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能从古文字中看出考古吗?甲骨文台历说字——册

甲骨文台历群的老师们、朋友们大家好!

今天分享甲骨文台历上的字。在古时称编串好的许多竹简为册,记的看老子这部电视剧时,老子写的《道德经》就是用编串好的竹简写的。还有老子在做守藏室史的时候,守藏室里面的书也是用编好的竹简写的。然后外面用一个布袋装好。

【甲骨文台历,册】

我们先来看台历上对册的解释:象形字,甲骨文象竹简编连在一起,说文册,符命也。诸侯进受於王也,古代文书用竹简,编简名为册,后凡簿籍均可称为册。

理解为册是象形字。甲骨文像编简成册之形。金文、小篆、隶书字形变化不大,楷书后写作“册”。

在上古时期,因为当时还没有纸,最开始是结绳记事,后来仓颉造字,我们知道最早成系统的文字是甲骨文,刻写在龟甲或者兽骨上。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知道把文字写在狭长的竹片或木片上,这个竹片称简,竹片要经过处理,首先要选择上等的青竹,然后削成长方形的竹片,再用火烘烤一片片的青竹,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便于书写,另方面也为干燥防虫。烘烤之时,本来新鲜湿润的青竹片,被烤得冒出了水珠,像出汗一样。这道烘烤青竹的工序就叫做“汗青”。然后就可以用来书写字了。木片称札或牍。札比牍要小,是一种比较小而薄的木片,又叫牒。牍长一尺,它的本义就是指书写所用的木版。书写过的称牍,没有书写过的素牍叫,由于牍形长方,多用于书写文书、簿籍、书信等,所以也经常称这些内容为牍,如文牍、书牍、尺牍等。

一条简只能写几十个字,记载一件事往往需要很多块简。古代的公文书于竹简称简书,用以书写的竹简木札称简札zhá。还有简帛也为古代书写用品。古时候,如果字可一行书写完的就书于简,数行就书于。古制方要广于简,而册又大于方,所以方所不容的就书于册(同)。甲骨文册字很像几片竹简用绳子串在一起。竖长的像竹简,两条横线像绳子。为了查找方便,人们就用熟牛皮条把这些简按次序串编起来(固定竹片的皮绳叫做),称之为。“册”的本义为古代编串在一起用来书写的竹简,比如简册,后来凡簿籍均可称册。册古时指称编串好的许多竹简,后来经传也用册。

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通过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按次序编连起来才最后成书,便于阅读。通常,用丝线编连的叫丝编,用麻绳编连的叫绳编,用熟牛皮绳编连的叫韦编,其中以熟牛皮绳最为结实。像《周易》这样厚重的书,是需要许许多多竹简通过熟牛皮绳编连起来的。说到韦编有一成语叫韦编三绝,这个成语最开始与孔子有关,孔子晚年喜欢上易经,孔子到了晚年才开始学《易经》。《易经》是很难读懂的一部古书,孔子下了很大的功夫,才把它全部读了一遍,还只是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接着,他又读了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然后,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比较透彻的理解。此后,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同时也为了给弟子们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易经》,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联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好几次,不得不换上新的再读。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地说,假如我能多活几年,我就可以理解《易经》的文字与内容了。

【马王堆出土周易】

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周易》残卷附录《易传》六篇中的《二三子问》中,记载孔子与子贡等学生讨论《周易》的对话。从以上资料可见,孔子晚年确实喜读《周易》,从而认真钻研《周易》,以致韦编三绝。后来韦编三绝比喻读书勤奋用功。

到了后来,册又引申特指皇帝的诏书,如册文是指古代帝王祭祀时告天地神袛的文书,还有册书是指古时君王施于臣下的文书。册书有祝册、玉册、立册、封册、哀册、赠册、谥册等等。后来也引申册封,册立。比如第二个文献:《新唐书·百官至》:凡册太子,则授玺、绶。意思是说册封太子,则授予其印绶。

册,也是古代朝廷传达命令或征调兵将用的凭证,诸侯进朝从王者处接受的简策。

下面我们来看册的文献引用

第一个文献:

太史秉书,由宾阶隮,御王册命。
《书·顾命》

册命是指古代帝王封授制度。历代称皇帝册封的命令为册命。帝王册立后妃、诸王,封官授职所用之文书,又称策命。册命须举行告祭天地宗庙之礼,帝王要亲临,并加赏赐被册封者。《朱子全书·历代·宋》中记载:册命之礼,始于汉武封三王,后遂不废,古自有此礼,至武帝始复之耳。郊祀宗庙太子皆用玉册,皇后用金册,宰相贵妃皆用竹册。”

这里册命是指以命王嗣位之事。指成王病重时授命于大臣们,立皇位于元子钊也就是后来的康王。后来举行册礼时由太史拿着策书,从西阶上来,迎着康王交给他。

下一个文献:

不战而自破之册也。
《资治通鉴·汉宣帝神爵十年》

册同策,指的是策略。

最后一个,

惟尔知惟殷先人,有册有典。
《书·多士》

《多士》是《尚书》其中的一篇,为周初时文献,是周公训诫殷商旧臣的记录。册与典是殷商时代非常重要的文字文献。在甲骨文中已经有册字发现。《尚书》,又称《书》或《书经》,是中国第一部古典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它以记言为主。自尧舜到夏商周,跨越两千余年。记得年初时看到群里分享的一个视频叫《典籍里的中国》,视频中说到了《尚书》和伏生。伏生一生学书,护书,传书,不止伏生,还有他的妻子,儿子也都以命护书。有册有典说的就是书,而且那时的书也是简册,这句话说的是只有殷的先人才有记载历史的文献典册,记载了成汤灭夏的事。说明了早在商初就有了记事的简册,也就是说有了书,这也是中国最古的书籍。从这些可以看出来殷商时代记载日常政治文化生活更为重要的文献应该是这些典、册和书。

【这里可以补看典籍里的中国之伏生授书】

造字术发明后纸替代了竹简。人们写字书写在纸上了,册到现在指装潢好的纸本子,比如纪念册,花名册,画册等,后来册也变成计算书本数量的单位 。比如出书了要印多少册。还有书也分册,比如一年级的课本书,分上册和下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师嫠簋铭文,31,册
中国古代30则读书典故(十一)| 韦编三绝
(转载) 室有石则室雅,室有书则书香
读书和赏石,是一种充实人生的艺术
比发现甲骨文更为重大的发现——宗周简书的发现
给《典籍里的中国·尚书》“找茬”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