,洗面用之”。

04

发展活血之法

唐宋以前用活血之法治疗痤疮较为少见,至明代,人们对痤疮的病机认识不断深入,治法随之发展。如张子和“治黑干黑曾风刺方”:苦参、赤芍、冬瓜仁、玄参,清热凉血、活血润肤。《外科启玄》治本病“宜清肺消风活血药治之,外上擦药消之”。

古方虽多,但今人用之甚少,究其原因还从用药入手。

首先,《千金要方》中:“治面皶疱方:鸬鹚屎一升,末之,以腊月猪脂和,令匀,夜敷之。”鸬鹚屎现今应没有人再使用,不仅是因为药源少和人们的心理作用,大概还有效果并未得到肯定而没有延用,诸如此类的还有:雀屎、鹰屎白、麋脂、羊胆、牛胆、熊胆等;猪脂、羊脂等虽然很常见,但现代人肯定愿意用“甘油”、“凡士林”等代替,更何况谁也不能讲清“腊月猪脂”究竟有何特别之处。

其次,还有些东西现在也已经慢慢消迹了,如“井花水”早已被自来水代替,或者,如今的井水也已不像古时候那样纯净了。

再次,前面提到的古人常用解毒杀虫力强的重金属水银、胡粉、矾石等,现代人更是不敢用于面上。最后,我们再看《肘后备急方》中治“面上粉刺方:捣生菟丝绞取汁,涂之。不过三五上。”方法简单方便,而且看上去疗效很好,但也没有医生再使用,或许可以作为“民间土方”试试了。

古代方药多而杂,随着时代的发展,医家逐渐形成了比较科学、规范的选方用药体系。

参考文献:

顾严严,樊巧玲,黄青,牛文明.浅析痤疮古今用方之配伍规律[J].中医药导报,2010,16(01):78-80.

文案:李远

编辑:李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治青春痘、粉刺、痤疮偏方
痤疮(粉刺)
辛夷的树皮,醋浸、晒、研末服用,可治疗粉刺,外洗治阴下湿痒
痤疮、粉刺、便秘
治疗粉刺痤疮立杆见影
痤疮,粉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