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张广辉等:全面推进产业兴旺 助力实现乡村振兴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列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坚定实施的七大战略之一,并指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2017年12月28-29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进行部署。“产业兴旺”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是实现“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目标的基础。产业兴旺可从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鼓励农村人口合理流动、创新探索农业融资模式以及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等维度展开研究。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土地是农村最为核心的生产要素,农村土地的利用效率决定着农村产业的发展水平。全面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一方面要加快农村土地经营权的自由流转,实现农村土地的规模化经营。首先,落实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制度。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的基础上放活土地的经营权,培育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和农产品质量。其次,坚持集体内成员对农村宅基地的所有权。坚守村集体内部成员才是宅基地的产权法定主体这一红线“绝不动摇”,激活农民宅基地的财产性功能,切实发挥农村宅基地对农民生产生活的作用。最后,推进集体建设经营性用地试点工作,探索建立“同权同价、流转顺畅、收益共享、分配合理”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为盘活集体建设经营性用地、解决农村发展资金问题提供新思路。

另一方面要结合当前我国农村农业发展现状,处理好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问题。首先,要认识到小农户将长期存在是我国农村发展不可避免的客观现实,追求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不能盲目牺牲小农户的利益。其次,科学合理界定土地经营的适度规模,根据自然条件、收入水平、科技水平等维度因地制宜地估算出当地农户的适度经营土地规模。第三,通过农业技术设备共享、个体农户购买服务、托管代耕等方式,实现分散耕地的农业生产现代化。

鼓励农村人口合理流动

人口是农村发展中最具有活力的因素,是实现产业兴旺的保障,要充分发挥农村人口的创造活力。农村人口的合理流动包含两层含义:人口的“走出去”与“引进来”。首先,工业化和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重要前提,打破观念、户籍等主客观限制条件,鼓励有条件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就业,即农村人口的“走出去”。农村人口离开农村为农村土地流转经营创造条件,有利于实现更高水平、更大范围的土地规模经营,提升留在农村农民的生活水平,最终形成“农民进入城市—土地流转—土地规模经营—收入提高—农民进入城市”的良性循环。其次,农业农村的发展,光靠农民自身是不够的,需要更多拥有技术、资本、创意的优秀人才进入农村,为农村发展贡献力量,即农村人才的“引进来”。以近年来农村兴起农村电商为例,2016年上半年我国农村电商市场规模就达3120亿元,2016年全年可达6475亿元。现有的四万多个农村电商平台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出身于农村的大学生返乡创立。人才的引进会为农业农村的发展带来活力,应当进一步的鼓励更多人才进入乡村进行创业创新,推进“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村产业发展人才队伍建设。

创新探索农业融资模式

资金来源与使用效率一直是阻碍着农村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创新农业融资模式,增强农业对资金的吸引力,引导更多资金投资于农业发展,这是农村产业兴旺必须要解决的问题。PPP模式能够有效解决农村产业发展中的资金来源与运营效率问题,该模式为解决农村产业的融资问题提供了思路。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农业部发布的《关于推进农业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指导意见》(2016)中提出大力推进农业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这是农业领域首个PPP指导性文件。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也将农业PPP作为解决农业生产经营资金问题的重要举措。2017年5月31日,财政部、农业部联合发布的《关于深入推进农业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实施意见》中又进一步明确了PPP实施的重点领域。

农业PPP融资模式在农业产业发展中具有以下优势:首先,降低农业经营风险。项目公司模式是PPP模式中采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模式,经营项目单独成立公司进行融资,农业企业仅以土地或现金的形式在项目公司入股,这样即使项目经营失败,农业企业也仅仅损失了对项目投入的经营权与资金,其余资产不受影响。第二,多元助农资金使用方式。PPP模式会提高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盈利性与可监管性要求,最大限度降低资金投入上的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第三,PPP模式能够将“助农资金”变为“助农资本”,提升农业扶持资金的使用效率。政府将原有的农业补贴、助农专项资金在PPP模式中采用政府担保、为农业企业提供授信额度的形式发放,将原有的补贴资金转化为农业生产资本,提升补贴资金的造血能力。

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产业融合是实现农村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所谓产业融合,是基于技术创新或制度创新形成的产业边界模糊化和产业发展一体化现象,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需要科学界定一二三产业在农村发展中的相互作用。首先,第一产业是农村发展的基础。不管农村发展形态如何变化,农村的首要经济职能仍是农产品的供给。通过先进生产技术的推广与经营制度的创新,进一步的促进农产品生产的发展,为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其次,第二产业是实现“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的纽带。通过建立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延伸农产品的产业链与价值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进而打造优秀的农产品深加工品牌,在提升农民收入的同时,有利于实现农村的“就地城镇化”。最后,第三产业是农村未来发展的核心动力。根据本地的自然条件、生产特征、社会环境、文化底蕴,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乡村旅游业等现代服务业,是加快乡村产业发展,快速实现生态文明、生活富裕的重要途径。

作者简介:

张广辉,辽宁大学土地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发展经济学。在《经济学动态》、《经济学家》、《农业技术经济》、《财经科学》等CSSCI杂志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和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在光明网发表多篇关于乡村振兴方面的文章,被国内多家网站转载。

方达,辽宁大学土地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助理,主要研究方向为发展经济学,在《经济学家》、《财经科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发表论文多篇。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乡村产业兴旺的两条道路
乡村振兴,企业如何参与并得到政府政策支持?
现代化进程不能忽视“三农”
聚焦问题补短板 精准发力促提升
【中央政策】中央乡村旅游扶贫政策汇总(14大项文件)
将青山绿水铸造成乡村振兴的绿色引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