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悟空问答

为什么“优秀的孩子”更容易犯罪?

让我们先看一下近年发生的一系列“高材生犯罪”案件:

1991年11月1日,美国爱荷华大学博士生卢刚(中国留学生)开枪射杀3位教授和副校长以及一位和他同时获得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山林华,然后开枪自尽;

2004年2月,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在宿舍连杀四名同学,然后逃亡,被抓后被判处死刑;

2007年5月29日,中国矿业大学学生常宇庆因对同学不满,购买硝酸铊进行投毒报复……

2008年10月,中国政法大学教师程春明被学生在课堂上砍死,凶手为法律系四年级学生;

2010年10月20日,西安音乐学院学生药家鑫在开车撞伤一名女孩后,用刀将伤者刺死,后被判死刑;

2013年4月,复旦大学研究生林森浩投毒致同学黄洋死亡,后被判处死刑;

2016年3月27日,四川师范大学学生滕刚因琐事在自习室将同学卢海清残忍杀害。

……

按照道理,这些名牌大学的学生,学习认真刻苦,成绩非常优秀,都有专业特长,受过良好的教育,前途无限美好,为什么会失去理智冲动杀人,甚至因鸡毛蒜皮的小事就犯下滔天罪行呢?

原因很多,也相当复杂。

但是有一个现象不容忽视,那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优秀学生”,后来可能都会成为“高材生”,而事实证明,这些所谓的“高材生”并不都能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甚至这类“高材生”违法犯罪的现象却越来越严重,这不能不引起所有家长及全体教师的重视和思考。

那么,什么是“优秀学生”呢?

在中国家长眼中,“听话”、“认真”、“有特长”、“成绩优秀”、“能考上名牌大学”的学生,就是“优秀学生”。为让孩子成为“优秀学生”,中国的家长不惜付出大量财力和精力,教育孩子要认真学、成绩好、上名校,带领或强迫孩子学琴、学英语、学奥数,然后上名牌大学、出国、找个好工作,这样一来孩子生活无忧,二来父母也可以扬眉吐气——全国的家长和老师都在为实现这一目标而绞尽脑汁,甚至不择手段。

但是,在这种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下长大的孩子,往往却有着严重的性格和心理问题,在特定环境下,就会成为犯罪的导火索,甚至可以说,越是“优秀学生”,越是“危险分子”!

李玫瑾教授是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教授,也是著名的犯罪心理学专家,他采访过马加爵、药家鑫等多名犯罪的“高材生”,研究过他们成长的经历。李教授在谈及“高材生犯罪”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源时说:

“我们发现,很多学习优秀的孩子,他们大部分的成长时间,都是在学习。怎么学呢?面对的是书桌,面对的是钢琴,他们没有自由的选择,也就没有犯错的机会没有玩耍的时间,也就没有机会跟人发生冲突,没有冲突,也就没有做错事而被处罚的经历。越是优秀的孩子,就越容易缺失这一经历。缺失这一经历其实缺失的是什么?是‘观念’……”

李教授认为,人在企图犯罪的一瞬间,是继续犯罪行为,还是悬崖勒马,就在于你对这一事件是什么样的“观念”。而“观念”的形成,就在于从小是否具备了“是”与“非”的判断能力,在于犯错之后,是用怎样心态面对自己的过错,用怎样的方式解决自己的过错。

所以有三点很重要:

一、要让孩子在学习之外 ,多与人接触、交流,并且不怕孩子犯错。

违法犯罪行为,源于缺少正确的观念。而正确的观念,来自于不断犯错、不断纠错之后的下意识的心理习惯。所以我们不要害怕孩子做错事,因为我们一直在他们身边。我们应该关注的是他们犯的是大错还是小错,然后陪着他们反思自己的错误,帮助他们用正确的方式处理自己的过错,最终使他们形成正确的“观念”,从而形成健康的人格。

现在的孩子很可怜,一是可以一起玩耍的小伙伴太少,二是生活的范围太小,三是被家长管得太严。这三个问题足矣产生大量成绩优秀、心理异常、性格怪异的“优秀学生”。他们不会与人相处,不懂得体谅宽容,不善于处理矛盾,最终可能伤及他人,甚至危害社会。

二、父母“以身作则”,绝不能用“打、骂”等错误的方式教育孩子,使孩子形成错误的“观念”

李玫瑾教授说:“‘观念’还可以来自于平时,就是身边人最多的表现,为什么我讲到,孩子犯错的时候父母不能打骂呢?因为你打骂,就给他呈现的是一幅画面。这个画面就是他今后对待别人的一个画面。我们可以发现,父母说的最多的、做的最多的,往往会成为孩子今后瞬间反应的一个依据,而药家鑫案就是典型的事例……”

药家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从小到大我生活几乎除了学习以外就是练琴,小的时候每周练琴,为了练琴妈妈都会打我或者拿皮带抽我。有一段时间爸爸看我的成绩不好没有努力学,把我关在地下室里面,除了吃饭能上楼以外,其它时间都在地下室里待着,我觉得看不到希望,天天压力特别大,我经常想自杀……”

药家鑫的父亲在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时说:“我平时管教孩子过于严厉,令孩子在犯错之后害怕面对,不懂处理,最终酿成大罪。”

“严格”并不是错误的教育方式,而“严格”用错了地方,才是需要反省并改正的,药家鑫的父亲以及很多中国家长在孩子的学习上要求过于严格,而在孩子品德的培养、习惯的形成和性格的塑造方面,却反而是比较宽松的。这种轻重颠倒,宽严错位、主次不分的教育方式,才是家庭教育的问题所在。

三、在重视孩子“成绩”的高低变化之外,更要重视孩子的性格、心理的变化与发展

孩子成绩好,确实可以考上理想的学校,找到满意的工作,过上富裕的生活,但是这仅仅代表孩子个人在物质生活上得到了保障。但是真正的“优秀人才”,更应该对社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起码不能对他人的人身安全构成威胁 。

所以家长更应该教会孩子怎样处理与同学的矛盾,怎样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与不幸,怎样看待这个光明与黑暗并存的社会。

这些看似“无用”,实则有“大用”。

孩子其实都是一样的,无论“优秀”还是“平庸”。

但是孩子们生活的家庭环境不一样,他们的父母不一样,他们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不一样。

父母对孩子期望的不同导致他们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不一样,最终导致孩子们长大后,有的“平庸”却“快乐”,有的“优秀”却“狭隘”,甚至“凶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图说:孩子犯错后的教育┃家长尝试先问孩子问题
教育孩子不能走极端
孩子犯错,怎么教育?
社会正在纵容“青少年作恶”?
教师体罚学生的反思 教师体罚学生案例的反思
北大学霸的成功秘诀:从小这8点教育方式让我受益匪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