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皇图霸业春秋事(36)弑君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公元前712年都是不平凡的一年。

在这一年,郑庄公饮马黄河,纵横中原大地无人可以匹敌,他离真正的称霸也就只差一个名分而已。而同时,中原诸国接二连三的发生了内乱,谋逆弑君这样的恶性事件像是瘟疫一样,在中原诸国之间交叉传染,无法遏制。虽然宋国的内乱作为郑国联合虢国军事行动的连锁反应,其发酵酝酿以及最终爆发还有一段时间,但是就在这一年,传统的礼仪之邦鲁国发生了弑君篡位之事,令天下哗然。

要知道,鲁国作为周朝八百年最重要奠基人周公旦后人所建立的封国,其代表了最正统的姬周文化的传承。现在连鲁国这样的传统礼仪之邦都发生了大逆不道的事件,其蕴含的信息量是空前巨大的。

鲁国的故事,说来话长。

鲁国在遥远的东方,国运昌平风轻水软,国君鲁惠公事业美满家庭幸福,唯一的不如人意的地方就是夫人没有儿子,也就是说鲁惠公没有嫡子。根据周朝制度设计所明确的继承顺序,嫡长子是第一顺位继承人,如果嫡长子因故无法继位,那就从其他的嫡子中挑选继承人,如果没有嫡子才能从庶子中挑选继承人。鲁惠公虽然没有嫡子,但是有庶子,其中庶长子是公子息。

公元前769年,也就是平王东迁之前的两年,鲁惠公的正牌夫人死了,而且到死也没有留下子嗣。面对留下的权力真空,庶长子公子息觉得事情正在朝着奇妙的方向转变,老爸没有嫡子,而自己是庶长子。公子息觉得自己被立为未来国君的可能性也不能说没有,但其实他自己也知道这种可能性从某种程度上来时只是理论上的。宫里的女人这么多,随便一个当了夫人,生了儿子,公子息成为国君的可能性就会变成零。

这一年,公子息成年。

行弱冠礼之后,鲁惠公为公子息聘定了宋武公的女儿仲子为妻。得知了这个消息之后,公子息欣喜若狂。不就是讨了个老婆么,公子息怎么兴奋成这个样子,真的这么没出息么?其实真的不是公子息没见过姑娘,只是这个仲子太特殊了。

仲子姑娘在出生的时候左手紧握,摊开之后手心上有一个胎记。有胎记不奇怪,很多人都有,但是仲子姑娘的胎记跟一般人不一样,因为她的左手摊开之后,手心之上的胎记是赫然可辨的四个字,为鲁夫人

这就不是不一般那么简单了,这简直就是天启了。

仲子姑娘绝对是含着金钥匙来到这个世界的,从一出生就注定了她是上天为鲁国准备的媳妇,而且将来一定是要作国君夫人的。公子息听到了这个消息之后一定是这么想的,如果真的能够娶到宋仲子为妻,那么她手心的为鲁夫人的谶语岂不是要在自己身上应验了么?仲子做了鲁国夫人,那么鲁国国君的位置又舍我其谁呢?

就在公子息打扮漂亮准备赢得美人归的时候,噩耗传来。

鲁惠公把仲子接到鲁国之后,本来想着给儿子把把关,没想到这个准儿媳长得太好看了,当时就决定要把这个准儿媳自己收了,哪怕背负天下的骂名。于是怀抱着鲜花的公子息就这样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老婆跟着别人走进了婚姻登记处,这个别人还是自己的老爸。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作为春秋时代著名的厚道人,公子息没有办法,只能意兴阑珊的接受现实。

不久,产房传喜讯,新的鲁国夫人仲子生下儿子公子允。不光老婆的问题解决了,还解决了没有嫡子的问题,鲁惠公龙颜大悦,当即就立还是光屁股小孩的公子允为世子。

几年后,鲁惠公病故。由于世子公子允年龄尚小,生活都无法自理,更不要说出任国君处理国家大事了。于是,鲁国朝廷上下一致推举宅心仁厚的公子息暂时摄理朝政,公子息也就是后来史书中所称的鲁隐公。虽然公子息没有作为仲子的老公成为名正言顺的鲁国国君,但他却由于父亲的早亡,阴差阳错的无限接近了他心中的那个终极目标,天命这个东西,谁能说的准呢?

鲁隐公掌握鲁国权柄之后,恪守着一个代理君王的本分。在其执政的十一年时间里没有越雷池一步,不但兢兢业业的处理国事,而且悉心养育和教导未来的君主世子允,并且做好了将来还政的所有准备。

前面我们提到,鲁国是周朝分封的诸侯国中最为正统的,坚定地贯彻宗法分封制度,因此导致了鲁国公族势力在所有的诸侯国中是最为强大的。公族势力的不断坐大,在春秋早期就形成了与国君形成权力制衡的贵族集团。鲁隐公的时候,公族中最为一手遮天的代表人物就是公子翚。

公子翚操纵鲁国军政,积极参与中原诸国的攻伐。这一时期中原国际战争中都有着鲁国或有或无的身影,这其后的操盘者就是公子翚。拥有了左右鲁国军方的权力,却没有相应的地位,太宰这个位置鲁隐公一直不愿意给他,这让公子翚非常的不满。

公子翚心想,鲁隐公摄政十年了,也许他也有更进一步的想法,只是不方便自己说罢了。于是,公子翚决定帮领导把这层窗户纸捅破,顺便为自己捞来太宰的职位。这是一个交易,他觉得鲁隐公无法拒绝。

公子翚跑去拜见鲁隐公,并抛出了他的建议。

君上,您在鲁国执政已经十年了,在您的治理下鲁国国泰民安一片盛世景象,鲁国人民都希望您能够真正的国君。

先帝立世子允为储君,这是前朝就已经明确下来的。寡人之所以作为摄政,执掌鲁国政权,是因为世子允年纪太小,十年前先帝在病榻之上的谆谆托付言犹在耳。寡人作为摄政,总有一天会还政于世子允的,现在世子允年事渐长,这一天很快就会到了。

面对鲁隐公的肺腑之言,公子翚觉得他只是在打官腔,他不相信这世界上有不贪恋权力的人,他决定提出自己的建设性意见。

“君上所言极是,世子允的存在确实是一个问题。如果您许可,小臣可以为君上去解决这个问题,解决了世子允,您就可以名正言顺的转正为正式国君了。事成之后,您封小臣为太宰,小臣必鞍前马后听从您的调遣。”

听到公子翚的这番话,鲁隐公瞪大了眼睛仔细端详了眼前这个人很久,似乎这个人很陌生。

“爱卿何出此言。寡人年纪大了,打算效法老祖宗周公,真的没有染指权力的想法。寡人连还政之后打算退隐山林,菟裘这个地方不错,寡人在这里已经营建了别宫,功成身退之后不再过问朝廷之事。爱卿您升任太宰的事情,还是等到世子允即位之后,你去找他说吧。”

这就非常尴尬了,公子翚觉得自己主动投靠,鲁隐公一定会答应的,他甚至已经脑补出鲁隐公欣喜若狂的表情。但是出乎意料的是,鲁隐公的反应让他很失望。因为鲁隐公没有狂喜的表情,而是觉得这样的提议简直是不可思议。

鲁隐公一心为公,一番话说得语重心长,他明确的表明自己无意改变先帝规划的政权格局,自己过渡性执政的现状不会改变。甚至从已经为自己规划了疗养院这一点来说,鲁隐公已经做好了禅让的准备,并且积极的为政权的顺利交接做着安排。甚至让公子翚向继任国君提出升任太宰这样的安排,也是为了鲁国政局的稳定。

鲁隐公的打算是,等世子允成为国君之后,由他亲自册封公子翚为太宰,那么这个新任的国君就可以通过公子翚而树立足够的威信,为其日后的统治铺平道路。如果由自己册封公子翚为太宰,那么一旦完成政权的交接之后,新任的鲁国国君将会面临对于公子翚封无可封的尴尬局面。后来三国时期,蜀汉刘备终其一生也没有对于劳苦功高的赵云进行封赏,也是为了将提拔功臣的机会留给儿子刘禅,从而使其作为政治资本的。能够为鲁国和世子允做的,鲁隐公都做了,甚至为权臣公子翚的政治前途也进行了规划,但却没有为自己考虑。

鲁隐公的心思和安排,光明磊落,可谓是正人君子的用心良苦。只是在小人眼里,正人君子的磊落都是恶意满满的警告。公子翚脸上立刻白一道红一道的,心里充满了羞愧和恼怒,他知道自己此言一出,今后将陷入永无宁日的境地。就算鲁隐公不跟自己计较,难保将来鲁隐公不会透露给世子允,那么这个未来的鲁君一定不会便宜了自己。想到这一点,公子翚心中充满了恐惧。

既如此,公子翚索性恶人做到底,他告辞了鲁隐公之后直接就去找了世子允。

公子翚故作惊慌的对世子允说,君上虽为摄政,但其执政已经十年了,党羽遍布朝野。现在世子您长大成人,将不得不交出国政。君上正在秘密谋划杀世子您,而真正成为鲁国之主。小臣为世子打算,特来禀告。

请问大人有何应对之策,小子悉听吩咐就是。世子允听着突然来临的噩耗,又急又怕,根本来不及分辨真假,一下就乱了方阵。

只有先下手除掉君上,方能保世子您顺利继位。非如此,则大事去矣。公子翚等的就是这句话,于是将其的阴谋和盘托出。

世子允方寸已乱,连忙同意了公子翚的计划,还承诺事成之后擢升公子翚为鲁国太宰。

事不宜迟,公子翚紧锣密鼓的开始了布置。在公元前712年的秋天,鲁隐公准备去太庙祭祀,途中路过至交寪氏的府邸,就顺路住在寪氏家里叙旧。家里的戒备自然没有宫中那么严,公子翚趁机安排杀手进入寪府,暗杀了鲁隐公,最后还嫁祸给寪氏,自己则逃出升天。

于是,世子允成功继位,为鲁桓公。公子翚也如愿当上了鲁国太宰,成为鲁国说一不二的权臣。

我本将心照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可怜鲁隐公,在代理国君这个位置上兢兢业业十年,一心为世子允的顺利接班铺路搭桥,却养虎为患,最终死于非命。后世孔子作《春秋》,由隐公元年开始写,也是在感慨这个人心不古礼崩乐坏的时代。

十六世纪著名的《君主论》中在分析了从东方到西方国君之结局后写道,“国君要向狮子那样强悍,才能斗得过鬣狗,还要向狐狸一般狡猾,方可躲过陷阱。”在古今中外的政治博弈中,国君要具备高超的手腕,才能披荆斩棘,还需要有狠毒的心肠,方可化险为夷。可惜鲁隐公只有前者,缺乏后者,一样下场悲惨。

无论鲁隐公的惨死如何的让人痛心,但是值得欣慰的是,他的政治规划在其死后还是很好地被执行了,鲁桓公作为国君和公子翚作为太宰这样的执政班底被确定了下来。虽然鲁桓公具有执政的权威性,公子翚的威望也够,但毕竟这一切的背后是大逆不道的弑君惨案,因此国内的舆论依然汹涌。既然内政沸腾,那就只能依靠外力来压制内部的反对声浪。于是公子翚希望能得到当时国际上实力最为雄厚的郑国来为安定鲁国,于是派使臣来到郑国请求再次确认郑鲁的同盟关系。

面对鲁国主动的请盟行为,郑庄公简直是心花怒放。

在郑庄公的远交近攻的对外政策中,鲁国曾经是至关重要的一环,郑庄公多次要求与鲁国结盟,而鲁隐公都含糊其辞没有一句痛快话。现在鲁国人竟然主动找上门来,这简直是天上掉馅饼的事情。就像一个男人被心仪的妹子屡次拒绝,自信心已经被打击的无以复加,忽然有一天妹子竟然找上门来,宽衣解带主动求欢,这岂有不答应的道理。于是,郑鲁两国歃血为盟,互通使者,建立了同盟关系。

结盟之后,郑庄公立刻提出了自己的要求。

前面说过,为了远交近攻政策的实现,拉拢鲁隐公,除了贿赂公子翚之外,郑庄公还曾经软磨硬泡的将郑国在泰山脚下的飞地与鲁国靠近郑国的飞地进行了交换。郑鲁两国虽然口头上达成了交易,但是由于战事频仍,双方并没有最终完成实际的交割。作为巩固郑鲁关系的重要的交换,鲁桓公上台之后所办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派人落实了这一个土地交换的行动,双方皆大欢喜。

至此,在充分吸取了卫国弑君政变失败经验的基础上,在公子翚的运作下,鲁国国内和国外都基本上搞定,鲁桓公顺利登基。但是这件事情发生在最为正统的鲁国,其所带来的示范效应无疑是巨大的。在这之后,由于各种原因而引发的弑君篡位之事在中原诸侯中此起彼伏的发生,其所带来的道德上的负罪感已经越来越小,作为始作俑者,鲁国经验恐怕难逃其咎。

紧着着,在宋国就又发生了一场弑君事件。

公元前712年是郑庄公政治生涯中,收获颇丰的一年。在刚刚完成了与鲁国的土地交割,出兵稳定了鲁国的政局之后,郑国安排在宋国的密探传来消息,宋国发生了弑君叛乱的恶性政治事件。

这又是一个天上掉馅饼的事情。

郑庄公在隐隐的感到这可能是彻底转变宋国外交政策的一个事件,同时也是自己将手伸进宋国的一个机会。因为这是一场弑君之乱,老对手宋殇公在这场叛乱中被杀,郑庄公觉得自己多年长线持有的一个蓝筹股终于要有收益了。

果然,内乱渐渐平复之后,宋国太宰华父督来到郑国,请求迎公子冯回国承继大统。

公子冯的事情我们在前面的五国伐郑的故事中曾经提过,这里我们把宋国的这场骨肉相残的陈年恩怨的来龙去脉说一下。

早年间,宋殇公的父亲宋宣公在临终选择继承人的时候,选择将自己的君位传给弟弟宋穆公,而没有传给自己的儿子。显然这是和周王朝父子相传的惯例不相符的,但是考虑到宋国是原来殷商的遗民,这样兄终弟乃是东夷人的传统,此做法也是可以理解的。而宋宣公的继任者宋穆公也是一个厚道人,宋穆公在选择继承人的时候觉得当年哥哥对自己这么够意思,自己应该用实际行动回报哥哥。于是,宋穆公将哥哥的儿子,也就是自己的大侄子立为储君,这就是宋殇公,而没有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公子冯。

这本来是一个乌托邦式的的兄恭弟谦的美好故事,但是可惜的是有人不觉得这有什么美好,这个人就是宋穆公的儿子公子冯。这也难怪,对于权力的你死我活的争夺才是常态,作为生在新周朝,长在红旗下的新一代勋贵子弟,他对于东夷人那一套老掉牙的礼仪规矩早就觉得不屑一顾了。

什么年代了,还搞什么兄终弟及。

公子冯是一个普通人,他做不到父辈的那种谦冲隐忍,作为国君的儿子,看着老爸把锦绣的江山拱手让给别人,他只能这么想。于是从宋殇公登基后开始,公子冯就积极谋划准备推翻宋殇公政权。宋殇公对于这种赤裸裸的敌意当然做出了反应,于是双方的矛盾从暗生波澜发展到日趋表面化。事实证明暗地里的阴谋诡计是斗不过国家机器的碾压的,公子冯在与宋殇公对决之后败北,只能选择逃亡。公子冯最终选择郑国作为自己逃亡目的地,他是费了一番思量的。郑国是宋国的敌国,而且国力不俗,一方面郑国收留自己的可能性比较大,另一方面郑国的国力也能够顶得住宋国方面的压力。在春秋时代,这种流亡的公子是绝对的原始股,各个国家抢着要,因为一旦能够成功上市,收益可观。当然,这里所说的成功上市,当然是通过非正常手段夺取政权。于是,郑庄公收留了公子冯,好吃好喝的供着。而郑国,也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宋殇公眼中的头号敌人,公子冯就是宋国和郑国之间的一根导火索。

在卫国主导的五国伐郑战争中,宋殇公因为卫国人的一句话就下决心参加联军,也正是对郑国的切骨仇恨所致。在这场中原诸国对于郑国的围殴中,郑庄公为了分化联军,让公子冯到长葛城驻守。虽然最终宋军攻破了长葛城,但是依然没有抓住公子冯。公子冯死里逃生逃回了新郑城,郑庄公依然对公子冯厚待。因为在郑庄公眼中,公子冯是郑国搅乱宋国的一颗重要的棋子,一定要挖掘其最大的利用价值。

从这一天开始,围绕着公子冯,宋国对郑国展开了旷日持久的缠斗。据《左传》中的不完全统计,宋殇公继位后的十年中,宋国与郑国的直接武装冲突多达十余次,而且大多数是以惨败而收场。常年的对外斗争耗费了宋国大量的国力,而且这些战争大部分都是以失败而结束,这就在宋国上下,特别是军队中产生了严重的厌战情绪。

主导对外战争的虽然是宋殇公,但是实际推进战争机器运作的是司马孔父嘉。要说孔父嘉,可能没有几个人知道,但是此人的一个后人却是妇孺皆知,这个后人就是大成至圣先师孔圣人是也。

孔父嘉虽然对外战争不利,但是不改其作为宋殇公第一重臣的江湖地位。武将集团权力的膨胀,必然对以太宰华父督为首的文官集团带来了压力,但是由于孔父嘉身后有宋殇公的支持,华父督一时也没有什么反击的好办法。

公元前712年,宋国遭到郑国、虢国的联合打击,再次惨败,让华父督看到了希望。

一年后,司马孔父嘉下令举全国之力进行一次大阅兵。

阅兵往往是对外战争的前奏,连续的败绩已经让宋国军人丧失了信心,厌战情绪严重。华父督觉察到蔓延的厌战情绪,觉得这是一个可以在其中上下其手做点儿什么的机会,趁机在军中大肆散布谣言,司马华父督在阅兵之后将再次起兵讨伐郑国,于是群情激奋,不可遏制。军队中已经出现了哗变的迹象,大批的军士聚集在华父督的太宰府,要求暂停军事演习,与民休息。

面对群情激奋的军士,华父督知道他只需要加一把火,反叛的熊熊烈火就会烧起。

“宋国连年征战,如今再遭败绩。这一切都是大司马孔父嘉一手造成的,他不反省战败的原因,又要再一次穷兵黩武发动战争,这是置民众于水火。是可忍孰不可忍,愿意救民于水火的跟我去司马府,为社稷除此奸佞之臣!

于是,在一片欢呼之中,华父督以铲除祸国殃民的孔父嘉为名,带领军士们冲进了孔父嘉的府邸,对孔家展开了灭门的杀戮。孔父嘉一族被灭,只有一个名叫木金父的小儿子被家臣保护着逃到了鲁国。一百多年之后,木金父的第六代子孙名声大噪,用一个人的力量使得本来已经没落的孔氏家族重新焕发了耀眼的光芒,并从此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为经久不衰的世家,没有之一。这个神奇的孩子就是后来被称为万世师表的孔子老先生。

当然这个故事也有另外一个版本。

华父督有一天在集市之上遇到了一个美貌无双的美女,一见倾心,几经打探才知道此女为司马孔父嘉的老婆。混的比我好也就罢了,还有这么好看的老婆。于是,华父督默默立下了鸿愿,一定要把这个美艳的女子抢到手。新仇加旧恨,华父督对于孔父嘉的态度由羡慕嫉妒恨立刻升级成为仇恨,必欲除之而后快。于是华父督在冲进孔府之后,不但杀了仇人孔父嘉,还将美艳妇人据为己有。

无论是哪个版本的故事,华父督对于这次叛乱都有着周密的谋划,杀孔父嘉只是整个计划的一部分。如果只杀孔父嘉,无异于引火烧身,因为公然诛杀一国的司马,这绝对是要灭族的大罪,宋殇公不会放过他的。华父督的下一步计划就是要继续煽动人群,让他们知道没有退路,让他们心甘情愿的跟着自己去完成更加高难度的谋逆。事到如今,这些义愤填膺的军人们已经不知不觉的和华父督捆在了一起,他们在冲进孔父嘉府邸的那一刻就已经没有了退路。现在,如果想要活下来,这些人只剩下最后的一个选择。

弑君!

华父督在叛乱军队的簇拥下,冲进了皇宫。在朝堂之上,他手起刀落,长久以来的谋划最终实现。但是无论如何谋划周全,现在宋国死了国君死了司马,这将会引发政坛的地震。毕竟,这是一场弑君,大逆不道的弑君。

于是,华父督变身散财童子,派出使者携带重金奔走于郑国、鲁国、齐国这些地区大国之间,请求诸位大佬拥护自己清君侧,不小心连君也一起清了的正义行为。郑庄公在接待了宋国使者,确认了华父督弑君行为之后,大喜过望。这么多年跟郑国死磕的死硬反郑分子宋殇公竟然被自己人干死了,郑庄公估计晚上睡觉都能笑醒。

郑庄公叫来公子冯,把宋国的最新的局势进行了通报。

公子冯闻听此言,简直开心的血压都高了,回想起自己流落郑国已经十个年头了,心中对于重新回到宋国的希望已经渐渐磨灭了。如今竟然能够真的夺回宋国政权的机会,十年以来的各种遭遇和情绪一拥而上,公子冯立马泪崩在当下。公子冯对郑庄公那叫一个感恩戴德,说了很多肺腑之言,但千言万语都说不尽对郑庄公知遇之恩的感激和报答之情。

华父督也很识趣,立刻亲自出使郑国,迎公子冯回国继位,这就是后来的宋庄公。

郑庄公大手一挥,命郑国军队护送宋庄公回国继位。

临行之时,现在的公子冯,也就是未来的宋庄公扑倒在郑庄公的马下,痛哭流涕。

我这条性命,都是君侯您赐给我的,如今有幸回国接续祖先香火,我一定把君侯您当成天子一样看待,不敢稍有二心!

于是郑庄公立刻以江湖老大的身份召集齐僖公、鲁桓公、陈桓公等分舵舵主在稷地会晤,为宋庄公正名,并公布了联合声明。声明强调,近期在宋国发生的事件是一个孤立事件,对宋殇公的死表示遗憾,同时支持以宋庄公为领导人的执政集团,表示各国应秉承着不干涉他国内政的要求开展国与国的外交,不谋求改变目前宋国现有的政治秩序。

一朝天子一朝臣,宋殇公倒台了,宋殇公所定的反郑的路线也宣告彻底的破产。而作为枭雄,郑庄公对宋国这个强大的邻国是不放心的,哪怕公子冯哭的再真诚,也是要留一手的。郑庄公拉着齐、鲁诸国为宋庄公举行的这场正名的仪式,一方面是安定宋国局势,让宋国死心塌地跟着郑国走。另一方面,是拉上齐鲁两个区域大国为自己做个见证,意思是宋国国君的位置是我给你的,你以后可不要忘本。

但无论如何,郑庄公是这场交易最大的获利者,通过把公子冯送回宋国当国君,不费一兵一卒,郑国便成功的把一个敌国变成了自己的小跟班。而公子冯临行前的那一番情真意切的哭诉让郑庄公很受用,他甚至有些感动,但是他忘了,权力角逐中的这些表态从来就是听听就好的,认真你就输了。

虽然郑庄公暂时获得了巨大的收益,但是郑国却开了一个坏头,这个坏头引发了春秋中后期国家之间关系的混乱。郑国通过拥立宋国国君,就可以插手宋国内政,就可以使宋国从反郑转变为亲郑。这无疑就增加了诸侯国之间关系的不确定性,今天你可以通过支持他国动乱而获得收益,明天你就可能成为受害者。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任何一个国家的内政的不稳定,就能够辐射到周边的国家,而且引起连锁反应,从而极大地推动国际局势的不稳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68章 周桓王22年
“春秋第一绿帽王”鲁桓公:令人同情的结局,不值得同情的一生
春秋小霸郑庄公
春秋三百年精彩大历史(14)
《诗经》课堂:《齐风·敝笱》/ 解析:闻天语 / 薛红诵读(第1792期)
大梦春秋008|一群弑君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