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触发行动:收集思想,守正出新
——2013年徐州市名优教师培训总结
熟悉我的人,评论最多的是两个词:坚持,韧性——包括我家先生。感谢他们把这两个充满温度充满美好与向往的语汇用在我身上,初听,也曾莞尔,内心升起被肯定、被认可的欢愉。
然而听多了,不由得就会停下脚步审视自己:真的是这样吗?我做到坚持而不懈怠,韧性而不放弃了吗?
显然不是。
我的脑海中每天都有那么多新奇的想法,那么多天马行空的宏愿与冲动啊!然而在生活与工作的琐碎面前,我的思想,似乎并没有留下多少痕迹。“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停歇三年的教育叙事,到哪里去寻找我飞鸿踏雪的印痕?
忙啊!每天都像陀螺一样不停息、不休息,每天都有干不完的工作,忙不完的杂事,哪里还有时间来整理思想?——内心深处,我常常如是安慰。
累啊!胳膊骨折,带伤上班,拖着孩子,诸多不便,不是不想,而是身体和孩子不让我去想——内心深处,我的托词理直气壮。
可内心为什么还会有诸多不安呢?
2013年的徐州市名优教师培训,唤醒了我内心真实的声音——人是一棵思想的芦苇,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如果不能做一个思想者,人,哪里还有存在的价值?
三场培训,唤醒了我的思考,唤醒了我在教书匠和教育家之间,做一个思想者的内心追求与期待。
三场培训,有点刘姥姥初进大观园的眼花缭乱。
从MOOC到微课,从翻转课堂到微课程,我的眼前打开了一个“泛在学习”视野下真实而又完全陌生的世界!自问,我不算一个消息封闭者。两千年个人的第一笔存款给了电脑和网络,参加了徐州市第一届现代教学技能五项全能比赛,毕业第四年拿过徐州市电教优质课一等奖,做的第一个课件获得过省教研室课件制作比赛一等奖,参加过徐州市网络团队教研,了解过常熟电教馆极力推行的泛在学习课程,课堂上使用思维导图指导学习已经多年,做过凤凰语文网八年的版主……
可是我从来不知道这个世界上有MOOC。不知道借助这种大规模开放的在线课程,可以向任何人学习想学的几乎任何东西,不知道慕课正改变着正规学校,使学习、教学、课程、教师以及学校,得以重新思考与设计!检索式引擎学习、非正式泛在学习、协作式网络学习、反思表达式博客学习……我不知道这些成年人常用的自主学习方式,竟然也可以用在孩子的身上。我不知道慕课到哪里去听,不知道-ranran-对于公开课、慕课和微课的描述如此精彩:“公开课你在教室后面旁观,慕课你在教室最前排听课参与互动,微课你路过某教室瞥了一眼一个片段但是印象深刻”。我忽然感觉,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天涯海角,而是慕课就在我身边,我却不知道它的存在!
落后与封闭是一对双胞胎。我不知道学习还可以前置到课堂之外,还有课外学习知识“自主学习、自定进度、整理收获、提出问题”;课内内化知识“展示交流、协作探究、科学实验、完成作业”,实现“一对一个性化指导”的翻转式学校课程模式。是真实的“学生按照自己的步骤学习,教师给予一对一个性化指导”啊,这些都曾经是阅读芬兰、美国、日本等国外课堂教学的一种憧憬与向往。因为MOOC,这一切翻转都可以真实地握在手中——哪怕面对七八十人的课堂!我对微课程陷入了沉思。
我特别欣赏苏州市电化教育馆金陵馆长的一句话:“微课不是微课程,微课程不是纯技艺,它的核心是课程”。的确,微课只是云背景下信息化教学前移的手段,微课程具有目标、任务、方法、资源、作业、互动与反思等在内的一整套课程体系——技艺不是终端,技艺只是为了让理念走得更远。
明白了这一点,就不能仅仅将注意力放在微课的录制层面,还要关注录制之前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的制定,关注课堂内化中课堂作业/实验探究/展示与交流研讨的过程,关注课后评测与拓展资源的跟进——关注微课程的全套内涵,用好无限扩张的大数据,变教师上课资源为学生学习资源,变基于教师教的学,为基于自我学习的教。
自我学习、自我反思,博客就是这样一个满足自我意识和自我超越的重要平台啊。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的焦建利教授这样来鼓动大家:“为什么要写博客?将阅读、思考、实践、反思、写作作为一种习惯,一种一生的习惯”。拥有五年教育随笔专辑和博客撰写史的我对这一切其实早就了然于心。我思考的问题是:为什么没有把它当作“一生的习惯”呢?前几天,和一位朋友的玩笑短消息很能说明这个问题:“你说你状态不好,最近老是犯困,在苦苦抵抗着睡眠;我却是每天都要凌晨醒来,就开始毫无睡意。你说我们哪个状态更好?”朋友也玩笑答复:“当然希望凌晨醒来毫无睡意 呵呵,既能看书也能写文章”。可凌晨真的醒来,当当天猫亚马逊还可以逛逛,真的打开教育网页,眼皮却涩得啥也看不清了。
于是就有了对徐州大马路刘杰老师的,那种似曾相识的心意相通。回想起来,我的教育叙事应该不比她晚,我读的书籍也应该不会比她少。04年开始做凤凰语文的版主,06年开始在论坛里一日不低于一千字长长的个人专辑,后来教学日记转移到了博客里,也曾经数年如一日疯疯狂狂、轰轰烈烈。那一阵子,只是写啊写的,白天上完课就整理思绪,形成文字,一段段地还原与剖析;要么文本解读、教学随想、阅读思考,要么在争论中让思维碰撞……2006-2010,似乎每一年凤凰语文的优秀随笔专辑,都没有落过十佳的精彩。然而不一样的是,我的读写生活,完全是一种率性的、随意的寄情文字。没有投稿,没有发表,没有后期深加工,只是当作一种教学行走的印迹,我走过,我思考过,如此而已。直到今天,我好像依然缺少投稿的意识,发表,纯属无心插柳。不一样的第二点,是刘老师的“秋雨桐”枝繁叶茂,而我如今已经中断三年了啊。因为曾经身体力行,所以更能感受到刘老师数年如一日的可爱,不,是可敬。写作是不能中断的。虽然说近三年似乎一直有收获。但是我知道,所谓的收获也许只是几年前的积淀。
因为受到这份触动,我在开博“卷首”里首先敲下了和刘老师对比之后的上翻敬意,同时也敲下了下面这一段暗暗努力的句子:“思考的过程是美丽的,为了美丽的思考,我把所谓必须某某篇博客的作业当作督促,重新捡拾起中断的码字,不待明天,因为开始,不用选择时间。”
是的,开始不用选择时间,因为我们无法选择等待。
开始不用选择时间,因为培训触发了我的行动。
培训的意义在于,它打开MOOC、微课、微课程的天窗,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场景,一个情境,一个平台,促发我们收集思想,在“翻转”的“云课堂”里,思考如何做到守正出新。
微课程时代如何用好开放的大数据,如何让自己的微课设计与录制成就学生个性的识读写体验,如何规避分析化、琐碎化、技术化、陈述性知识化,而指向学生思维力和想象力的训练与培养,指向学生学习的策略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以及这种实践性知识的运用,从课程学习来说,这是微课录制必须坚守之“正”,守住了这个“正”,然后组建一个“智慧云数据库”,孩子的学习才是有用和有效的——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艺,翻转课堂、微课、高桥流,这些技艺,是为了学科教学的理念走得更远,而不是录制微课就成就了微课程,这是微课录制的前前后后必须思考的教学创新。
开放的云世界里,用博客收集思想,创微课守正出新,用双脚丈量长度,用双手丈量宽度,用头脑丈量高度,是帕斯卡尔芦苇的力量,也是所有徘徊在教书匠和教育家之间的,教育思想者思想的力量!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