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关于孤平

王力的诗词格律也是根据古人的作品分析整理出来的。     关于孤平这一节,是王力著作中说得最简单也最含糊的部分,因为他只讲了平起平收五言句的孤平问题。五言平起平收句本来只有开始两个平声字,要是根据一三五不论的口诀,第一个字用了仄声字,即成了“仄仄仄”的句式,就叫犯了孤平。七言是五言的扩大,平移到七言“仄仄平平仄仄”中,就是第三个字,如果用了仄声字,即成“仄仄仄仄仄平”,也是孤平。

可是为什么称之为孤平?看王力的解释似乎是「除了一个平脚以外,句中只剩下一个平声字」的意思。那么如果是仄脚句,即仄起仄收的仄仄平平仄,又将如何?第三个字改用仄声就成了仄仄仄仄,整句中只有一个平声,这个茕茕孑立的平声字岂非更加孤独无靠了?据说这没关系,这只是「拗句」而不算「孤平」。根据是什么?有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媪家》:“我宿五松下”等例子。

关于王力五言只有平起平收句才会出现孤平,仄起仄收句哪怕只有一个平声字也叫拗句不叫孤平的主张暂且不讨论。先来看看七言将是什么情况?仄起仄收的五言句延展成七言就是平起仄收了,这与五言的仄起仄收大不相同,因为句中有两处――共四个平声字可供驱用。而王力的著作里避开了对七言平起仄收句中开头两个平声字应该如何结合整体声律的抑扬来进行合理调整的阐述。而一些人觉得平起仄收的七言句可以根据仄起仄收的五言句一样来看待孤平问题,完全是在因为王力没有明确阐述这个问题而造成的一个盲点,或者说是误区。

「五言仄起仄收句尽管只留下一个平声字也只可称拗句,而拗句是不要紧的,因为还可以想办法救。」王力的这个想法一是来源于古人诗句中的部分实例,二是根据这部分的例子确立了一个观念,即诗中的声律表现主要在于韵脚句。

但并非大家们都同意这种对孤平的解释。同样是诗词格律权威的启功先生的观点是∶「不管是平脚句还是仄脚句,句中二仄夹一平的都是“孤平”」。这一说法比王力的更严厉也更严谨,涉及了几乎所有的句式。

我觉得这种观点非常明白易懂。「孤平」之所以不好,之所以为诗家大忌,就是因为它破坏了整个诗句的声律(抑扬)的平衡。

信奉哪一种说法,追随哪一个流派,这将是永无休止的争论。既然王力举的是唐诗的例子,我们就来看看,关于七绝的平起仄收句,古人诗句中有哪些例子。在经过精选的唐诗三百首中差不多一半是七绝,而其中第三句为平起仄收的也差不多是一半(粗略的统计),让我们来看看这些句子都有什么样的格律特征。


 《诗词格律》:孤平的避忌 

    孤平是律诗(包括长律、律绝)的大忌,所以诗人们在写律诗的时候,注意避免孤平。在词曲中用到同类句子的时候,也注意避免孤平。 

    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一字必须用平声;如果用了仄声字,就是犯了孤平。因为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了。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所以在“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三字如果用了仄声,也叫犯孤平。在唐人的律诗中,绝对没有孤平的句子。毛主席的诗词也从来没有孤平的句子。试看《长征》第二句的“千”字,第六句的“桥”字都是平声字。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仄声,另有一种补救办法,详见下文。 

   “下文”即指:在该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声,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以免犯孤平。这样就变成了“仄平平仄平”。七言则是由“仄仄平平仄仄平”换成“仄仄仄平平仄平”。这是本句自救。 

   《诗词曲词典》:“孤平”,诗律术语。律诗大忌。五律中“平平仄仄平”句型的第一字、七律中“仄仄平平仄平”句型的第三字,必须是平声,否则就是“犯孤平”,也就是说,除了韵脚之外,只余一个平声,是不许可的。倘若用了仄声字,则要采取“拗救”的办法。  

    由上可知,“孤平”是特指五言“平平仄仄平”和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而言的,也即说明“一、三、五不论”的说法在这两种句形中不适用。
    所谓“孤平”,是专指平收句(也就是押韵句)而言的,除了韵脚,整句只有一个平声字,这叫“孤平”,如果是仄收句,即使整句只有一个平声字,也不算犯孤平,至多算是拗句。“孤平”在句中的平声都被孤立了。此处“孤”字,不是“单一”的意思,而是“孤立”的意思。每一个律句中,必须至少有一处是两个平声相连的。(孤平是专指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一特定句,七言只是五言的延伸,因此无论七言的第一个字平或仄,第三字都应用平,若必须用仄,则第五字必须平救:平仄仄平平仄平。或仄仄仄平平仄平,我的理解是这样。

   王力教授在对早年《汉语诗律学》进行广泛征求诗家意见,反复推敲提炼后发表的《诗词格律》中,关于“孤平”的论述。有几点我们应该明确:

   1、王教授对“孤平”的概念是界定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和‘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的。
   2、正是明确了“孤平”概念的外延界定,所以王教授才能够肯定指出:“在唐人的律诗中,绝对没有孤平的句子。”而夜郎泉韵老师所提“2、3”两种情况,在唐人律诗中是有的,尤其“3”例,是不少见的。可见其不在王教授所言“孤平”的范围。
   3、“因为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了。”有的朋友对王教授这句话往往忽略了前面的范围界定前提,即只是针对“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而言的。从而错误地把“孤平”范围扩大到所有“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了”的其它另外三个律诗基本节奏句中。
   4、不仅对孤平,王教授在讨论其他犯“拗”的情况中,均是对应一定的基本节奏句型来讨论的。为什么这样呢,这是由每种基本句型的平仄节奏特点决定的。也就是在四个基本句型中,其平声与仄声在整句中的主导地位是不同的。从而使出句与对句中平仄声的主导有起伏律感,联与联间有平声与仄声主导的回环律感。
   
  有诗友所举“2、(平平平仄仄):(拗为)仄平仄仄仄。”和“3、(仄仄平平仄):(拗为)仄仄仄平仄。”这两例,其句型皆为仄收句,这哪来的韵脚?又从何而论“因为‘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了”?
  在四个标准节奏句型中的另一平收句型“仄仄仄平平”,虽然“‘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了“,但这与前述平起平收式标准节奏句型特点不一样,所以是律诗的标准节奏句型。
   
  请记住:王教授定义的“孤平”,只针对有韵脚的平收句,而且是只针对“平平仄仄平”这一平起平收标准节奏句式的。其他句式,概无“孤平”问题!
    在讨论孤平概念中,有朋友这样理解“孤平”:
   “孤平在格律诗中有三种现象(以五言为例);
   1、(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今人皆认可)
   2、(平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虽第4字平可救三仄尾)第一字必平——若仄呢,无人总结归为孤平;
   3、(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仄——今人认可是拗了(愚按:实为孤平)却可不救。王力先生通过大量的诗例,主张最好在对句救。——这也是夜郎要强调的:正规是在下句救。朋友若不想“救”,夜郎也无耐呀,
    仄收句不存在“孤平”问题

 夜郎泉韵言:“孤平在格律诗中有三种现象(以五言为例)”(略1、2例):
   “3、(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仄——今人认可是拗了(愚按:实为孤平)却可不救。王力先生通过大量的诗例,主张最好在对句救。”
  再重复王教授原话:“在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没有用仄声,只是第三字用了仄声。七言则是第五字用了仄声。这是半拗,可救可不救”。
  所以,王教授在此处明确表示,这种“半拗”是“可救可不救”,通过诗例是说明如果要救而应该怎样地救。而且肯定没有将此列为“孤平”“大拗”而要求必须救。

 孤平的结论

 结论:
  其一:王教授定义的“孤平”,只针对有韵脚的平收句,而且是只针对“平平仄仄平”这一平起平收标准节奏句式的。其他句式,概无“孤平”问题!
   “孤平”是格律诗声调节奏的大拗,“在唐人的律诗中,绝对没有孤平的句子”。如果不准确理解唐宋人对“孤平”的界定范围,错误的将其扩大到诸如王教授所指“半拗”类似的犯拗类型,这对传统诗歌的继承和发展是有害的。因为它无意义的额外增加了格律诗歌创作的羁绊。
   
  其二:“2、(平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3、(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仄。”这两种情况的犯拗也归为“孤平”是错误的。是与王力教授潜心研究几十年,所了解的唐宋诗人们在格律诗歌创作中,对“孤平”范围的界定是相悖的。不纠正这一错误,会让圈友们在格律诗歌的创作中,无意义地额外增加诗情挥洒的羁绊。这对传统律诗的传承,显然不利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律诗的拗救
诗体诗律词语简释(六)
《诗词格律》要句
中国诗词之基础概述
近体诗的格律
【诗词学习】诗词体裁,韵脚详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