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七章、司马懿挂帅

01、借刀杀人,司马懿的攘外必先安内

历史上称诸葛亮主导的蜀汉北伐,叫做六出祁山。其实是把曹振伐蜀这一次曹魏的主动出击也算上了,这一次其实是两军根本就没有碰上,子午谷的大雨使得魏军主力进退维谷中无奈选择撤军。诸葛亮见曹魏撤军,才命魏延出兵追击魏军的偏师郭淮一军,小有斩获,算是第三次北伐。

心不甘情不愿的诸葛亮没有给魏国多少喘息的机会,第二年就卷土重来,进行第四次北伐。这一次魏国主导对蜀汉作战的是大将军司马懿,司马懿同志连续PK掉了两个领导,终于成为手握曹魏兵马大权的人。司马懿终于要站上舞台中央了。

此次北伐诸葛亮放弃了迂回到陇西在曹魏的西北方向开辟第二战场的不切实际的想法,其战略目标就是稳扎稳打,消除汉中西部的隐患。蜀军在山地作战还是非常有心得的,很快就攻陷了武都、阴平两郡,消除了汉中周边最大的威胁。蜀军成功击退了前来救援的魏将郭淮,并在这两个郡驻军,形成了长期的占领。到此为止,诸葛亮的北伐取得了其六次北伐中最有实质性意义的成果。

公元231年,太和五年。诸葛亮开始了他的第五次北伐,这次北伐,诸葛亮做出了最为充足的准备。一方面,为了解决军粮的问题,设计出木牛流马来在崇山峻岭中运送军粮。另一方面,联络东吴攻打合肥,使其不能全力应付西北,而且还联络了鲜卑柯比能作为声援,能做的都做了。甚至你也可以认为一年前第四次北伐夺取武都、阴平是为了扫清出祁山路上的障碍,也是在为这一次北伐做准备。

真正意义上的北伐就是这一次和第一次的北伐。第二次攻陈仓是试探性的攻击,攻不下来也就撤军了。第三次防备曹真来攻,根本就没有碰上魏军的主力。第四次是为了这一次做准备,也是见好就收。

但是,时势变了,这一次与第一次的北伐已经不可同日而语,第一次北伐其实是离成功最接近的一次。第一次北伐是曹丕时代的后期,整个曹丕时代因为被孙权忽悠,曹魏一直在和吴国交恶。曹魏的关中地区久未见兵戈,防备相当的松懈。那一战,如果马谡守住街亭等待诸葛大军前来会师,在陇西扎稳脚跟,随时就可以切断关中与中原的联系,形势就一片大好了,但是,功亏一篑。

这一次,曹魏与东吴平静下来,曹魏的军事重点已经转向西北,而且曹魏在这几年中由于司马懿的屯垦的政策,军力大有增加。各方在这个时候已经进入一种相对平衡的稳定的状态,如果要打破这种均衡的态势,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和代价。

明年,诸葛亮寇天水,围将军贾嗣、魏平于祁山。天子曰:“西方有事,非君莫可付者。”乃使帝西屯长安,都督雍、梁二州诸军事,统车骑将军张郃、后将军费曜、征蜀护军戴凌、雍州刺史郭淮等讨亮。张郃劝帝分军往雍、郿为后镇,帝曰:“料前军独能当之者,将军言是也。若不能当,而分为前后,此楚之三军所以为黥布禽也。”遂进军隃麋。亮闻大军且至,乃自帅众将芟上邽之麦。诸将皆惧,帝曰:“亮虑多决少,必安营自固,然后芟麦。吾得二日兼行足矣。”于是卷甲晨夜赴之。亮望尘而遁。

《晋书.宣帝纪》

诸葛亮率军出武都,攻祁山。

作为魏军对蜀汉作战的主帅,司马懿立刻率魏军增援上邽,此时蜀汉由于运输线绵长木牛流马也难以为继,听说魏军主力增援上邽的消息,也放弃祁山攻打上邽。两军在上邽陷入拉锯式的攻防战。魏军坚守不出,诸葛亮求战不得,日久粮草难以为继。

上邽城中,司马懿的日子也不太好过。

以张郃为代表的魏将一再请命出战,司马懿就是两个字,不许。虽然凭借坚城最终是可以让蜀军最终人困马乏退军,但堂堂曹魏帝国就这样被蜀国人堵在城中也实在是憋屈。而且张郃还仗着自己资历比较老,对司马懿这个领导的畏敌如虎的情绪进行了批评,实在让领导没有面子。

分析一下这个时候曹魏军队中的形势。曹真死后,司马懿名义上在曹魏军人序列里排名第二,张郃排名第三。但张郃是曹操中后期的名将,资历甚至可以说比曹真还要老,算是曹真的人。张郃也一定知道曹真和司马懿之间的矛盾,而如今老领导死了,自己在老领导以前的死对头手下。面对张郃的倚老卖老,以及可以理解的狭私报复,司马懿也确实说不出什么,而且张郃的批评也合情合理,众将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对自己不友善的情绪。每次张郃请求出战,司马懿驳回的时候,众将们就会不怀好意的相视一笑。

这个时候的司马懿的忍耐在一点一点的失去,表情也越来越凝重,终于在某一刻突破了临界的状态,他准备杀人了。

诸葛亮那个着急啊,现在别说跟司马懿打了,连面都见不上,只能喊话。终于熬到不能再熬的时候,诸葛亮下令撤军。临走还把上邽郊外的麦子全都割了,带在路上当了口粮。

诸葛亮终于走了,司马懿把众将叫来开会。众将对司马懿说,归师勿遏。但是司马懿一反常态,命令张郃亲自带兵去全力追击蜀军。张郃愤怒了,这是明显的公报私仇。穷寇勿追,而且这还是号称用兵如神的诸葛丞相,不是战败只是粮草无法为继长期的鏖战,不可能没有防备。

但是愤怒归愤怒,军令如山,况且,理由是那么冠冕堂皇无法辩驳。

果然,心思缜密的诸葛亮在一个山谷中埋伏了伏兵,张郃率领的魏军死伤无数,张郃也被射中,不治身亡。

02、蜀汉北伐,越来越成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司马懿一定是心情舒畅的等来了这个消息的。作为魏军主帅的司马懿在此战中不寻求与诸葛亮正面接触,一直躲在暗处观察这个第一次碰到的据说神一样的对手。跟你打消耗,看你有什么办法。事实证明,诸葛亮并不像传说中的那样用兵如神,坚城攻不下来就毫无办法。终于坚持不下去了,那好,让张郃去追击。如果诸葛亮撤退中慌不择路被张郃大有斩获,那不错,最大的功劳自然是领导的;如果败了,甚至张郃死了,借蜀国人的手杀了这个倚老卖老的名将,也是极好的。

冠冕堂皇。

排名仅次于司马懿的战功赫赫的名将张郃死了,死于诸葛亮的伏军,但更应该说是死于司马懿之手,他的翻云覆雨手。

不要去争什么是非对错,有时候无所谓对和错,是非面前领导的面子更重要,轻则被穿小鞋,重则人头落地。在张郃以自己的老资历训斥司马懿畏敌如虎的时候,司马懿就已经投来了向遗体告别的目光了,在他眼里,从那一刻开始这个人就已经死了。现在,环视猛将如云的魏军,再也找不出一个能和司马懿匹敌或者叫板的所谓名将了。此刻的司马懿,我猜他希望能像《功夫》里的冯小刚那样对着人群肆无忌惮的嘶吼:

还有谁?

中军账下,噤若寒蝉。

此战之后,司马懿已经看透了这个被《三国演义》吹成神鬼一样的卧龙丞相,其评价很简单,多谋而少决。意思就是说,想法很多,但是犹豫不决。

真实中的诸葛亮,是一个普通人,可能能力比一般人强,但依然是一个普通人,也会恐惧也会不知所措,也会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平心而论,如果条件对等的情况下,让诸葛亮带10万让司马懿带10万在平原打攻防,胜负不好说。但是司马懿手握更占优势的兵力和机会的时候,我们发现,诸葛亮作为一方统帅,办法不多。对于胜负,我想诸葛亮心里也是有数的,但就这样一次次的北伐,一次次输的更惨。

有一句歌词放在这里形容现在诸葛亮的心境非常合适,不甘心,不放手。让我们看看北伐的年表。

第一次北伐,228年春

第二次北伐,228年冬

第三次北伐,229年春

第四次北伐,230年秋

第五次北伐,231年春

第六次北伐,234年春

从这些枯燥的数字里我们似乎看到诸葛亮慢慢在耗尽他的北伐的激情。

第一次到第五次,228年到231年基本上每年都要北伐一次,而第六次北伐,隔了三年。唯一的解释是,面对一个他越来越觉得无望的事情,心冷了。234年,这个读起来很顺的年份,大权独揽同时又心力交瘁的诸葛亮知道,这可能是他最后一次机会了。

在这一年,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强打起精神,再次踏上北伐的路,他活不了多久了,他自己非常清楚。但是活的长或者活的短,跟梦想比起来又算什么呢。魏国,承载着曹操一生的梦想,也埋葬着无数魏国英烈的尸骨。然而,诸葛亮依然要不顾一切地毁灭他。因为,蜀汉,也承载着他自己一生的梦想,也埋葬着无数蜀国英烈的尸骨。不论是魏国,蜀国,吴国。没有正统之分,也没有什么奸邪之分。在三国这场乱世,几乎所有人都是为了自己的梦想而活,为了自己的梦想而斗。

这就是那个乱的像一团麻的时代,这个时代没有对错,只有胜负。

活下来,就是正义。

在这三年里,司马懿知道诸葛亮始终还是会来的。因此,他丝毫不敢懈怠,他从魏国的四方不断移民到关中开始进行屯垦兴修水利,加强战备。

234年,青龙二年。诸葛亮再次联络了他的老哥们,孙权,请东吴再次牵制魏军。如果说曹操和刘备论天下谁是英雄的时候,可以说是天下三分。但是到了魏明帝曹睿的青龙年间,庞大的魏国已经像个巨兽一般把蜀吴两国分别挤在两个墙角,任何一方已经无力单独发动对魏国的战争,必须两边同时动手才能牵制住这个庞然大物。

03、悲剧英雄诸葛孔明

话又说回来,蜀汉的这次北伐确实让司马懿有些措手不及。

因为在司马懿还在考虑这一次诸葛亮会选择哪一条路出祁山的时候,蜀汉的十万大军已经站在春寒料峭的褒斜谷的北口了。走出斜口,蜀汉大军面对的是渭河,沿渭河向西是陇西,沿渭河向东是眉县,然后是长安。如果蜀汉能够横跨渭河在陇西和长安之间站稳脚跟,就相当于把魏军一分为二,而由于这次出其不意的北伐其实蜀汉是有这样的机会的。但是,应该向西攻上邽威胁陇西,还是向东攻眉县意图长安,或者就直接渡过渭河抢占地利,这些战略意图应该在决定北伐之前就想清楚了,但是从后来的事态看似乎诸葛亮率领的蜀汉军队在斜谷口陷入了沉思。

二年,亮又率众十余万出斜谷,垒于郿之渭水南原。天子忧之,遣征蜀护军秦朗督步骑二万,受帝节度。诸将欲住渭北以待之,帝曰:“百姓积聚皆在渭南,此必争之地也。”遂引军而济,背水为垒。因谓诸将曰:“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东,若西上五丈原,则诸军无事矣。”亮果上原,将北渡渭,帝遣将军周当屯阳遂以饵之。数日,亮不动。帝曰:“亮欲争原而不向阳遂,此意可知也。”

《晋书.宣帝纪》

一连几天根本没有任何动作,一直到司马懿率军渡过渭河,背水与蜀军对峙。诸葛亮的优柔寡断和凡事以稳为上的毛病使他再一次贻误了战机,兵者诡道,战机稍纵即逝,没有人有耐心等你把所有问题都想明白了然后再有所动作,如果说命运的天平曾经倒向过诸葛丞相,但是现在,一切都变了。

再看看魏国主帅司马懿的作为。

渭河与秦岭之间是肥沃的冲积平原,如果蜀军全取渭河南岸,就可以就地屯田从而不存在粮草的问题,从而反客为主,这也许是诸葛亮敢于在此沉思一定要找出一条万全之策的原因和底气。司马懿决定一定要想办法把蜀军赶回汉中,起码不能让他舒服的在渭河南岸扎下来,于是他召集众将,渡河,背水扎营。

这就是传说中的背水一战。

背水扎营是自陷死地的兵家大忌,一旦作战失利敌军攻入大营将退无可退。但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历史上韩信也曾经背水扎营大破项羽。魏军占据渡河后,司马懿下令大营沿渭河一字排开,任凭诸葛亮百般挑战就是坚守不出。

司马懿的这一招,看似是无可奈何的被动防守,但是其实阴损无比。首先在渭河南岸与蜀汉对峙,使其不能全力屯田,其次不论蜀军选择向东或者向西都要沿着秦岭一字行军,从而将侧翼暴露给魏军,蜀军将极其危险。再有,一旦蜀军向东或者向西行军,魏军主力可以直接从斜谷进入直接攻打汉中,攻其必救,那么蜀汉的北伐很有可能导致其一战亡国

这一切对于诸葛亮来说,都没有完全的把握。是的,一生谨慎从事的诸葛亮需要一场有把握的胜利。忘了《三国演义》里那些空城计、火烧上方谷或者火烧赤壁之类的以险取胜的战例吧,那些在历史上都不属于诸葛亮,是施耐庵为了彰显卧龙丞相神一般的存在而东拼西凑来加在诸葛亮头上的。但是,这个世界上存在绝对把握的事情么?战争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一场赌博。就在诸葛亮的反复斟酌之中,他忘了,优柔寡断乃是为将的大忌。

作为经历阵仗无数的老江湖,诸葛亮当然知道孤军深入应该速战,时间拖得久了对进攻一方来说就越不利。于是又经过了几天的沉思之后,诸葛亮选择了一条他认为最为稳妥的方法,攻占祁山旁边的五丈原,然后从五丈原过渭河,切断司马懿与后方的联系。司马懿早就猜出诸葛亮会有这一步,预先命人在五丈原的渭水北岸修筑堡垒,以防蜀军渡河。蜀军发动了几次攻击,始终无法得手。

诸葛亮见此计不成,从五丈原退下,祭出声东击西之计,佯装要东去攻击长安,实际率军西去攻打上邽。其实这个计策确实成功的调动了司马懿的主力向东防守,但是由于诸葛亮的作战意图不明晰贻误战机,驻防陇西的雍州刺史郭淮已经在积石加固了城防,挫败了蜀汉的进攻。由于优柔寡断使得蜀汉痛失好局,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蜀汉的领导人诸葛丞相难辞其咎。

就在蜀军像只四处碰壁的没头苍蝇一样灰头土脸的又回到了起点,褒斜谷的北口的时候。魏军在司马懿的调动下已经完成了战略布局,渭河南岸的眉县和积石都已经完成魏军的集结,形成东西两个方向的堵截,北边是司马懿大营,战略意图很明显,就是让蜀军知难而退,赶紧回家吧,快别闹了。

诸葛亮现在的选择越来越少了,除了退军之外,就只剩直接与司马懿一绝胜负这一条路了。于是从五月开始诸葛亮就日复一日的到两军阵前挑战甚至是叫骂,但是司马懿还是就当没听见。别说决战了,连人都看不见。三个月过去了,魏军就这样做了三个月的缩头乌龟。

为了激怒司马懿,更是为了激怒魏军将领,诸葛亮给魏军送来女人的衣服。司马懿部将长时间以来的愤懑终于爆发了,这个仗打的太憋屈了,三个多月了一仗没打还天天让人堵着门骂,纷纷请战。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骂的已经越来难听了。

甚至有将领问司马懿,大帅,您莫不是通敌了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三国篡权夺位者——司马懿 ——驳“三国终结者——司马懿评传”
诸葛亮“六出祁山”是真的吗?
史海钩沉 诸葛亮与五丈原
十三朝王气的源头,划分中国南北
诸葛亮和司马懿第一次交手是什么时候?诸葛亮北伐碰到司马
如果诸葛亮不死三国结局会怎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