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商周18国大事记年表 及三千六百年干支纪年公元纪年对照表

中国人慎终追远,重视历史,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对历史有着不间断记载的国家,这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遗产。然而这笔宝贵的遗产在近代却没有得到应有的珍惜,反而受到无端的质疑和破坏,很多典籍无端地被判为伪书,这是一件让人痛心的事情。近代以来,由于西方的强势崛起,西学东渐的影响,国人遂以西方为师,用中国人的脚穿西方的鞋子,虽然貌似光鲜亮丽,其中的痛苦,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甚者,为了适合西方标准,不惜削足适履。我们固然需要学习西方,但是一定要做出适合自己的鞋子。

西方没有系统的历史记载,对历史的研究依靠考古,他们的经验和所制定的标准在中国并不一定合适。中国有丰富的历史记载,应该是考古和典籍并重。考古能够证明典籍记载的事物存在,也可以提供典籍没有记载的信息,却不能用来证明典籍记载的事物不存在,疑古派用考古还没有发现的理由否定历史记载,这是是非常愚蠢的。我们的考古不断证明着疑古派对历史的否定是错误的,疑古派却一直孜孜不倦地否定我们的历史,这种疑古的偏执已经深入了某些人的骨髓。

其实对历史记载的真实性,不仅可以用考古证明,历史资料之间的互相印证也可以证明。

本次分析的时间范围是从西周初年武王即位开始,到秦朝灭亡这一时期,原因是《竹书纪年》里周朝的这段历史记载可以和《史记》中的秦本纪、秦始皇本纪、吴太伯世家、齐太公世家、鲁周公世家、燕召公世家、管蔡世家、陈杞世家、卫康叔世家、宋微子世家、晋世家、楚世家、郑世家、赵世家、魏世家、韩世家以及《春秋公羊传》的记载相互对照所涉及的朝代和诸侯国报告商朝的后期、周、秦、齐、楚、燕、赵、魏、韩、鲁、卫、蔡、曹、陈、吴、晋、宋、郑等18个,之前的夏和商早期没有相关的史料进行比对,故而没有作为分析的范围。通过对这段时期不同史料的横向比较,可以确定这些史料之间是可以互相印证的,因而《竹书纪年》对这段历史的记载是真实可靠的。

《竹书纪年》是西晋时期在魏国魏安釐王墓中发现的,这些竹简在埋入墓葬的时候,《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尚未出生,这些竹简出土的时候,司马迁早已经去世,因此可以确定,司马迁没有见过这些竹简,我们通过对比,《竹书纪年》的记载不仅和《史记》的记载在干支对照和周王以及诸侯在位的年限完全吻合,而且所发生的的事件可以互相印证。总的来说,纪年和史记能够相互印证的历史事件多达五十余处。这些事实足以证明,《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是一位严谨的学者,其所写的《史记》是在参考大量典籍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完成的,是真实可信的,同时也证明了《竹书纪年》的记载同样是真实可信的。

《竹书纪年》和《春秋》《史记》之间的差别不是史实的差别,是价值观的差别,这个差别不能改变三者皆为信史的事实。

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个各个诸侯国均有史官,负责记载本国大事、和本国相关的其他诸侯国大事,也记载其他诸侯国的大事,这样,各个诸侯国所记载的时间会有一定程度的重合。要验证史料的真实性,可以通过找出那些诸侯间发生的大事,看看不同史料对事件的记载是否一致,记载的时间是否吻合,如果诸侯之间的事件在不同史料中有大致相同的记载,或者有可以理解的差异,并且记载的时间在不同的史料里能相互吻合,就可以确定这些历史是真实的。如果诸侯间的史料记载是真实的,就足以证明我们的祖先对待历史是严肃认真的,疑古派和疑古余孽的污蔑就不攻自破,也就可以证明这些史料对诸侯国内的记载同样是可信的,因为《竹书纪年》中其他的记载也是可信的。

本次比对分析分以下几步:

1、根据干支纪年、国君在位的时间和事件发生于君主纪年的时间,确定事件发生的干支纪年和公元纪年。通过对这一部分的梳理,可以确定的是,《竹书纪年》《秦本纪》《公羊传》《齐太公世家》所记载的历史事件均能准确地和干支纪年、公元纪年对应,和国君的在位时间能很好的吻合。

2、从《竹书纪年》《秦本纪》《公羊传》《齐太公世家》里面找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典籍共同记载的事件,通过逐项查找,一共找出了这样的历史事件105件,这些事件有的是两种典籍共同记载,有的是三种典籍共同记载,有的是这四种都做了记载。

3、从这105件历史事件中,找出涉及《竹书纪年》的一共60件,时间从公元前950年到公元前327年间共624年的时间;涉及《秦本纪》的共55件,时间从公元前857年到公元前327年间共531年的时间;涉及《春秋公羊传》的共68件,时间从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85年件共238年的时间;涉及《齐太公世家》的共53件,时间从公元前859年到公元前403年间共457年的时间。

4、把这些不同典籍之间的事件进行逐一对比,包括发生的时间,不同典籍记载的异同,并找出差异的原因。

通过对比分析,在涉及周代34王,秦35位君主,鲁国12位君主,齐国25为君主,共计106为君主,除了齐国的齐哀公和齐胡公的在位时间未有记载,根据献公在位时间和《竹书纪年》的相关记载,基本可以确定齐哀公被烹、齐胡公即位和齐献公袭杀胡公应当是同一年。齐文公的在位的时间通过比对,和记载的12年不吻合,应该是21年,其他104位君主的在位时间和干支纪年,大事记载,公元纪年均能吻合。因此可以说,《竹书纪年》、《史记.秦本纪》、《史记.齐太公世家》和《春秋公羊传》可以互相印证,皆为信史。

典籍记载差异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本国记载简略而相关国家记载详细

859年

《竹书纪年》:夷王3年 三年,王致诸侯,烹齐哀公于鼎。   《史记.齐太公世家》:哀公不辰 周烹哀公而立其弟静。

关于周烹哀公一事,《齐太公世家》只用了四个字“周烹哀公”,《竹书纪年》则记载为“烹齐哀公于鼎”,这其中的原因如果不是资料散失的话,很可能是齐国人对于这件耻辱的事情不愿多说。

2、本国记载详细而相关国家记载简略

827年

《竹书纪年》:宣王1年 宣王名靖。元年甲戌春正月,王即位,周定公、召穆公辅政。复田赋。作戎车。燕惠侯薨。 

《史记.齐太公世家》:武公24年  二十四年,周宣王初立。

同样对于宣王即位,《齐太公世家》记载简略而《竹书纪年》记载较为详细,原因是同一件事对于自己和对于别人重要性是不同的。

3、记载者的身份不同

697年

《竹书纪年》:桓王23年 二十三年三月乙未,王陟。

《春秋公羊传》:桓公15年 "二、三月乙未,天王崩。"

同样是周王去世,《竹书纪年》的记载是“王陟”,《公羊传》则记载为“天王崩”,这应该是身份的不同导致用语的差异。微言大义其实是当时宗法制度下,不同人的身份的差异在语言上的反映,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孔子只是做了整理个规范,不是孔子发明的。

5、记载的角度不同

694年

《春秋公羊传》:桓公18年 "夏四月丙子,公薨于齐。丁酉,公之丧至自齐。冬,十有二月己丑,葬我君桓公。"

《史记.齐太公世家》:襄公4年 四年,齐襄公与鲁君饮,醉之,使力士彭生抱上鲁君车,因拉杀鲁桓公,桓公下车则死矣。鲁人以为让,而齐襄公杀彭生以谢鲁。

 公羊传》从鲁国的角度记载了鲁桓公的死、从齐国回到鲁国安葬的过程。《齐太公世家》则详细记载了鲁桓公死亡的过程、鲁人的谴责和齐襄公的回应,两者讲了同一件事的两个方面。不同典籍之间的差异,证明了我们历史记载的严肃性和准确性。

商年表、周年表、鲁年表、楚年表、郑年表、宋年表、晋年表、卫年表、赵年表、魏年表、韩年表、秦年表、齐年表、吴年表、燕年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春秋纪(春)十五
《竹书纪年》与夏商周断代工程西周王年的比较研究
《史记·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第二》
姜子牙年龄之谜
国学动态
中国夏商周历史被错后了76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