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炎帝会同说”有关“连山”、“会同”等地名
 38个古地名涉及神农炎帝二说炎帝故里在会同

上文以连山八庙为引子,从连山易起源的角度提出和证明了炎帝故里在会同连山。其实炎帝叫“连山氏”,“连山氏”发明“连山易”,“连山易”发明于会同“连山”,人名、地名、书名“三同”,这本身就是“炎帝会同说”的一个重要证据。不仅如此,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会同境内及周边地区竟然多达38个古地名浸透着神农文化,涉及到炎帝故里。本文接着从“连山”入手,专门来讨论一下这些古地名与炎帝故里的关系。
 

“连山”地名直关炎帝“连山氏”
 

研究民族、民俗史料得知,中外大多民族的原始姓氏与其出生地或固定所居地的地名有关。如黄帝之号“轩辕氏”,是他本人在“轩辕之丘”生活过;如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之姓“田中”,是因为他的祖辈来出自“田中”之地。这就是说炎帝“连山氏”很可能得名于“连山”地名。再有,古人创“易”首先是为当地生产服务的,为连山地区通用的“易”才叫“连山易”,炎帝所创的“易”叫“连山易”,反过来也证明炎帝故里在连山。
 

也许有人会说,“连山”并不是会同独有。不错。根据古今地名资料查证,全国共有九处“连山”甚至更多,除会同连山外,还有辽宁葫芦岛的连山、广东韶关的连山、云南富源的十八连山、四川广汉的连山、陕西南郑的连山、浙江奉化的连山和浙江萧山的连山。辽宁、云南、四川和浙江的五处“连山”和史学界认定的炎帝活动区域相距甚远,应与“炎帝故里”无缘。广东的连山大致在区域范围,且文字记载较早,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就有“连山郡”,但史料明确记载“连山郡”是由古“连州”演变而来,因此也可以排除。陕西的连山似乎有“竞争力”,但此连山并不在宝鸡境内,而且与炎帝代表的中国最早的农耕发源地不相对应。关键是我们研究“连山”是和炎帝的《连山易》连在一起的,而其他八处“连山”都没有此类关联,因此只有会同连山才可能是炎帝故里。
 

民族、民俗史料还告诉我们,姓氏与地名的关系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因地名得人名,即先有“连山”地名,炎帝因出生连山得名“连山氏”;另一种情况是因人名得地名,即炎帝连山氏在连山活动过一段时间而留下了“连山”地名。查现有地方史料,“连山”之名最早见于明代的《会同县志》,这也是会同最早的县志。从《连山易》中“ ”三字源于古连山地区三个特有的人文地理标志这一情况分析,推测在炎帝创《连山易》之前“连山”地名己经存在。这说明炎帝“连山氏”和《连山易》都是因“连山”地名得名的。
 

“会同”地名有来由[/B]


“会同”这一地名是会同县的“特产”,中国仅会同县一处。

 

“会同”一词始见于 《诗经·小雅·车攻》:“赤芾(fú)金舄(xì),会同有绎”。《周礼》有“以宾礼亲邦国,春见曰朝,夏见曰宗,秋见曰觐(jìn),冬见曰遇,时(个别会见)见曰会,殷(集体会见)见曰同。”这里的“会同”当作动词,指帝王会见诸侯。“会同”也可指国家祭典场所或国王居住之地,《论语》有“宗庙之事,如会同”,《辞海》注,“宗庙”一词作“国家、社稷”。可见“会同”作为地名有着非同寻常的含义。
 

会同县虽然是宋代始建,但“会同”这个地名历史悠久。西汉韦贤曾写过一首谏诗,诗中就提到“会同”:“肃肃我祖,国自豕shǐ韦,黼(fǔ)衣朱绂(fú),四牡龙旌……至于有周,历世会同,王赧听憯,实绝我邦……我祖斯微,迁于彭城” 。有人说此诗中“会同”当作动词解,山人则以为当作地名,因为其后有“迁于彭城”之句。联系“国自豕韦”一句—— 据有关史料,韦姓出自夏少康时代的盟国的“豕韦国”,最初称“豕韦氏” ——可知“会同”这个地名至少在距今4000多年夏朝少康时代就已经存在了。
 

在世人的记忆中,会同这地方是一块荒蛮之地,宋代以前没有任何与帝王活动有关的记载和传说。如果这里不是史前时期的炎帝故里,其“帝王会见诸侯”的说法从何而来呢,“会同”这个地名又从何而来?
 

古“华阳”和“常羊山”《春秋纬元命苞》载:“少典妃安登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之于常羊,生神农”;《帝王世纪》:“少典妃游华山,有神龙首感于常羊,生炎帝”。可见“华阳”和“常羊山”是研究炎帝故里的重要线索。
 

首先说“华阳”。在炎帝故里诸说中,还有一个比较有影响的说法即“河南华阳说”,其主要依据就是“华阳”这个地名。其实“华阳”古地名有很多个。查古今地名资料,最早的“华阳”是指以今四川为中心的巴、蜀地区,包括今湖南、云南、贵州一部分。东晋常璩著有《华阳国志》一书,详细记载了这一地区的人文地理。南朝置华阳县,县治就在今四川剑阁南部,西魏改为黄安县。史料记载,同在南朝时期今陕西勉县、宁强地域也设置过华阳县,同时还设过华阳郡,郡治白马城在勉县西北。至于河南的华阳,直到唐代的《地括志》才有“华阳城在郑州管城县南四十里”一语。河南、陕西毗邻,可能河南的华阳在陕西华阳的地望之内。不管中原地区是一个“华阳”还是两个“华阳”,由于它们都出现在江南“华阳”之后,所以两汉时期文献中出现的“少典妃游华阳”的“华阳”应该是指以四川为中心的古华阳国。湖北襄樊学院教授李汉伟根据“华阳”古地名的史料渊源结合“常羊山”综合考证得出结论,也认为古华阳泛指“川、黔、滇地区”,并说“华阳是楚国地域的代称” 。
 

再说“常羊山”。陕西宝鸡有“常羊山”的说法但于史无据。《山海经·大荒西经》明确记载:“大巫山、有金之山,西南,大荒之中隅,有偏句、常羊之山”。《山海经·中山经》又载:“洞庭山首,曰篇遇之山,……又东南五十里……又一百三十里……又东南二百二十里……其上多黄金,其下多银铁,其木多橘柚”。“篇遇”即“偏句”。这表明古之“常羊山”和“有金山”、“大巫山”三山是同时存在的,而且大概方位在洞庭湖以南盛产橘柚、黄金的某个地方。
 

据调查,会同连山境内正好有“常羊山”;会同连山东南方向65公里处的城步县境内有“大巫山”;会同连山东北150公里处的隆回县境内有座“有金山”。这“三山”都处在洞庭湖以南,这一带也是中国橘柚的发源地,又盛产黄金,与史料完全吻合。
 

“常羊山”就在会同连山大坪村境内,距莲花塘不过1500米。此山地势高峻又比较偏避,至少近几百年少有人到山上活动,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当地村民才将它开辟为林场。由于当地人并不关注此山,问及确凿地名时,有的村民写成“常羊山”、有的村民写成“长阳山”,还有人说是“常阳界”或“长阳界”。最后确证为“常羊山”是2006年当地村民在此山找到一块残缺的“杨门向氏”墓碑,碑上铭着“常羊山”三字,落款年代为“民国十二年”,见“图2-2-1”。当地村民解释,此山之所以叫“常羊山”是因为此山象一只羊;此山附近还有一座高山叫作“类羊坡”,其山形也象一只羊。
 

“大巫山”,又叫“东巫山”或简称“巫山”,它是湘西南城步县境内的一座名山,方圆几百里妇孺皆知。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载,沅水流域“有巫山,巫水所出也”。
 

《辞海》在释“巫水”条时涉及到:“巫水,一曰洪江,沅水支流,在湖南省西南部,源出城步苗族自治县东巫山……北流入沅”。2006年笔者实地考察,了解到巫水流域绥宁、会同等地的群众则习惯称此巫山为“大巫山”。为何会出现两个称谓呢,对当地地理民俗颇有研究的会同县史志办主任张宏早先生认为,这是因会同、城步一带方言“东”、“大”读音相同所致,历史上本来的名称应为“大巫山”,因为它对应《山海经》所记载的位置。关于此大巫山的历史,请参见本书《巫山巫水有知音》。
 

“有金山”在雪峰山脉主峰之一的白马山东麓的隆回县司门前镇境内,在会同连山东北方。“有金山”即现在的“金山”,也是一座名山,海拔1400米,以盛产黄金而闻名于世,现国家仍在此设有大型采金企业。何以证明“金山”原名“有金山”呢?当地村民众口一词认为,“金山”得名于该山有丰富金矿。据隆回县小沙江镇现年72岁的欧阳范胜老人介绍,他的始祖“茂翁公”是明代成化年间从江西迁徒至隆回司门前的,当时就有“有金山”地名。他还讲了一个典故:他的二世祖之妻尹氏婆死后葬“黄龙降水”,真是“寅时葬卯时发”,葬后第三天尹氏婆儿子即三世祖“义重公”就在有金山捡到几块亮晶晶的石头,后将石头打碎再用石磨碾粉,全是金子。所以隆回欧阳氏族有“地旺黄龙水,发迹有金山”之说。山人查阅了一九四八年修《欧阳氏族谱·石桥铺祠堂分谱》,果然有“二世祖允明公,字霞辉,葬谷皮冲人形山右边;妣尹氏,葬黄龙降水”的记载,证明老人讲述属实。
 

会同地处古华阳地界,境内有“常羊山”、周边有“大巫山”和“有金山”,这一带也盛产黄金和柑桔,又处在洞庭湖以南。这么多东西相吻合,可确证是古《山海经》所述之处,也充分证明炎帝故里在会同。
 

“火神坡”和“太阳坪”[/B]


在本书第一部分讨论神农氏族的图腾时,我们说“火神”和“太阳神”是炎帝的两个“神号”。会同连山地区正好有这两个亘古就有的地名。北面是“火神坡”,南面是“太阳坪”,“太阳坪”、“连山”、“火神坡”三个地方由南至北紧紧连在一起,且相距不远。而且这一带人文历史悠久厚重,发现了不少的新石器遗址。

 

再来分析一下“炎”字,它由上下两个“火”字组成,而“火神坡”是一个“火”字,“太阳坪”的太阳象征着火,也是一个“火”字,恰好构成炎帝的“炎”字,古人在给这些地方命名是不是有此寓意呢?《说文解字》说:“火,南方之行,炎而上”,也是上下两“火”成“炎”,含有南方“火热之地”之意。《列子·汤问》说“楚之南,有炎人国”,会同连山或许就是“炎人国”之所在。
 

再者太阳象征光明、象征伟大,所以常把它比作氏族首领、帝王。所以中国南方许多以“太阳”命名的地方往往是帝王、原始部落首领居住过的地方。如著名的高庙遗址旁边有个“太阳岛”,而高庙是7000年前一个重要部落首领的居住地;湖南永州九嶷山有个“太阳溪”,那里正好是舜帝南巡终寝地;会同连山地区有个“太阳坪”,是不是寓意炎帝故里呢?
 

“若水”与“金龙太子”连山东北面30公里有座著名的金龙山,千百年来演绎着“真龙太子”开创江山的故事(当地传说)。金龙山顶有座“金(真)龙太子塔”。山人实地考察所见:通体用青条石砌成,八角盔顶,高12米,宽4米,门额为“德配乾符”,两侧对联是“起国灵威昭胜地,封王帝泽耀山名”。有碑记:太子塔始建于宋末元初,清乾隆五十四年重修,现为会同八景之一。紧挨金龙山还有一个名之为“若水”的古地名,就是现在会同的若水镇。若水开发很早,有新石器至商周时期的连续遗址可以作证。据《会同县志》记载,现在繁华的洪江就是宋代从若水搬迁过去的。
 

《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生二子,其一,曰玄嚣……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取蜀山氏女,生高阳(即颛顼帝)”。过去曾有学者认为黄帝儿子昌意降居的“若水”是四川的若水。山人认为就是这个若水;至于引文中有“蜀山氏”一词,据《会同县志》,三国以前会同县也属于蜀地。屈原在《离骚》中说,他是“帝高阳之苗裔”,屈原是楚国人,祖籍今之常德,常德与会同一水相连,相距不远,也证明昌意降居的就是会同若水。还有这样一个旁证:流经此处的巫水别称“熊溪”,这个“熊”和黄帝“有熊氏”字号相同。《五帝本纪》还说到高阳帝“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耻”,说明他管理的范围达到会同、靖州以南的广西地区。黄帝集团打败炎帝集团后,派他的儿子来炎帝家乡作诸侯,治理南方,是当时政治的需要。会同境内及沅水流域世代土居黄姓氏族,其族谱明确记载,他们是黄帝的后裔,而且从黄帝起至春秋战国就一脉传承生息在沅水五溪地区没有间断 。据《黔阳地名志》,“战国四君子”之一楚春申君黄歇就诞生在与会同毗邻的洪江市安江镇。
 

民间故事中虽然没有说明“真龙太子”是谁。据我们所分析的人文背景,这个“金(真)龙太子”可能就是黄帝的儿子昌意。这些,也间接证明炎帝故里在会同。
 

还有一个“神农山”,河南泌阳市有个叫“神农山”的地方近年被当地有关部门炒作成了“炎帝神农辨百谷、尝百草、登天坛的圣地”。千真万确,会同也有个“神农山”地名,并且就在与连山一山之隔的马鞍(原“堡子”)乡,且山奇水秀、宛若人间仙境,只是偏僻了一点。据会同文史料,会同县在民国时期所设“乡、保、甲”编制中就有“神农山甲”:“堡子乡……11保辖:竹节冲、大花溪、细花溪、油榨冲、黄李冲、桐油冲、栗木湾、黎家团、神农山、马田溪、白果湾”等17个甲。
 

“神农山”地名存在于会同,应该有着相当长的历史,因为作为行政“甲”一级区域名称,不可能临时命名它为“神农山”。“神农山”现在属于马鞍乡马田村。2007年8月,山人实地考察了解到,“神农山”是指黎家团对面那座高山,山中有平阳地,民国时期还住着七八户人家,现已成为人工杉木林。据马田村十组69岁的梁博玉老人介绍:古时山上建有一个神农庙,此庙后搬到毛连,从毛连又搬回黎家团,在黎家团立庙又被毁掉也五六十年了。“图2-2-2”为黎家团被毁的神农庙遗址,从图中古松柏树我们可依稀感悟到它的历史沧桑。古“神农山”不一定就是炎帝神农氏所居之地,但至少说明这一带保存着久远的神农文化印迹。
 

会同及其周边地区许许多饱含神农炎帝文化的古地名,初步统计了一下就有38处,除前面的文章中已经提到的古地名外,还有“药王谷”、“神农宅”、“神农架”、“炎皇冲”、“药王洞”、“连山场”、“灶王山”、“镜子岩”等。这些古地名有些已难以探明其文化渊源,有些在本书后面的文章中将要提及。
 

(注:此文《华夏共连山》专著的一节。该书已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签订了五年期的出版合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会同连山 问源炎帝故里
连山 寻找炎帝的出生证明
(6)神农文化新论:炎帝故里在会同(二)
中华人文始祖炎帝
炎帝陵在株洲炎陵县,为什么说湖南会同县是炎帝神农氏的故乡
炎帝故里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