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网络

​没有一个人是没有“虚假自我”的。即便是非常真实的人,也会在一些场景里,展现出背离“真实自我”的表现。

心理学家Higgins在1987年就提出了著名的“自我差异理论”。自我差异理论提出,人们会把“现实中的自己”与“他们内心对自己的标准”做比较。

而自己和那个标准之间的差距,会带来一系列不适的情绪,比如抑郁、羞耻、失望等。

自我差异,指的就是真实自我和内心标准之间的差距。Higgins提出,人们会有天性的动力,去弥合两种自我之间的差距(Higgin,1987)。

如果,内心关于自我的标准,可以基本由自身定义时,人们缓解差距的一种策略,是降低内心的标准。

但当“好的自我的标准”更多地被外界定义、而提升现实的自己又需要时间,人们会选择用“印象管理”的策略美化自我,直接在他人面前构建出“理想自我的表象”(Tesser et al., 2000)。

这种策略化的行为,往往会给人们带来实际的好处。在一些只需要浅浅接触的场景里,比如工作上的合作、或者短期的约会关系等。

* 社交网络扩大了虚假自我

在过去,即便我们想要采取印象管理的策略,我们塑造自我的手段还是很间接。毕竟,我们无法在短时间里,就呈现很多关于自我的信息给对方。在浅交往的关系里,我们很难给对方留下一个完整的印象。

但社交网络,给了广大戏精们发挥的舞台。从文字到图片,从图片到视频。从ps到功能日益完善的美颜滤镜——你多久没有见过手机自带相机镜头里的自己了?最后还有一个大招:分组可见。从此在不同的人面前做不同的自己,不是梦。

这些精心挑选并呈现出来的碎片信息,实际上是一种高度的印象管理——严密操控po文读者感受和思维,去有意识地引导读者认为这些片段就是po主的整个生活状态(Tesser et al., 2000)。

而且这件事正在变得太过容易——我们似乎不用付出什么,就能呈现出理想中自己的样子,那我为何还要让别人看到不够好的自己呢?

*点赞:实时的反馈推进网络自我的进化

“点赞”从本质上改变了人们存在的方式。人们有时会在发完一条状态以后重复刷新页面、计算赞数——尤其当人们觉得这个状态的表达和“自我”关系深刻时。

点赞把他人对自我的反馈变得无比及时、直接、显著。赢得他人认可的本能,不知不觉中就通过这个机制驯化了我们——让我们感到压力,撤掉那些“不被点赞”的状态,而更呈现受到赞许的样子——很多生活中不是讨好者的人,也无法自控是一个“网络讨好者”。

*监察:更多的他人监察与想象中的自我监察

现代网络的透明性和开放性,为社交媒体用户带来了时刻存在的隐形观众——你永远也不知道你发的哪条状态、在何时、被谁、怀着什么样的态度观看了。这些真实生活中不可能大量存在的隐形观众,营造了一个类似于“全景式监狱”的环境(Gil-or et al.,2015)。

[*全景式监狱/环形监狱:哲学家和经济学家Jeremy Bentham提出的一种理想监狱模式。监狱为环形建筑,环形中间有个灯塔式观察台。监狱的窗户被精心设计,使得监房中有强光照入,犯人看不清观察台上的人是否正在看着自己,而在假想中始终担心自己正在被监察——从而自我规训。]

哲学家Michel Foucault(2013)强调,这种“全景式监狱”重点不在于监狱,而在于“因为感到被注视而带来的心理影响”。在人们持续地感觉到自己被注视的情况下,会自主监视自己去做权力(power)认可的事情。由此,它被认为是一个完美的权力实施机构,只需要一双“权力的眼睛”就可以控制所有人的行为。

在社交媒体上,这双权力的眼睛无处不在。Foucault(2013)的权力理论认为,权力不是一个固定的机制。权力是一种关系,每个人都同时是这个关系网上的权力施加者和权力被压制者。

虽然社交媒体上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喜好的权力,但也在承受着他人行使批判自己的权力。因此,在社交媒体上与大多数人喜好相似的人,可以更多表达自己的喜好、更少的被批判,从而站在权力关系网络的更有利地位。

在社交媒体平台的用户界面和算法设计下,往往会形成一种特定于在某个平台的“大众偏好”。这些大多数人的喜好,建立起了一个微型社会机制和这个微型社会中的行为准则,进而限定了每一个人的行为 (Kalsnes, 2016)。

比如说,大多数人们发到朋友圈和微博的内容就是不一样的,因为这两个平台上大部分用户喜欢的东西(“调性”)不一样。

在权力面前,人们在社交网络上真正想说的话和想做的事,都被会被不自觉地自我监察、自我妥协掉。

印象管理,从来都不是只与自己相关的事情。那些有时我们自己都说不清原委去塑造虚假自我的举动,与社交中的他人有关。

社交媒体的问题在于,它给人们营造了一个永不下线的社交平台、高度创造的空间、实时的激励、以及更严格的自我监管。

这是最好的时代——在现代科技和人工智能的帮助下,人的社交圈变得更为宽广。即使身处地球的两极,也可以虚拟出天涯若比邻。但这也是最坏的时代——人与人的关系流于表面,高度依赖于社交媒体来维持自己的人际关系。

很多人都依赖于这些高度拟真、永不下线的社交媒体来维持关系。也进而提醒自己时刻准备好图片、po文、视频等塑造出的、具有高度一致性、和高度拟真的虚假自我,准备好时刻被他人的眼光所检阅。

有的时候,虚假自我存在的时间之长、拟真度之高,慢慢就连自己都信了——你可能已经忘记了真实的镜头里自己长什么样了。

1.社交网络上虚假自我的过度存在,会提高人们自我厌恶的水平

在社交上不断美化的理想自我的行为,实际上抬高了理想自我的标准,进一步加大了“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差距。

也许在塑造虚假自我的时候,人们可以收获一些当下的快感。但这样的快感和对真实自己的满足感是截然不同的。快感会在人们必须面对真实自我的时候消失殆尽。甚至会进一步提醒,他们的真实的自己有多让令人失望。

因为人们长期作为社交网络里的人设存在,真实的自我无处安放,就会让人的存在感降低。人们因此感到空虚——只有当真实的自我与他人发生链接,我们才会感到满足。

2.降低自我成长的动力

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差异,并不只有负面影响。从积极的方面来看,这个差异的存在,给了人们努力的方向。

但社交网络上那个“更好的自己”的存在,让一些人逃避了在现实中改善自我,并沉溺于从假象中。

一个恶性循环:沉迷于虚假自我的快感-削弱提高真实自我的动力-对真实自我更加失望-渴望更多虚假自我带来的快感。

网络社交媒体上的虚假自我,的确是一个问题。但网络、社交甚至是虚假自我都不是这个问题的关键。甚至虚假自我在某些时候,能够帮助我们更得体地应对不同场合。

真正的问题关键在于,如何不让社交媒体上的虚假自我去控制、操纵我们的想法和行为。这需要我们保有自己的真实自我,对自己的理想目标都应该保留更多出于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决策。

根据社交媒体上虚假自我的独特现象,Osborne (2016)给出了5条具体的意见来帮助我们在网络上赋予真实自我更多空间:

1.知道你每一条po文背后的动机。

当动机和优越感或者价值感的需求有关,说明这条po文可能已经背离了你记录生活、分享想法的初衷。

2.直接把一些有趣的内容分享给群聊或者个人。

你会在这些人真实的非单方交流中获得更多真实的想法,远比非黑即白的“点赞”的反馈有意义。

3.关闭数字性的提示设置。

尽量不要专注于被直观、可计量的反馈。

4.屏蔽你认为格外虚假、表演型的社交媒体账号。

不要拿自己的真实人生和别人精心设计的内容作比较。

5.发展更多的线下社交。

用心感受到真实可触的情感,他人并不是每时每刻都在评判自己的。

做真实的自己是很难的。在众人的注视下(即便是想象中的注视)更难。在社交网络上,我们都可以享受它与真实世界有所分割带来的空间,但希望你能保有明辨自己的智慧和不为他人撼动的勇气。

你可以选择做一些策略性的事情,但你一定要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只有这样你才不会与自己的存在发生脱离,从而陷入空虚和自我厌恶的深渊。

以上,晚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你还记得没有美颜的自拍里,你长什么样吗?
你以为交完申请就算结束了吗?别太naïve,招生官还有可能视奸你的Facebook呢……
互联网(SZ160636): 那些曾经让同龄人万分焦虑的 80 后,已经开始走进监狱 自从社交媒体泛...
移动互联网周回顾:华为手机利润为何能超三星?社交媒体中的11种常见“伪装”
自拍照如何在数字空间里构建“自我”?它改变了哪些摄影规则?
还记得冰桶挑战吗?它真的促成了治疗渐冻症的新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