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抓住“规则教育”的黄金时段,不用父母权威,照样带出有教养的娃
经常在小区游乐场玩的一群孩子里,有一个很“霸道”的小姑娘团团,谁拿来了新玩具她总要玩一玩,如果遇到别人不给她,她就上去抢,甚至要打人。妈妈带着的时候,就会训斥她说:“你怎么这样,过来回家了,别玩了。有时是姥姥在,就会在一旁说:“孩子还小,不懂事儿,长大了就好了。”


记得一篇文章中写道,如果父母觉得孩子的不良行为是孩子还小,不懂事儿,那么不妨想象一下,如果这是一个二三十岁的大人,要别人东西,不给就用特殊手段获得,还可爱吗?遵守规则并不是孩子天生具有的能力,而规则的养成有一些重要的时间节点,帮宝宝建立规则意识,以后的教育都会事半功倍。

四个立规矩的“黄金期”

很多父母觉得,我的孩子还是个宝宝,两三年后上了幼儿园,再学着守规矩就行。现在让娃自由自在不是更重要吗。而且宝宝那么小,他懂得什么事儿?事实上,宝宝从具有一定意识时,宝爸宝妈们就该帮宝宝学习规则了。


一、7个月:对宝宝说不
7个月的婴儿可以和父母顺畅的交流了。当他爬向一个未知的东西,会先试探的看看父母的表情。如果妈妈正微笑的看着他,就说明那个东西很安全。但是如果他伸手去摸桌上的热水,妈妈就会出现惊恐的表情,并且说:“不”。从和爸妈的互动中,婴儿第一次感受到“规则”。
与此同时宝宝发现了神奇的手指,他可以指向一个东西,表示“把那个给我”。宝爸宝妈就马上给他拿到面前。因此我们需要注意,并不是每一次孩子指示,我们就要回应,有些时候要记得说“不”。这能让宝宝尝试面对挫折,面对父母对他的约束。他可能会崩溃大哭,这也并非坏事。
二、9个月:有些事情不可以
著名的悬崖实验,向我们展示了这个阶段的宝宝开始具有“社会参照性”能力。他们会观察父母的表情,但不会像小时候那样,因为你的表情就停止某种行为。在爸妈看来,娃会在危险边缘疯狂试探,直到你大声明确的说:“那个不能碰”。
这些恼人的小家伙,把被果断阻止当做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而不是对父母的挑衅。所以他会一而再再而三的试探妈妈,确认这件事儿能不能做。
妈妈要有足够的耐心,每一次都严肃认真地说不,不可以按这个按钮。而且要确保每一次说的方式都一样,最好能够重复这个规则,比如不能按钮,不能把饭扔在地上,而不是简单只说“不”。


三、12个月:随时随地坚持制止错误行为
12个月的宝宝如果大动作发展的够好,已经可以移动自己,拿到想要的东西。那感觉就像我们学会了飞。所以宝妈就能理解他们为什么看起来那么“为所欲为”了。
阳阳看上了茶几上的茶杯,扶着茶几走过去拿在手里。爸爸看见了连忙说“不可以”,然后从他的小手里拿走了茶杯。阳阳哇的哭出来,并且向后挺着摔倒在地,哭的更崩溃了。爸爸扶起阳阳,并对他说:这个茶杯很容易弄坏,如果你把茶杯弄碎了,爸爸会很伤心的。”尽管阳阳还在哭,爸爸也并没有把茶杯还给他,而是不断的安慰他,并且解释为什么不把茶杯给他。
学步期的到来让规则教育变得迫在眉睫,宝宝随时随地都在闯祸,而宝爸宝妈这个时候要充当他的刹车系统,让孩子停下来。行动上果断的制止,言语上重复规则。爸妈需要不断坚持这一过程,小家伙就会慢慢的理解并且学会遵守规则。


四、2岁后:学习自控
如果说在孩子两岁之前都在学习规则,由父母充当他“违规行为”的刹车。那么2岁开始,孩子的首要目标就是学习如何自我控制。自我控制,意味着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欲望。2岁开始孩子拥有了更为复杂的情绪,以及更多的欲望。叶子有个泡泡枪,我也要想要一个。团团在游乐场抢叶子的泡泡枪时这样想。叶子拒绝给她玩。团团发怒了,好生气叶子不给我那把泡泡枪,我要咬她!
帮助孩子控制欲望必须从了解别人感受开始。在娃出现抢东西、咬人等伤害别人的事情时。只是强调:你不能这样做,并不会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宝爸宝妈需要让孩子了解他的行为是如何伤害别人的,教孩子从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比如对团团说:那把泡泡枪也是叶子最喜欢的,你抢走了叶子会很伤心,就像别人抢走你的毛毛熊一样。
当娃试着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明白自己的行为会对另外的人,或者群体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就迈出了真正理解规则的意义,并且学会自控的第一步。


如何帮孩子立规矩?

在娃学习规则的过程中,父母既要扮演孩子出现错误行为时候的“刹车”,又要循循善诱像导游一样,给孩子介绍这个世界的规则。那么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宝爸宝妈更高效的给娃建立规则意识呢?
▲家长学会叫停
从孩子具有独立意识,并且开始到处移动开始。“不”这个字,爸妈就要说上几十万次。但是其中大部分,都不一定达到了应有的效果。尤其是娃还是个可爱的宝宝时。
孩子爬向一盘坚果,妈妈觉的他可能会把坚果打翻,但这并不是什么特别可怕的事情,只是捡起来就好了。于是妈妈微笑着说:别碰那盘坚果宝贝。宝宝看了看妈妈,依然爬过去打翻了那个盘子。妈妈摇摇头心想宝宝真是我行我素。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无效叫停”。
正确的做法是,应保持表情和语言的一致,并且对宝宝叙述规则。而对于学步期的宝宝,还要直接用行动干预(拿走坚果,或者抱走宝宝。)。


▲父母统一立场
在一些家庭中,如果宝宝犯错时父母同时在场。因为对规则理解的不同,可能就会出现意见相左的情况。例如一位妈妈可能认为在沙发上跳是绝对不允许的,而爸爸认为没什么大不了,只要孩子高兴,且并没有影响到他人就可以了。其实规则本就是为了让集体中每一个人感到自在,除了部分原则性问题,没有必须要怎样。
但如果父母双方在管教孩子时,意见总是不一致。就很不利于孩子建立起尊重规则的意识。孩子或者觉得规则并不是非要遵守的,或觉得困惑不解。
所以爸爸妈妈们要尽量事先讨论好家中的原则,如果出现不同意见,也尽量事后沟通。
▲规则是公平的
正如上文所说,规则是为了让集体中每一个人感到舒适。当孩子具备一定思维能力的时候。我们就要让娃从规则的被动遵守者,变成规则的制定者
在《给孩子立规矩》一书中写到:当父母教育孩子遵守规则时,如果他们让孩子看到规则本身的公平性,而不是父母的权威时,那么他们就为孩子未来成为遵纪守法的人奠定了基础。
我们可以让孩子参与到制定规则的讨论中,这样不但能够让他更积极的遵守规则,更能让他理解遵守规则并不是屈从权威,而是“尊重协议”。


▲不同气质不同方式
在帮助孩子学习如何遵守规则的时候,也要考虑到孩子自身独特的性格。有些孩子是“活跃型”,他可能很难让自己停下来。需要父母及时喊停,并且付诸行动。而“慢热型”的孩子,容易陷入固定的习惯,爸爸妈妈就要把某项规则分解成更小的目标帮孩子逐步完成。还有一些孩子属于“敏感型”,在面对哪怕是轻微的责备是,也会有巨大的内疚感,对待这种孩子,就需要用更温柔的方式纠正错误行为。
枕边育儿寄语:
在宝宝成长过程中进行“规则教育”的四个黄金期,就像阶梯一样循序渐进。每个时期都有一定的目标。通过这些目标,孩子将会从被动遵守规则,成长为理解规则,最终会将规则内化,产生内在驱动力。这时孩子反而会更加自由,父母会更轻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这几片叶子熬一锅,再剧烈的咳嗽,喝一次立止咳!管3年
男孩放养有道才能既不“娘”也不“野”
1岁萌娃犯错面壁思过,安慰爸妈别生气,网友:这是什么懂事宝宝
家有熊孩子,被很多人讨厌,“三不”原则教育出好孩子
让爸爸陪孩子玩得尽兴的4个技巧
芝麻大点的事,孩子总是念叨不停是什么心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